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2020-11-08 柔智燴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工程與應用力學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真正可穿戴"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在皮膚上的可拉伸且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

人在手腕上佩戴"電子皮膚"設備。

在今天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論文("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of rigid, soft, and liquid materials for self-healable, recyclable, and reconfigurable wearable electronics")中描述了其新的"電子皮膚" 。該設備可以自我修復,就像真正的皮膚一樣。它還可以可靠地執行一系列感官任務,從測量用戶的體溫到跟蹤他們的日常步數。而且它是可重新配置的,這意味著該設備可以調整為適合您身體任何位置的形狀。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創造將有助於重新構想可穿戴設備的功能。有一天,這樣的高科技皮膚可以使人們收集有關其身體的準確數據,同時減少世界上日益增加的電子廢物數量。

研究者之一張煒教授說:"智能手錶在功能上不錯,但它們始終看起來像是一大塊金屬綁帶一樣。"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真正可穿戴的設備,理想情況下它將是可以舒適地貼合您的身體的薄膜。"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總體設計

新的"電子皮膚"設備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拉伸60%,而不會失去任何功能。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包含三個傳感模塊:(i)由運算放大器和電阻器實現的ECG傳感器,(ii)用於體溫傳感的溫度計傳感器,以及(iii)用於聲學和運動傳感的加速度計(圖1A)。圖1B提供了該設計示意圖的分解圖,其中包括共晶鎵-銦(EGaIn)LM合金,以及封裝在兩個薄彈性聚亞胺膜之間的商用小型晶片組件。LM用作晶片之間的電氣互連,每個晶片的引腳都精確地安裝到有圖案的LM接觸墊上,類似於PCB,但無需焊接(圖S1,B和C)。在這種情況下,該設備包括12個晶片組件,其規格匯總在表S1中。這款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LM電路可提供出色的電導率(3.4×10 6 S / m)(48)和卓越的固有機械柔軟性和變形性,因此該設備在貼附到人體皮膚上時會被弄皺(圖1C,左上),彎曲(圖1C,右上),扭曲(圖1C,左下) ,並拉伸(圖1C,右下)。

圖1 高度可拉伸,可自我修復和可回收的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設計和示意圖。

(A)安裝在手上的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系統的示意圖,該系統集成了ECG,聲學,運動和溫度感應功能。(B)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分解圖。(C)多功能設備的光學圖像在皮膚上起皺,彎曲,扭曲和伸展。(D)動態共價熱固性聚亞胺的示意圖:聚合和解聚以及鍵交換反應引起的鍵斷裂和重整。(E)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自我修復和回收的示意圖。

其中此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可拉伸基材,絕緣膜和封裝膜由聚亞胺製成,可以使用三種市售單體合成:對苯二甲醛,3,3'-二氨基-N-甲基二丙胺和三(2-氨基乙基)胺(圖S2A)。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設計與製造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集成了熱傳感器(MCP9700,Microchip Technology),三軸加速計(ADXL335,Analog Devices Inc.)和ECG傳感器(AD8505,Analog Devices Inc. and Resistors,Bourns Inc.),因此可以如圖2(B到E)所示,它提供了對體溫,體育活動和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控,還可以用作人機界面。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可以戴在手腕上,以監控身體活動,如圖2B所示。它可以檢測步行,奔跑和跳躍的不同幅度和頻率。熱傳感器可以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身體位置提供準確的體溫測量。

圖2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製造過程和傳感性能

(A)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製造過程示意圖。(B)佩戴在手腕上的多功能設備的運動跟蹤性能。(C)使用安裝在前額(頂部)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獲得的室內和室外人體溫度,以及將可穿戴電子設備安裝在不同位置(底部)時測量的室內溫度的比較。(D)使用安裝在脖子上的可穿戴電子設備獲取的聲學數據。(E)當參與者處於靜止狀態(頂部),運動13秒(中間)和34秒(底部)後,使用可穿戴電子設備獲取的ECG數據。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製造在圖2A中示意性地示出。首先將矽紙掩模安裝到合成的聚亞胺膜基材上。採用絲網印刷方法,將EGaIn LM刷在掩模上,然後從掩模上剝離在聚亞胺基板上留下圖案化的LM跡線。在LM走線的每個交叉點處,添加一個聚亞胺絕緣層。然後,使用LM接觸墊將晶片組件拾放到預先設計的位置。將未固化的聚亞胺溶液塗覆並固化到器件上,可以為LM電路和晶片組件提供封裝和保護。該過程成本非常低,並且與列印技術兼容。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

長期以來,那些薄而舒適的電影一直是科幻小說的主要內容。終結者電影系列中的阿諾·施瓦辛格臉上的皮膚脫落。張說:"我們的研究有點朝這個方向發展,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他的團隊的目標既是機器人又是人類。研究人員此前曾在2018年描述過他們針對電子皮膚的設計。但是他們最新的技術版本對該概念進行了很多改進-首先,它的彈性更大,更不用說功能了。

為了製造彈力產品,研究人員使用絲網印刷來創建液態金屬絲網絡。然後,它們將這些電路夾在兩層薄膜之間,這兩層薄膜是由一種稱為聚亞胺的高度柔性和自愈材料製成的。

所產生的裝置比創可貼稍厚,可以加熱到皮膚上。該團隊報告說,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60%,而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肖說:"它確實具有延展性,它提供了許多以前無法選擇的可能性。"

團隊的電子皮膚可以完成很多與Fitbits等流行的可穿戴健身設備相同的功能:可靠地測量身體的暫時性,心律,運動模式等。

用戶在腳踝上佩戴"電子皮膚"設備。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拉伸60%,而不會失去其功能。

為了確保可穿戴電子設備具有出色的可拉伸性,彈性聚合物基材和高度可拉伸的導體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導體,因為LM是液體並且可以流動,所以它不會增加可穿戴設備的剛度,並且可以為電子系統提供出色的可變形性。LM導體可以拉伸多少受聚合物封裝的限制。如圖所示。S6A,由聚亞胺封裝的LM導體可拉伸約200%。與基於蛇形金屬絲狀互連或彎曲弧形橋的可拉伸導體相比,LM電路沒有疲勞問題,封裝不影響機械性能,且有在剛性片狀元件和軟質基板之間的界面的導體沒有應力集中。此外,LM互連在機械幹擾下堅固耐用且可靠。當除去機械力時,經過反覆摩擦和擠壓的聚亞胺封裝的LM導體的電阻恢復到原始值。LM電路的這些特性可在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提供出色的機械拉伸性,堅固性和可靠性。

圖3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可拉伸性的計算和實驗研究。

(A)未變形設備的光學圖像(左)和用於仿真的FEA模型(右)。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光學圖像和最大主應變輪廓沿垂直方向(B)單軸拉伸60%,沿水平方向(C)單軸拉伸,而雙軸拉伸30%(D)。(E)同一設備在不同變形模式下的心電圖數據。

自修復能力

除了優異的機械性能外,聚亞胺基體中的LM電路還為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產品提供了出色的自修復能力。如圖4A所示,當通過剃鬚刀(頂部框架)將LM電路切斷時,ECG信號將丟失(圖4B頂部)。圖4A的頂部插圖顯示了折斷的LM導體的放大圖。輕按切割位置的兩側後,LM導體將自愈,並且ECG傳感器恢復了感測能力(圖4B,)。設備自愈13分鐘後,切口在視覺上是不可見的(圖4A,中間),甚至在光學顯微鏡下,如插圖所示。經過48小時的自我修復後,界面處的鍵交換反應導致足夠的共價鍵重新形成和有效的界面癒合。癒合界面的機械強度與原始聚亞胺相當,如圖1所示的自癒合LM導體的拉伸測試結果所示。S6A。因此,可以將自愈的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拉伸60%(圖4A,底部),並且感測性能不受影響。

圖4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自我修復和回收。

(A)在自愈過程中多功能設備的光學圖像。插圖顯示了在不同自我修復階段的切口的光學顯微鏡圖像。(B)切割和自我修復期間的ECG數據(頂部)以及自我修復48小時後將設備拉伸60%時的ECG數據。(C)多功能設備在回收過程中的光學圖像。(D)使用回收設備測量的運動跟蹤數據。比較原始和自修復多功能設備(E)以及原始和回收多功能設備(F)之間的應力-應變曲線。

可回收

肖建良說:"我們對電子垃圾的解決方案是從製造設備的方式開始的,而不是從終點開始,或者從何時開始丟棄。" "我們需要一種易於回收的設備。"如果切片一塊電子皮膚,您要做的就是將破裂的區域捏在一起。在幾分鐘之內,將聚亞胺材料結合在一起的鍵將開始重整。在13分鐘內,損壞將幾乎完全無法檢測到。

多功能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重新配置。

(A)多功能電子設備的第一(左),第二(中)和第三(右)配置處於扁平狀態(頂部),並且戴在手腕,腳踝和脖子上(底部)時。多功能設備在第二配置(C)中拉伸45%以及在第三配置(D)中拉伸112%時的FEA模型(B)和最大主應變輪廓。(E)使用多功能可穿戴設備以其第一配置(在手腕上)獲得的ECG數據。(F)使用相同設備以其第二配置(在腳踝上)獲得的運動跟蹤數據。(G)使用同一設備的第三種配置(在脖子上)獲得的聲學數據。(H)在第一(在手腕上),第二(在腳腕上)和第三(在脖子上)配置中使用同一可穿戴設備的體溫測量結果的比較。

肖建良補充說,該項目還代表了一種製造電子產品的新方法-對地球來說可能會更好。據估計,到2021年,人​類將生產超過5500萬噸的廢棄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

但是,他的團隊的可伸縮設備旨在跳過垃圾填埋場。如果將這些貼片之一浸入回收溶液中,則聚亞胺會解聚或分離成其組成分子,而電子組件會沉到底部。電子設備和彈性材料都可以重複使用。

團隊的電子皮膚距離能夠與真實事物競爭的路很遠。目前,這些設備仍需要連接到外部電源才能工作。但是研究表明,人造人皮膚很快就會成為未來的時尚潮流。

成果總結:

1、本文展示了一種高度可伸縮,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新配置的多功能可穿戴電子系統,該系統可提供物理運動跟蹤,體溫監測以及聲學和ECG信號感測。

2、可穿戴電子設備是通過使用LM電路將高性能,現成的晶片組件電互連並封裝在動態共價熱固性聚亞胺基體中來實現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單軸拉伸60%,在軸向上雙軸拉伸30%,而不會影響電傳感性能。

3、通過聚亞胺網絡中的鍵交換反應和LM電路的流動特性,穿戴式電子設備可以自我修復,並且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重新配置為不同的配置。當嚴重損壞或不再需要時,可穿戴電子設備可以完全回收,導致低聚物/單體溶解在甲醇中,並且晶片組件和LM可以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回收的解決方案,晶片組件和LM可以重複使用,以製造新一代的材料和設備。

這項工作將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包括醫療保健,假肢,機器人技術和人機界面,並且晶片組件和LM可以重複使用,更環保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材料和設備。

原文連結 DOI: 10.1126/sciadv.abd0202

相關焦點

  • 可監控用戶心率和步數的電子皮膚或可替代智慧型手機等可穿戴設備
    根據《dailymail》消息:美國專家通過將液態金屬線包裹在兩個柔性聚合物層之間,開發出了一種完全可回收的「電子皮膚」,其作用類似於可拉伸的電路板。未來,可穿戴設備可以採用能自我修復的「電子皮膚」,可以監控用戶的心率和步數。
  • 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熱電系統可利用溫差來發電,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將之應用於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燒火取電、甚至特殊的塗料。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據悉,為研究該設備,肖建亮和張偉耗時五年左右,為製造這款彈力產品,肖建亮和同事使用絲網印刷來創建液態金屬絲網絡。然後將這些電路夾在兩層薄膜之間,這兩層薄膜是由一種稱為聚亞胺的高度柔性和自愈材料製成的。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圖 | 可在手腕上佩戴的電子皮膚該 「電子皮膚」 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它創可貼稍厚,加熱後就能貼到皮膚上。該團隊表示它還可以在任何方向上伸展 60%,並且不會破壞內部的電子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可自行修復可循環利用
    點擊查看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終結者》,裡面有個場景,大BOSS被槍擊後,皮膚竟然幾秒鐘就能痊癒如初。如今,這項「黑科技」幾乎已變成現實,雖然沒有電影裡那般玄幻,但科學家發明的這種「電子皮膚」可塑性好,能夠自我修復且完全可回收。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學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製造堅固、高度靈活的紋身式電路,用於可穿戴計算。科學家採用低成本的3D列印工藝將導電液態金屬合金列印到附著在人體皮膚上的紋身紙上。這些超薄紋身可以很容易地用水蘸上,就像用溼海綿塗抹兒童的裝飾紋身一樣。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這種可穿戴設備可以自我修復,就像真正的皮膚一樣。它還可以執行一系列感官任務,例如測量用戶的體溫或追蹤人們的日常步數。 更重要的是,這款可穿戴設備可以被塑造成適合人們身體任何部位的形狀。 這一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附在人體皮膚上的可拉伸、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電子皮膚」研究,於 11 月 6 日發表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
  • 基於液態金屬的柔性可自愈電路
    最近,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團隊在可穿戴電子產品和其他軟機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最近發表的兩篇論文對這一進展進行了詳細描述。此前在2018年,機械工程副教授Majidi和他的團隊創造了一種能夠電自愈的電路,也就是說,即使在主路被切斷或損壞後,它也能繼續工作。現在,他們開發了一種用液態金屬製成的材料,也能夠物理修復損傷。當兩塊電氣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放在一起時,它們可以像皮膚被割傷後癒合一樣融合在一起,這種創新使電路能夠承受更多的損傷。
  •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
    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可穿戴智能服裝通過高性能洗滌試驗近日Liquid Wire Inc.宣布,其可拉伸電路已通過高性能服裝製造商要求的嚴格清洗測試。Liquid Wire於2016年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成立,現已確立了自己在柔性和可拉伸金屬凝膠電路新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的地位。該公司使用基於獲得專利的無毒鎵合金並經過專有添加劑改性的金屬凝膠,在塑料和紡織品基材上生產先進的流體迴路。最終的電路由包裹在柔軟彈性材料中的流體互連組成,從而複製了移動人體的機械行為。
  • 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導讀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 「納米」可重構的活性液態金屬遊動納米機器人集群
    液態金屬,尤其是鎵以及鎵合金,在室溫下即可呈液態,具有流動性、黏度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熱導率等特性,這些特性使得鎵基液態金屬在軟物質材料、智慧機器人和可穿戴器件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提出了模擬自然界中蒲公英花生長過程的可重構非平衡液態金屬納米集群的研究成果。
  • 液態金屬或可修復人體神經
    看過電影《終結者》的觀眾往往被裡面超級生化人超強的修復能力所折服。目前人類的技術還達不到電影中的水平,但有消息表明,我們正在接近之中。不久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首次報導了一種基於全新原理的液態金屬神經連接與修復技術,有望提升人類的自身「修復」能力。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機器人皮膚」 連金屬都能癒合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多數傳統的機器人都是非常堅硬,而且動不動就容易損壞同時很難修復。但現在已經有科學家決心給這些機器人配上更厚的「皮膚」,來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嘗試了各種柔軟的、可變形的電路板,這種電路板非常靈活,能夠減少開支和成本,但同樣也要面臨容易撕裂和破損的風險。而最近出現的一種新技術,可以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取得非常顯著的進展。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解決工程機械電子設備在使用軟性材料時容易出現表面損傷和電氣化故障的問題。就像之前類似的研究一樣,這種方法涉及到了一種聚合物。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為了實現完全擬真電子皮膚,研究人員製作了三個獨立的裝置,包括一個感知壓力的裝置、一個感知溫度的裝置和一個感知疼痛的裝置(未來可能會將其合併成一個裝置),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製造可拉伸的電子產品,使用氧化物材料和矽樹脂材質來製作可彎曲,不易斷裂的表層。
  • :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
    2021年2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科學家研發「電子皮膚」,受傷可自愈,會實現「返老還童」嗎?
    如果將這種材料與傳感器結合,有望獲得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柔性電子皮膚,柔性電子皮膚預計在未來的應用領域會非常廣闊,可以應用在機器人研究領域,還可以應用於假肢和可穿戴設備上。以色列理工大學的研發人員也表示,他們決定研發這項與人體皮膚類似的自我修復系統也是受到了人體皮膚生物修復過程的啟發。
  • 柔性電子的新技術:可自我修復的介電質
    然而,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大部分時間僅關注於矽基電子,使得留給研究新型柔性電子材料的空間少之又少。近來,對於研究發展可自我修復的導電材料人們有著極大的動力,這些材料可以承受由於扭曲變形而導致的損壞。但是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研究也僅是局限於可自我修復的導電體。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開始著眼於可自我修復的絕緣材料。
  • 液態金屬可當作「墨水」 列印柔性電路
    在頂尖大學和高科技企業的傾力合作下,柔軟的機器人和可延展的電子產品已經變成了現實。近日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科研團隊聲稱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量產工藝來生產此類產品。該方式使用裝載液態金屬合金的噴墨印表機來列印出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