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核磁共振以及CT檢查都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檢查手段。在發現某些疾病出現時,為了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就需要藉助這兩種比較先進的影像檢查。通過查看病灶的具體成像,來得知患者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明確診斷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但是,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兩種檢查手段的區別是什麼,究竟在什麼時候需要選擇核磁共振,什麼時候又應該選擇CT檢查呢?
核磁共振跟CT到底有什麼區別?
1、CT檢查
CT檢查對於出血性疾病的診斷精準度比較高,如果是出現了腦卒中等問題,可以通過CT檢查掌握到具體的出血原因,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不過,CT檢查對缺血性疾病的診斷不精準,如果是缺血性病變,最好藉助核磁共振來進行診斷。
2、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的成像結果一般比CT要清晰,可以更明顯的觀察到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如果是腦部缺血引發的身體不適,可以藉助核磁共振在短時間內發現病灶,並掌握到腦血管的具體情況。不過相對來說,這項檢查費用比較昂貴,而且患者體內如果有金屬異物,則不適合進行核磁共振。
做磁共振需要注意什麼?
1、避免過度緊張
一般情況下,如果出現了軟組織,血管,肌肉或者神經等部位的缺血性病變,可以藉助核磁共振來檢查,了解具體的缺血情況以及局部損傷的情況。在檢查過程中,需要保持良好心態,調節呼吸,避免過度緊張。因為部分人高度緊張,身體處於緊繃狀態,不利於檢查。
2、摘掉身上的所有金屬飾品
進行磁共振檢查時,需要將身上的所有金屬飾品摘除,例如戒指,耳釘,手環等。因為在磁共振的檢查過程中,產生的磁場比較強,對金屬物質有吸附作用。為了防止身體受到損傷,需要及時將金屬飾品摘除。
核磁共振以及CT檢查都是當今較為常見的檢查手段,其優缺點明顯,而且適用的範圍也不同。一般可以這樣總結,如果是缺血性病變,則適合進行核磁共振。如果是出血性病變,可以通過CT檢查來明確病變情況。如果不知道應該進行哪種檢查,最好先諮詢醫生意見,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的疾病選擇適合的檢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