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撫仙湖蟲化石結構或為微生物膜—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由西北大學教授劉建妮領銜的中德合作團隊,對前幾年在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化石上發現的爭議性「腦和神經系統」結構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報》。

近年來,有關寒武紀蛻皮類群的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化石的報導引起古生物學界極大關注。然而,5億多年前的生物在死亡後經過微生物腐解、壓實作用和礦物交替後仍能保存極脆弱的腦子、神經和心血管系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尤其在澄江化石庫中二維保存的化石印痕中區分出這些三維結構更是讓一些學者費解。

研究團隊對此則給出了另一種埋藏學解釋。他們認為,這些結構實際上是化石腸道細菌在腐解過程中形成的微生物膜,其形態及位置多變,與現生節肢動物穩定的腦部結構完全不同。同時,腸道細菌在腐解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內部形態結構,該結構與保存在化石中的「腦子和神經系統」假象完全吻合。此外,現生生物腐解的實驗結果表明,腦部是生物腐解過程中最先消失的結構之一。

《中國科學報》 (2018-05-1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撫仙湖蟲化石上的「腦子和神經系統」結構是一種埋藏學假象—新聞...
    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領銜的中德合作研究團隊:
  • 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雲南澄江化石群最珍貴的早寒武紀地球生命大爆發的化石遺蹟
    澄江動物化石中的撫仙湖蟲,成蟲最長約11釐米,腿肢多達35至45對,是節肢動物的祖先類型;奇蝦,身體最前端有一對分節的、具刺狀構造的大抓肢,普遍認為可能和節肢動物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或者是圓神經動物中的一個絕滅分支;昆明魚、雲南蟲,都出現了脊索、鰓裂、神經索等脊索生物必需的器官,把脊椎動物的起源向前推進了足足4000萬年……這些早期生物都以化石的形式「存活」于澄江帽天山上。
  • 澄江化石VR影片《寒武紀家園》亮相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
    8月29日,在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主題活動「最美外景地」環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代表魏威向觀眾介紹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古生物群所在地的景區,以及以澄江化石古生物群為主題製作的VR影片《寒武紀家園》(新華網發,聚焦中國活動供圖)
  • 澄江動物群——寒武紀大爆發之實證
    遺產地整體為丘陵地形,海拔1858~2063米,相對高差205米。中心點坐標:N24°40′08″,E102°58′38″。遺產地面積共512公頃,緩衝區面積共220公頃。提名地為——北東——南西向的帶狀區域,南北長3713米,東西寬2555m。澄江化石地是因中國雲南省澂江縣帽天山於1984年發現的5.3億年前早寒武世動物群化石而得名。
  • 化石見證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20世紀80年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澄江動物群,為解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謎提供了大量詳實的關鍵證據。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寒武紀時代曾湧現了一大批現代動物門類的祖先,生物已廣泛分布於海洋淺海區各個區域和不同的水層中,生物間已然建立起了較為複雜的多級食物鏈,完整的生物譜系框架已搭建完成,由此產生的巨大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那麼,科學家是採用什麼手段和方法,如何通過一塊塊化石,抹去覆蓋在化石上的歷史塵埃,還原出寒武紀時代精彩紛呈的海洋動物世界的呢?
  • 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發現與現代綠藻親緣關係密切的微體化石
    ◎笛殼/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劉鵬舉研究員課題組尚曉冬博士在湖北長陽地區合子坳剖面寒武紀早期的巖家河組底部燧石條帶中,發現了數以千計保存完好的疑源類Yurtusia uniformis化石標本,其中許多化石膜殼的內部含有數量不等的子細胞,這是首次在寒武紀疑源類微體化石中發現存在子細胞。
  • 宜昌發現寒武紀化石寶庫
    近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傅東靜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華南早寒武世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首次在國際上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清江與丹江河的交匯處,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
  • 探秘前寒武紀地質時代的古老化石
    目前掌握的化石證據顯示,所有超過6億年的生物體化石都是體積微小、結構簡單的東西,它們最接近現代的細菌。頂燧石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化石採集於澳洲西部,來自一種名為「頂燧石」玻璃質巖石。它是由古生物學者威廉·肖普夫教授發現的。根據從相關的火山巖中獲得的放射性年代,估計其年齡約為34.65億年。
  • 隨一隻「奇蝦」探秘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延長撫仙湖蟲化石圖片和復原模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長山、嶽冉冉、王研  有點科幻色彩的是,我生活在5.3億年前的寒武紀。你們知道侏羅紀吧,知道恐龍吧,我比它們早得多。  小晚輩恐龍曾統治過地球,很有名。  而我則是寒武紀海洋霸主,更自豪的是,我是令你們人類驚訝不已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事件中最大的動物。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約5.3億年前,寒武紀的地球陸地荒蕪,而海洋發生了一場震撼人心的事件。
  • 奇蝦化石:海洋霸主的「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100多年前,人們在加拿大龍王盾殼三葉蟲層位發現了一塊化石。這塊化石十分古怪,它形似蝦,但沒有頭,腹部有刺。1892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惠特魏將這隻長相奇怪的遠古動物描述為一個沒有腦袋、形似蝦的節肢動物體軀,其腹部的刺被認為是「蝦」的附肢。因為看似一隻「奇怪的蝦」,所以這個動物被稱為奇蝦。這就是世界上發現化石的第一件奇蝦化石標本。 後來,又有一些奇蝦化石相繼被發現。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五眼「麒麟蝦」提供節肢動物進化新線索—新聞—科學網
    黃迪穎、曾晗 章氏麒麟蝦正模標本 圖片:黃迪穎、曾晗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一種節肢動物的化石作者為此將這一物種命名為「章氏麒麟蝦」——麒麟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嵌合生物。這種保存完好的化石為破譯節肢動物進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 節肢動物的早期進化是演化生物學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雖然來自寒武紀(約5.41億~4.85億年前)的保存精美的化石提供了部分認知,但這一時期主要節肢動物種群之間的關係仍有待明確。系統發育研究認為奇蝦類是最接近真節肢動物的一類。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同時也為陝南鎮巴地區燈影組西蒿坪段與滇東地區筇竹寺階(地質時期,時代屬於寒武紀第3期)早期進行對比提供了有力化石證據。 這一化石組合的發現,為寒武紀早期地層對比提供了潛力,並為舌形貝型亞門腕足動物的起源,古地理分布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啟示。 「該始圓貨貝新種代表了一種最早的舌型貝型腕足動物,並很可能是舌型貝型亞門的祖徵。」
  • 五億年前蟲類化石,曾經的蟲子多「噁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法國籍博士後塞德裡克·阿里亞,及同事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科研人員合作,在寒武紀中期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發現了一種莫裡森蟲新物種,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螯肢類節肢動物。阿里亞等人發現,莫裡森蟲在其口部前方發育有一對小型的鉗狀附肢,稱為「螯肢」。
  • 中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依照傳統和經典的生物學理論,即達爾文生物進化認為,生物進化經歷了從水生到陸地、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兩個車輪的緩慢滾動逐漸實現的,中國的科學家通過古化石研究向這一權威理論提出了挑戰。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東亞地區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雖在現今全球範圍內是較為獨特的一種植被類型,但廣泛的化石記錄顯示整個北半球在新生代早期多為這種植被所覆蓋。
  • 寒武紀化石頻出的雲南撫仙湖北岸
    地球人對它的解密,源於每一次生命裂變後遺留在地球上的痕跡,比如生物,比如化石。關於5.18億年前寒武紀時代的更多生命解密,卻來源於中國雲南撫仙湖北岸出土的批量寒武紀化石群。提起寒武紀時代,這個時代比我們老少皆知的侏羅紀時代還早三四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