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 單分子研究揭示DNA同源重組中鏈交換擴展的分子機理

2020-09-06 中科院物理所

基因的同源重組是由重組酶介導的、發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兩條DNA鏈之間的鏈交換,對於維持遺傳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源重組現象的發現已有幾十年歷史,同源識別和鏈交換是同源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但由於其反應中間產物停留時間短並且狀態複雜,常規方法難以捕捉,因而其分子機理仍十分模糊。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實驗室SM4組的徐春華副研究員、陸穎副研究員以及黃星榞博士等,運用單分子磁鑷和螢光成像技術,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捕捉到同源重組鏈交換的中間態,在體外再現了鏈交換的步進過程,並推測出過渡態結構的存在,建立了RecA介導的同源重組的行波模型,闡述了同源重組中序列識別和鏈交換的分子過程。

作為重組酶的代表,RecA幾乎能夠獨立完成同源重組中的鏈交換過程。RecA介導的同源重組可簡略描述為:發生雙鏈斷裂的DNA末端在相關蛋白的作用下,形成31單鏈突出,這段單鏈可以被RecA纏繞形成螺旋絲狀結構(核蛋白絲nucleoprotein filament);核蛋白絲入侵到雙鏈DNA中,搜尋與之同源的序列並發生鏈交換。核蛋白絲中的入侵鏈(I鏈)替換同源雙鏈DNA中的被替換鏈(O鏈),與互補鏈(C鏈)形成新的雙鏈,如圖1A左圖所示。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發卡結構DNA(hairpin DNA)與RecA形成的核蛋白絲來模擬同源重組的擴展過程,如圖1A右圖所示(虛線框內部分與左圖虛線框相對應),核蛋白絲在發卡DNA開口處發生鏈交換,每一步打開一定數量的鹼基對,體現為磁球高度的步進式變化,以此在體外再現鏈交換的步進過程。

在研究中,他們意識到鏈交換反應的中止或許能夠體現出中間態的信息,從而得到更多鏈交換反應的細節。因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包含不同錯配鹼基的DNA,從單分子尺度上觀察鏈交換反應的動力學現象。他們意外地發現鏈交換的終點竟然不在界面(錯配序列與同源序列的交界處定義為界面),而是被完全錯配序列阻擋於界面之前9 bp的位置(圖1B和C)。

圖1.用單分子磁鑷觀察鏈交換反應。(A)使用120 bp的發卡DNA來模擬供體雙鏈DNA。(B)鏈交換反應的典型曲線,部分序列為錯配鹼基。(C)鏈交換反應長度的分布。藍色點劃線表示界面的位置,紅色虛線表示界面前9 bp的位置。

邏輯上講,同源序列比對過程應發生在鏈交換反應之前,且必然越過界面,否則核蛋白絲無從得知界面後的DNA序列是否同源。因此在界面前9 bp到界面之間的9個同源鹼基也應被比對過。那麼,為什麼這9個鹼基沒有發生鏈交換反應?這個結果暗示了鏈交換反應中,在序列比對態與已換鏈態之間存在著一個9 bp的過渡結構。由於這個結果過於意外,研究人員用酶切保護實驗和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實驗(圖2)兩種方法進行了進一步證實。此外,FRET實驗提供了雙鏈DNA結構的重要的信息,未參與反應的雙鏈DNA會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從核蛋白絲中彎折出來。

圖2.使用FRET實驗研究鏈交換反應。(A)實驗示意圖。當反應結束時雙鏈DNA從核蛋白絲中彎折出來。藍色點劃線表示界面的位置,紅色虛線代表界面前9 bp的位置。(B)左側為典型的FRET實驗曲線,後18個鹼基為完全錯配序列。右側展示的為是終態FRET值的統計分布。(C)與(B)相同,後18個鹼基為50%錯配序列。

通過磁鑷和FRET實驗,研究人員還測量了鏈交換和同源序列比對的步長,他們發現雖然3 bp仍然是鏈交換的基本單位,但同源序列比對與鏈交換的步長都更傾向於以3 bp的整數倍發生,最概然的步長均為9 bp。同時,前面提到的過渡結構也為9 bp。結合實驗和理論,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鏈交換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鏈交換過程像行波一樣推進:在最前端,雙鏈DNA會以9 bp為步長與核蛋白絲中的單鏈進行同源序列比對,後面緊跟著一個9 bp的過渡態,最後則是已經發生鏈交換的雙鏈DNA,反應模型如圖3所示。

圖3.同源重組過程的步驟分解。(A-D)同源序列間的鏈交換過程,C鏈分為3個部分,已換鏈態(紅色),過渡態(藍色)以及序列比對態(綠色)。(E-H)同源重組過程被非同源序列阻擋的情況。同源比對態跨過界面位置。I鏈的同源序列表示為黃色,非同源部分為黑色。核蛋白絲上的RecA蛋白為了展示方便而隱去。

該工作以「Mismatch sensing by nucleofilament deciphers mechanism of RecA-mediat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為題,發表於Proc. Natl. Acad. Sci. USA(DOI:10.1073/pnas.1920265117)。此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以及王寬誠教育基金的支持。文章連結

編輯:米老貓

相關焦點

  • 進展|單分子研究揭示DNA同源重組中鏈交換擴展的分子機理
    同源重組現象的發現已有幾十年歷史,同源識別和鏈交換是同源重組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但由於其反應中間產物停留時間短並且狀態複雜,常規方法難以捕捉,因而其分子機理仍十分模糊。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實驗室SM4組的徐春華副研究員、陸穎副研究員以及黃星榞博士等,運用單分子磁鑷和螢光成像技術,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捕捉到同源重組鏈交換的中間態,在體外再現了鏈交換的步進過程,並推測出過渡態結構的存在,建立了RecA介導的同源重組的行波模型,闡述了同源重組中序列識別和鏈交換的分子過程。
  •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催化DNA鏈交換的人源重組酶RAD51
  • 雙鏈DNA同源重組與修復研究
    DNA能夠以其同源染色體為模板,通過同源重組的方式修復,這一過程對DNA複製、DNA損傷的修復及減數分裂中重組和同源染色體分離等有重要作用。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由Spo11蛋白質催化形成斷裂雙鏈,RecA族蛋白結合於斷裂的DNA末端形成DNA-蛋白質細絲,能夠催化同源配對,使單鏈DNA末端入侵其同源區段,Rad51和Dmc1兩個RecA的同源蛋白在此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科學家對入侵後的同源重組過程則了解得比較少。
  • Cell Research:童明漢研究組合作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與之前PRDM9決定DSB熱點研究不同,該文提出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協同局部染色質環境可能參與了DSB修復過程,與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相關;發現早期生成的DSBs更傾向於修復形成交叉。本文不僅為同源重組命運決定和交叉穩態的調控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證實了遺傳物質交換機制和表觀遺傳調控的相關性。
  • 上海生科院揭示釀酒酵母源Shu複合物在DNA同源重組過程中發揮生物...
    上海生科院揭示釀酒酵母源Shu複合物在DNA同源重組過程中發揮生物學功能的分子機制 2017-12-1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與合作者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配對、聯會和重組交換,而非同源染色體分配時自由組合,從而使配子呈現遺傳多樣化,增加了後代的適應性。因此,減數分裂是保證物種繁衍、染色體數目穩定和物種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進化的基本前提。遺傳變異是否與表觀遺傳調控有關?這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
  • Rad54在同源重組時驅動DNA序列比對
    Rad54在同源重組時驅動DNA序列比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6 21:33:46 2020年6月4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ric C.
  • RecA–DNA突觸和D環結構的鏈交換機制
    RecA–DNA突觸和D環結構的鏈交換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02:12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Nikola P. Pavletich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PNAS:浙大解析同源重組修復機制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在同源重組修復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SPIDR/KIAA014,相關論文「Scaffolding protein SPIDR/KIAA0146 connects the Bloom syndrome helicase with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發表在3月18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反應的機理對於深度了解化學反應、設計新型化學反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即使是簡單的化學反應,其反應機理很可能相當複雜。例如對於最基礎的SN2反應機理,目前仍存在爭議,尚無定論。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難點之一是:在宏觀實驗中,與反應路徑相關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系綜平均之中,無法觀測。而在單分子層面監測化學反應可以克服以上缺點,成為研究機理的潛在方案。
  • 科研人員解析同源重組保障的新機制
    減數分裂過程中,性母細胞會主動產生DNA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起始同源重組。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植物抗病基因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簡稱R基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表現出複雜的進化模式。很多研究表明,植物R基因是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通常成簇排列從而形成複雜結構。經由旁系同源抗病基因間頻繁的序列重組和交換的一類抗性基因叫I型R基因,而較少或沒有經過旁系同源基因序列重組和交換的基因為II型R基因。
  • 單分子實時成像和表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期與清華大學生物系合作,通過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在轉化生長因子受體聚集狀態和激活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2009年106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JACS:研究者揭示DNA光損傷反應動力學機理研究進展
    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從氣相小分子體系擴展到更為複雜的凝聚相生物分子體系、與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形成交叉,是化學動力學研究領域蘊含機會和富有挑戰的方向之一。在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支持下,化學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致力於發展時間分辨紅外等光譜方法,深入研究導致DNA光損傷的激發態及自由基反應的複雜過程,取得了系列進展,發現並提出分子和量子態層次上認識DNA光損傷的多種化學反應新機理。DNA光損傷的本質是生色團鹼基分子吸收紫外光發生光化學反應。
  • Science子刊發表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化學反應動力學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化學反應的內在機理,而且能夠對於化學反應進行有效調控,對於合成和化工生產具有實際意義。然而長久以來,由於化學反應速度快、機理複雜,許多化學反應過程仍然尚不明確,亟待研究。
  •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二聚體蛋白螢光標記應用單分子FRET研究獲進展 2017-07-21 生物物理研究所 單分子FRET研究首先需要在目標蛋白特定位點標記螢光分子,目前廣泛使用的標記方法是引入半胱氨酸殘基定點突變再與馬來醯亞胺官能化染料進行共價反應。上述方法僅適用於單體蛋白,而生物體中許多蛋白質均以二聚或寡聚狀態存在及行使功能,對於這些蛋白難以通過傳統的半胱氨酸標記方法對其進行單一FRET染料對的位點特異性標記。
  • 基因日籤【20210207】適合於實驗系統的重組途徑(內含第15章同源重組與位點專一性重組小結)
    DNA的雙鏈斷裂會引發重組。斷裂點先擴大為一個含單鏈末端的缺口,然後,游離單鏈末端與等位基因序列形成異源雙鏈體。校正事件可發生在異源雙鏈體DNA錯配的位點。發生斷裂的DNA實際上摻入了它所入侵的染色體序列,因此起始DNA被稱為受體。重組熱點是指雙鏈斷裂起始的位點。基因轉換的頻率梯度由一段接近游離末端的序列轉換為單鏈的可能性所決定;離斷裂位點越遠,梯度越下降。
  • 科學網—科學家以RNA為模板首次在植物中實現同源重組修復
    本報訊(記者李晨)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人員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使用RNA作為同源重組修復的模板,並分別利用核酶自切割和具有
  • 研究揭示CRISPR-Cas12a蛋白複合體切割雙鏈DNA的動態調控機制
    的動態結構和切割位點的調控」(Conformational dynamics and cleavage sites of Cas12a are modulated by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rRNA and DNA)的研究論文。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CDK12控制著DNA修復基因的RNA轉錄本長短doi:10.1038/s41586-018-0758-y基因BRCA1和BRCA2發生突變對乳腺癌和卵巢癌構成嚴重風險,這是因為它們通過幹擾同源重組修復(HR)來危害細胞的基因組穩定性,其中同源重組修復是一種準確地修復有害的DNA雙鏈斷裂的關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