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海洋塑料汙染之嚴重已經達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研究發現,海洋塑料汙染在過去十年中呈指數級增長,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並導致約100萬隻海鳥、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和不計其數的魚類死亡。
為此生態學家與環保組織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和儘量阻止塑料汙染問題,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研究人員只能無奈地接受一個事實: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過陽光和海浪等作用緩慢的物理過程來解決,這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
直到2018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磷蝦很可能成為戰勝海洋塑料的秘密武器」,這讓全世界人民為之一振!
在這項研究報告中指出,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磷蝦,可以消化5毫米以下的微型塑料,然後以更小的形式排洩迴環境中。磷蝦作為分布廣泛數量龐大的海生甲殼類動物,它們只有曲別針大小,但僅南大洋估計就存在著數千億噸,有它們在似乎海洋塑料汙染也沒那麼可怕了,這讓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很讓人振奮不是嗎?
然而事實真如人們想像的那般美好嗎?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發現,磷蝦不但吃掉並分解塑料垃圾,而且吃掉的塑料量「很大」。抽樣檢測數據顯示,磷蝦腸道中有66%都是塑料碎片。
同時科研人員將每個微塑料都用螢光染料做了標記,通過顯微鏡跟蹤磷蝦吃掉它們後的情況。
研究發現,磷蝦會以驚人的速度(96小時內)將體內的塑料「粉碎」,而且這些被「粉碎」後的塑料已經變成千分之一毫米左右的納米塑料。該研究成果在2020年被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然而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卻無法讓人高興起來。因為人們發現「塑料還是那個塑料」只是變得更小了!而且塑料汙染物的有害影響,可能會隨著顆粒尺寸的減小而增加。
這聽上去很瘋狂?一點也不!由於被磷蝦分解後的塑料碎片足夠小,研究人員發現,它已經擁有穿過細胞壁的能力,因此它們可能比5毫米大小微塑料的潛在危害更大。
如果這些被磷蝦分解後的納米塑料能穿過細胞壁,那麼它們就可能會在動植物體內積聚,當鳥類或魚類等捕食磷蝦或水草時,就會發生「塑料轉移」,這意味著納米塑料可能會在整個食物鏈當中積累,包括可能在人類體內積累,而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會附著在這些納米塑料的表面被無限傳播。
這一驚人的發現完全出乎科研人員意料,這也預示著通過磷蝦等海洋生物分解出的納米塑料,可能正向著「生物塑料」轉化。它將產生怎樣的潛在負面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塑料汙染問題必然會變得更加複雜和令人擔憂。而且科研人員已經證明水生植物可以在其表面附著微塑料,並傳遞給消費者。
雖然目前「生物塑料」對人體的直接傷害還存在不確定性,科研人員也在努力推動該領域的科學研究。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知道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大多來自於人類的生活垃圾,所以不要隨手丟棄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