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地域和文化,AI已識別出全人類共同的16種面部表情

2020-12-23 文匯網

儘管人與人之間常有極大的差異,但我們存在的許多要素幾乎是每個人都共有的。我們都在冷天發抖,在熱天出汗,在睡覺時做夢。

一項新的研究在這個清單上又增加了我們存在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我們的面部表情。

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和YouTube視頻,對常見的面部表情和引發表情的情境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巴西的生日派對上,還是在肯亞的葬禮上,還是在中國公園裡的廣場舞中,人類在類似的社會環境中都會使用相同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皺眉、苦臉。

也就是說,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

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

「這項研究表明,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在面對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情境時,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多麼地相似。」該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DacherKeltner說。

人類情感表達究竟是否普遍?

情緒產生於我們對所遇到的挑戰和機遇的反應,並與主觀體驗、生理和表達方式有關,這些方式被認為能夠對特定的社會環境做出適應性反應。

典型的人類面部有43塊不同的肌肉,這些肌肉可以被激活在眼睛、鼻子、嘴巴、下巴、下巴和眉毛周圍,從而做出數千種不同的表情。

從生命的第一刻起,情感就被認為可以塑造人際關係,引導判斷、決策和記憶,並有助於我們的健康和幸福。這些廣泛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情緒產生於特定的環境中,並在不同文化行為模式中表現出來。

關於人類情感表達是普遍的還是文化定義的爭論有很長的歷史,甚至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Darwin)也在這個問題上發表了看法,支持辯論雙方的研究也不斷發表。

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瑪雅人藝術品的面部表情是普遍表情的證據。但幾年前的一項大型研究讓測試對象嘗試猜測電腦處理過的面部表情,結果發現,解讀會隨著測試對象的文化背景而改變。

因為各種研究方法對參與者的語言、規範和價值觀都很局限,所以不一致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關於情緒普遍性的不同觀點。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被稱為「深度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技術,分析了上傳到YouTube上的約600萬個視頻片段中的面部表情,這些視頻來自北美、中美、南美、非洲、歐洲、中東和亞洲的144個國家。

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個在線互動地圖,展示了該算法如何跟蹤與16種情緒相關的面部表情變化。

(來源:Andrea Piacquadio/Pexels)

70%的表情跨文化共享

「這是第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面部表情的全球分析,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普遍情感表達比許多科學家先前認為的更加豐富和複雜。」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在谷歌幫助開發了深度神經網絡算法並領導了這項研究AlanCowen說。

首先,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算法記錄了全球600萬個事件和互動視頻片段中的面部表情,這些視頻片段包括看煙花、高興地跳舞或安慰哭泣的孩子。

他們使用該算法追蹤了人們通常與娛樂、憤怒、敬畏、專注、困惑、蔑視、滿足、欲望、失望、懷疑、得意、興趣、痛苦、悲傷、驚訝和勝利相關的16種面部表情。

接下來,他們將面部表情與不同世界地區的背景和場景聯繫起來,發現跨越地理和文化邊界的人們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使用面部表情的方式具有顯著的相似性。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深處世界各地,人們都是一樣的,所有16種面部表情都出現在類似的情境中。每個人都傾向於以類似的方式歡呼、哭泣、集中注意力和慶祝。沒有一群人會因受驚而微笑、聳肩或因高興而皺眉。

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用來表達情緒反應的70%的表情是跨文化共享的。

Cowen說:「我們發現,在世界各地類似的社會情境中,面部行為的豐富細微差別——包括與敬畏、痛苦、勝利和其他13種情感相關的微妙表情——也會用到。」

例如,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觀看煙花表演時往往懷著敬畏的目光,在婚禮上表現出滿足,在表演武術時表現出全神貫注,在抗議時表現出懷疑,在舉重時表現出痛苦,在搖滾音樂會和競技體育賽事中表現出勝利。

「這支持了達爾文的理論,即在臉上表達情感是人類的普遍現象,」Keltner說。「通過肢體表達我們的情感可能會定義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是誰,提高我們的溝通和合作技能,確保我們的生存。」

不過,雖然這項研究的結果雖然堅定地站在普遍主義者一邊,但很難成為這個話題的最後定論。

當然,這項研究結果更可能有助於幫助那些看不懂面部表情的人,比如自閉症患者,識別他人的個人情緒狀態。毫無疑問,這個龐大的面部表情資料庫將在這些研究中發揮作用。

編輯:王星

相關焦點

  • 超越地域和文化,AI識別出全人類共同的16種面部表情
    也就是說, 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16 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在線地圖顯示了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各種面部表情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個在線互動地圖,展示了該算法如何跟蹤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面部表情變化。
  • Nature:超越地域和文化,AI識別出全人類共同的16種面部表情
    也就是說, 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16 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圖 | 在線地圖顯示了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各種面部表情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個在線互動地圖,展示了該算法如何跟蹤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面部表情變化。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研究人員對110,000多個神經元進行了單細胞核轉錄組分析,這些神經元來自顳葉癲癇患者和非癲癇患者的顳葉皮層樣本。他們發現,最大的轉錄組變化發生在主神經元和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幾個家族中的一些神經元亞型,而同一家族中的其他亞型受影響較小。值得注意的是,穀氨酸信號轉導在癲癇病中嚴重失調,多個穀氨酸受體基因表現出分層的轉錄變化。
  • 可識別物品和面部表情
    中關村在線消息:通過上次中關村在線iOS10 beta使用測試發現,蘋果為照片應用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其中就包括全新的面部識別功能以及可以自動將照片整理為回憶的功能。那麼iOS 10到底能識別多少東西呢?
  • AI知道你今天不開心了
    也就是說, 人類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超越地域和文化。這項研究發表在 12 月 16 日的《自然》雜誌上,證實了人類情感表達跨越地域和文化邊界的普遍性。在線地圖顯示了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各種面部表情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個在線互動地圖,展示了該算法如何跟蹤與 16 種情緒相關的面部表情變化。
  • 心理學家打破固有認知:日常情緒不能僅通過面部表情來識別
    亞里斯多德說,臉是心靈的一扇窗,透過表情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思想。古羅馬時期的大哲學家西塞羅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的確,兩千年過去了,面部表情仍然被普遍認為是判斷人們感受的一種有效方式,而且不論年齡、性別和文化差異。比如:挑起眉毛表示困惑,微笑表示幸福,皺眉表示悲傷。
  • 有效調情的四個面部表情
    一項新的研究名為「識別出一種調情的面部表情及其對男人的影響」,它解構了異性戀女性用來與異性戀男人調情的高度認可的調情面部表情的形態。這篇論文(Haj-Mohamadi,Gillath&Rosenberg,2020)刊登在9月3日的「性研究雜誌」上。
  • 識別女性用頭面部表情示愛,有幾條線索,根據表情組合很準——上
    識別女性用頭面部表情示愛,有幾條線索,根據表情組合很準——上Identify these women who use facial cue and combination to flirt男女之間有戲的時候,表示有情有意(flirt),有些意思不是用語言來表達的
  • 康奈爾大學研發出了一種可跟蹤面部表情的耳機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耳機名為C-Face,該耳機可以跟蹤佩戴者的面部表情,監視臉頰輪廓從而將佩戴者的表情轉化成表情符號,例如,我們在網上與人視頻時不必打開攝像頭也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在以前,可穿戴的面部跟蹤技術都需要在面部安裝多個傳感器,但卻只能識別有限的一組表情」C-FaceC-Face耳機在耳朵下方有兩個攝像頭,當佩戴者的面部肌肉活動時
  • 人臉識別技術介紹和表情識別最新研究
    二、表情識別最新研究1) 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 with Noisy Multi-task Annotations摘要從面部表情可以推斷出人類的情感。但是,在常見的情感編碼模型中,包括分類和維度模型,面部表情的注釋通常會非常嘈雜。
  • 和人類一樣,這種小動物也能用面部表情表達情緒
    即便是新生兒,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達悲傷、開心等情緒。不僅如此,我們還覺得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了解寵物的感受。相比之下,其它動物在人類看來似乎是面無表情的。事實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近日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和人類類似,小鼠也有面部表情。當它們品嘗甜或苦的食物,又或者感到焦慮時,都會表現出面部表情的變化。
  • 面部識別、深度偽造、隱私和自動化定義的AI 2019
    AI周刊在對2019年的人工智慧行業進行總結是歸納了以下四個關鍵詞:面部識別、深度偽裝、隱私和自動化。與此同時,AI周刊也對2020年的人工智慧行業大發展進行了展望。面部識別在2019年的新聞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面部識別技術比其它任何人工智慧應用更受矚目。
  • AI情緒識別技術:你的情緒將不再由你自己定義
    他們很快得到這個明顯的結論:在不同的國家,六種基本的表情都對應著六種情緒。這些情緒為:幸福、憤怒、悲傷、鄙夷、驚訝和恐懼。埃克曼研究中使用的六種基本情緒表情。從左上角順時鐘方向分別為:憤怒、恐懼、鄙夷、悲傷、幸福和驚訝。無獨有偶,另外一名澳大利亞的人種學者艾比爾獨立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
  • 攜手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和音)
    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習近平主席著眼各國人民共同尊嚴與福祉、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倡導各方守護全人類共同價值,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厚的人民情懷與道義擔當。
  • 「人臉識別」耳機實現!靠追蹤肌肉識別表情
    「在以前的旨在識別面部表情的可穿戴技術中,大多數解決方案都需要在面部上安裝傳感器,但即使用了如此多的傳感器,不少系統最終也只能識別有限的一組離散面部表情。」,卷積神經網絡能夠分析 2D 圖像,將面部特徵轉換為 42 個面部特徵點,這些特徵點分別代表了使用者的嘴巴、眼睛和眉毛的位置和形狀。
  • 面罩搞砸了面部識別軟體
    顯然,它們也使面部識別軟體也很難識別您。這是周一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聯邦研究人員發布的一份新報告的主要發現,該機構是美國商務部的一個分支機構,其職能包括測量公司和研究人員的面部識別算法的準確性提交實驗室。根據一項任務,當將戴有數位化面罩的人的照片與沒有照片的人的另一張照片進行匹配時,最準確的面部識別算法在5%到50%的時間內無法正確匹配。那個報告。
  • 英特爾發布了RealSense ID 開發了一種面部識別系統
    打開APP 英特爾發布了RealSense ID 開發了一種面部識別系統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 發表於 2021-01-16 09:32:08
  • 面部識別的神經機制
    人類早就演化出了識別並記憶不同面孔的能力。我們能在擁擠的餐廳或熱鬧的大街上一眼認出朋友的面孔。只需一瞥就知道一個人興奮還是憤怒,高興還是難過。腦成像研究發現,大腦顳葉(位於太陽穴下方)有一些藍莓大小的區域專門負責面部識別。神經科學家稱這些區域為「面部識別塊」(face patches)。
  • 人類的微表情有何用?
    埃克曼的研究小組發現,每一位被試都能識別上述六種情緒,而無論他們的文化背景。六種基本情緒這項研究於1969年發表在的《科學》雜誌上,在心理學領域引起了巨大反響。該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觀點,即,情緒表達對任何文化的人來說都是共通的,因為它們有共同的進化起源。打那以後,心理學家們持續不斷的發表了數十項與微表情有關的研究,這些研究都為埃克曼發現提供了支持。除了基本的六種情緒(或七種,有時厭惡和輕蔑被分開對待)之外,現在,這套普遍存在的情緒還包括(表現為高姿態和挺起胸膛的)驕傲,以及(表現為頭低垂、身體前屈的)羞恥。
  • 面部表情的含義並非像認為那樣具有普遍性—新聞—科學網
    面部表情的含義並非像認為那樣具有普遍性事實上,西方國家對於若干表情(包括對於恐懼表情)的理解與於巴布亞紐幾內亞一個與世隔絕的原住民社區完全不同。這項新研究對一些廣泛被接受的情感理論信條提出質疑,他們可能會導致一些新興技術如解讀人類情感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軟體的價值打折扣。 1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很好奇全世界所有人是否會經歷同樣的基本情感範圍,若的確如此,他們是否會以同樣方式表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