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2021-01-07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眾所周知,海洋的壓碎壓力和紫外線輻射會把塑料分解成小於5毫米的小塊--稱之為微塑料。但最近人們了解到海洋生物是如何自然地將這些碎片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一項新研究的作者將其稱之為「納米塑料」。

這項研究是由愛爾蘭科克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其研究重點是一種長2釐米的甲殼類動物,被叫做Gammarus duebeni,它們生活在愛爾蘭的淡水溪流中。該團隊讓這些生物在實驗室中接觸到裝有特定顏色染料的微塑料。

研究小組通過解剖動物的消化道然後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能夠追蹤道動物組織中的彩色塑料顆粒。這表明,甲殼類動物將近66%的微塑料從最初的形態分裂成不規則的形狀和大小,其中包括小於一微米的納米塑料。

據了解,這一過程不超過四天時間,當這些甲殼類動物接觸到的唯一塑料碎片是它們的食物時,納米塑料出現的比例最高。研究人員指出,這表明碎片化過程跟進食行為密切相關,雖然這種影響在愛爾蘭淡水溪流特有的物種中被觀察到,但其也很可能在其他地方會發生。

研究負責人Alicia Mateos-Cardenas博士表示:「我們已經發現淡水片腳類動物,一種叫做Gammarus duebeni的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夠在不到4天的時間內將微塑料分解成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包括納米塑料。雖然這一物種生活在愛爾蘭的溪流中,但它們屬於一個更大的無脊椎動物群體,這種動物在世界各地的淡水和海洋中都很常見。我們的發現對理解微塑料的環境命運有著重大影響。」

這些發現跟今年4月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結果相呼應,另一項研究發現,一些龍蝦能將塑料碎片磨成更小的碎片然後再被放歸大海。

「這些無脊椎動物在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魚類和鳥類的獵物,因此它們產生的任何納米塑料碎片都可能進入食物鏈,」Mateos-Cardenas說道,「這項研究中的數據將幫助我們了解動物在決定塑料在我們水域中的命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揭示這些顆粒帶來的全面影響。」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
  • 比微塑料更危險!一種鉤蝦能在4天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小甲殼類動物能在96小時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到目前為止,塑料碎裂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陽光和海浪作用等緩慢的物理過程,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UCC)的環境科學家研究了長2釐米的迪氏鉤蝦(Gammarus duebeni),發現塑料微粒不僅被吞入體內,而且還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分解成納米塑料。由於這些碎片足夠小,可以穿過細胞膜,因此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的微塑料對野生動物的潛在危害更大。
  • 一種能將塑料垃圾研磨成更小微塑料顆粒的龍蝦
    關於塑料垃圾如何在海洋環境中移動的問題,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但研究人員正在不斷想出新的方法來追蹤其路徑。 義大利科學家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龍蝦消化塑料顆粒的方式,發現它們的胃實際上是將塑料顆粒研磨成微小的碎片,而這些碎片會對食物鏈中較小的生物造成危險。
  •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作者/UCN  編譯/胡路怡  今日,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科研人員在整理2014-2020年研究報告時發現,貝類(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含有較高的微塑料成分,這個比例在亞洲沿海地區的貝類更加突出。文章於12月23日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發表。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的文章,首次提出了 「微塑料」 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微塑料的來源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初級品,這類微塑料是在牙膏等家庭清潔用品、建築材料和工業應用中,專門生產的粒徑小於 5mm 的塑料顆粒;另一種是次級品,這類微塑料是大型塑料製品經過風吹日曬等作用,分解成碎片或機械降解為微小的顆粒狀。
  • 科學家在其研究的每一個人體組織樣本中均發現微塑料顆粒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當談到塑料汙染時,最大的未知數之一就是微小的碎片會對生物體的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威脅。科學家們嘗試從人體組織中尋找答案,並在他們研究的每一個樣本中發現了塑料碎片的證據。,他們認為這是第一項檢查人體器官和組織中的微型和納米塑料堆積的研究。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海產品中軟體動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你盤子裡的蛤蜊、牡蠣和扇貝可能有同一個秘密成分:微塑料。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在這項研究報告中指出,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磷蝦,可以消化5毫米以下的微型塑料,然後以更小的形式排洩迴環境中。磷蝦作為分布廣泛數量龐大的海生甲殼類動物,它們只有曲別針大小,但僅南大洋估計就存在著數千億噸,有它們在似乎海洋塑料汙染也沒那麼可怕了,這讓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
  • 科學家們研究了海洋動物與人類對納米塑料的反應,結果令人不安
    當塑料降解時會分解成較小的微粒和納米顆粒,並在我們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以及幾乎所有接觸的東西中傳播,這就是納米塑料滲透生物體並產生副作用的方式。由巴塞隆納大學,葡萄牙阿維羅大學與葡萄牙環境與海洋研究中心CESAM牽頭進行的一次研究項目驗證了納米塑料會影響生物體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毫無疑問,這會損害我們的健康。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中都可以看到這種作用,並且這種入侵的暴露範圍很廣,時間也很長。此外,隨著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免疫,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也會隨著發生改變。
  • 磷蝦成海洋塑料「剋星」?被分解後的塑料,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磷蝦作為分布廣泛數量龐大的海生甲殼類動物,它們只有曲別針大小,但僅南大洋估計就存在著數千億噸,有它們在似乎海洋塑料汙染也沒那麼可怕了,這讓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很讓人振奮不是嗎?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發現,磷蝦不但吃掉並分解塑料垃圾,而且吃掉的塑料量「很大」。抽樣檢測數據顯示,磷蝦腸道中有66%都是塑料碎片。同時科研人員將每個微塑料都用螢光染料做了標記,通過顯微鏡跟蹤磷蝦吃掉它們後的情況。
  •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並非好事,可能會更糟
    科學家在對磷蝦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這種低等生物能夠對微小的塑料顆粒進行消化分解,然後轉化為「其他物質」排洩到海洋中,磷蝦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生物,是甲殼類動物,體型非常小,但種族數量非常龐大,不少人認為有了它們的存在,或許就能解決海洋塑料垃圾的問題了。
  • 研究發現水中的微塑料可以形成生物分子塗層 並「潛入」活細胞中
    目前微塑料已開始出現在各種地方,從珠穆朗瑪峰到南極的海冰,再到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細小的塑料碎片是如何被水生環境中的生物體吸收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顯示了生物分子塗層是如何充當「特洛伊木馬」,將它們潛入活細胞的。
  • 地球徹底淪陷,世界第一高峰也發現了微塑料
    也許這一發現並不令人驚訝,每年都有數百人試圖登上這座山,而且也留下了大量的垃圾。不過,了解那裡的塑料類型將有助於科學家追蹤汙染的路徑。由於微塑料的尺寸小和數量多,它們很難被清理掉,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考慮與塑料的關係,包括重新設計織物,使其具有塑料的優點,而又不會帶來持久和有害的環境影響。事實上,海洋中的微塑料比這多得多。
  • 新研究發現:農作物正在吸收微塑料
    大棚蔬菜種植及潛在微塑料汙染來源(煙臺海岸帶所供圖)塑料汙染正成為整個地球表層生態系統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並進入其可食用部位。論文通訊作者駱永明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汙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兩大來源,汙水處理廠收集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雨水也都含有塑料,水體中和大氣中的微塑料都能導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積累。」
  • 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食鹽中也有塑料顆粒,真成「塑料姐妹花」了?
    西班牙加迪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加拿大養殖貽貝每千克軟組織中最高達1.3萬個,不過另一方面,如果海洋生物吞食塑料顆粒過多可能會直接死亡,也就無法進入人類餐桌。不僅僅是食鹽、魚類,日常喝水也可能也會喝入微塑料,今年3月,一項研究發現,購自九個不同國家、11種暢銷品牌的250瓶瓶裝水中,超過93%都含有微塑料顆粒,產品包括依雲、雀巢優活、百事和可口可樂旗下的品牌。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監測遇難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近期,科學家再次發現塑料會在機械作用、生物降解、光降解、光氧化降解等過程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被分解成碎片,形成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隨著生物鏈,造成更廣泛的危害。這一發現引起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 塑料汙染有多嚴重?科學家在人體組織中檢測到微量納米塑料
    土地,水和空氣的塑料汙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即使塑膠袋或水瓶破裂到不再令人討厭的程度,微小的碎片仍會汙染環境。動物和人類可以攝入這些顆粒,對健康產生不確定性。現在,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在檢查人體器官和組織時發現,人體已存在微米和納米塑料。研究人員將在美國化學學會(ACS)2020年秋季虛擬會議與博覽會上展示他們的結果。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3 微塑料與土壤動物的相互作用3.1 微塑料對土壤動物的影響微塑料汙染能在多個方面影響土壤動物。首先,由於微塑料微小的尺寸,它能夠被土壤動物攝食,因此可能在土壤食物鏈中累積,從而影響各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多項關於蚯蚓的研究已經表明,微塑料能夠被蚯蚓取食,且影響其成長、存活和造成腸道的損傷。
  • 地球最深處也沒逃過「塑料災難」 英國海底鯊魚內臟發現塑料微粒
    他們對46條鯊魚進行了檢查,結果其中67%的鯊魚內臟含有微塑料和其他人造纖維,塑料微粒的數量共379顆。這種情況對鯊魚健康有沒有不良影響,目前還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說,這顯示出了「塑料汙染的普遍性」 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除了塑料微粒之外,鯊魚內臟中還有合成纖維素等顆粒物,這種物質最常見於紡織品(包括一次性衛生用品,如面罩)和衣物中。 關於其來源,他們認為各種類型的塑料微粒主要來源應該是釣魚線或漁網。
  • 一種可無限回收利用的塑料問世
    8月19日,《科學進展》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一種新型塑料可以很容易地分解並重新組合成高質量的產品,這可以減少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的塑料垃圾數量。例如在美國只有約10%的塑料垃圾得到回收。回收塑料如此之少的一個原因是其很難分解,而改造舊塑料的過程會削弱其化學結構。因此,回收塑料通常只用於製造低價值的產品,如戶外長椅和垃圾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Eugene Chen和同事開發了一種塑料,這種塑料在回收時能夠保持其原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