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就醫】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核輻射?

2021-02-12 健康上海12320

7月3日至7月9日是全國核應急宣傳周。說起核輻射,對於我們老百姓而言,是一個遙遠的話題。而在醫院裡,可能更多患者關心自己所做的檢查——比如核磁共振,會不會因此而遭受核輻射呢?其實,我們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小編請專家來給我們好好講講,如何科學認識核磁共振!

1.李阿姨退休後總覺得渾身不舒服,經常頭痛難忍,實在不放心,就到醫院門診做了個CT檢查,還真發現腦子裡有個可疑的病灶!拿著報告單,她忽然想起來,前兩天跳廣場舞的時候,老姐妹說醫院有個叫「核磁共振」的檢查,這個設備高級,查腦子準確,心裡就想試試看。但是再一想又犯了嘀咕,「核磁共振」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嚇人,這東西不會有核輻射吧?多做幾次不會得癌吧?帶著滿腦子的問題,她回到了門診,想問個明白。

所謂「核磁共振(MRI)」,這裡的「核」可不是福島核電站洩漏出來的那個「核」,其實是氫質子核,也就是人體體內水分子的組成成分。

核磁共振就是利用人體內水的比例大,氫質子核含量多的特點進行成像的。但老百姓還是談「核」色變,為了減少誤解,全球專家共識已把「核磁共振」中的「核」去掉了,統一稱之為「磁共振」啦!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磁共振對人體有損害的證據。國內外很多醫院已經開展了胎兒畸形的磁共振檢查,該檢查非常直觀,就像看到真實的寶寶一樣。

2.李阿姨聽了醫生的介紹,放心地做了磁共振檢查,報告顯示大腦內有個異常的信號。難道是腫瘤?天哪!原本脆弱的李阿姨夜不能寐,網上搜了兩天,看到的信息更是嚇人,還是看個放射科的專家門診吧!

放射科教授詢問了病史,得知李阿姨當年做知青的時候,坐拖拉機不小心摔了腦袋。噢!明白了,可能是「腦外傷後軟化灶」,但醫生不是神仙,還是讓李阿姨再查一個「磁共振波譜分析」確診一下。做完該檢查後,教授拿著像心電圖一樣圖像,告訴李阿姨:沒大問題,就是腦外傷後留下的軟化灶,不是癌。李阿姨一顆懸起的心終於落地了。但李阿姨心裡一直納悶,這個像心電圖的圖像到底是啥?如此神奇!

磁共振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形態診斷了,已進入功能影像學診斷的時代!

腫瘤的細胞,特別是惡性腫瘤細胞的生長是瘋狂貪婪的,它會產生特殊的代謝產物,利用它的特點,用磁共振找病灶內細胞膜或其他有特點的代謝成分,來精準鑑別腫瘤與非腫瘤,這就是前文中李阿姨檢查用的「磁共振波譜成像」

除了上面說的波譜分析,還有:

擴散加權成像:可以在2小時內發現急性腦梗死,這個時候CT和常規磁共振還不能發現腦梗死;擴散加權成像還可以輔助鑑別腫瘤與非腫瘤、評估化療療效。

灌注成像技術:磁共振可以無輻射地評估組織臟器的血流灌注,診斷缺血性疾病,如早期腦梗死,該技術和剛才那個擴散加權成像進行融合,可以指導溶栓治療;還可以鑑別腦內的放射性壞死和腫瘤復發。

除了診斷,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磁共振導航手術?通過上述的技術,磁共振可以實現術中導航,避免神經外科手術損害重要的腦功能區域,而且能最大程度切除腫瘤,術後效果當然好啦!如果懷疑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害怕CT輻射(其實輻射量有限),可以選擇磁共振的血管造影,不用打造影劑,也可不用擔心輻射。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放射科 

耿道穎 教授)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核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放射科醫生告訴你真相
    在被醫生建議去做核磁共振後,有的人會糾結很久:「這東西不會有核輻射吧?」「多做幾次不會得癌吧?」對於核磁共振,大家的疑問有很多,誤解也不少。放射科專家,帶你了解真實的磁共振。澄清對核磁共振的幾個誤解誤解1: 核磁共振跟其他放射檢查一樣,都有輻射其實,磁檢查是沒有輻射的,「核磁共振」裡的「核」可不是福島核電站洩漏出來的那個「核」,其實是氫質子核,也就是咱們體內水分子的組成成份。核磁共振就是利用人體內水的比例大,氫質子核含量多的特點進行成像的。
  • 核磁共振下的性愛過程!【視頻】
    這不,科學家用先進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記錄下了一對男女志願者性愛過程,以探究解剖學上的秘密…………。早在1999年,四位來自荷蘭的科學家在《英國醫療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新穎有趣的論文--《性交及女性性喚起時,男女生殖器官的磁共振攝圖》。
  • 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由於民眾誤認為核磁共振成像要用核輻射,對它有恐懼心理,後來就把「核磁共振成像」的「核」去掉,改成「磁共振成像」(MRI)了。
  • 核輻射到底有什麼危害?
    核輻射的倖存者,不能洗頭的原因是為了保護身體。 核輻射後為啥不能立即洗頭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核輻射。要了解核輻射就得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輻射?其實只要是溫度高於絕對零度(零下273.15度)的物質都會向外輻射能量。只不過有的輻射能量高,有的能量低。
  • CT、B超和核磁共振之間有什麼區別?這篇文章給你科普一下
    那麼問題來了,這三種檢查手段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生病時要如何選擇才好?下面帶大家了解一下有關CT、B超以及核磁共振的知識。缺點在於具有一定的輻射劑量;B超的優點在於無害、無痛苦,不會像CT一樣有輻射,而且在對心血管及血流動力方面的觀察具有優勢。缺點在於穿透力不強,檢查範圍具有局限性;核磁共振的優點是比CT敏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體的組織結構。缺點是對於肺部以及骨骼結構的一些細節觀察不如CT有優勢。
  • 核磁共振拍攝做愛全過程 科學家為科學獻身!偉大啊.
    向這種偉大的科學犧牲精神致敬!沒有他們的付出,也沒有科學的發展。(新來科學解碼的朋友的福利哈,老朋友可以溫習)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 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由於民眾誤認為核磁共振成像要用核輻射,對它有恐懼心理,後來就把「核磁共振成像」的「核」去掉,改成「磁共振成像」(MRI)了。
  • 核磁共振對人體有害嗎,為何醫生讓家屬陪同,而自己卻出去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醫生安排好病人,準備開始時讓家屬陪同,自己卻出了核磁共振室,再想想那厚厚的電控門,很多人可能會想,難不成是因為害怕輻射?那麼為什麼還讓家屬陪同呢?
  • 日本核洩漏影響有多大 專家開防核輻射食譜(圖)
    日本核電站爆炸,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個簡訊裡說的預防核輻射方法對不對?記者連線了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影像科李紹林教授,請他為大家講講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核輻射以及哪些食物可以抗輻射等相關知識。
  • 核磁共振是什麼?核磁共振與CT有什麼區別?
    核磁共振是一種影像學檢查,現在越來越多應用於臨床,此項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對身體影響小,沒有輻射, CT,X對身體有一定輻射,所以很多人現在選擇擇核磁共振檢查,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核磁共振!
  • 做核磁共振時,為什麼家屬在裡面,醫生卻出去了?
    去醫院做核磁共振時,為什麼醫生讓患者家屬在裡面陪同,而自己卻出去了呢?做檢查的時候,做核磁共振的那間屋子被厚厚的大門緊閉著,並且上面還寫著「危險」的字樣,這就讓人心生害怕了,不是說核磁共振沒有輻射的嗎,為什麼還用那麼厚的大門擋著,上面還寫著「危險」,並且醫生自己出去,卻留患者家屬在這裡陪同呢?
  • 為什麼做核磁共振身上不準有金屬物品?看老外做的這個實驗,瞬間就...
    編者語:我是製造君,各位造友晚上好~ 核磁共振(NMR)現象,是指處於靜磁場中的原子核系統受到一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時,將在磁能級間產生共振躍遷,是原子核與磁場發生的共振,所以稱為核磁共振,因為"核"字涉嫌核輻射,所以業內將其改稱為磁共振。
  • 《科學》:利用核磁共振進行腦研究在中國遭遇困境
    「經過三十餘年的使用,核磁共振被公認較X射線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更為安全的檢測方法」,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位於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核磁共振物物理學部主任、物理學家楊一鴻表示。檢測的主要危險是針對那些身體裡有起搏器或在其他金屬物質的人。
  • 核磁共振跟CT到底有什麼區別?這些實話,你得好好聽進去
    眾所周知,核磁共振以及CT檢查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檢查手段。在發現某些疾病出現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就需要藉助這兩種比較先進的影像檢查。通過查看病灶的具體成像,來得知患者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明確診斷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 核輻射到底有多可怕?日本福島核電事故9年了,動物水果都發生變異
    核輻射到底有多可怕?日本福島核電事故9年了,動物水果都發生變異。而且核輻射對人類或者其他生物,影響都是致命性的。比如說日本福島核電事故9年了,動物水果都發生變異。
  • 為什麼做核磁共振身上不準有金屬物品?看老外做的這個實驗,瞬間就明白了
    點上面藍色字體直觀學機械可長期訂閱我們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核磁共振
  • 核輻射傷害知多少
    那麼,我們到底對輻射了解多少呢?這些防輻射的裝備真的能防輻射嗎? 我們關心的輻射,可以粗略地分成兩類,核輻射和電磁輻射。這兩種輻射並不是截然分開,核輻射裡面的gamma射線也是光子能量比較高的電磁波[見文末備註]。 核輻射就是放射性元素產生的輻射,是攜帶很高能量的質子、中子、氦原子核、電子、光子等等。
  • 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成立 主攻癌症早期篩查
    愛康國賓投資近2000萬元引進了全球頂級配置的西門子3.0T核磁共振設備,並任命來自臺灣的原臺北榮民總醫院榮科醫學影像中心創辦人兼主任、資深放射科專家鄭慧正博士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的首席醫療官;美國杜克大學大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擬將出任美國白宮大腦計劃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Investigator)之一的宋無名教授將出任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首席科學顧問。
  • 手機信號基站到底有沒有輻射
    今天我們解說一下關於手機信號基站輻射的問題,手機信號的基站到底有沒有輻射,或者說對人體有沒有傷害。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輻射?人們害怕輻射。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輻射。官方對輻射的定義更加模糊--「由場源發出的電磁能量中一部分脫離場源向遠處傳播,而後不再返回場源的現象,叫做輻射。」
  • 做核磁共振為什麼不能攜帶含鐵物體?看了嚇死你!
    磁共振系統主磁體強大吸引力是最大的安全問題之一,越接近磁體,磁場迅速增大,任何被磁體吸引的物體都會對病人或醫生造成嚴重傷害。那麼就讓我們看看核磁共振的磁場能多強大!!看視頻視頻最後看到,這臺儀器的磁場對椅子產生的吸力,相當於一輛小汽車的重力!!!再也不敢攜帶金屬物品進入核磁共振了吧?知識拓展:1、何謂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