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2020-11-29 生物流

人類為了揭開大腦的奧秘,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在這條坎坷卻充滿光明道路上,最亮眼的一盞路燈莫過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這項技術曾6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要了解核磁共振的秘密,首先要從質子的自旋磁矩說起......

質子的自旋磁矩

質子具有自旋這一內在屬性。由於質子帶正電,自轉就會產生環狀電流,而環狀電流又會產生磁場,效果類似於一個小磁鐵棒。

質子的自旋產生磁矩,類似小磁鐵

科學家用磁矩來描述這一類磁場。磁矩的方向垂直於質子旋轉平面或電流面,方向由右手螺旋定則決定。

對於原子核,只有那些擁有奇數個質子或中子的,才對外表現出磁矩。而那些質子和中子都為偶數的原子核磁矩為零。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氫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它的磁矩就是質子的自旋磁矩。這也是科學家選擇氫原子核作為核磁共振目標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生物體富含氫原子,比如水和脂肪含有大量氫原子。

氫原子

通常,由於隨機熱運動,自旋磁矩方向是雜亂無章的。但當一個外加磁場出現時,氫原子核磁矩就開始排起隊來。一部分順著磁場的方向站,另一部分逆著站。

順著磁場的質子處低能態,而逆著的質子處於高能態。所以,順著磁場方向的氫原子核總是要多於逆著的,雖然多出的數量通常很少。

質子自旋磁矩平行或反平行於外磁場

質子在外磁場影響下站好隊後,還會做一項廣播體操——進動。

磁場和質子的進動

什麼是進動呢?來看神奇的動圖。

進動演示

一個自轉的陀螺在重力作用下,不會倒下去,而是繞著重力的方向旋轉,這就是進動。

同樣,自旋的質子磁矩在磁場的作用下,也會繞著外磁場做進動。

自旋的質子在外磁場下做進動

氫原子核進動的頻率由磁場和旋磁比決定,而旋磁比原子核本身決定。同一磁場下,不同原子核,進動頻率不同。對於氫原子核,每特斯拉的磁場會讓它每秒繞磁場轉42.6兆次!即進動頻率為42.6MHz。

進動頻率w由旋磁比r和外加磁場B決定

磁場的單位是特斯拉(Tesla),是以一位傳奇的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命名的。1 Tesla的磁場的強度相當於20000倍的地磁場。臨床用核磁共振儀器產生的主磁場通常為1.5T或3T,科研用的核磁共振主磁場強度最高可達11.7T。

地磁場0.00005T,臨床核磁共振1.5或3T

縱向磁場

腦內氫原子核進動相位是隨機的,並不同步。換句話說,在某一時刻,有的質子自旋磁矩朝向左上,有的朝右上,還有的朝其他方向。這會使磁矩在垂直於磁場的平面內的分量相互抵消。而在磁場的軸向,由於平行磁場方向的磁矩多於反平行的磁矩,加和抵消後,就只剩下平行於磁場的磁矩。

縱向磁場M和外加磁場同方向

也就是說,腦組織內的氫原子核在磁場作用下,總體會表現出一個淨磁場,這個淨磁場的方向平行於磁場,通常稱為縱向磁場。

縱向磁場和核磁共振的T1加權圖像密切相關,下面會詳細講解。接下來先看一下什麼是核磁共振。

共振和射頻脈衝

共振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物理現象。當外界輸入的頻率和系統本身的頻率一致時,共振就會發生。這對機械系統和電磁系統都成立。

對於圍繞磁場進動的質子磁矩,它也有頻率,即進動頻率。當一個外界的射頻脈衝(radio-frequency pulse)和進動頻率接近時,共振就會發生。這也是核磁共振名字的源頭。

射頻脈衝引發的共振對質子有兩個影響:

1)磁矩平行於主磁場的質子處於低能級,它們吸收射頻電波的能量後,一部分會變成高能級,即反平行於主磁場。

這會導致縱向磁場強度減弱,甚至消失、翻轉。

共振使質子磁矩翻轉,縱向磁場減弱

2)射頻脈衝引發的共振會使氫原子核進動相位同步(in phase)。

在共振之前的熱平衡狀態,氫原子核的進動相位千差萬別,這導致自旋磁矩在垂直於磁場的平面內(橫向)分量相互抵消。相位同步意味著在每一時刻,所有氫原子核的磁矩朝向都相同,那麼它們在垂直於磁場的平面內的分量方向也相同,不會再相互抵消(如下圖)。

90度脈衝使橫向磁場產生

這意味著共振使一個新的磁場在一個新的方向產生——橫向磁場。

橫向磁場

橫向磁場的產生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新產生的橫向磁場和原來的縱向磁場實際上等價於一個合成磁場,而合成磁場的方向位於兩者之間。這相當於原來的縱向磁場在射頻脈衝作用下傾斜了。

如果射頻脈衝的能量恰到好處,可以使縱向磁場傾斜90度,即縱向磁場完全消失,只剩橫向磁場。這樣的射頻脈衝叫90度脈衝,是核磁共振裡經常使用的脈衝類型。

橫向磁場跟T2加權成像密切相關。

90度脈衝的效果等價於縱向磁場翻轉90度

共振使氫原子核的磁場發生改變,隨後會逐漸恢復。這一過程的磁場變化可以穿越顱骨,抵達記錄儀器。

籠統的說,核磁共振成像就是依此來成像的。具體的說,氫原子核恢復的過程包括T1弛豫和T2弛豫,分別對應於縱向磁場的恢復和橫向磁場的消失。我們先來看T1弛豫。

T1弛豫和T1加權圖像

弛豫這個名字很唬人,但如果你看它的原始英文名,relaxation,就容易理解多了。弛豫是放鬆、緩和的意思。

我們知道,一部分氫原子核吸收射頻電波的能量,跳到了緊張的高能級。射頻消失後,它們會逐漸回到輕鬆自在的低能級。這是一個氫原子們緩松下來的過程,是縱向磁場恢復到之前熱力學平衡狀態的過程,叫T1弛豫。

氫原子並不是在同一時間點全部恢復到原始低能級的,因此,T1弛豫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T1弛豫過程即縱向磁場恢復的過程

不同分子裡的氫原子核具有不同T1弛豫時間。綁定在膜磷脂大分子上的氫原子核,它們的T1弛豫時間很慢,可達4000毫秒。而位於半綁定的結構水中的氫原子核,比如半綁定於蛋白質的水分子,它們的T1弛豫時間很短,約為400~800毫秒。

基於腦內不同結構T1弛豫時間的不同,核磁共振可以給出T1加權圖像(T1 weighted image)。T1加權圖像可以很好的區分大腦的灰質(神經元胞體聚集地)和白質(神經纖維聚集地),常用於大腦解剖結構成像。

T1加權圖像可區分大腦灰質和白質

T2弛豫和T2加權圖像

T2弛豫是共振生成的橫向磁場逐漸消失的過程。

當射頻脈衝撤掉後,部分質子返回到初始的低能級(T1弛豫)。於此同時,共振中進動相位同步的氫原子會逐漸去同步。由於橫向磁場就誕生於相位同步,所以,隨著去同步的進行,橫向磁場也會跟著減弱,直到消失。

為什麼質子進動會逐漸變得不同步呢?

T2弛豫過程

主要原因是質子自旋產生的小磁場會影響到它周圍的質子,由於質子進動頻率由磁場決定,所以在周圍鄰居的影響下,質子的進動頻率會發生微小改變。

這些微小進動頻率的波動會導致原來以相同頻率同步進動的質子群體慢慢變得不再同步,最終恢復到原始狀態。至此,橫向磁場消失。

進動相位不同步最終導致橫向磁場消失

不同的組織內的氫原子核,其T2弛豫時間也不同。比如,腦組織的T2弛豫時間要短於腦脊液。基於T2弛豫生成的腦圖像稱為T2加權圖像(T1 weighted image)。

T2圖像無法區分灰質白質,腦脊液呈亮白

總結

基於大腦不同部位的氫原子核所處不同狀態,科學家通過核磁共振技術,實現了非侵入式的全腦成像。這一偉大的技術從30年質子磁共振的發現開始,到1973年第一張活體蛤蜊的核磁共振圖像誕生,只用了40來年的時間。

核磁共振技術是極其深奧的,本文只是對它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做了淺顯的解讀。在這些簡單的物理規律之上,構築的是盤根錯節的技術細節,比如,如何基於T1弛豫和T2弛豫提取合適的信號?如何將記錄到的信號定位到三維大腦中?等等。希望本文能起到讀者的興趣,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保羅·勞特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之父
    ,或者「感謝你讓我免受手術之痛!」  2007年3月27日清晨,保羅·勞特伯(Paul Lauterbur)在美國伊利諾州厄巴納(Urbana)的家裡,因腎病悄然離去。全世界都會感念這位老人的寶貴遺產。
  • 研究人員開發出類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磁波成像技術
    來自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萊頓大學、東北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物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MRI掃描儀,可以對超薄磁體中的波進行成像。與電流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自旋波幾乎不產生熱量,使其成為未來綠色ICT應用的信號載體。MRI掃描儀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觀察人體。
  • 施耐德電氣護航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穩定運行
    北京2018年8月13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位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宣布,成功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9 .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提供 UPS 電源、冷水機組,及中央空調等整體配套解決方案,以一體化的專業技術能力為中國首臺 9.4T 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
  • 葉朝輝院士生動講解核磁共振成像(圖)
    3月26日下午,武漢分院院長葉朝輝院士為武漢教育基地研究生做了一場題為「核磁共振成像--解讀2003年諾貝爾化學/醫學獎」的報告,教育基地偌大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華中科技大學有關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也專程前來聽取報告。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那麼,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電子順磁共振(EPR/ESR)嗎?
  • 談「核」論「磁」,核磁共振成像的真面目
    核磁共振成像儀是醫院必備的一種檢查設備,也常被用於心理學研究。
  • 核磁共振是什麼?核磁共振與CT有什麼區別?
    核磁共振是一種影像學檢查,現在越來越多應用於臨床,此項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對身體影響小,沒有輻射, CT,X對身體有一定輻射,所以很多人現在選擇擇核磁共振檢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核磁共振!
  • 中國首臺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成功背後
    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成像設備之一,在全球僅有四臺。在風景迤邐的懷柔雁棲湖畔,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科研樓裡,就陳列著一臺完全由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的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
  • 基於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慧創醫療」推出...
    大腦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是我們人體的「總開關」,而如何去認識、觀察大腦則不得不藉助專業儀器與技術。腦成像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其為神經科學家提供幫助理解腦特定區域與其功能之間的關係,對受神經疾病影響的腦區進行定位,發明新方法治療腦部疾病。從應用上來看,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廣泛應用的腦功能成像技術之一,其通過檢測特定腦區的血紅蛋白的變化,獲得腦功能成像。
  • 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繪製驚人大腦圖像(圖)
    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於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哈佛大學的加恩-維登教授表示,藉助於掃描獲取的彩色圖像,他們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腦1000億個細胞的神經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運轉。他說:「傳統掃描技術所獲圖像展示的大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腦,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大腦表面的影子。」
  • 金剛石可能是未來的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關鍵
    成像(MRI)技術的關鍵。  作者報告,觀察到了百分之六的體原子核自旋極化,這是一個比熱平衡大170000倍左右的核磁共振信號增強。超極化自旋信號可以通過標準NMR探針進行原位檢測,不需要來回移動樣品或者精確的晶體取向。作者認為這種新的超極化技術應該可以使在室溫條件下對固體和液體的核磁共振研究的靈敏度得到數量級上的增強。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科學》:利用核磁共振進行腦研究在中國遭遇困境
    他們計劃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測健康兒童和患病兒童之間大腦活動的差異。為了徵集測試者,大學生們在一所小學前發放傳單。然而,他們最後只能空手而歸:家長擔心核磁共振掃描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對此,臧玉峰表示,「腦功能性磁共振實驗實在是太難進行了。」 儘管在中國核磁共振已經作為一種診斷工具被廣泛接受,但家長們仍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暴露在強磁場中。
  • 中國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MRI(核磁共振成像裝置)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年全球核磁共振成像裝置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90億美元,當中進口金額為47.5億美元,出口金額為45.04億美元。**年中國核磁共振成像裝置進口金額為7.1億美金,居世界各國之首,出口金額僅為2.92億美元,出口排名全球第5位。
  • 安安寵醫蘇州中心醫院引入小動物核磁共振(MRI)技術
    諾丁漢的橘子和首次頭顱MR成像  在將近40年後的今天,核磁共振(MRI)已成熟應用在人類的醫療診斷中,甚至連寵物們都有了專用的核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MRI技術作為高性能的尖端影像診斷診療設備,成像圖像對比度非常高,具有近10種圖像類型。不僅能讓醫師任意選擇平面和方向,而且還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掃描序列和參數,獲得大量反映寵物體內正常組織和各種病變的信息。在病變的準確定位、病變性質的判斷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設備對寵物腦部的掃描僅需20多分鐘,即可形成清晰度極高的圖像。
  • 【科學就醫】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核輻射?
    拿著報告單,她忽然想起來,前兩天跳廣場舞的時候,老姐妹說醫院有個叫「核磁共振」的檢查,這個設備高級,查腦子準確,心裡就想試試看。但是再一想又犯了嘀咕,「核磁共振」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嚇人,這東西不會有核輻射吧?多做幾次不會得癌吧?帶著滿腦子的問題,她回到了門診,想問個明白。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磁共振技術的持續發展對生命科學、醫藥、材料等多學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對磁共振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方需求的碰撞下,核磁共振(NMR)、電子順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分支的磁共振技術也逐漸「百花齊放」;DNP、超高轉速固體核磁、液相色譜核磁聯用等各種新的技術和應用層出不窮,為磁共振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其應用範圍跨越了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多個學科。
  • 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很快,達馬丁研製出了核磁共振掃描儀,並於1972年3月17日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該專利於1974年2月5日獲得批准。令人惋惜的是,達馬丁並未因發明核磁共振掃描儀獲得諾貝爾獎。1973年,美國石溪大學教授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彼得·曼斯菲爾德改進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讓掃描時間從幾個小時縮短為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推動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
  • 第二屆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召開
    隨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低場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成熟,其應用領域也逐漸推廣,已經成為當今生物醫學、植物學、食品學、材料科學、地球物理勘探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使得低場核磁與人體磁共振成像及高場核磁共振一樣,並駕齊驅,引領核磁共振技術和應用的蓬勃發展。
  •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1.2核磁共振條件
    原教材摘抄、筆記、每日閱讀打卡《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核磁共振成像--生理參數測量原理和醫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