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繪大腦圖像

2020-12-05 環球網

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於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哈佛大學的加恩-維登教授表示,藉助於掃描獲取的彩色圖像,他們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腦1000億個細胞的神經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運轉。他說:「傳統掃描技術所獲圖像展示的大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腦,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大腦表面的影子。」

哈佛大學教授傑夫-裡奇特曼研發出一項新技術,可用於追蹤動物大腦內神經細胞間的通路。如果藉助傳統技術完成這項任務,可能需要數十萬年時間。裡奇特曼表示:「人類大腦是宇宙內最複雜的物體。它儲存著我們的記憶和恐懼,負責處理各種信息,允許我們看到、聽到和感知這個世界。不過,我們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工具,真正了解人類的大腦。由於神經細胞間連接存在的各種缺陷,一些人的大腦神經系統處於紊亂狀態,但我們並沒有掌握追蹤這些連接的手段。」

如果能夠追蹤這些神經通路,科學家便可繪製3D圖像,展現構成大腦的錯綜複雜的網絡。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雜亂無章,但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神經纖維呈直角交叉,就像棋盤一樣。在利用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獲取的大腦圖像中,這種網格狀結構呈現出驚人的細節。

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範-維登表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並不像科學家一直認為的那樣雜亂無章,更像是一條條帶狀電纜——片狀平行神經纖維呈直角交叉,就像布料上的紋路一樣。這種網格結構連續不斷,有大有小。除了人類外,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也呈這種結構。」

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人託馬斯-英特爾指出:「拍攝人類大腦的高清晰線路圖對人類神經解剖學研究來說具有裡程碑意義。這項新技術能夠揭示大腦連接的個體差異,有助於幫助診斷和治療大腦疾病。」

2011年,麻省總醫院安裝了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用於對大腦內十字交叉的神經網絡進行成像。維登表示這臺掃描儀能夠獲取大腦內十字交叉的纖維的可視圖像,細節是傳統掃描儀的10倍。大腦內的不同區域通過纖維進行通信。他說:「這臺儀器幫助我們了解大腦內令人吃驚的結構,有助於我們加深對大腦生長過程的認識。成熟大腦內的線路像一面鏡子,折射出胚胎階段形成的3個最重要的神經通路。」

早期發育過程中,大腦內的線路連接在一起,這些連接呈十字交叉,沿著水平和垂直方向延伸。這種網格狀結構內的連接好似高速路的車道標線,限制了神經纖維在生長過程中的選擇,具體地說就是改變方向的選擇。如果能夠朝著左右上下這四個方向,纖維需要一種更有效並且更有秩序的方式,找到合適的連接。研究人員表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腦已經適應了這種結構。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無法獲取人類大腦內神經通路的詳細圖像,部分原因在於大腦皮層存在很多褶縐、隱窩和縫隙,讓神經連接的結構模糊不清。藉助化學示蹤物進行的動物大腦研究顯示,大腦可能呈網格狀結構,但這是一種侵入式技術,無法用於人腦研究。

此前採用的技術只能呈現大腦結構25%的區域,新掃描儀能夠呈現75%。維登說:「在此之前,我們只能沿著行車路線前行,現在,我們擁有一張地圖,展示所有高速路和小道如何連接在一起。大腦內的線路並不像我們地下室的線路,需要在正確的端點連接在一起。這種網格就是大腦的語言,通過改變網格進行布線和改線。」研究發現刊登在《科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繪製驚人大腦圖像(圖)
    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傑夫-裡奇特曼繪製的大腦3D圖像,展現大腦細胞間的神經連接科學家表示大腦3D圖像讓他們第一次窺探到大腦的運轉機制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雜亂無章
  • 網友將自己的「大腦」斷層掃描圖像3D列印成了檯燈
    大家可能見過很多非常有創意的檯燈,但你見過「大腦」檯燈嗎?國外一網友就把自己的大腦列印出來,做成了檯燈。
  •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炯強     新民網編輯:戴慧菁    2016-07-26 12:28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人類為了揭開大腦的奧秘,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在這條坎坷卻充滿光明道路上,最亮眼的一盞路燈莫過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這項技術曾6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要了解核磁共振的秘密,首先要從質子的自旋磁矩說起......
  • 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首繪 或使機器人產生人類思維方式
    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首繪 或使機器人產生人類思維方式 原標題:   本報上海7月25日電(記者顏維琦、曹繼軍)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度量人類大腦各個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並揭示其動態變化的產生機制,從而首次繪製腦功能網絡的動態圖譜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核磁共振掃描大腦靜止狀態,圖中黃色區域是與藍點具有較強的連接性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人類連接體項目(HCP)」最新公布人類高清大腦圖像,這是首次繪製的3D大腦思維連接圖,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組織。
  • 新實驗成功從大腦記憶中提取出臉部圖像
    掃描人類大腦並直接提取其中記憶的圖像信息之可能存在於科幻片中嗎?當然不是,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在人類大腦視覺信息處理領域去得了巨大進展,他們能夠通過「讀心術」來還原大腦記憶中的一張人臉模型。
  • 4歲可以做頭部核磁共振嗎
    對4歲的小朋友來說,是可以做頭部核磁共振的。4歲的小朋友大腦重量已經達到成年人的75%以上,且外形上已具備了成人腦的形狀,也具備了成人腦的基本結構,處於結構上基本完備的狀態。
  • 大腦記憶組織核糖核酸位置圖首次繪出,有望治療老年痴呆症
    利用這種前所未有的大腦組織觀察方式,有望治療老年痴呆症和其他疾病。RNA利用來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信息產生蛋白質,是生命基本組成部分。雖然對RNA測序的能力給生物學和醫學帶來巨大變化,但是在對受損大腦組織中的RNA進行分析時,通常只能獲得不太詳細的視圖,這成為影響腦功能疾病研究的主要障礙。
  • X光、CT、核磁共振 究竟哪個能把你看透?
    而CT的影像是由一系列斷層的圖像構成的,它相當於把組織結構一層一層的剖開來,清楚並逐一地顯示更多的細節和結構,而且解析度更勝X光片。然後還可以針對病灶做很多個性化的後期重建處理,從內到外、從各個方位來發現和觀察病灶。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 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核磁共振|大腦|孤獨|區域|記憶...
    (來源:Pixabay)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系的內森·施普倫(Nathan Spreng)教授及其合作者,通過對英國生物醫學庫的大約 4 萬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數據、遺傳學信息和自我心理評估進行了研究
  • 美一男性冒險進入全球最強核磁共振成像儀 結果...
    ,另外還有兩臺11.7T的成像儀分別為位於巴黎的生物醫學圖像研究所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一些研究小組已經利用這種能力來測定人們在進行語言和行為測試時的機體活動,而且研究結果揭示了不同層次的活動如何改變大腦皮層不同區域對機體自身體驗的處理[2];研究者Menon說道,不僅僅是大腦的A區域會負責視覺,其還受到了注意力、情緒和記憶力的調節,而諸如此類問題卻很難在動物模型中進行回答,如今在人類機體中使用7T磁通量的成像儀,研究人員將會得到以前無法看到的一幅人類記憶的圖像。
  • 腫瘤患者也需要做核磁共振?有什麼意義呢?真相終於揭曉
    而在眾多的影像檢查當中,核磁共振是常見的一種,說起核磁共振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它主要是通過發射電波到身體內和輕質子產生信號,再通過電腦將這些信號處理轉化為圖像,使圖像清晰顯現出來,從而讓醫生判斷疾病。由於此項檢查對於身體內部實質性器官掃描非常準確,很多人懷疑自己存在腫瘤也需要做此項檢查。其實腫瘤患者是否需要做的磁共振因情況而異。腫瘤患者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
  • 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原標題: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日前繪製出果蠅幼蟲大腦學習和記憶中心的完整神經元連接圖,從而為最終繪出所有動物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科學就醫】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核輻射?
    而在醫院裡,可能更多患者關心自己所做的檢查——比如核磁共振,會不會因此而遭受核輻射呢?其實,我們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小編請專家來給我們好好講講,如何科學認識核磁共振!1.李阿姨退休後總覺得渾身不舒服,經常頭痛難忍,實在不放心,就到醫院門診做了個CT檢查,還真發現腦子裡有個可疑的病灶!
  • 腫瘤患者也需要做核磁共振?有什麼意義呢?醫生是這樣說的
    而在眾多的影像檢查當中,核磁共振是常見的一種,說起核磁共振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它主要是通過發射電波到身體內和輕質子產生信號,再通過電腦將這些信號處理轉化為圖像,使圖像清晰顯現出來,從而讓醫生判斷疾病。由於此項檢查對於身體內部實質性器官掃描非常準確,很多人懷疑自己存在腫瘤也需要做此項檢查。其實腫瘤患者是否需要做的磁共振因情況而異。
  • ...AI醫療|輔助診斷|核磁共振成像|LPIXEL|腦動脈瘤圖像檢查|-健康界
    據日本《共同網》報導,為防止醫生目視檢查造成的癌症漏診,日本醫療一線正在引進人工智慧(AI)技術,利用大量分析病變圖像數據的AI系統與醫生聯手,以提升癌症發現概率。政府還在加快批准搭載AI的醫療器械。廣島市的霞診所運用AI輔助醫生診斷腦動脈瘤。
  •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什麼
    什麼是核磁共振?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醫學影像診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運用更加的全面精確,安全穩定。那麼,核磁共振檢查什麼?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有危害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核磁共振成像可觀察基因表達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23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線上版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使用常見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即可觀察到體內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在MRI過程中,體內氫原子(大多包含在水分子和脂肪中)被電磁波照射後會形成共振,隨後釋放信號,據此可創建大腦、肌肉和其他組織的圖像。
  • 「前沿技術」核磁共振生成的BOLD5000人類視覺神經成像數據集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福特漢姆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大腦核磁共振圖像,建立了BOLD5000人類視覺神經成像數據集,具有數據規模大、圖像多樣化、與標準計算機視覺數據集重疊度高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