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沃爾巴克氏菌泛基因組研究

2021-01-20 基預科技


教學視頻|重要文獻|實驗方法|生物軟體

方案設計|生信分析|數據挖掘|寫作作圖|論文投稿



沃爾巴克氏菌是細胞內細菌。本研究從500個宿主中篩選了30,000多個公開可用的shotgun DNA測序樣品。通過組裝超過1000個Wolbachia基因組。基於核心基因組和基因含量的系統發育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參考,為模型生物中的新菌株提供了支持,並揭示了在遠距離相關宿主之間最近的水平轉移(HGT)。研究者發現在不同的超組和細胞質不相容性誘導菌株中基因功能獲得和喪失的各種實例。Wolbachia-宿主共系統發生表明,水平傳播在宿主種內水平上廣泛存在,並且不支持一般的Wolbachia-線粒體同步進化。


Figure 1 Wolbachia基因組的特徵。



研究者挖掘了31,825個公開可用的基因組測序樣本的70TB原始DNA測序數據,樣本來自線蟲,昆蟲,甲殼類等500多種推定的宿主物種,還包括各種非蛻膜動物。


研究者選擇高覆蓋Wolbachia的樣本,從1,793個陽性樣本中組裝了1,166個基因組。通過將所有MAG與近100,000個細菌參考基因組作圖,僅發現了一種汙染實例。使用PhyloPhlAn的最大似然方法,揭示了各種遺傳特徵(基因組長度,核苷酸組成)和生物學特徵的高度異質分布。在某些情況下,Wolbachia的系統發育結構可能與某些性狀有關,例如以GC含量低,基因組長度減少為特徵的超群C或以高豐度為特徵的D超群。


Figure 2 Wolbachia的全基因組系統發生。


功能性全基因組分析顯示,即使在超組內(特別是A),基因含量差異也很大。通過從14個具有多個組裝的不同宿主中選擇989個基因組,進行了更嚴格的宿主特異性功能富集分析。研究系統發育上的功能富集和耗竭,研究者發現某些功能已在不同的宿主特異性譜系中獨立丟失,例如UDP-N-乙醯基muramate-丙氨酸連接酶和3-磷酸甘油醯基轉移酶。相反,全息醯基載體蛋白合酶(EC 2.7.8.7)則是在超群A的祖傳世系中獲得的。總體而言,分析觀察到超群C,D和F的功能性獲取和耗竭比超群A的要多。由於C,D和F的實際系統發生分支長度(因此,假定突變率相似的突變數)與A和B相似,因此這似乎與C,D和F的突變率加快無關。這更可能反映出C,D和F中的大多數基因組屬於具有降解基因組的高度適應菌株。


Figure 3 Wolbachia泛基因組的功能分析。


共進化分析的一個有趣發現是,與宿主的線粒體DNA(mtDNA)相比,Wolbachia的進化速率具有驚人的異質性。雖然可以重現以前的發現,即沃爾巴克氏菌比黑腹果蠅中的線粒體發育慢大約一個數量級(大約10倍)。這些差異似乎與宿主生物學特徵(如世代時間和種群數量)相關:例如,果蠅的特徵是每年多代,有效種群數量大,而其他大多數物種的特徵是每年較少的世代和較小的種群數量。


Wolbachia進化的模式和速率可能與其mtDNA宿主的模式和速率非常不同。

 


本研究的最令人興奮的結果可能是與線粒體發生率相比,宿主之間的Wolbachia進化速率異質性:在某些宿主中,Wolbachia的進化速度比線粒體慢10倍,而在其他宿主中,Wolbachia的進化速度與線粒體相同或甚至更快。研究者假設這種大的速率變化背後的原因不是由於沃爾巴氏菌,而是由於某些宿主中的線粒體遺傳學所致:這是因為Wolbachia的進化速率與核相關,而與宿主的線粒體基因組無關。這對於比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從模型生物如果蠅的線粒體率推斷出的突變率在校準其他宿主中的Wolbachia進化時應謹慎使用。

 

文獻來源:

Scholz, M.,Albanese, D., Tuohy, K. et al. Large scale genome reconstructions illuminateWolbachia evolution. Nat Commun 11, 5235 (2020)

相關焦點

  • 巴西研究人員稱沃爾巴克氏菌或有效抑制寨卡傳播
    新華網華盛頓5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巴西研究人員4日說,一種被認為有望控制登革熱流行的常見細菌,同樣也能幫助控制寨卡病毒流行。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宿主與寄生體》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證明,給蚊子注射沃爾巴克氏菌後,蚊子傳播寨卡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
  •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研究稱沃爾巴克氏體菌可抑制蚊子體內的寨卡病毒 時間: 2016-03-14 15:07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編輯: 娜娜 廣州中山大學奚志勇團隊首創的顯微胚胎注射沃爾巴克氏菌控制蚊媒的技術將可有效防控寨卡病毒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沃爾巴克氏菌可應對登革熱
    新華社新加坡10月18日電 (記者陳濟朋)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日前說,一個協助新加坡應對登革熱的專家委員會建議,可嘗試用沃爾巴克氏菌來控制伊蚊的繁殖
  • 基因組學研究的未來之星——泛基因組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全基因組測序進程及物種的群體進化、遺傳多樣性、性狀定位等研究。但單一或者少數參考基因組中可能會缺少部分基因,不能完全覆蓋物種的全部遺傳信息,限制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泛基因組的提出,有效解決了該問題,成為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方向。01 什麼是泛基因組?
  • 華中農業大學構建油菜泛基因組資料庫助力油菜遺傳育種研究進入泛...
    研究團隊負責人介紹,參考基因組作為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標準地圖」,促進了動植物重要生產和經濟性狀相關的變異位點鑑定、關鍵基因的發掘與應用等研究。然而生物體在長期進化和人工選擇的作用下,同一物種各個株系在遺傳和表型等層面均積累了豐富的變異,單一參考基因組往往無法很好包含物種內豐富的遺傳變異信息。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這類分析在高等植物中比較常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泛轉錄組的研究成本較低,研究起來也要更方便;第二,植物基因組通常都比較巨大而且序列複雜(通常都有高雜合、高重複的特點),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並不容易構建它們的泛基因組。目前已經擁有泛轉錄組的植物主要是一些重要的農作物,如玉米、小麥這一類。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
    今年初,華中農業大學一支科研隊伍公布了8個甘藍型油菜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今年初,華中農業大學一支科研隊伍公布了8個甘藍型油菜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 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
  • 10分鐘帶你了解泛基因組做些什麼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單一或者少數參考基因組不能涵蓋整個種群全部的遺傳信息,所以,構建物種的泛基因組成了當前基因組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本篇文章,小編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泛基因組的構建方式、泛基因組的熱點研究內容。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 6月17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將引領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利用泛基因組方法開發鐮刀菌枯萎病分子標記檢測方法
    選取63個來自公共資料庫的子囊菌門真菌(包含致病和非致病真菌),其中48個含有基因模型;剩餘的不含基因模型的基因組,需進行基因預測,基因預測採用AUGUSTUS +MAKER 分析方法。2.2、泛基因組分析篩選Fusarium屬特有的目的基因利用GET_HOMOLOGUES軟體尋找直系同源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OrthoMCL軟體對同源基因進行基因家族聚類。根據基因家族聚類結果,尋找只存在於Fusarium 屬的特異基因,以及Fusarium屬內各種間的特異基因。
  • 上海交大醫工交叉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成功構建中國漢族人泛基因組分析流程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兩個跨學科、跨專業科研團隊,通過數年的協作科技攻關,開發了一套針對大規模人類基因組深度測序數據的全新分析系統---人類泛基因組分析系統(Human Pan-genome Analysis system,簡稱HUPAN)。該方法學的建立為解析人類基因組中尚未被發現的「暗物質」提供了重要研究工具。
  • 中國科學家繪成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
    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相關研究成果6月17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和基礎。傳統的基因組學研究將不同鹼基以線性的形式存儲於染色體上,並且多基於一個參考基因組來獲取一個物種的基因信息。
  • 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正式上線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搭建成功並正式上線。該資料庫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完成,用戶可在該網站查閱收錄的菌種資源信息、測序基因組可視化展示、數據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 一作解讀|Mol Plant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提出泛基因組時代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通過融合序列相似性和基因共線性信息開發了適用於植物泛基因組時代同源基因推斷的新策略(GeneTribe),並構建了以小麥族物種為核心的「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Triticeae-GeneTribe, http://wheat.cau.edu.cn/TGT/)。
  • NG|66個水稻泛基因組文獻分享
    使用跨越稻屬發育樹的13個參考基因組,結果顯示儘管很少有大規模染色體重排加速物種多樣化,卻被許多物種特異性新元素的出現和轉換所反映,包括轉座子,以及潛在的新的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研究解決了稻屬系統發生有爭議的地方,包括兩個馴化物種的年輕'AA'亞族中表現在不同染色體間複雜的滲入歷史。這項研究強調了功能性偶聯抗病基因的流行,鑑定許多潛在用於未來作物保護的新單倍型。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以蚊滅蚊,中山大學科學家研究滅蚊黑科技
    其原理在於,白紋伊蚊身體中天然攜帶兩種菌型的沃爾巴克氏體菌,沃爾巴克氏體是一種能經卵傳遞的革蘭氏陰性胞內共生菌,攜帶不同型別沃爾巴克氏體的雌雄昆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發育。 因此,在研究中,奚志勇團隊通過人工轉染建立了攜帶三種沃爾巴克菌型的白紋伊蚊蚊株,大規模飼養至蛹期,雌雄分離後,經射線照射去除有生育能力的殘存雌蚊,然後進行釋放。經輻射的雌蚊完全絕育,無法在野外產生下一代,而輻射對攜菌雄蚊的不育和交配競爭能力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