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SBP-b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表徵和表達模式分析

2020-10-30 植物細胞工程閱讀筆記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analysis of the SBP-box gene family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小麥SBP-bo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表徵和表達模式分析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60695/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 陳新宏團隊


摘要

  1. SQUAMOSA啟動子結合蛋白(SBP)盒基因編碼一系列在植物生長和發育中起作用的植物特異性轉錄因子。
  2. 已經報導了水稻(Oryza sativa)和擬南芥中SBP-box基因的特徵,但是它們在小麥(Triticum aestivum)中的潛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了解。
  3. 在這項研究中,確定了48個SBP-box基因(TaSBPs)。它們位於除4B和4D以外的所有小麥染色體中。六個TaSBP被確定為形成三個串聯重複對的串聯重複基因,而22個是形成16個分段重複對的分段重複基因。
  4. 亞細胞定位預測顯示TaSBP位於細胞核中。
  5. 在48個TaSBP中,有24個被預測為TamiR156的推定靶標。
  6.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具有相似功能的TaSBP,AtSBP和OsSBP聚集在同一亞組中。
  7. TaSBP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得到高度保守的基序和基因結構的鑑定。
  8. 在TaSBP啟動子中發現了四種類型的順式元素-轉錄相關,發育相關,激素相關以及非生物脅迫相關元素。
  9. 表達譜表明大多數TaSBP參與花發育和非生物脅迫反應。
  10. 這項研究為進一步研究TaSBP基因奠定了基礎,並為他們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新穎的見解。

結果


圖1 TaSBP基因在小麥染色體上的染色體定位和重複。 TaSBPs共有48個,除Chr 4B和4D外,它們分布在19個小麥染色體上。 不同的色線表示TaSBP基因的重複對。



圖2 三個TaSBP的亞細胞定位。 選定的TaSBP基因從中國春克隆,用於構建CaMV35S :: TaSBPs–GFP載體,其中GFP在C末端融合。 合併的圖片包括綠色螢光通道和葉綠體自發螢光通道。 Bar =20μm。



圖3 基於ClustalW程序,來自TaSBP蛋白的SBP域的多重比對,以及兩個保守的鋅指結構(Zn指基序I和基序II)和核定位信號(NLS)被證明。



圖4 SBP的系統發育關係。 在MEGA 7中,基於六個單子葉植物(T. aestivum,O。sativa,Z。mays,S。bicolor,S.italica和B. distachyon)的全序列的多重比對,構建了無根的系統發育樹。 )和四個雙子葉植物(A. thaliana,B。napus,B。rapa和S. tuberosum)。



圖5 TaSBP的系統發育關係,保守基序和基因結構。 (A)根據小麥和其他植物種類的自舉值和系統發育分析,將小麥TaSBPs分為7組; (B)在TaSBPs的蛋白質序列中鑑定出十個保守的基序; (C)基因結構。 外顯子和內含子分別用方框和線表示。



圖6 將miR156互補序列與TaSBP基因中的靶位點進行多重比對。 21個TaSBP的目標位點位於CDS中,而5個(TaSBP9A,TaSBP2D,TaSBP2B,TaSBP2A和TaSBP5A)位於3'-UTR中。



圖7 TaSBP基因啟動子中的主要順式元件。 在TaSBP基因啟動子區域中鑑定出四種類型的順式元素-轉錄相關,發育相關,激素相關以及非生物脅迫相關元素。 數字是指順式元素的數目。



圖8 基於轉錄組數據,TaSBP基因在不同組織和不同非生物脅迫下的表達譜。這15個組織如下:子葉出現時的根(a),可見三片葉子(b),莖達到最大長度(c)。當可見兩個節或節間時的莖(d),一半的花開放(e),並且開始伸長(f);當可見主莖和腋生芽(三個節)時的葉子(g),子葉出現(h),並且整個植物籽粒已經形成(i);花開時的花序(j),可見兩個節或節間(k),莖達到最大長度(l);當植物全穀粒的30–50%形成(m),植物全穀粒70–100%的形成(n)和植物全穀粒成熟(o)時,穀物。非生物脅迫如下:(p)正常情況,(q)熱脅迫1 h,(r)熱脅迫6 h,(s)乾旱脅迫1 h,(t)乾旱脅迫6 h,( u)熱和乾旱脅迫組合持續1 h,(v)熱和乾旱脅迫組合持續6 h。



圖9 10種TaSBP基因(A)在不同組織中和(B)在不同非生物脅迫下的定量RT-PCR結果。 水平和垂直坐標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組織/非生物脅迫和相對表達。 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 P <0.05; ** P <0.01(t檢驗)。



相關焦點

  • 麵包小麥精細表觀組圖譜繪製及全基因組順式作用元件鑑定
    深入解析小麥功能基因表達調控元件及調控網絡,將助力於精準分子輔助育種,加快優質高產多抗小麥的種質創新進程。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團隊合作生成並繪製麵包小麥精細的表觀組圖譜,以此為基礎針對性開發整合計算流程對全基因組順式調控元件進行了系統的挖掘與鑑定,並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機制,為小麥基因調控機制解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 成骨細胞特異因子2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鑑定、分類及進化分析
    目的:探討成骨細胞特異因子基因家族的進化歷史,對成骨細胞特異因子基因家族的保守結構、蛋白特性、系統發育關係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方法:實驗基於已公布的人、黑猩猩、斑馬魚等8個物種的基因組數據,依據HMMER軟體構建成骨細胞特異因子基因家族的HMM模型,分析了其基因結構、結構域特徵、生化特徵、進化關係和表達特性。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兩對小麥分櫱近等基因系的lncRNA鑑定分析
    前人研究發現,lncRNA-LRK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可影響富亮氨酸重複受體激酶基因簇,從而影響水稻分櫱和產量(Wang et al. 2018)。該研究揭示了此前所忽視的長鏈非編碼RNA在分櫱和產量調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小麥中特異分櫱材料缺乏、基因組龐大複雜,其分櫱調控lncRNA的發掘工作大受制約、鮮見報導。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將使科學家和育種人員能夠更快地識別出具有影響力的基因,從而提高小麥產量、害蟲抗性和其他重要的農作物性狀。
  • 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目前已鑑定出的70多個Lr基因中,來自斯貝爾圖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的Lr47基因被初步定位於普通小麥7號染色體的短臂。攜帶Lr47基因的小麥品種對我國全部葉鏽菌生理小種均表現出較高抗性水平。然而,該基因在我國小麥育種中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基因克隆工作仍在進行,其轉錄調控網絡同樣亟待明確。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基因家族專題(3):基因家族成員的鑑定
    基因組序列信息,存儲基因組序列信息的.fasta文件。還有其蛋白質序列,也是以.fasta結尾的文件。一般來說注釋的比較好的基因組都會含有這些文件。基因組基因結構注釋信息。儲存基因的intron,exon,CDS,gene等坐標信息的.gff3或.gtf文件。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中國科學院
    ——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研究人員稱,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的問世,將幫助解決龐大的小麥泛基因組這一巨大難題,並為小麥發現和育種開闢一個新時代。預計全球小麥界的科學團體將使用新資源來鑑定與需求性狀相關的基因,這將使人們能夠更精確地控制育種,提高小麥改良的速度,從而使農民和消費者受益,並滿足未來的糧食需求。
  • 中國農科院景瑞蓮和毛新國團隊鑑定影響小麥根系深度基因
    根系深度是作物根繫結構的重要組成性狀,在作物生長發育、產量決定和非生物脅迫耐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影響該性狀的遺傳機制尚不清楚
  • 樹鼩KLF基因家族特點及進化分析
    導讀:昆明動物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陳策實研究員團隊將全部17種樹鼩KLF家族因子鑑定出來,然後對基因家族全長以及鋅指結構域進行系統分析
  • 「博奧晶典」10X Genomics發表的那些基因組高分文章
    該研究利用10XGenomics技術組裝出了一個939Mb的G.latifolia基因組草圖,ScaffoldN50達1.05Mb,利用遺傳圖譜信息將Scaffolds掛載到了20條染色體中。對5種豆科植物比較分析發現,和防禦相關的基因明顯地存在於Glycine屬特異同源基因家族中。G.latifolia基因組的組裝和注釋為大豆提供了更多的遺傳變異位點和基因資源,能夠為以後改良大豆提供幫助。
  • 全基因組複製基因分析軟體DupGen finder
    根據複製原因和結果,可以分為下面幾種情況:1.基因組複製加倍事件,即WGD,2.串聯重複,因為複製滑動等原因,3.臨近重複,同源交換滑動,或者串聯重複中又插入其他基因。4.轉座複製產生,5.基因組散布複製。區分這幾種情況對於我們分析物種演化,基因功能分化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小麥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後,大家把目光轉向了更多的小麥近緣物種和更重要的品種材料的測序。
  • 茶樹HAK / KUP / KT家族鉀轉運蛋白基因家族
    儘管鉀(K +)是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並極大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但對茶樹根中K +吸收和運輸的分子機制(尤其是在有限的K +條件下)的了解仍然很少。在植物中,HAK / KUP / KT家族成員在K +的獲取和轉運,生長和發育以及對脅迫的響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在此之前,人類蛋白質圖譜包括來自外周血單核細胞的基因表達信息,但不包括來自許多其他血細胞亞群的基因表達信息。為了提高解析度,人們需要對血液中的細胞進行了深入表徵,以提供人血細胞中基因表達的詳細細節,並將它們與體內的其他組織相關聯在一起。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如何寫一篇家族分析文章(一)—家族分析文章的研讀
    2.2Dof家族基因的鑑定及人工校正Dof結構域的pfam號為PF02701,從Pfam上獲得(http://pfam.sanger.ac.uk/),然後用HMMER3.0和TBLASTN進行搜索。E-value值小於1e-5的正向基因組序列在GeneMark.hmm(http://exon.biology.gatech.edu/GeneMark/)上進行驗證。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