寒武紀化石揭示泛甲殼類動物祖先面目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地球生物圈經歷了這麼多次大滅絕,經歷了小行星撞擊,經歷了多次嚴酷的冰期,也經歷了白堊紀那樣的酷暑,但泛甲殼類始終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著手中這塊記載著5億多年歷史的耳材村蟲化石,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感慨萬分。

  近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論文。中外科學家通過顯微CT技術,發現並確認了昆蟲與甲殼動物的祖先為寒武紀時期的多節耳材村蟲。

  寒武紀生物演化之謎

  時間回溯到寒武紀。別聽名字如此冰冷,那個時代的海洋可是生機盎然。

  寒武紀時期,在淺海區域,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包括有著堅硬外殼的三葉蟲、有著長長尾巴的撫仙湖蟲、揮舞著巨大爪子的奇蝦、長得像蚯蚓的蠕蟲、個子小小的高肌蟲等。

  5億多年來,節肢動物一直是地球上的「強勢」群體,因擁有能廣泛適應不同生境的外骨骼、敏銳的視覺神經系統、靈活分節的軀幹及功能多樣的附肢、這個類群得以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各種生存環境(海洋、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甚至地下水)。其中,又以泛甲殼類最為繁盛,以物種數量而論,其佔據已知的135多萬種動物當中的75%左右。

  翟大有告訴《中國科學報》:「儘管科學家根據DNA突變速率反推,認為泛甲殼類在早寒武世已經出現,然而相關的化石證據僅局限於早寒武世磷酸鹽質化石中保存的幼蟲和中—晚寒武世碳化石中保存的零星碎片,早期泛甲殼類的成蟲形態及其發育成熟狀態的關鍵鑑定特徵一直成謎。」

  為此研究人員決定去澄江生物群尋找成蟲的蛛絲馬跡。

  翟大有介紹,發現于澄江帽天山附近的澄江生物群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多門類後生動物軟軀體化石群,產出了大量舉世驚嘆的精美化石,為研究眾多動物門類的早期演化、研究「寒武紀大爆發」的過程和機制,提供了珍貴素材。

  果不其然,此次在多節耳材村蟲化石身上發現的形態特徵,就為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有力證據。

  發現泛甲殼類遠祖

  多節耳材村蟲是一種具有一對外殼和魚尾狀尾部的節肢動物。基於傳統的研究手段,學界對其認知僅局限於外殼、軀幹後部和尾的表面形態,而由於外殼的遮蓋和圍巖的包埋,其附肢細節一直不為人知,從而其分類學和進化學歸屬一直懸疑。

  研究人員使用精度達到微米級別的X射線三維成像技術(顯微CT),透過厚厚的外殼和圍巖,觀察到多節耳材村蟲保存完好的20對附肢及其令人驚豔的形態細節。

  這其中包括一對特化為鉤狀的第二觸角、為取食而特化為大顎和小顎的第三及第四對附肢、具有葉片狀「上肢」的雙分支型胸部附肢和由三片骨片圍繞而成的肛門結構等。

  「在我們的X射線顯微鏡下,多節耳材村蟲那麼嬌小的軀體上,很多精細的結構,包括像尖利的鉤子一樣的第二觸角、附肢髖節上著生的『上肢』結構都清晰可見。這些都是泛甲殼動物的重要鑑定特徵。」該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煜告訴記者,「這些特徵很確定地告訴我們,這個小傢伙就是我們今天地球上龐大的泛甲殼類家族的祖先。」

  此次在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的多節耳材村蟲化石,不僅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最晚/至遲起源於早寒武世,還表明第二觸角和口部附肢的特化、上肢的形成,在泛甲殼類從節肢動物其他原始類群分離之初即已發生。

  每個物種都是部史詩

  回首5億年來,即使地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也總有一些角落裡的泛甲殼類能夠頑強地挺過。從海底到空中,從森林到沙漠,它們繁衍後代並發生變異,進軍到其它角落,再次繁盛。

  「每一個物種都是一部史詩、一部悲壯的生存史。」翟大有介紹,古生物學家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沒有物種能夠永恆,地球上的生命總是在不斷變革中向前發展。

  「儘管今天的泛甲殼類已經不是當初的多節耳材村蟲,但是,這恰巧告訴我們,動物為了在環境變化中生存下來,肯定不能一成不變。它們要努力地去適應環境活下去,變得更強壯機敏!」他說。

  該團隊未來將利用顯微CT、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前沿技術,更加徹底地研究澄江生物群中的節肢動物,以重新認識這些遠古動物在節肢動物家譜樹上的位置,並從頭梳理節肢動物家族的家譜關係,譜寫這支「百萬雄師」的家族史。

  論文相關信息:DOI:10.1016/j.cub.2018.11.060

相關焦點

  •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研究論文,該研究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起源於早寒武世。12月27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以研究快訊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劉煜、研究員侯先光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題為「早寒武世一種泛甲殼類動物呈三維保存的附肢」研究論文,該研究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起源於早寒武世。圖為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多節耳材村蟲化石。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來自雲南大學的消息,該校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節肢動物始終是化石和現生動物群的「強勢」群體。
  • 昆蟲與甲殼動物的祖先叫「多節耳材村蟲」
    原標題:研究確定昆蟲與甲殼動物祖先——多節耳材村蟲新華社昆明12月28日電(記者嶽冉冉)中、英、美科學家通過顯微CT技術,發現並確認了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前的「多節耳材村蟲」。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8日凌晨在線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 甲殼類動物——螃蟹
    螃蟹是甲殼類動物,它們全身都是青灰色,身上長有硬殼就像是盔甲一樣,圓溜溜的眼睛和兩隻大鉗子,這兩隻大鉗子是它們的武器,身體兩側各有4條腿,它們的腿上長有毛,它們靠鰓呼吸,生活在海裡或者靠海的地方,喜歡吃小魚蝦,一般對食物不是很挑剔,只要自己能抓到的都吃,但是也有許多天敵,所以它們在產卵時會下很多來保障成活率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眾所周知,海洋的壓碎壓力和紫外線輻射會把塑料分解成小於5毫米的小塊--稱之為微塑料。
  • 神秘甲殼類動物越長越「簡單」
    神秘甲殼類動物能長成寄生蟲 動物界長達1個世紀以上的最大謎團就是一種名為Y—幼蟲的酷似蝦一般的神秘動物。雖然科學家知道這種微型動物顯然還是年幼的甲殼類動物,但沒有人知道它們長大成年後的模樣是什麼。而今研究人員可能解開了這一謎團,其辦法是添加激素迫使Y—幼蟲衝刺成長,結果長成了像鼻涕蟲似的一團簡單的細胞,它們可能是全世界都能發現的寄生蟲。此結果令科學家驚愕不已,成年的它們竟然是如此簡單的動物,遠比它們的幼蟲要簡單得多。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眾所周知,海洋的壓碎壓力和紫外線輻射會把塑料分解成小於5毫米的小塊--稱之為微塑料。
  • 甲殼類動物補鈣內服好還是外潑好?
    蝦、蟹等甲殼類水產動物養殖過程中,需要進行補鈣、鎂,不僅可以提高水體的硬度,同時還可以提高水體對外界的緩衝能力,最主要可以刺激甲殼類動物蛻殼生長,提高免疫力,維持生理生長需求。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有很多養殖朋友會問到補鈣是以外潑好還是內服好?甲殼動物的體表都包被一層比較堅硬的外殼,稱之為「甲殼」,又稱為外骨骼。外骨骼由表皮細胞分泌形成,其主要成分是幾丁質、蛋白質複合物以及鈣鹽。
  •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
  • 節肢動物祖先擁有複雜眼睛—新聞—科學網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038 本報訊 儘管很難相信脆弱的神經組織能被保存上億年,但這確實是在現代蜘蛛和龍蝦(以著名哲學家Søren Kierkegaard的名字被命名為Kerygmachela kierkegaardi)的約15個祖先的大腦和眼睛上發生的事情。
  • 研究發現貝加爾海豹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
    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動物以微小的甲殼類動物為主要食物,此前人們認為這些動物不會食用這種甲殼類動物。這種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被稱為Macrohectopus branickii,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具有浮遊生活方式的淡水兩棲動物。每隻動物的長度不超過38毫米,事實上,大多數長度在10毫米以下,重量不到0.1克。
  • 分析草食性恐龍糞便化石後發現其還會食用甲殼類動物
    來自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古生物學家Karen Chin在恐龍糞便化石中發現了甲殼類動物的遺骸。2007年,她在蒙大拿州發現了一些古老的草食性動物糞便化石,其中包括變成化石的腐木。另外她也在猶他州的大階梯-埃斯卡蘭特國家紀念區發現了類似的樣品。 Chin認為這些糞便化石來自鴨嘴龍(hadrosaurs) 。
  • 因為祖先就形色各異-虎嗅網
    真核細胞具備分工明確的內部分區、細胞器,並且這種細胞只存在於動物、植物、真菌和一些微生物,比如原生生物——在進化論的意義下,我們人類和他們還沾親。早期的真核細胞並沒有給我們留下化石線索。研究者只能通過後代細胞的結構與分子細節和二者之前的進化關係去推測早期細胞的「真面目」。
  • 紐西蘭深海陷阱捕獲巨型甲殼類動物(圖)
    一隻從紐西蘭科馬德克海溝捕獲的片腳類動物相比之下,其它海域發現的片腳類一般僅有2~3釐米長   北京時間2月3日消息,科學家們近日在紐西蘭海域7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一種新的甲殼類動物。這種動物屬於片腳類,它被戲稱為「超級大個子」(Supergiant),因為一般常見的片腳類生物體長不過2~3釐米。但是這種在科馬德克海溝發現的物種卻比它的其它同類要大上10倍以上,其中最大的一隻體長竟然達到34釐米。  阿蘭·傑米森(Alan Jamieson)來自英國阿伯丁大學海洋實驗室,他說:「這就像是發現一隻1英尺長的蟑螂那樣讓人驚訝。」他說:「我停下來想,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昆明動物所重構螞蟻等級分化祖先基因調控網絡 2019-01-29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通過對三個亞科五個螞蟻物種的大腦轉錄組演化分析,揭示了螞蟻這類超個體組織物種(superorganism)存在的生殖等級分化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
  • 模型表明哺乳動物祖先可能是平足動物
    圖片來源:ANUP SHAH 我們最早的、類似齧齒動物的祖先很可能在兩億年前用微小的、扁平的腳踏足地球。
  • 研究發現甲殼類動物或具備學習能力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3日報導,這一發現表明,包括螃蟹、龍蝦和小蝦在內的甲殼類動物具備複雜的認知能力,儘管它們的大腦比蜜蜂等其他動物小得多。英國斯旺西大學的愛德華·波普說:「若以神經元數量來衡量,甲殼類動物大腦的大小約是蜜蜂的1/10。」波普及其同事訓練12隻濱蟹在水族館裡走水下迷宮。
  • 歐盟利用甲殼類動物廢棄物生產生物可降解塑料
    歐盟利用甲殼類動物廢棄物生產生物可降解塑料 來源:歐盟使團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5-02-17   今日/總瀏覽:1/2690
  • Nat Commun:沃爾巴克氏菌泛基因組研究
    基於核心基因組和基因含量的系統發育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參考,為模型生物中的新菌株提供了支持,並揭示了在遠距離相關宿主之間最近的水平轉移(HGT)。研究者發現在不同的超組和細胞質不相容性誘導菌株中基因功能獲得和喪失的各種實例。Wolbachia-宿主共系統發生表明,水平傳播在宿主種內水平上廣泛存在,並且不支持一般的Wolbachia-線粒體同步進化。
  • 科學網—紐西蘭深海捕獲巨型甲殼類動物
    一隻從紐西蘭科馬德克海溝捕獲的片腳類動物相比之下,其它海域發現的片腳類一般僅有2~3釐米長 北京時間2月3日消息,科學家們近日在紐西蘭海域7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一種新的甲殼類動物。在那之後科學家們還曾在南極附近洋底發現這些動物的蹤跡,這裡的樣本顯示其長達10釐米。但是所有這些所謂的「大個子」,相比最近這次的發現,都會相形見絀。 阿什利·羅登(Ashley Rowden)博士來自紐西蘭國家海洋和大氣研究院,他說:「這說明了一個道理,你越努力尋找,你就會發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