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仙人掌」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20-12-05 三秦網

    「行走的仙人掌」化石

「行走的仙人掌」它是什麼?也許有人覺得疑惑,仙人掌還會走?其實它不僅會走還「道」出了長期困擾科學家們的謎題——節肢動物是先有附肢的分節還是軀幹的分節。通過這小小的化石,科學家向我們揭示了這些遠古小生命的生命演化進程。在西北大學記者見到了該校地質學系的劉建妮教授,聽她告訴您「行走的仙人掌」都說了些啥。 

「行走的仙人掌」長什麼樣 

大約6釐米長,渾身長著刺、很多條腿,並且身體和腿基本一樣粗……「這就是那個『行走的仙人掌』。」劉建妮說,『行走的仙人掌』是「仙人掌滇蟲Dianiacacti⁃fomis」的暱稱,因為其外形酷似具刺的仙人掌,身上有11對腿。它來自5.4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就是這樣的化石揭開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 

這種「會行走的仙人掌」吃什麼呢?劉建妮教授說,現在還沒有直接的化石證據表明它正在抓東西吃或者腸道內有別的食物的殘渣,但是它有一個吻部,它的腿也比較有力,因此推測它應該可以抓小生物來吃。 

「從200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就開始從事寒武紀葉足動物的系統研究,之所以選擇葉足動物,完全是因為被它們柔然的、細弱的腿所支撐起來的肉乎乎的身體『萌』化了,因而當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們作為我的研究對象。」劉建妮說。 

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它的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這46億年,距今5.4億年前寒武紀之初,絕大多數動物門類大約在4000萬年的時間內突然爆發性地出現,進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形象地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曾經讓達爾文困惑不已,也讓進化生物學家傷透腦筋,然而最終的解題鑰匙還是賦存在遠古的化石中。 

化石是曾經生活在地球上遠古生命為我們留下的特殊文字,是保存「生命的檔案」,對化石的研究為人類開啟了一扇了解生物演化的窗口。在我國雲南地區的澄江化石庫,保存了非常精美的軟軀體的構造,就像蚯蚓一樣的生物甚至節肢動物身上的卵都可以保存,所以它被譽為探索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最佳的一個窗口。 

節肢動物的起源和多樣性分異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界努力探索的熱點及焦點問題,而想要揭示節肢動物起源的奧秘及演化歷程,除了分子生物學和解剖學所給出的間接證據外,更需要已滅絕了的「葉足動物」提供直接的化石實證。2005年,我在雲南澄江的寒武紀化石庫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生物——『仙人掌滇蟲』。拿到這個化石的第一反應覺得很奇特,但它的科學意義在哪,又說不清楚」。劉建妮說,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2009年初步推斷這種生物極有可能是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曾湮沒在遠古歷史塵埃中節肢動物的一個祖先。 

「行走的仙人掌」講述著它的故事 

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斷,適逢當時正好拿到德國洪堡獎學金的資助,因而,劉建妮帶上近40塊化石來到德國,和柏林自由大學的MichaelSteiner博士及柏林自然科學博物館的JasonADunlop研究員仔細觀察和研究化石,終於從中找到了關鍵的生物演化信息。發現「仙人掌滇蟲」已經發育出分節的附肢,但卻仍保留著柔軟的蠕形軀幹,這一確鑿的化石證據表明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明顯早於軀幹的分節。 

節肢動物到底起源於哪一類更為低等的生物?現生動物學家曾提出過各種猜想,莫衷一是。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根據寒武紀時廣泛出現的軀幹和附肢皆不分節的葉足動物化石曾推測,這些構造簡單的蠕形動物很可能是節肢動物的原始祖先。然而,一直沒有發現這兩大類群之間關鍵的早期演化過渡類型的化石證據。但「行走的仙人掌」的發現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行走的仙人掌」已經發育出分節的附肢,但卻仍保留著柔軟的蠕形軀幹,確鑿的化石實證表明節肢動物附肢的分節早於軀幹的分節。 

為什麼要研究這類已滅絕的動物 

要探索節肢動物的起源,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節肢動物,節肢動物是具有分節的附肢也就是腿和軀幹的動物,通俗地說,這類動物它的腿和身體都分節了,剛好有這麼一大類群在澄江生物群裡,它叫葉足動物,是一類具有柔然的葉片狀的足(附肢)的動物,身體是蠕型的柔軟的。生物的演化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歷程,很容易想到節肢動物的腿和身體極有可能就是來自這種不分節的動物,換句話說就是葉足動物極有可能是節肢動物的祖先。 

葉足動物雖然在5.4億年的寒武紀非常繁盛,現在已經全部滅絕了。既然葉足動物已經全部滅絕,研究它們有什麼意義呢?劉建妮表示,葉足動物雖然已經滅絕,但它與地球上最大優勢類群節肢動物(蜘蛛、蟑螂、蝴蝶、蚊子等)的起源密不可分。那麼,演化的過程中到底是腿先分節還是身體先分節,這個是長期以來困惑進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一個科學難題。 

生活中有很多都是節肢動物 

「如果未來人類滅絕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生物來佔領這個世界?」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位教授來西北大學作報告時,有學生這樣問道。這位劍橋大學的教授回答說,猜想應該是類似於節肢動物之類的生物。 

劉建妮說,節肢動物是在寒武紀大爆發時候產生的一個優勢的群體,在整個寒武紀化石庫裡面,節肢動物至少70%以上。現實生活中節肢動物隨處可見,比如經常吃的大蝦,漂亮的蝴蝶、螃蟹、蜈蚣、蜘蛛、蚊子和蒼蠅這些生命力頑強的生物,都屬於節肢動物。節肢動物是寒武紀大爆發的優勢群體而且它將這種優勢保留至今,它是現生動物保留最龐大的一類,佔現生全部動物物種的80%以上。 

這項研究成果引起國際廣泛關注 

看似遙遠而毫無關聯,但卻重要而無可替代,這就是基礎研究的意義。成功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該研究成果最終在《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仙人掌滇蟲」研究還入選了2012年度國際十大生物新屬種,這是唯一入選的化石新屬種,也是唯一一個代表中國入選的生物新屬種。劉建妮說,從找到第一塊化石到最後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整個研究工作前前後後歷時六年,中間也反反覆覆經歷了很多的失敗和挫折,最後的成績是與整個團隊協作密不可分的。 

在與化石為伴的日子裡,劉建妮對這些遠古來者的熱愛感飆升,她說,如果不喜歡化石,即使非常漂亮的化石擺在面前也看不到。在做基礎研究的同時,劉建妮教授也將科普知識作為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由她主講的《化石趣談》好評如潮。 

「很多時候化石保存也有假象,如何正確區分生物原生結構和後期沉積構造是關鍵。」劉建妮在科普時曾經描述過真假化石之間的區別。一定要是地質歷史時期,有一個嚴格的時間界限,1萬年以前的才是古生物研究範疇。她說,真的化石一定要在地質歷史時期的巖層中,而非現代沉積層。最後一點,這個化石一定要具有生物特徵,是生物的遺體或遺蹟。就算滿足了前兩點,但是不具備形態、結構、紋飾、成分等生物特徵就堅決不能稱之為化石。 

文/圖本報記者王嘉

相關焦點

  • 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在西北大學,一項被譽為「行走的仙人掌」的科學發現揭開了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  2011年2月24日,西北大學劉建妮教授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封面論文,內容是通過對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中一種叫作「仙人掌滇蟲」的葉足動物的研究,首次初步破解了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這一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這一難題當時是如何破解的?
  • 5億年前「麒麟蝦」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趙方臣介紹,奇蝦最早在澄江動物群中被發現,是體長可達兩米的頂級捕食動物,具有分節的大附肢,被認為是節肢動物祖先類型。但是,奇蝦和真節肢動物形態差異巨大,兩者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演化鴻溝。這一鴻溝成為探索「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缺失環節。
  • 五億年前的 「蝦」被發現,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今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五億年前化石「麒麟蝦」揭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徵,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
  • 中國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磊)節肢動物怎樣演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又長什麼樣?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或被中國科學家解開。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了一種5億多年前的蝦形化石,其長相奇異,有五隻眼睛,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
  •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它被認為是科學界期盼已久的、可以揭示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麒麟蝦的發現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趙方臣介紹,奇蝦最早在澄江動物群中被發現,是體長可達兩米的頂級捕食動物,具有分節的大附肢,被認為是節肢動物祖先類型。但是,奇蝦和真節肢動物形態差異巨大,兩者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演化鴻溝。這一鴻溝成為探索「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缺失環節。
  • 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我科學家發現「麒麟蝦」化石
    該過渡型物種被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又一重大科學發現,為解答 「節肢動物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實證。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從寒武紀大爆發開始,節肢動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像大眾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等都屬於節肢動物,它佔據了當今動物界大約80%的物種多樣性。
  • 中國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具有「節肢」蟲子
    新華網西安2月24日電(記者 許祖華 馮國)如今種類佔據絕對優勢的節肢動物是如何由軟體的蠕蟲演化而來呢?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可在海底行走,屬於首次發現的具有「節肢」的蟲子,從而有望揭開節肢動物的起源之謎。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科學網— 節肢動物起源圖景再添關鍵拼圖
    這些是自然界留給古生物學家的「靈魂拷問」。 5.4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來,複雜多樣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現,成為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從達爾文開始,生命如何「突然」發生,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重大科學謎題,也成為一代代古生物學家執著破解的難題。
  • 這種5億年前的「四不像」動物,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因為其身體嵌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如同中國傳統神話中的瑞獸——麒麟,因此被命名為「c」。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一隻5億年前的「蝦」,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曾晗供圖 中國科學家在寒武紀地層裡發現的這些麒麟蝦化石,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關鍵的缺失環節,將解開節肢動物起源這一生物進化的百年謎題。北京時間11月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本報訊 2月2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師劉建妮等人在早期動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國發現具有「節肢」的早寒武世葉足動物》。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狒狒叫聲或揭開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原標題:狒狒叫聲 或揭開 人類語言起源之謎)
  • 精細三維掃描揭示節肢動物顎基結構起源之謎
    近日,雲南大學侯先光教授團隊與國外研究機構合作,對刺狀納羅蟲化石作了精細的三維形態學觀察,為節肢動物顎基結構起源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認識。 近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術刊物《皇家學會會報·B輯:生物科學》發表了這一引人矚目的成果。
  • 科學家初步破解節肢動物頭部演化信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早期生命演化實驗室博士歐強,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幹和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Georg Mayer合作,從距今5.2億年的一種寒武紀葉足動物——兇猛爪網蟲的頭部發現了非常令人振奮的珍貴信息,為破譯節肢動物的頭部演化之謎迎來了新的曙光。 葉足動物是節肢動物的近親。兇猛爪網蟲是一種原始的海生葉足動物體,長數釐米。
  • 新研究進一步揭示華南可能是節肢動物起源中心
    新華社倫敦9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德兩國學者在新一期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說,他們發現了寒武紀(距今約5.41-4.85億年)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有助進一步證明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現代葉足動物和節肢動物起源的中心。
  • 中國科學家揭開櫛水母動物門起源之謎
    新華社昆明3月26日電(記者白靖利)中國科學家通過對澄江生物群疑難化石足杯蟲類的系統研究,破解了櫛水母動物門的起源之謎,證實櫛水母動物和刺胞動物共同起源於底棲固著生物。目前,這一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並將於4月1日以封面文章正式刊出。
  •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第三種」振蕩或將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謎 中微子的前兩種振蕩模式即「太陽中微子之謎」和「大氣中微子之謎」已被實驗證實,其發現者憑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獎。第三種振蕩一直未被發現,甚至有理論預言其根本不存在。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 6 月 13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動物是如何起源的呢?這一直是困擾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的前沿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