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2020-08-01 奇妙的萬千世界

我們都知道,海洋塑料汙染之嚴重已經達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研究發現,海洋塑料汙染在過去十年中呈指數級增長,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並導致約100萬隻海鳥、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和不計其數的魚類死亡。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為此生態學家與環保組織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和儘量阻止塑料汙染問題,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研究人員只能無奈地接受一個事實: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陽光和海浪等作用緩慢的物理過程來解決,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

直到2018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磷蝦很可能成為戰勝海洋塑料的秘密武器」,這讓全世界人民為之一振!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在這項研究報告中指出,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磷蝦,可以消化5毫米以下的微型塑料,然後以更小的形式排洩迴環境中。磷蝦作為分布廣泛數量龐大的海生甲殼類動物,它們只有曲別針大小,但僅南大洋估計就存在著數千億噸,有它們在似乎海洋塑料汙染也沒那麼可怕了,這讓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很讓人振奮不是嗎?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然而事實真如人們想像的那般美好嗎?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發現,磷蝦不但吃掉並分解塑料垃圾,而且吃掉的塑料量「很大」。抽樣檢測數據顯示,磷蝦腸道中有66%都是塑料碎片。

同時科研人員將每個微塑料都用螢光染料做了標記,通過顯微鏡跟蹤磷蝦吃掉它們後的情況。

研究發現,磷蝦會以驚人的速度(96小時內)將體內的塑料「粉碎」,而且這些被「粉碎」後的塑料已經變成千分之一毫米左右的納米塑料。該研究成果在2020年被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然而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卻無法讓人高興起來。因為人們發現「塑料還是那個塑料」只是變得更小了!而且塑料汙染物的有害影響,可能會隨著顆粒尺寸的減小而增加。

這聽上去很瘋狂?一點也不!由於被磷蝦分解後的塑料碎片足夠小,研究人員發現,它已經擁有穿過細胞壁的能力,因此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微塑料的潛在危害更大。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如果這些被磷蝦分解後的納米塑料能穿過細胞壁,那麼它們就可能會在動植物體內積聚,當鳥類或魚類等捕食磷蝦或水草時,就會發生「塑料轉移」,這意味著納米塑料可能會在整個食物鏈當中積累,包括可能在人類體內積累,而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會附著在這些納米塑料的表面被無限傳播。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這一驚人的發現完全出乎科研人員意料,這也預示著通過磷蝦等海洋生物分解出的納米塑料,可能正向著「生物塑料」轉化。它將產生怎樣的潛在負面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塑料汙染問題必然會變得更加複雜和令人擔憂。而且科研人員已經證明水生植物可以在其表面附著微塑料,並傳遞給消費者。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雖然目前「生物塑料」對人體的直接傷害還存在不確定性,科研人員也在努力推動該領域的科學研究。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知道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大多來自於人類的生活垃圾,所以不要隨手丟棄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並非好事,可能會更糟
    直到2018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磷蝦很可能成為戰勝海洋塑料的秘密武器,磷蝦會以驚人的速度96小時內將體內的塑料「粉碎」」,這讓全世界人民為之一振。據了解,磷蝦生物學上屬於磷蝦目,分布於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它們經常會被一些鯨魚和海鳥捕食,不過,它們也不算食物和最底部,因為他們同樣會吃掉一些更小的浮遊動物以及植物。據悉,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在磷蝦水族館研究涉及含有聚乙烯成分的塑料微珠項目時偶然發現了這一結果。
  • 磷蝦成海洋塑料「剋星」?被分解後的塑料,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研究人員只能無奈地接受一個事實: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陽光和海浪等作用緩慢的物理過程來解決,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5毫米以下的微型塑料,然後以更小的形式排洩迴環境中。
  • 人類創造了「第七大陸」,每年擴建8萬平方公裡,鯊魚正在吃塑料
    2018年我國科研人員確定,不管是在海水中,還是在海底和海底沉積物當中,都有微塑料存在。隨著研究深入,科研人員甚至在磷蝦體內發現了千分之一毫米左右的微塑料(想了解更多可以看一下我的另一篇文章《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
  • 磷蝦能快速消滅塑料,人類有望解決海洋垃圾?研究表明它在幫倒忙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必須解決的全球性問題,特別是海洋塑料汙染。如今,海洋汙染已經達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科學家研究發現,近幾年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呈增長趨勢。每年都會有上千萬噸的垃圾流入海洋中,這些垃圾會給海洋生物帶來嚴重的影響。一些海鳥和海洋動物會誤食塑料導致死亡。
  • 【塑料百科】研究發現蠟蟲能分解塑料
    塑料通常很難分解,而人們每年能消費數萬億個聚乙烯塑膠袋。不過,研究人員4月24日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塑料汙染的方法,而主角就是一種被稱為蠟蟲的毛蟲。        「我們發現這些蠟螟的幼蟲能生物降解一種最難分解和最常使用的塑料:聚乙烯。」
  • 南極十年前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
    去年,一個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例子,證明了這些汙染物在世界海洋中的擴散。在這項新研究當中,塔斯馬尼亞的團隊在十年前在南極洲收集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證據。這些冰芯來自於距離南極洲海岸約2公裡的地點,一直存放在塔斯馬尼亞州霍巴特的一個設施之中,等待分析。這些冰芯來自於在海岸周圍形成的冰塊,因此,與封存冰不同,這些冰塊不會移動。
  • 比微塑料更危險!一種鉤蝦能在4天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小甲殼類動物能在96小時內將塑料微粒分解成比細胞還小的碎片。到目前為止,塑料碎裂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陽光和海浪作用等緩慢的物理過程,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UCC)的環境科學家研究了長2釐米的迪氏鉤蝦(Gammarus duebeni),發現塑料微粒不僅被吞入體內,而且還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分解成納米塑料。由於這些碎片足夠小,可以穿過細胞膜,因此人們認為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的微塑料對野生動物的潛在危害更大。
  • 研究發現蠟蟲能分解塑料
    研究發現蠟蟲能分解塑料圖片來源:galleryhip.com 通常,塑料很難分解,而人們每年能消費數萬億的聚乙烯塑膠袋。不過,研究人員4月24日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塑料汙染的方法。而主角就是一種被稱為蠟蟲的毛蟲。
  • 研究人員發現在數小時內就能將塑料分解的酶,太給力了!
    許多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全球塑料回收的研究,繼發現食塑性昆蟲蠟蛾之後,最近發現的一種突變酶在這方面表現突出。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新發現的酶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將塑料瓶、紡織品和外包裝中使用的滌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轉化回原始材料。
  • 南極磷蝦的能好怎?
    南極磷蝦有多少技術含量呢?當然,更多的朋友,會問「能好怎」。我雖然未參加第31次南極考察,但目前也從事南極磷蝦方面的研究工作。趁這個機會,就和大家說一說南極磷蝦這種小東西吧。南極磷蝦是什麼東西?南極磷蝦,名字叫蝦,看起來像蝦,但卻不是一種我們一般市場上說的蝦,和咱們市場上見到的對蝦之類的十足目是不同的。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在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塑料一旦進入海洋環境就會降解,這是科學家研究塑料擴散的一大複雜因素。
  • 吃磷蝦就是在和企鵝搶食物!英大型零售公司遭投訴後下架磷蝦製品
    最近,英國一家零售公司荷柏瑞(Holland and Barrett)被迫下架旗下所有的磷蝦製品,原因是被環保組織警告:食用磷蝦就是「在和企鵝搶食物」。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近日,在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 peace)的壓力之下,英國零售公司荷柏瑞下架了所有磷蝦製品。
  • 海洋所發現南極磷蝦「避難所」!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磷蝦種群正在恢復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7日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對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變動提出新觀點,認為南極磷蝦在主要聚集區豐度減少,但通過新的避難所正呈現一定的恢復力。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區是南極磷蝦的主要聚集區,也是磷蝦漁業的主要集中區。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南極海域的快速變暖和海冰減少使得此區域磷蝦豐度顯著降低,為南大洋的保護敲響了警鐘。
  • 南極磷蝦能吃嗎?怎麼吃?
    因此人類開發南極磷蝦資源,需要十分謹慎小心。南極磷蝦能吃嗎?南極磷蝦當然是可以吃的。作為吃貨,我也當然親口品嘗過南極磷蝦。南極磷蝦其實味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剛被捕撈上來的新鮮磷蝦,有點甜味,味道比較淡,沒有腥味,沒有太特別之處。有一次俄國水手把磷蝦去殼後煮一煮,瀝乾後絆一絆,請我們去吃,吃到的主要是調味品的味道,當然也能吃到磷蝦的鮮味。
  • 研究發現一種甲殼類動物能將微塑料轉變成「納米塑料」
    據外媒報導,要追蹤塑料汙染在環境中的路徑其面臨的部分困難在於它在沿途會分解成小塊的過程。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發現某些動物的消化系統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最新發現的一種小型甲殼類動物能在短短4天內將微塑料轉變為「納米塑料」。
  • 斯坦福研究發現:麵包蟲幼蟲能吃下含有有毒添加劑的塑料
    據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所言,麵包蟲可能是我們解決塑料問題的方法之一。它們能吃各種塑料,還能在吃了含有有毒化學添加劑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之後,安全地被拿來飼養其它動物,補充蛋白質。這是首個對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在自然系統中分解後去向的研究,而得出的答案是——麵包蟲的腸子裡。這也證明了我們能從廢棄塑料中獲取到再利用的價值。
  • 南極10年前就有「塑料垃圾」,對人類的影響時間提前?
    根據《海洋汙染公報》雜誌新研究指出,人類的汙染在時間上有提前了,準確的來說對人類釋放汙染物之後,形成循環過程,對人類的自己的影響更久遠了。為了進一步證明海洋汙染的嚴重性,科學研究小組在北極浮冰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實例之後,又在南極地區進行了「冰芯」採集,通過對10年前南極的冰芯研究發現,也發現了微塑料垃圾的存在,該材料是採集在距南極海岸約2公裡,通過對長1.1米,寬14釐米的採集物研究,顯示出了14種微塑料中的 96個顆粒,所以在數量上還是比較大。
  • 對抗海洋塑料汙染的神秘武器|科學貓·生物
    磷蝦可能處於食物鏈的最底端,但它們被證明是對抗海洋塑料的秘密武器,分解後形成便便。研究發現,這些小型甲殼類動物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微型塑料,並通過其消化系統將其分解成更小的納米塑料。「當我們發現磷蝦可以將塑料分解成小塊時,非常興奮。
  • 關於磷蝦你不知道的事
    吃貨朋友們有福了,因為以後的餐桌上可能會多一道菜。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3月28日,我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傳來喜訊:經過4年多的快速發展,中國南極磷蝦產業從無到有,一條從捕撈到加工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南極磷蝦端上中國百姓的餐桌成為可能。這個消息讓不少吃貨們大感振奮,但也有不少網友心存疑慮,南極磷蝦到底是啥,能吃嗎,怎麼吃?撈蝦也需要科考?
  • 科學家研發突變細菌酶,可以在 10 小時內分解 90% 的塑料
    一組科學團隊開發出一種突變細菌酶,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分解寶特瓶以利於回收。這種酶是在 2012 年由研究人員於樹葉堆肥中發現。它能讓塑料分解成原本的化學結構骨架,回收後可再用來製作全新的寶特瓶。該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