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核磁共振|大腦|孤獨|區域|記憶...

2021-01-09 健康界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在外獨自漂泊的年輕人,在獨處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思考很多事情,並感到孤獨和備受煎熬。有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孤獨環境中,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對於大腦以及心血管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那麼,人為什麼會感受到孤獨呢?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

(來源:Pixabay)

近日,來自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系的內森·施普倫(Nathan Spreng)教授及其合作者,通過對英國生物醫學庫的大約 4 萬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數據、遺傳學信息和自我心理評估進行了研究。
結果發現,大腦的孤獨感與人腦中所謂的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密切相關。具體來說,孤獨的人,大腦默認模式網絡越容易被激活,越容易對過去的事情進行思考和回顧。
對此,施普倫表示:「在缺乏希望得到的社會體驗的情況下,孤獨的個人可能會偏向於內向的想法,如回憶或想像社會體驗。我們知道,這些認知能力是由大腦的默認網絡區域居間促成的。因此,這種對自我反省以及可能是想像的社會體驗的增強關注,自然會動用基於記憶的默認網絡功能。」

該研究以「The default network of the human brain is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神奇的默認模式網絡

關於默認模式網絡,哈佛大學的 Germer 教授曾有一個非常精準的概括,「人的大腦有一個部分叫作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位於頭部從前到後的正中間,在專注做事的時候不活躍,但在休息的時候特別活躍,它的主要功能有三個:形成自我意識;反思過去,擔憂未來;尋找問題。」
1953 年,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志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記錄下志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他試圖證明人們在絞盡腦汁時大腦會消耗更多的氧氣,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志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所耗費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得多!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大腦看作一臺隨時待命的計算機,平時處於休眠狀態,當被要求處理各種任務時才重新啟動。但索科洛夫的實驗卻似乎預示著大腦在「放空」時仍消耗著不少的能量。
後來,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學學者馬庫斯·雷切利和他的同事經過數年的研究,逐漸揭開了大腦空閒時究竟在做什麼的奧秘。
雷切利一直運用一種被稱為「PET」的腦成像手段研究與詞彙有關的大腦活動。有一天他偶爾發現,大腦某一區域在被試休息時還存在某些激活,而在任務開始後激活又消失了,大多數研究者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那不過是隨機噪聲(沒有意義的實驗數據)罷了。
但 1997 年,雷切利的同事喬丹·舒拉姆發現其實並非如此。他仔細察看了以往 134 名被試的腦成像結果,發現無論試驗任務是什麼,大腦中的一個部分總是在任務開始後降低了激活。2001 年,他們兩人發表了論文,向世人揭開了大腦中神秘「默認網絡」的面紗。

那麼,大腦在空閒時到底在幹什麼呢?
雷切利和他的同事認為,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有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生活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網絡——大腦內側前額葉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整合,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最近,達特茅斯學院的瑪利亞·曼森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FMRI 證實了這一點:當人們報告做「白日夢」時,默認網絡也活躍起來。也就是說,走神或白日空想對大腦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冠疫情導致的社交疏遠持續之際,對許多人來說,2020 年將是孤獨的一年,而了解與人隔離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為此,研究團隊對英國生物醫學庫的大約 4 萬名中老年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數據、遺傳學信息和自我心理評估進行了研究。然後,他們把經常自訴感到孤獨的研究對象和沒有孤獨感的研究對象的MRI數據進行比對。研究人員在孤獨者的大腦中發現了多處差異。這些大腦現象集中出現在所謂的默認網絡上。默認網絡是一組參與內心思考——如回憶舊事、規劃未來、想像和想起他人——的大腦區域。
研究人員發現,孤獨者的大腦默認網絡聯結得更為緊密,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默認網絡區域的灰質容積更大。孤獨還與穹窿——即把信號從海馬輸送到默認網絡的神經纖維束——的差異存在相關性:在孤獨者的大腦中,這條纖維束的結構得到更好的保護。
此前的研究也表明,回憶過去、預想未來或思考假想的現在時會使用默認網絡。這種網絡的結構和功能與孤獨存在正相關的關係,可能是因為孤獨的人更有可能用想像、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來克服自己的社會孤立。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孤獨正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感到孤獨的老年人出現認知衰退和患痴呆症的風險更高。了解孤獨如何表現在大腦中可能是預防神經系統疾病和開發更好治療方法的關鍵。
據本研究論文作者、蒙特婁神經學研究所暨醫院及魁北克人工智慧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達尼洛·布茲多克教授透露:「我們正在開始了解孤獨對大腦的影響。擴展我們在這個領域裡的知識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意識到減少當今社會中的孤獨現象的迫切性。
編審:王新凱
排版:張衝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39-w
https://www.mcgill.ca/neuro/channels/news/scientists-show-what-loneliness-looks-brain-325504

相關焦點

  • 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在外獨自漂泊的年輕人,在獨處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思考很多事情,並感到孤獨和備受煎熬。有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孤獨環境中,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對於大腦以及心血管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那麼,人為什麼會感受到孤獨呢?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
  • 「孤獨」藏在大腦默認網絡
    圖片來源:kichigin19  據《每日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孤獨者的大腦有一種特徵讓他們與眾不同,而這取決於不同大腦區域的體積變化,以及這些區域在大腦網絡中如何溝通。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研究人員檢查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約4萬名中老年志願者的磁共振成像、遺傳學和心理自我評估數據,比較了經常感到孤獨和不經常感到孤獨的參與者的核磁共振成像數據。
  • 科學家發現孤獨者大腦的標誌性特徵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15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孤獨者的大腦中存在一類標誌——基於大腦不同區域的容積差異,以及這些區域在大腦網絡中如何相互溝通,這些標誌讓他們從根本上與眾不同。報導稱,在新冠疫情導致的社交疏遠持續之際,對許多人來說,這個聖誕假期季將是孤獨的,而了解與人隔離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
  • 孤獨感可以被關閉?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孤獨是一種普遍現象。如果在街頭問人們,「你們知道孤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嗎?」可能 99% 甚至 100% 的人都會說,知道。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 閱讀時,大腦的不同區域在幹啥?
    你讀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嗎?有人說這本書告訴了他朋友的重要性,還有人說這本書告訴人們輕易做出的決定很少是正確的。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卻選取了這本書中的一個章節進行了一項研究:確定在人們閱讀的時候,不同的腦部區域都在做些什麼。
  • 孤獨如何改變大腦?
    它會告訴你將手從火爐上拿開,或者胸部不適時應該去看醫生。痛苦提醒我們要照顧好自己。 孤獨感在社會上相當於身體上的疼痛感。它甚至會在大腦中觸發與處理對身體疼痛的情緒反應相同的通路。 就像感到身體上的痛苦一樣,感到孤獨和與他人分離也表明我們需要通過尋求陪伴的安全和舒適來照顧自己。但是,當我們無法找到伴侶並且孤獨仍然存在時,會發生什麼? 公共衛生專家對的孤獨感的普遍性和健康影響感到擔憂。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實驗結論:大腦發生改變的位置大腦中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區域會根據人們社交圈中的親疏遠近程度構建一個結構化地圖(a structured map)。體會到孤獨感的人常常會感覺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鴻溝。Andrea Courtney和Meghan Meyer發現:與沒有孤獨感的人相比,孤獨的人在mPFC的活動模式上體現出了明顯的差異[1]。
  • 孤獨感可以被關閉?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竟與飢餓...
    如果在街頭問人們,「你們知道孤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嗎?」可能 99% 甚至 100% 的人都會說,知道。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
  • 孤獨感可被關閉?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孤獨是一種普遍現象。如果在街頭問人們,「你們知道孤獨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嗎?」可能 99% 甚至 100% 的人都會說,知道。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
  • 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孤獨的感覺
    新的研究表明,孤獨感與我們大腦連接方式的根本差異有關——影響我們對朋友、熟人和素未謀面的人的看法。雖然這只是一項小規模的研究,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目前都處於封閉狀態,或者正在進行社交疏遠,但這是一個及時洞察孤獨的影響的機會。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3,當感覺孤獨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令人驚訝...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感覺孤獨的人實際上擁有更活躍的大腦,而且,在他們大腦中發現更多對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至關重要的變化
  • 談戀愛時,大腦在想什麼?大腦:我饞TA身子
    我說:就是大腦的見色起意,多巴胺瘋狂分泌,但保鮮時長短的可憐。談戀愛時,大腦在想什麼?愛情發生的剎那是你的大腦在不斷地釋放一組特定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讓你產生愉悅,你的呼吸和心跳都會加速,臉發紅,手出汗,就像是陷入熱戀的樣子。但反過來說,只要你的大腦能持續釋放這組化學物質,你也就能持續處在愛情之中。有人曾做過實驗,給一對熱戀中的男女做了他們腦部的核磁共振,發現他們的大腦有四個特定的區域出現了血液流量上升的現象。
  • Nature:大腦中控制社交記憶的區域同時引發攻擊性行為
    2018年1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哥倫比亞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可以幫助機體做出什麼時候攻擊入侵者以及何時接受入侵者的決定的大腦區域。這個大腦區域稱CA2,是海馬體的一部分。海馬體是一個更大的腦結構,此前相關研究表明海馬體對於機體感受其它人,地方,事物和事件的記憶至關重要。
  •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 鳳凰副刊
    經驗說:什麼都別做,讓大腦「放空」休息一會兒。實驗說:「放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而是在進行記憶篩選。大腦放空不是在浪費時間!「默認網絡」還在工作呢。有一天他偶爾發現,大腦某一區域在參與者休息時還存在某些激活,而在任務開始後激活又消失。大多數研究者對此不以為意,認為這不過是「隨機噪聲」罷了。但在1997年,馬庫斯的同事戈登o舒拉姆(GordonShulam)發現結論並非如此。他仔細查看了以往134名被試的腦成像結果,發現無論實驗任務是什麼,大腦中有一塊位置總是在任務開始後降低了激活。
  • 孤獨不是生活現狀,而是精神狀態?
    社交媒體網站並不是唯一可以跟蹤你的社交網絡的東西——大腦也可以。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改變了大腦如何表達人際關係。參與者與某人感覺越親密,他們的大腦在整個社會大腦中的表現就越相似。相比之下,那些感覺與社會脫節的人似乎有一個更孤獨的神經表現。
  • 大腦中的神秘區域!科學家稱:對人的大腦進行電擊可恢復記憶
    你正在參加考試,卻記不起你所知道的答案就在你大腦的某個地方。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快速地對你前額葉皮層的某個區域進行掃描,可能會幫助你找到丟失的記憶。好吧,也許在這個階段,在實踐中使用這個比科學更像科幻小說,但是新的研究已經幫助神經科學家確定了我們大腦中檢索記憶的一個區域。
  •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玩著電腦刷手機,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石雲雷 如今,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電腦,一邊看Pad一邊玩手機,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常態。但是這對於接受和處理信息的大腦來說,到底是一種鍛鍊,還是一種危害呢?答案可能偏向後者。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2014年,一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研究發現,同時操作多個電子產品(也稱為媒體多任務操作)或會給人的社交情緒和認知帶來負面影響。
  • 核磁共振繪大腦圖像
    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於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哈佛大學的加恩-維登教授表示,藉助於掃描獲取的彩色圖像,他們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腦1000億個細胞的神經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運轉。
  • 你睡覺時,大腦竟然在努力加深記憶!
    有句玩笑話,睡覺是一門藝術,睡不好是你白白糟蹋,睡得好說不定還能夢到元素周期表。雖然睡覺時我們身體基本不動,但並不代表大腦也在休息,相反,大腦活動的複雜性和協調性超乎想像!近日,艾伯塔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在深度睡眠中有效幫助記憶的機制:大腦的核重聚體(nucleus reuniens,RE)可有效協調大腦中與記憶有關的兩個腦結構——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海馬體(hippocampus,HPC),換句話說,睡眠期間的大腦活動可能有助於記憶的持久性
  • 記憶主要發生在大腦海馬區 科學家稱人不會遺忘
    (資料圖片)  記憶是怎麼回事?  人類的大腦,是我們至今仍無法理解的區域。從結構上來看,生命進化近40億年產生的智慧大腦,其實不比其他生物先進很多。在實驗室裡,我們可以用一個大烏賊來研究神經傳導模式,因為人類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和大烏賊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還可以用線蟲來研究多巴胺的代謝和傳遞,雖然它整個身體只有302個神經元,但是卻和最智慧最複雜的人類大腦擁有相似的工作模式。  那麼到底是什麼引起了我們記憶的自動擦除呢?難道真的有一個「橡皮擦」在我們的大腦裡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