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的太陽能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

2021-01-1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最近,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的教授 Kyoung Jin Choi 領導開發出一種先進的新型能量採集系統,它能夠通過簡單地與衣物、窗戶和建築物牆壁接觸而產生能量。

關鍵字

自供電、溫差電、可穿戴

背景

自供電技術,為突破可穿戴電子產品的電池這一關鍵瓶頸,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創新方案。筆者曾經介紹過多個自供電相關的創新方案,特別是在《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一文中,介紹過溫差發電的方式,利用人體熱量實現自供電。

然而,要實現可穿戴設備的溫差發電,必然離不開一個關鍵設備:"熱電發電機"(TEGs),它能持續地利用身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溫差發電。

創新

今天,我要介紹的創新技術成果仍然是與TEGs相關。最近,由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UNIST)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的教授 Kyoung Jin Choi 領導的一項研究,引進了一種先進的新型能量採集系統,它能夠通過簡單地與衣物、窗戶和建築物牆壁接觸而產生能量。

這種新型設備的原理是基於冷熱兩側之間的溫差。溫差可以增高到 20.9 °C,這比由體溫驅動的可穿戴熱電發電機的 1.5 °C 到 4.1 °C 之間的典型溫差要高很多。研究團隊期望他們的可穿戴太陽能熱電發電機能為通過提高溫差進一步提高效率,提供一種有前途的方案。

技術

能量採集是一個結合許多技術的多樣化領域,其中包含了一種採集少量能量的過程,這些能量可能會以熱、光、聲、振動或者運動的形式消耗掉。熱電發電機(TEGs)是指一種能夠將廢熱,例如太陽能、地熱能、身體熱量,轉化為額外電力的設備。

目前,利用人體和周圍環境之間溫差的可穿戴熱電(TE)發電機的相關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可是,由身體熱量驅動的可穿戴TEG技術一個重要缺陷就是:溫度差異只有 1 ~ 4 ℃,這阻礙了其進一步商業化。

研究團隊通過引入一種位於PI基底上的局部太陽能吸收器,解決傳統的可穿戴TEGs所面臨的溫差問題。這種太陽能吸收器是一種五代( five-period) Ti/MgF2 超點陣,其中每一層的結構和厚度設計都是為了優化太陽光的吸收。它可以將溫差提高到20.9 °C,這是迄今為止所報導的所有的可穿戴TEGs的最高值。

在這項技術中,Choi 教授和他的團隊通過在聚醯亞胺(PI)基底上,集成了一種柔性的、基於BiTe 的熱電腿以及亞微米厚度的太陽能吸收器,設計出一種新型可穿戴的熱電發電機(W-STEG)。熱電腿通過一種由機械合金化的BiTe基粉末和 Sb2Te3 基的助燒劑分散在甘油裡的油墨組成。當暴露於太陽光下的時候,這種包含了10對p-n 腿的 W-STEG,具有55.15 mV 的開路電壓以及 4.44 μW 的輸出功率。

價值

UNIST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的 Yeon Soo Jung 說:

「通過這項研究,我們保證了一種十倍於傳統的可穿戴太陽能熱電發電機的溫差。因為熱電發電機的輸出與溫差的平方根成正比,我們可以在這項技術的幫助下顯著提高輸出。」

Choi 教授表示:

「我們的新型STEG有望應用於多個領域,例如自供電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它也可以作為未來進一步提高可穿戴技術市場的催化劑。」

參考資料

【1】http://news.unist.ac.kr/unist-researchers-develop-wearable-solar-thermoelectric-generator/

【2】Yeon Soo Jung et al., 「Wearable sola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driven by unprecedentedly high temperature difference.」 Nano Energy, (2017). http://dx.doi.org/10.1016/j.nanoen.2017.08.061

相關焦點

  • 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導讀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 UCLA研發熱電發電機 從寒冷夜空中收集能量或可為電動汽車等供電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雖然太陽能電池板非常有效,但是其主要缺點之一是,只會在白天產生能量,因此需要存儲多餘的能量以備夜間使用。不過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工程師們研發出一種原型設備,與太陽能電池板工作原理幾乎相反,該設備可以從寒冷的夜空中收集能量,被動為LED燈供電。
  • :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
    2021年2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 英媒:新型熱電發電機可將溫差轉化為電力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英媒稱,一種夜間利用地面輻射熱量發電的裝置可被用來為偏遠地區的燈和手機供電。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12日報導,全球有超過10億人——大多生活在貧困的偏遠地區——仍然用不上電。
  • 未來的可穿戴電子服裝可能會通過我們自身的體溫來充電
    在其基本軌道上,該團隊試圖設計出比目前可用的熱電性能更好的聚合物。調節聚合物的熱電效應的一種方法是摻雜,這是分子的長重複鏈。此過程會產生發電所需的電荷。2020年,ThermoTex團隊在《自然材料》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通過將具有低電離能的聚合物(釋放電子所需的能量)和具有高電子親和力的摻雜劑(添加到聚合物中的分子)結合在一起,可能使摻雜效率提高一倍。
  • 天加發布中國熱電效率最高的低溫發電系統
    該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膨脹發電機,採用美國聯合技術公司(簡稱 UTC)旗下的普惠公司的成熟透平技術及集成控制系統,熱電效率遠高於同類的螺杆膨脹機,是目前中國熱電效率最高的低溫發電系統。  據悉,天加與UTC在2015年建立了全球戰略合資合作。UTC將其Pure Cycle -ORC低溫發電產品及技術全部轉移至天加,相關技術領先國內同行30年。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and Lego-like reconfiguring capabilities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能量收集應用介紹
    典型例子包括可穿戴技術,如健身小工具和健康監測設備,以及諸如環境或結構狀況監測應用中的無線傳感器節點。 通常情況下,從諸如太陽能、振動或溫差等環境能量源收集的能量,需要經過轉換、升壓和暫存後才能得到有效利用。 現如今,多家公司針對能量收集應用推出的電源轉換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日益增多。 但面臨的壓力使,要確保這些設備高度集成,以便於多功能操作,且尺寸要儘可能小。
  • 「文獻筆記」文獻綜述類:光伏/熱電-太陽輻射的全光譜吸收
    所以,替代性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是必需的。為了應對替代能源的需求,太陽能發電技術已成為能源結構中的重要一環,與傳統能源相比,其為清潔可再生能源,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目前,對於太陽能發電的研究主要基於光伏和光熱技術。光伏轉換是將太陽光直接轉換成電能,而不需要有任何熱機。早在1839年,Becqurel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
  • 新型熱電裝置問世!可穿戴收集能量和自我修復
    熱電系統可利用溫差來發電,此前已有研究團隊將之應用於世界上最小的冰箱、燒火取電、甚至特殊的塗料。不過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由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們打造的一款「可穿戴式人體熱電收集」小裝置。除了能夠以戒指的形式從人身上收集能量,它甚至可在受損時實施自我修復。
  • 【圍觀】新太陽能技術 發電效率吊打薄膜太陽能
    同時,研究者們採用一種全新設計的「選擇性的太陽能吸收器和反射鏡」熱電裝置,能將太陽光熱低能光子轉化為電能,生成約5%的電能;與此同時,該熱電裝置通過使用鏡組聚光,將熱量收集並進行存儲,驅動蒸汽渦輪,生成約佔本系統25%的電能。
  • 熱電發電新方法:用鉛筆和紙,簡單又便宜!
    2)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採用柔性導電聚合物和紙張上印刷的新型導電圖案,開發出一種概念驗證階段的可穿戴熱電發電機。該熱電發電機能採集人體熱量,為測量心率、呼吸和其他生理指標的生物傳感器供電。3)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的教授 Kyoung Jin Choi 領導的團隊開發出新型可穿戴太陽能熱電發電機,它通過與衣物、窗戶和建築物牆壁接觸而產生能量。
  • Joule:新型溫差發電機可從夜空中採集電能
    一種結構簡單的熱電發電機能夠實現溫差發電,在寒冷的晚上為 LED 燈供能。這一技術能與太陽能電池實現互補,為偏遠地區提供照明,或許還能應用於外太空中的太空飛行器。
  • 可穿戴設備四大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匯總
    TPS25504能夠從單個太陽能電池(約0.3~0.6V)或TEG(熱電發生器,<0.3V)等低能量源中獲取能量。它對啟動電壓的要求較低,僅為0.33V,並且能夠在低至80 mV的電壓下工作。其靜態電流也很低,僅為330nA。   ● 隨著Moto360等應用取得極大成功,無線充電變成了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智能手錶的取代性選擇方案。
  • 科學家開發微小的可穿戴式風力發電機 從扇動的塑料條中收集能量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電動發電機,它可以在人們行走時從風中收集能量。研究團隊表示,它的成本低,效率高,足以為小型傳感器和LED供電。雖然它與風一起工作,但它不完全是一個渦輪機。相反,這種發電機通過類似於產生靜電的機制來收集能量。
  • Science advance重磅—一種個性化溫度調節的可穿戴熱電設備
    熱電設備的個性化溫度調節(TEDs)可以顯著降低製冷量,滿足個人的降溫需求。但由於缺乏具有可持續的高冷卻性能的柔性熱電設備,這一技術目前尚未實現。本文展示了一種可穿戴熱電設備,該設備可提供超過10°C的冷卻效果,並具有高性能係數(COP > 1.5)。
  • 柔性超長透明熱電纖維,廢熱發電不是夢!
    由於這種轉化能力可以將多餘熱能轉化為可儲存的電能,成為解決生活、生產中大量被浪費的熱能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突破能源問題的有力舉措之一。科學家們發現提高熱電材料性能主要有兩個辦法:1.提高能量轉化效率,如利用SnSe 單晶摻雜實現性能優化;2.改變熱電設備的結構設計,如將熱電結構與納米發電機複合,同時利用熱能與機械能發電。
  • 一種新型可穿戴式發電機可為現有的無線傳感器供電
    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助理教授高偉一直在開發一系列廉價的可穿戴傳感器,以及利用人體為其供電的方法為可穿戴傳感器供電。如何為隨身設備供電一直是科技業界最大的挑戰,雖然電池是一種選擇,但由於電池體積大,而且電池會耗盡電量,所以並不理想。
  • 與太陽能電池板「背靠背」的夜間用溫差發電的新型發電機裝置出爐
    據外媒報導,太陽能電池板雖然環保高效,但其主要缺點是只能在白天發電,因此人們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儲存多餘的能源以供夜晚使用。不過現在,來自加州洛杉磯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工作原理與之幾乎相反的原型設備--其在寒冷的夜空中收集能量進而為LED供電。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他們與東華大學張青紅教授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Juergen Brugger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織物基可穿戴摩擦-壓電複合納米發電機(TPNG),不僅具有優良的輸出性能,還能夠對人體動作實現主動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