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2020-12-04 中國小麥研究聯盟

由小麥葉鏽菌(Puccinia triticina,Pt)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是影響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真菌病害。該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從7%到20%不等,而流行年份可高達50%。合理利用小麥抗葉銹病(Lr)基因仍是防治該病害最為有效的途徑。目前已鑑定出的70多個Lr基因中,來自斯貝爾圖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的Lr47基因被初步定位於普通小麥7號染色體的短臂。攜帶Lr47基因的小麥品種對我國全部葉鏽菌生理小種均表現出較高抗性水平。然而,該基因在我國小麥育種中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基因克隆工作仍在進行,其轉錄調控網絡同樣亟待明確。

本研究以三個攜帶Lr47基因的普通小麥材料「Lr47-Yecora Rojo-BC6F5」、「Lr47-UC1037」、「Lr47-WhiteYecora」為實驗組,以感病小麥材料「Thatcher」為對照組,分別接種我國小麥葉鏽菌主要流行生理小種THTT,接種8天後在對照組中觀察到大量葉鏽菌夏孢子堆形成,而所有攜帶Lr47基因的小麥材料均表現出高抗表型。

進一步,對上述小麥材料「Lr47-Yecora Rojo-BC6F5」、「Lr47-UC1037」、「Lr47-White Yecora」苗期第三葉接種小麥葉鏽菌THTT,以「Lr47-Yecora Rojo-BC6F5」接水處理為對照,接種3天後分別提取RNA樣品。每種材料設置三個生物學重複,共12個樣品進行12-Gb轉錄組測序。以中國春TGACv1參考基因組進行拼接,總共預測到128,794個轉錄本(原始數據近期將上傳至NCBI BioProject PRJNA498364)。

通過比較「Lr47-Yecora Rojo-BC6F5」材料的接菌處理與接水對照,發現863個基因顯著上調(q-value < 0.05, log2FoldChange > 1),418個基因顯著下調(qvalue < 0.05, log2foldchange < -1)。對差異表達基因進行KEGG注釋,發現「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徑中,Ca2+通道基因(CNGCs、CDPK、Rboh、CaM)、FLS2、RPM1、PR1及HSP90等多個基因富集明顯。

此外,在所有上調基因中,有28個基因位於7AS、7BS、7DS染色體上,其中又包括8個基因編碼不同類型的受體激酶蛋白(RLKs)。

利用螢光實時定量qRT-PCR技術,我們進一步測定了上述8個RLK基因在Lr47基因介導小麥抗葉銹病過程中的時間表達譜。

此外,為了明確Lr47介導的抗病反應的下遊基因及轉錄調控網絡,我們還分析了所有PR基因及多個轉錄因子基因家族(WRKY、ERF、MYB、bHLH、bZIP、NAC)在轉錄組文庫中的表達模式。

本研究從全基因組水平,初步明確了Lr47基因介導的小麥抗葉銹病過程中的轉錄調控網絡,挖掘得到的差異表達基因為小麥抗葉銹病遺傳改良提供了新思路,轉錄組本身可為該基因的克隆工作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河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吳嬌嬌高靜畢偉帥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河北農業大學王逍冬副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劉博老師為通訊作者。該論文於2019年9月11日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原文連結https://www.mdpi.com/1422-0067/20/18/4498。

特別感謝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Jorge Dubcovsky教授提供的Lr47基因相關小麥材料,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河北省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參考文獻

Wu J, Gao J, Bi W, et al. Genome-Wid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Lr47-Mediated Wheat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Puccinia tritic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 4498.Helguera M, Khan I A, Dubcovsky J. Development of PCR markers for the wheat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 Lr47.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0, 100(7): 1137-1143.Wang X, Bi W, Gao J, et al.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NPR1, and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in wheat and barle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 17(11): 2468-2477.Li Z, Xia X, He Z, et al. Seedling and slow rusting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Plant Disease, 2010, 94(1): 45-53.

相關焦點

  • 多組學揭示胰腺癌發展早期Kras基因突變調控的表觀與轉錄網絡
    鑑於Kras基因在胰腺癌的發展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那麼Kras調控的轉錄網絡是否在胰腺癌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呢。,並闡明了Kras突變基因通過協同調控胰腺炎誘導的轉錄網絡,來促進胰腺癌的產生與發展。這些數據表明了,在胰腺癌的發展的早期,Junb,Fosl1與Klf5參與到Kras調控的轉錄網絡中來,促進癌症的發生發展。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麵包小麥精細表觀組圖譜繪製及全基因組順式作用元件鑑定
    深入解析小麥功能基因表達調控元件及調控網絡,將助力於精準分子輔助育種,加快優質高產多抗小麥的種質創新進程。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團隊合作生成並繪製麵包小麥精細的表觀組圖譜,以此為基礎針對性開發整合計算流程對全基因組順式調控元件進行了系統的挖掘與鑑定,並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機制,為小麥基因調控機制解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2、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空前發展正推動著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全基因組的剖析,可以提供每個農業生物物種或品種全基因組的遺傳信息。尤其是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組成情況分析,以及對調控複雜性狀的分子網絡的解析,皆得益於高效與廉價測序技術的發展。
  • 真核生物核糖體蛋白基因的轉錄調控
    在前基因組時期,構建基因調控網絡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然而,一個物種中包含有成千上萬的基因,因此構建基因調控網絡難度不言而喻。基於對核糖體蛋白(RP)基因近50年的研究,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基因更好地來理解和構建調控網絡。 RP基因的早期研究是在大腸肝菌中開始的,RP基因在原核生物中形成操縱子,一些RP蛋白還能夠結合到翻譯成這些蛋白的mRNA上,引起翻譯的終止,在翻譯水平形成一種RP基因的調控反饋網絡。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本次大會吸睛點頻現,13位專家圍繞基因組進化和多倍化、趨同和適應性化、協同進化、轉錄調控、表觀修飾調控等基因組學研究方向就最新研究進展及經驗、技術突破、應用展望進行了專題報告。通過構建小麥全基因組遺傳圖譜以及基因滲入分析,為小麥的育種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並且揭示了AB和D亞基因組的遺傳多樣性差異。
  • Nat Comm|鄧新/嚴健合作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轉錄因子作為調控基因表達的關鍵元件,在轉錄調控介導的生物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先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些控制丁香假單胞菌致病性的轉錄因子,但缺乏一個全基因組水平的轉錄調控網絡,這對全面防治該類病害的大規模暴發產生了很大障礙。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錢文峰研究組發現組蛋白修飾分工調控基因表達水平和基因表達噪音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植物基因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及其生物學意義
    植物發生變異或分化的本質是基因表達模式發生變化的結果,  而基因表達多是在轉錄水平進行調控的。文章通過分析總結前人在這一領域內的大量研究成果,  系統地從遺傳學(genetics)和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兩個角度對植物基因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方式及其生物學意義進行了總結性闡述,  分析了這一研究領域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展望了該領域今後的發展及應用前景。
  • PNAS 報導基因調控網絡建模新進展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指出了從DNA編碼基因到RNA再到蛋白質的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一個基因被轉錄為RNA時,我們稱之為「表達」。基因調控網絡,即對基因表達水平進行精準控制的蛋白與DNA間相互作用。基因調控網絡是幾乎所有生物過程的核心。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基因表達的啟動或停止,增強或抑制,是細胞選擇基因組中的調控元件和相互作用完成基本生命活動以及對外界刺激作出應答的分子基礎。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high altitude of Tibetan semi-wild wheat的研究論文,從基因組水平上全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35份西藏地方種進行了重測序,發現兩者之間親緣關係緊密,遺傳多樣性存在瓶頸效應,從全基因組層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麥脫馴化於西藏地方品種。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為更進一步理解SLs調控小麥分櫱的分子機理,本研究主要對TaD27-B基因的生物學功能進行了研究,具體結果如下:1.TaD27s的結構分析小麥TaDWARF27s(TaD27s)具有三個等位基因TaD27-A、TaD27-B、TaD27-D。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多細胞生物擁有不同大小的基因組,比如人的基因組比秀麗線蟲的大30倍,它們卻擁有相似數目的蛋白編碼基因。蛋白分子一直被認為是生命活動的載體和執行者。近年來隨著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表明80%的人類基因組序列雖然能夠轉錄表達並產生RNA ,卻不能編碼和翻譯成蛋白。由此產生了大量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其基因數量(近2萬個)和蛋白編碼基因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