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行勇)由西北大學教授劉建妮領銜的中德合作團隊,對前幾年在寒武紀節肢動物撫仙湖蟲化石上發現的爭議性「腦和神經系統」結構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報》。
近年來,有關寒武紀蛻皮類群的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化石的報導引起古生物學界極大關注。然而,5億多年前的生物在死亡後經過微生物腐解、壓實作用和礦物交替後仍能保存極脆弱的腦子、神經和心血管系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尤其在澄江化石庫中二維保存的化石印痕中區分出這些三維結構更是讓一些學者費解。
研究團隊對此則給出了另一種埋藏學解釋。他們認為,這些結構實際上是化石腸道細菌在腐解過程中形成的微生物膜,其形態及位置多變,與現生節肢動物穩定的腦部結構完全不同。同時,腸道細菌在腐解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內部形態結構,該結構與保存在化石中的「腦子和神經系統」假象完全吻合。此外,現生生物腐解的實驗結果表明,腦部是生物腐解過程中最先消失的結構之一。
《中國科學報》 (2018-05-16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