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早期磷足類甲殼動物研究獲進展

2021-01-07 科學網

 

雲南大學張喜光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同步輻射顯微CT技術(SR-uCT)結合掃描電鏡方法對古生物甲殼類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少許保存近乎完整的柄眼、觸角和一系列腿肢的磷足類化石。該項研究利用特異保存化石,論證寒武紀早期磷足類甲殼動物的軀體構建(body plan)基本特徵的原創成果,為探討早期節肢動物的適應分異與演化提供了新信息。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題為The First Stalk-Eyed Phosphatocopine Crustacea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of China(Current Biology, 2012, 22: 2149–2154)。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利用上海光源成像線站(BL13W1)的同步輻射顯微CT技術探測到掃描電鏡技術無法觸及的化石內部可能保存的微細構造,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準確信息。

 

該項研究工作中含軟軀體的甲殼動物化石歸屬於『Orsten』型特異化石寶庫(Lagerstätte),樣品採自我國雲南永善寒武紀肖灘剖面。此類化石在上世紀70年代由德國K. J. Müller首次發現並命名,主要包括一些微小的分類位置不明的胚胎和具外皮的後生動物(多為節肢動物)幼體。它們經億萬年埋藏並被磷酸鹽化,其軟軀體部分可顯示體表微米級的剛毛、腺孔,甚至細胞構造。

 

張喜光教授研究組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此類特異化石研究,論文中的磷足類甲殼動物,與先前報導的一些寒武紀晚期保存了中眼(median eyes)、纖細的第一觸角(antennula)、單一折曲背甲(single-fold shield)和一系列甲殼類附肢的磷足類相比,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發育了柄眼的甲殼動物,還有一對強壯的第一觸角。這證實了在早期進化歷程中,至少有一部分磷足類的視覺和附肢已發生明顯變異。剖析帶柄眼磷足類的頭部,其著生視覺的體節應與一些幹群(stem group)節肢類的前體節(anterior segment)同源,以此表明它們在系統發育上存在的必然聯繫。新的證據還表明:不同時代的磷足類,其附肢顯示了總體上的一致性和時間推移帶來的顯著變遷。 (來源: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英科學家揭示寒武紀早期節肢動物多樣面目-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Nature出版集團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題為「寒武紀早期不同高肌蟲附肢結構的差異揭示了幹群真節肢動物軀體模式的多樣化」的研究論文。
  • 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取得進展
    奇蝦類是寒武紀(5.41-4.85億年前)引人注目的動物類群,這類原始節肢動物體型巨大,身體構型獨特,具有良好的視力和高超的捕食能力。作為顯生宙海洋生態系統中最早出現的頂級捕食者,奇蝦在「寒武紀大爆發」的相關研究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 昆蟲與甲殼動物的祖先叫「多節耳材村蟲」
    原標題:研究確定昆蟲與甲殼動物祖先——多節耳材村蟲新華社昆明12月28日電(記者嶽冉冉)中、英、美科學家通過顯微CT技術,發現並確認了昆蟲與甲殼動物的最早祖先為5.2億年前的「多節耳材村蟲」。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8日凌晨在線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 雲南大學科研團隊用顯微CT揭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頭部口板...
    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劉煜研究員、侯先光研究員、翟大有研究員與哈佛大學哈維爾·奧爾特加·赫爾南德斯副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
  • 中美古生物學家在早期動物演化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10月11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通過該所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古生物學家長期合作,雙方在動物的早期行為和早期海綿骨針的生物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國際期刊Ge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獲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
    齊魯網1月30日訊(記者 田進 通訊員 王敏)近日記者從國際甲殼動物學會(The Crustacean Society,TCS)理事會獲悉,該會授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員2017年度「國際甲殼動物學會傑出研究貢獻獎(The Crustacean
  • 寒武紀早期地層中發現與現代綠藻親緣關係密切的微體化石
    ◎笛殼/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劉鵬舉研究員課題組尚曉冬博士在湖北長陽地區合子坳剖面寒武紀早期的巖家河組底部燧石條帶中,發現了數以千計保存完好的疑源類Yurtusia uniformis化石標本,其中許多化石膜殼的內部含有數量不等的子細胞,這是首次在寒武紀疑源類微體化石中發現存在子細胞。
  • 寒武紀撫仙湖蟲類再現原始節肢動物形態
    新華社昆明8月9日電(記者嶽冉冉)撫仙湖蟲類是生存在寒武紀早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包括撫仙湖蟲、澄江蝦等若干屬種。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共同完成的撫仙湖蟲類綜述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上。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同時,主要依據奇蹄類化石,重新修訂了始新世亞洲哺乳動物分期和北美哺乳動物分期的對比方案,認為以往歸入到晚始新世的烏蘭戈楚期應該和北美中始新世晚期的Duchesnean相對比。並根據對二連盆地不同時期奇蹄類多樣性的研究,認為從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奇蹄類的多樣性逐漸降低,可能與始新世全球氣溫逐漸變冷的趨勢相關。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鎧茗荷目屬於甲殼動物亞門顎足綱蔓足亞綱圍胸總目,全世界已報導5科45屬300餘種。  深海物種多樣性是國際研究的熱點,但由於深海樣品採集困難,多樣性研究進展緩慢。
  •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Current Biology》發表侯先光團隊寒武紀泛甲殼類起源研究成果 2018-12-28 16:28: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
  • 「寒武紀大爆發」之謎何解?中國科學家提出新視角
    對此,《自然通訊》3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為此提供了新的視角。圖為埃迪卡拉紀-寒武紀過渡時期(5.51-5.15億年)海洋碳、氮同位素綜合曲線與重大生物事件關係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供圖  7月3日,《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員課題組、南京大學凌洪飛教授課題組與國內外其他單位的合作研究論文「埃迪卡拉紀—寒武紀轉折期海洋氧化-還原狀態與動物演化的耦合關係
  • 海洋科學家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新聞—科學網
    發現原深茗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據介紹,該所沙忠利課題組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衝繩熱液航次採集的大型生物標本中,發現了形態特徵特別的鎧茗荷標本,其柄部沒有鱗片,頭部具有附板,與鎧茗荷目中現有5科的特徵存在明顯差異,為有柄類向無柄類演化的中間類群。據此,課題組建立了1新科1新屬1新種。「1新科」即原深茗荷科;「1新屬」即原深茗荷屬;「1新種」即發現原深茗荷。該結果已發表在分類學雜誌Zootaxa上。
  • 成為深海甲殼動物的百科全書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沙忠利的研究方向是甲殼動物系統分類學,在科研領域中屬於基礎研究,也是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坐的「冷板凳」。而這個 「冷板凳」他一坐就是十幾年,埋首浩瀚學海,他最終成為深海甲殼動物的 「百科全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
  • ...國際研討會在雲南澄江召開 百餘名專家學者共話我國寒武紀動物...
    本次國際研討會的舉辦旨在紀念澄江生物群發現35周年,向國際社會介紹我國寒武紀動物的研究成果,交流寒武紀大爆發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商討下一步寒武紀大爆發相關研究的方向。據了解,本次研討會共安排了30多場學術報告交流。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分上、下兩冊出版   進展三: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類群——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皺囊蟲代表著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後口動物,或代表基礎動物與後口動物之間的珍稀過渡類群;填補了原始後口動物的化石實證與分子進化鍾預測的起源時間之間的鴻溝;揭示了兩側對稱動物體型在寒武紀逐漸增大的演化規律;對在前寒武紀地層中探尋其它動物門類的始祖具有重要啟示。
  • 【專題簡介】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
    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涉及早期地球演化、大陸形成與保存、板塊起源、超大陸旋迴等一系列關鍵地質過程,是當今地球科學研究前沿。前寒武紀佔據地球演化歷史的90%,相應的地質體也佔據大陸組成的90%,要深入了解大陸動力學並建立全球全時地球動力學理論,就必需了解前寒武紀,必須加強對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機制的認識。早期地球的原始地核與地球圈層、地幔不均一與對流、陸殼、洋殼與板塊構造以及水圈、大氣圈和早期生命等起源問題,這些都是地球科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也涉及與地球物質起源密切相關的宇宙和元素起源。
  • 雲南澄江化石研究再傳喜訊:「多子多福」繁衍策略起源寒武紀
    玉溪師範學院提供中新網昆明5月7日電 (歐強 王曉東)記者7日從雲南玉溪師範學院獲悉,澄江古化石研究近日又傳出喜訊:科研人員基於對中國澄江生物群及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生物群的一千多枚寒武紀瓦普塔蝦類節肢動物化石標本的研究,揭示生命「多子多福」的繁衍策略起源於寒武紀。該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上。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