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癲癇發生時,哪些神經元受影響最大
來源:生物通
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神經元。其中,一些神經元之前從未與癲癇相關聯。他們認為,新發現的神經元可能促進癲癇發生,因此是理想的治療靶點。這項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這是人們首次研究人腦中癲癇區的每個神經元如何受到癲癇的影響。
研究人員分析了117,000多個神經元,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腦部疾病單細胞數據集。研究人員對110,000多個神經元進行了單細胞核轉錄組分析,這些神經元來自顳葉癲癇患者和非癲癇患者的顳葉皮層樣本。他們發現,最大的轉錄組變化發生在主神經元和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幾個家族中的一些神經元亞型,而同一家族中的其他亞型受影響較小。值得注意的是,穀氨酸信號轉導在癲癇病中嚴重失調,多個穀氨酸受體基因表現出分層的轉錄變化。同時,編碼AMPA受體輔助亞基的基因強烈上調,可能是癲癇發生的最強貢獻因素。
2,視聽時間整合窗在分裂型特質和孤獨症特質人群中的腦機制
來源:陳楚僑研究組
已有研究發現,敏感地覺察視覺和聽覺信息在時間上錯位,對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是個困難的挑戰,這種異常增大的「視聽時間整合窗」,可能與感知覺體驗異常及社交溝通障礙等臨床表現密切相關。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陳楚僑研究組開展了一項研究,在155位大學生中考察視聽時間整合窗和分裂型特質、孤獨症特質的相關關係,並採集靜息態磁功能成像的數據,初步探討與視聽時間整合能力相關的腦功能連接模式。研究發現負責感覺整合、時間加工的腦區之間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時間整合窗個體差異背後的腦機制。
文章已在線發表於Autism Research,題目為「Neural correlates of audiovisual temporal binding window i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typal and autistic traits: Evidence from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3,當感覺孤獨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令人驚訝...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感覺孤獨的人實際上擁有更活躍的大腦,而且,在他們大腦中發現更多對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至關重要的變化。
研究人員觀察到,在經常感到孤獨的人的大腦中,其默認網絡顯示出更強大的功能交流,灰質也更多。灰質與認知功能有很強的聯繫。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灰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萎縮。這些差異表明,在特定的神經區域有更多的活動或更強的能力。此外,孤獨感也與更完整的穹窿有關。穹窿是連接默認網絡與海馬體的神經纖維束(海馬體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
研究通訊作者、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Nathan Spreng說:「在缺乏理想社交經驗的情況下,感覺孤獨的人可能會傾向於自我導向行為,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回憶或想像中的社交經歷。這是由默認的大腦區域所調節的。因此,對自我導向的高度關注,以及想像中的社交體驗,自然會激活默認網絡的記憶功能。」
4,長春應化所曲曉剛JACS:仿生納米酶選擇性協同清除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外周β澱粉樣蛋白
來源:奇物論
外周β澱粉樣蛋白(Aβ)的清除有助於克服血腦屏障(BBB)障礙,消除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腦源性Aβ。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曲曉剛等人設計併合成了一種具有增強蛋白質吸附抗性,最小化免疫原性和增強生物相容性的仿生納米酶(CuxO@EM-K)。
CuxO@EM-K由包裹有修飾3xTg-AD小鼠紅細胞膜和Aβ靶向五肽KLVFF的CuxO納米酶製成。具有多種抗氧化酶樣活性的CuxO核穩定了紅細胞外膜,同時減輕了Aβ誘導的膜氧化損傷,使吸附Aβ必不可少的系統循環得以延長。體內研究表明,在廣泛使用的3xTg-AD小鼠模型中,CuxO@EM-K不僅可以減少血液和大腦中的Aβ負荷,而且可以改善記憶缺陷。而且,CuxO@EM-K對3xTg-AD小鼠無明顯毒性。
5,Stroke:美國輕型卒中治療現狀
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2020年11月來自美國的Hamidreza Saber等在 Stroke 上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利用國家住院樣本(NIS)驗訖:1.輕度AIS住院患者的優秀和不良預後的決定因素;2.輕型卒中患者採用IVT和機械血栓切除術(MT)治療的比例、以及患者和醫院水平的決定因素;3.輕型卒中患者 IVT 和臨床預後的關係。
根據結果,作者認為,在美國的實踐中,超過一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為輕度缺損的患者,每10個IVT中輕度缺損者佔4個和每10個機械血栓切除治療中佔1個,並且儘管顱內出血增加,但使用IVT與更多的出院回家有關。
6,心腦不分家,腦卒中可引發「完美風暴」!JACC綜述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腦-心軸與卒中後心血管併發症有關,這些併發症被稱為神經心源性症候群。大腦和心臟相互作用,可出現致命的併發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JACC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腦卒中可引起的心臟損傷(SIHI),通過導致自主神經失調和強烈的持續炎症,引發「完美風暴」,可被歸類為卒中-心臟症候群(SHS)。
文章強調,與無卒中的傾向匹配個體相比,卒中後房顫的發生率提高8倍。延長心電監測時間,多達1/4的卒中患者新發現房顫。文章指出,大多數關於中風後心臟性猝死的證據都應該謹慎對待。關於腦卒中後心臟性猝死的潛在機制,腦卒中後交感神經過度刺激引起的心源性神經損傷,被認為是可能影響心肌和電傳導導致死亡的系統。
7,Nature:超越地域和文化,AI識別出全人類共同的16種面部表情
來源:學術頭條
在線地圖顯示了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各種面部表情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和 YouTube 視頻,對常見的面部表情和引發表情的情境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巴西的生日派對上,還是在肯亞的葬禮上,還是在中國公園裡的廣場舞中,人類在類似的社會環境中都會使用相同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皺眉、苦臉。也就是說,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16 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
8,《澱粉樣蛋白PET腦顯像技術規範專家共識》發布將指導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實踐和科研
來源:BCNS
近日,由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聯合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制定的《澱粉樣蛋白PET腦顯像技術規範專家共識》(簡稱「《共識》」)正式發表在我國核醫學領域權威期刊《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這也是我國首部關於阿爾茨海默病(AD)澱粉樣蛋白PET(Aβ-PET)腦顯像方面的專家共識。《共識》由40多位國內知名臨床醫學、PET成像專家編寫審核完成,將為我國AD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提供指導。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2,腦科學日報:新的大腦區域如何進化出來的?數學好=編程能力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