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2020-12-03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關鍵字

柔性、自供電、溫差電、可穿戴

背景

時下,可穿戴設備越發流行,其功能也更加豐富多彩。筆者也曾為大家介紹過多款頗具特色的可穿戴設備,例如智能手環、手錶、眼鏡、頭盔等等,它們可應用於健康監測、疾病預防、運動監測、環境監測、遊戲娛樂、AR/VR、人機互動、輔助駕駛等方面。

柔性化是當今電子產品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可穿戴設備當然也不例外。柔性可穿戴設備具有彈性、韌性、拉伸性、自修復性等優勢,與皮膚貼合的更好,佩戴舒適度更佳。下面兩幅圖片來自筆者之前介紹過的相關柔性可穿戴產品,舉例為大家展示一下。

(圖片來源於:東京大學)

(圖片來源於:John A. Rogers / 西北大學)

除了通過柔性提高用戶穿戴舒適度,可穿戴設備還有一個重要痛點,就是電池。續航時間短、反覆充電等問題都非常影響用戶體驗。對此,筆者也一直十分關注。能量採集和供應,是可穿戴設備乃至整個電子產品的研究前沿和重點,之前筆者也介紹過幾種實現設備自供電的能量採集方案。

《新型塗層將織物變電路:未來將讓衣服實現自供電》一文中介紹過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透氣、柔韌、不含金屬的電極。當你穿上具有這種電極的衣服,通過人體運動就能產生電能,讓衣服閃閃發光。

三種不同的織物,將拉扯或者輕拍的動作產生的能量轉化為電能。

(圖片來源於: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

《新型紡織品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可穿戴電子產品供電》一文中介紹過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紡織品,它結合了兩種電能產生方式:將太陽能或者動能轉化為電能。除了利用太陽能,其中還設計到一個重要原理:摩擦起電效應,即通過旋轉、滑動、振動等物理運動所引起的摩擦起電效應產生電能。

(圖片來源於:喬治亞理工學院)

《擺脫電池!?柔性納米設備利用人體運動發電》一文中,介紹過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明出一種低成本的薄膜設備鐵電駐極體納米發電機,英文簡稱:FENG。原理就是利用人體運動施加壓力,在設備形變後,產生出大量電能。

(圖片來源於:密西根州立大學)

除了上述的能量採集方式,還有一種實現設備自供電的能量採集方式也非常重要,它就是溫差發電。

這種方式能讓可穿戴設備利用人體熱量發電,溫差發電的基本原理是「澤貝克」效應,即兩種不同的金屬連接成閉合迴路時,如果兩個連接點的溫度不一樣,就會產生微小的電壓。

然而,可穿戴設備要實現溫差發電,離不開一種非常重要的設備,就是"熱電發電機"(TEGs),它可以持續地利用身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溫度差異發電。

嵌入TEGs的T恤 (左)TEGs臂章 (右)

(圖片來源於: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

創新

通過上述背景介紹,相信大家對於柔性可穿戴設備、自供電以及TEGs 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今天要介紹的相關創新技術就是關於熱電發電機(TEGs)的。從用戶體驗和舒適度的角度來說,TEGs作為進行能量採集的可穿戴設備,需要與人體發生接觸,所以柔軟、輕薄、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可是,迄今為止所報告的柔性TEGs設備,其性能和效率都遠遠落後於剛性TEGs設備。原因主要是溫差電材料效率較低,電或熱的寄生損失, 以及由於合成技術限制了熱電腿的尺寸。

然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工程師們的創新研究旨在解決上述問題,他們採用了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相關論文發表於《應用能源》雜誌,研究人員也為此申請了專利。

(圖片來源於:Mehmet Ozturk /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

技術

Ozturk 稱,他和他的同事們想要在柔性包裝中,採用剛性設備使用過的最佳的溫差電材料,這樣製造商將無需為製造柔性設備再開發新材料。

所以,這項創新所面臨的主要技術挑戰變成了,互連線採用什麼樣的材料。在柔性能量採集器中,互連線連接著這些溫差電元件。所以,互連線不僅要求可靠性強,而且電阻還要低。

Ozturk 稱,他們採用液態金屬鎵和銦,組成一種普通的、無毒的合金「EGaIn 」,用於連接熱電腿。這些連接線的電阻很低,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產生的能量與電阻成反比:電阻越低意味著能量越高。

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 是這項創新的關鍵促成因素。它不僅具有極低的電阻,而且具有拉伸性和自修復性,這些對於柔性溫差電材料都是必需的。液態金屬也具有自修復性,即使萬一連接線斷開,液態金屬將使其重新連接,讓設備重新高效工作,這點讓剛性設備望塵莫及。

(圖片來源於:Mehmet Ozturk /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

價值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教授,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 Mehmet Ozturk 稱,這種柔性器件具有良好的接觸電阻和皮膚接觸體驗,同樣也考慮到了設備佩戴者的舒適度和人體工學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新方案能夠最終生產出柔性的TEGs,性能和效率可以挑戰剛性的TEGs,為實現自供電的可穿戴設備又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未來

未來,Ozturk 稱他們將致力於採用進一步消除寄生電阻的材料和技術,提升這些柔性設備的效率。

參考資料

【1】https://news.ncsu.edu/2017/06/flexible-wearable-electronic-device/

【2】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6261917307420

相關焦點

  • 可穿戴的太陽能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
    關鍵字自供電、溫差電、可穿戴背景自供電技術,為突破可穿戴電子產品的電池這一關鍵瓶頸,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創新方案。筆者曾經介紹過多個自供電相關的創新方案,特別是在《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一文中,介紹過溫差發電的方式,利用人體熱量實現自供電。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and Lego-like reconfiguring capabilities
  • :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
    2021年2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 柔性超長透明熱電纖維,廢熱發電不是夢!
    由於這種轉化能力可以將多餘熱能轉化為可儲存的電能,成為解決生活、生產中大量被浪費的熱能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突破能源問題的有力舉措之一。科學家們發現提高熱電材料性能主要有兩個辦法:1.提高能量轉化效率,如利用SnSe 單晶摻雜實現性能優化;2.改變熱電設備的結構設計,如將熱電結構與納米發電機複合,同時利用熱能與機械能發電。
  • 無機柔性熱電新材料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人員史迅、陳立東、孫宜陽、仇鵬飛等和美國克萊門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開發出基於硫化銀(Ag2S)柔性半導體的新型高性能無機柔性熱電材料和器件
  • 熱電發電新方法:用鉛筆和紙,簡單又便宜!
    2)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採用柔性導電聚合物和紙張上印刷的新型導電圖案,開發出一種概念驗證階段的可穿戴熱電發電機。該熱電發電機能採集人體熱量,為測量心率、呼吸和其他生理指標的生物傳感器供電。3)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的教授 Kyoung Jin Choi 領導的團隊開發出新型可穿戴太陽能熱電發電機,它通過與衣物、窗戶和建築物牆壁接觸而產生能量。
  • 前沿播報 | 實用化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新型高溫差利用區間柔性可穿戴熱能發電機、新型阿秒電子顯微鏡、可控制士兵情緒的人工智慧晶片…
    遠望智庫:與智者同行,為創新加速專家庫 | 人才庫 | 企業庫 | 項目庫 | 投資機構庫 | 招商信息庫整編 | 諶為   主播 | Helen上海微系統所國際首次實現實用化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性能突破90%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最新成果揭示,基於小型閉合循環制冷機,2.1K工作溫度下,NbN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系統探測效率(1550 nm工作波長)可以超過90%。
  • 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
    柔性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可將環境中無處不在的溫差轉化為電能輸出,在柔性電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的高性能無機熱電材料均為脆性材料,不具備柔性功能,將其微型化併集成於柔性基板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彎曲性能,但在大彎曲或大變形下極易發生斷裂;而有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載流子遷移率遠低於無機材料,難以實現高效的能量轉換與電能輸出。
  • 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金屬所高性能柔性複合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1月20日消息,該複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彎曲柔性與自支撐結構,可使用離子束、飛秒雷射等微納加工方法將其裁剪成任意幾何形狀和轉移至各種類型的基底上,有利於靈活方便地製備各種結構的熱電器件,甚至可以通過靜電力等非接觸式方法操控該複合熱電材料。
  • 用於下一代可穿戴設備的有機光電探測器
    轉自微信公眾號:柔性電子服務平臺作者:Lynn下一代可穿戴電子設備需要柔韌性和可拉伸性,以便能夠與人體緊密結合。目前市場上的光電探測器都是基於剛性的無機晶體材料,其機械柔性有限。相比之下,基於有機聚合物和分子的光電探測器由於其固有的機械柔性、易於加工、可調的光電特性、良好的光傳感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已經成為很有前途的替代選擇。
  • 上矽所《AFM》:獲得一系列新型導電高分子!有機熱電材料進展
    有機聚合物熱電材料是一類新興的可實現熱與電直接轉換的清潔能源材料,這類材料可溶液加工、質輕價廉、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
  • 一種新型可穿戴式發電機可為現有的無線傳感器供電
    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助理教授高偉一直在開發一系列廉價的可穿戴傳感器,以及利用人體為其供電的方法為可穿戴傳感器供電。如何為隨身設備供電一直是科技業界最大的挑戰,雖然電池是一種選擇,但由於電池體積大,而且電池會耗盡電量,所以並不理想。
  • 淺談柔性可穿戴電子傳感器的三大關鍵部分
    隨著資訊時代的應用需求越來越高,對被測量信息的範圍、 精度和穩定情況等各性能參數的期望值和理想化要求逐步提高。於是科研人員紛紛投身開發新材料 、新工藝和開發新型傳感器;實現傳感器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實現傳感技術硬體系統與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整合的傳感器。同時 , 希望傳感器還能夠具有透明、柔韌 、延展 、可自由彎曲甚至摺疊 、便於攜帶、可穿戴等特點 。隨著柔性基質材料的發展,滿足上述各類趨勢特點的柔性傳感器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 。
  • 新型超薄噴塗天線:可應用於5G、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
    導讀據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採用 MXene 材料開發出了可應用於5G的新型天線。這些天線非常薄,可以噴塗到物體表面,其性能與當今市場上大多數行動裝置中的銅質天線相差無幾,但厚度和重量遠遠小於銅質天線。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熱電系統可利用溫差來發電,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將之應用於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燒火取電、甚至特殊的塗料。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
  • Science advance重磅—一種個性化溫度調節的可穿戴熱電設備
    熱電設備的個性化溫度調節(TEDs)可以顯著降低製冷量,滿足個人的降溫需求。但由於缺乏具有可持續的高冷卻性能的柔性熱電設備,這一技術目前尚未實現。本文展示了一種可穿戴熱電設備,該設備可提供超過10°C的冷卻效果,並具有高性能係數(COP > 1.5)。
  • 柔性電熱技術新思路,上海矽酸鹽所揭示Ag2(S,Se)的熱電性能構效關係
    ,揭示了Ag2(S,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為兼具優異柔性和高熱電性能的無機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01、研究背景柔性熱電技術能夠將人體與環境之間存在的微小溫差轉化為電能,進而為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或微型電子器件供能,在可穿戴電子設備、物聯網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除優良的熱電性能之外,柔性熱電技術需要熱電材料具有良好柔性以緊密貼合具有複雜曲率的人體體表,從而實現良好的熱傳導。
  • 中國研製出柔性可拉伸電容器 解決可穿戴智能設備難題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團隊日前研製出世界首個可拉伸的線狀超級電容器。柔性可穿戴智能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這種可拉伸的彈性電容器將成為其重要部件。,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
  •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這類材料可溶液加工、質輕價廉、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化學摻雜是提高聚合物導電能力、調控其熱電性能的主要手段,目前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摻雜效率低,且高濃度摻雜容易破壞聚合物自身堆積從而顯著降低載流子遷移率,不僅不能獲得高電導同時降低了澤貝克係數,而且限制熱電器件性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