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2020-12-05 雲南網

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與哈佛大學哈維爾·奧爾特加·赫爾南德斯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並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時期,大多數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節肢動物物種都由於各種原因而滅絕,倖存的部分則逐漸演化為今天的螯肢動物(蜘蛛、蠍子等)、多足動物(蜈蚣、馬陸等)和泛甲殼動物(蝦、蟹、昆蟲等)。雲南昆明附近的寒武紀澄江生物群地層中保存了大量呈特異埋藏的化石標本,記錄了節肢動物等諸多後生動物門類在距今5.18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的繁盛。於2012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的澄江生物群自1984年7月由侯先光研究員發現以來,為研究眾多動物門類的早期演化、「寒武紀大爆發」的過程和機制等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大量珍貴素材。

插圖1澄江生物群迷人林喬利蟲幼蟲標本照片及CT三維圖像(掃描電鏡數據來自於劉煜2009年博士畢業論文)

一直以來,研究者們對澄江化石的形態學觀察主要局限於使用光學顯微鏡等傳統成像技術對化石表面上所保存的二維結構的觀察上,而保存在化石標本內部的動物身體結構信息則只能通過耗時且具破壞性的鋼針修理等方法進行研究。正因為如此,研究者對早期節肢動物身體許多重要的精細結構(如:口板)是否真正存在這一科學問題,只能通過分支分析(phylogeny)等方法進行推測。即便推測準確,研究者們也無法對這類精細結構的真實形態進行展示。現在,在高精度顯微CT的幫助下,研究人員得以通過無損的研究方式對澄江節肢動物身體的精細結構進行任意角度的高精度復原與觀察,使用計算機三維軟體對它們的身體模型進行「虛擬解剖」並分離出身體的各部分結構進行深入研究。

本次發表的論文正是藉助了顯微CT及計算機三維復原的手段,首次清晰揭示了寒武紀大附肢類節肢動物——迷人林喬利蟲(Leanchoilia illecebrosa)頭部保存的口板等精細結構(插圖1)。此項研究的對象是該物種的兩枚呈三維立體保存的幼蟲化石,體長分別為5毫米及7毫米。研究發現,迷人林喬利蟲在體長僅為5毫米的幼蟲期,眼睛後長有一個明顯的口板,口板表面還長有一對小突起(插圖1,左圖)。通過使用開源計算機三維復原軟體Drishti(https://github.com/nci/drishti/releases),研究人員對一枚體長僅為7毫米的迷人林喬利蟲幼蟲化石的大附肢進行擦除後發現,在該生長期動物口板在其頭部所佔的比例有所減小(插圖2,左圖),說明口板結構在該物種的個體發育進程中有可能存在不完全發育的現象。這一細微結構是使用傳統的研究手段無法觀察和研究的。此外,研究人員還對動物頭部進行了縱向數碼切割(digital section),發現了該口板結構下往體內延伸的狹窄的咽部通道(插圖2,右圖箭頭所示),這與在該物種的成蟲標本上觀察到的情況一致。

插圖2:澄江生物群迷人林喬利蟲幼蟲頭部CT三維圖像(左圖)及縱向解剖圖(右圖)(掃描電鏡數據來自於劉煜2009年博士畢業論文)

隨後,研究人員將化石數據與現生節肢動物胚胎發育數據進行了對比研究(插圖3),發現迷人林喬利蟲作為螯肢類節肢動物(如:蜘蛛、蠍子等)在寒武紀時期的代表,已經進化出明顯的、與現生節肢動物口板同源的結構。說明現生節肢動物中普遍存在的這一位於口前的突起構造早在5.18億年前的幹群螯肢動物中就已出現,為古生物學界、進化生物學界深入認識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的節肢動物頭部問題(Arthropod Head Problem)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證據。

插圖3:現生節肢動物胚胎。左圖:蜘蛛;右圖:蟋蟀(掃描電鏡數據來自於劉煜2009年博士畢業論文)

雲南網記者 陳怡希

相關焦點

  • 雲大科研團隊利用顯微CT技術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精細結構
    雲南網訊(記者 陳怡希)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科研團隊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
  • 中美科研人員聯手揭秘5億年前節肢動物頭部口板特徵
    左圖:蜘蛛;右圖:蟋蟀 雲南大學供圖中新網昆明6月27日電 (記者 刀志楠)記者26日從雲南大學獲悉,北京時間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與哈佛大學Javier Ortega-Hernández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
  • 首次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特徵
    本次發表的論文藉助了顯微CT及計算機三維復原手段,首次揭示了寒武紀大附肢類節肢動物——迷人林喬利蟲頭部保存的口板等精細結構。 早期節肢動物精細結構只能分支分析推測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
  • 一場虛擬解剖發現5億年前節肢動物頭部秘密
    節肢動物是顯生宙以來地球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動物門類。自寒武紀以來,它們就活躍在這個星球上,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門類。但一直以來,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如何演化以及與現生遠親之間的關係,還存在諸多未知。
  • 中英科學家揭示寒武紀早期節肢動物多樣面目-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寒武紀早期不同高肌蟲附肢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幹群真節肢動物軀體模式的多樣化」的研究論文。
  • 寒武紀化石揭示節肢動物早期取食模式
    來自雲南大學的消息,該校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張喜光教授、楊傑副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首次發現了節肢動物系統演化中基節發生實質性變革的最早化石記錄。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節肢動物始終是化石和現生動物群的「強勢」群體。
  • 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
    原標題:聚焦「澄江生物群」的高肌蟲類化石 雲南大學侯先光團隊發表雙瓣殼類節肢動物研究成果   9月3日,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侯先光研究團隊與英國萊斯特大學、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同行共同完成的題為
  • 中科院團隊新發現!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將「達爾文的困惑」推向頂點。澄江動物群中化石發現表明,包括脊椎動物在內,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在5.2億年前都已經出現了。依據達爾文進化論,想要破解寒武紀大爆發之謎,科學家就需要找到動物門類起源的過渡型祖先化石。澄江動物群中,多樣性最高的是節肢動物。
  • 精細三維掃描揭示節肢動物顎基結構起源之謎
    近日,雲南大學侯先光教授團隊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對刺狀納羅蟲化石作了精細的三維形態學觀察,為節肢動物顎基結構起源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認識。 近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術刊物《皇家學會會報·B輯:生物科學》發表了這一引人矚目的成果。
  • 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12月27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以研究快訊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劉煜、研究員侯先光與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的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題為「早寒武世一種泛甲殼類動物呈三維保存的附肢」研究論文,該研究證實了泛甲殼類動物起源於早寒武世。圖為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多節耳材村蟲化石。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的科學家在雲南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寒武紀早期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也使「達爾文的困惑」變得更加「迷惑」。1999年,南京古生物所在帽天山建立了澄江古生物研究站,致力追尋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解釋「達爾文的困惑」。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寒武紀早期磷足類甲殼動物研究獲進展
    雲南大學張喜光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同步輻射顯微CT技術(SR-uCT)結合掃描電鏡方法對古生物甲殼類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少許保存近乎完整的柄眼、
  •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的科學家在雲南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寒武紀早期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也使「達爾文的困惑」變得更加「迷惑」。1999年,南京古生物所在帽天山建立了澄江古生物研究站,致力追尋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解釋「達爾文的困惑」。
  • 中科院團隊新成果!五億年前的 「蝦」被發現,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地球上的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演化歷史,直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複雜多樣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特別提到,複雜動物在寒武紀突然出現是對進化論的巨大挑戰。1984年,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在雲南發現的「澄江動物群」更加凸顯了寒武紀大爆發的突發性。澄江動物群中,多樣性最高的是節肢動物。然而,節肢動物是怎麼演化而來的?
  • 科學網—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11月5日,《自然》報導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研究團隊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特的化石——「章氏麒麟蝦」(以下簡稱麒麟蝦)。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
  • 一隻5億年前的「蝦」,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它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既有海洋巨型捕食動物奇蝦的掠食性附肢,又有我們熟知的蚊蟲蝦蟹等節肢動物硬化的表皮、癒合的頭殼、多節的軀幹和分節的腿肢。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