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論文通訊作者、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喜光介紹,撫仙湖蟲類具有特定形體構建,是生存在5億多年前寒武紀的海洋原始節肢動物。它們被普遍認為是現生昆蟲類、蛛形類、多足類和甲殼類遠祖的近親。

撫仙湖蟲類成蟲體長可達10餘釐米,有15-31個體節,外骨骼分頭、胸、腹三部分,腿肢數目眾多,不與背甲分節一一對應。消化道內充滿泥沙,表明它們是食泥動物。

此前,研究人員曾在昆明小石壩動物群發現了許多保存精美的化石標本。據此,研究者系統研究了撫仙湖蟲類的軀體組構、生活模式,肯定了撫仙湖蟲類一些內部解剖學構造。

「我們通過高精度螢光掃描攝影技術,首次觀察到了撫仙湖蟲的腹神經節;我們還根據撫仙湖蟲類附肢的證據,發現了它們『原始』且更為複雜的取食口器。」張喜光說。

研究者表示,撫仙湖蟲類處於節肢動物系統發生的基礎位置,可如實再現原始類群的基本特徵。而對撫仙湖蟲類的系列研究也為重塑寒武紀原始節肢動物的軀體構建、起源、早期輻射分異與系統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關鍵證據。(完)

相關焦點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來自雲南大學的消息,該校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節肢動物始終是化石和現生動物群的「強勢」群體。
  • 寒武紀撫仙湖蟲化石結構或為微生物膜—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由西北大學教授劉建妮領銜的中德合作團隊,對前幾年在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化石上發現的爭議性「腦和神經系統
  • 撫仙湖蟲化石上的「腦子和神經系統」結構是一種埋藏學假象—新聞...
    撫仙湖蟲化石上的「腦子和神經系統」結構是一種埋藏學假象
  • 中英科學家揭示寒武紀早期節肢動物多樣面目-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寒武紀早期不同高肌蟲附肢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幹群真節肢動物軀體模式的多樣化」的研究論文。
  • 古生物學家發現目前已知最古老螯肢類節肢動物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9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法國籍博士後塞德裡克·阿里亞與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同行合作,在寒武紀中期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發現了一種莫裡森蟲新物種,代表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螯肢類節肢動物。這項研究將包括螯肢動物的起源時間提前到了5億年前。
  • 還原寒武紀原始海洋動物體貌:濾食性怪物形似蝦
    通過一些寒武紀化石,科學家們還原出大量生活在寒武紀時期的原始海洋動物體貌。這個被科學家稱為「Tamiscolaris borealis」的濾食性海洋怪物,曾發掘於格陵蘭島。  寒武紀時期見證了複雜多樣的生物形態的繁盛,如這種源自簡單多細胞動物的古代節肢動物。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與哈佛大學哈維爾·奧爾特加·赫爾南德斯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2014-07-03 13:57:08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達爾文的困惑  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特別提到,動物界以三葉蟲為代表的複雜類群在最古老含化石的巖石中「突然」出現,而複雜動物在寒武紀「突然」出現是對進化論的巨大挑戰。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趙方臣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長,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澄江動物群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庫,澄江動物群中化石豐富且保存精美,生動再現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澄江動物群中,絕大多數現生動物門類的演化歷史可追溯到寒武紀,為揭示生物『寒武紀大爆發』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
  • 科學網—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這些是自然界留給古生物學家的「靈魂拷問」。 5.4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來,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成為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從達爾文開始,生命如何「突然」發生,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也成為一代代古生物學家執著破解的難題。
  • 雲南澄江化石群最珍貴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化石遺蹟
    「寒武紀早期,種類繁多的多細胞動物突然在海洋裡大量出現。澄江化石記錄了這段特殊時期生物群的全貌,成為迄今地球上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雲南澄江化石群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化石類自然遺產的空白。澄江動物化石群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澂江縣撫仙湖畔,距省會昆明52公裡,境內景色優美,交通極為方便。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趙方臣是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長,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澄江動物群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化石庫,澄江動物群中化石豐富且保存精美,生動再現了5.2億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實面貌。其中,節肢動物是理解「寒武紀大爆發」的重要例證之一。科學家在澄江動物群中發現,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多樣性最高、生態適應最成功的動物門類之一。在今天,它們也是地球上個體數量最多的動物,且佔據了動物界中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
  •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
  • 「行走的仙人掌」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發現「仙人掌滇蟲」已經發育出分節的附肢,但卻仍保留著柔軟的蠕形軀幹,這一確鑿的化石證據表明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明顯早於軀幹的分節。 節肢動物到底起源於哪一類更為低等的生物?現生動物學家曾提出過各種猜想,莫衷一是。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根據寒武紀時廣泛出現的軀幹和附肢皆不分節的葉足動物化石曾推測,這些構造簡單的蠕形動物很可能是節肢動物的原始祖先。
  • 中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
  • 古生物學上的一大懸案——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但是到了寒武紀時期,生命的形式突然變得多樣化起來,我們現在熟悉的幾乎所有動物的祖先(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環節動物和原始的脊椎動物等)一下子都出現了。在寒武紀一開始,就出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第一幕(約5.4億年前),出現大量個體微小的原始硬殼無脊椎動物(稱為小殼動物群),例如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喙殼類、腕足類和分類位置不明的稜管殼、齒形殼等。
  • 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將「達爾文的困惑」推向頂點。澄江動物群中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依據達爾文進化論,想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科學家就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澄江動物群中,多樣性最高的是節肢動物。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談起為什麼選擇這類「貌不驚人」的微型古生物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劉建妮饒有興趣地說:「我從200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就開始從事寒武紀葉足動物的系統研究,之所以選擇葉足動物,完全是因為被它們柔軟的、細弱的腿所支撐起來的肉乎乎的身體『萌』化了。」  葉足動物,顧名思義,是一類具有柔軟葉片狀足(附肢)的動物。這一類群雖然在5.4億年的寒武紀非常繁盛,但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