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2021-01-09 腦科學君

1,Cell Stem Cell丨CRISPRa助力提高神經元重編程速度和效率

來源:BioArt

圖註:CRISPRa介導的神經元富集的線粒體編碼基因的早期誘導提高了神經元重編程的速度和效率

近日,來自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Magdalena Gtz課題組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CRISPR-Mediated Induction of Neuron-Enriched Mitochondrial Proteins Boosts Direct Glia-to-Neuron Conversion」的文章。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評估了培養的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線粒體組成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旨在通過CRISPRa(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activation)介導的轉錄工程來調節各自的基因來改善重編程過程中的錯配問題,早期dCas9介導的編碼線粒體蛋白基因的激活可以顯著提高膠質細胞-神經元的轉化效率以及神經元存活率,特別是對於富集於神經元而非星形膠質細胞的抗氧化劑蛋白,表明線粒體蛋白在命運轉化過程中發揮驅動作用。

2,科學家發現了與早發性痴呆相關的突變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成年發病的白質腦病合併軸索球樣變和色素性膠質細胞 (ALSP)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其特徵是一種叫做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CSF1R)的基因突變。這種疾病最初表現為患者的精神和行為改變,隨後在三、四十歲時迅速進展為痴呆症。

由於這種疾病涉及大腦中白質的退化,科學家們以前認為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是在這種疾病下觀察到的病理變化的主要罪魁禍首。然而,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對患者樣本和臨床前模型的研究,能夠表明功能失調的循環白細胞是神經退行性變的關鍵驅動因素。研究於12月22日在國際期刊《EMBO分子醫學》(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發表。

3,Science子刊: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來源:Bio生物世界

圖註:不同組織或細胞類型中CTCF結合位點陽性的比例

近日,瑞士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obust inference of positive selection on regulatory sequences in the human brain 的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於預測結合親和力變化的檢測轉錄因子結合位點(TFBSs)自適應進化的新方法,使他們能夠識別大腦中大量的基因調控區域,這些區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被選擇。該方法將機器學習模型與實驗數據相結合,實驗數據涉及基因調控中的蛋白質與不同組織中調控序列的結合強度。該研究首次查明人類大腦中基因調控方式的特有適應性變化,得以區分人類和黑猩猩的區別。

4,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於士柱Adv. Sci.:紫杉醇與細胞穿透性MMP-2可裂解肽結合,提高抗母細胞瘤活性和BBB滲透性

來源:奇物論

為了解決膠質母細胞瘤(GBM)治療中受體混雜和血腦屏障(BBB) 滲透性差的問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於士柱等人基於肽-藥物結合的策略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雙功能納米複合物藥物遞送系統。

通過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設計和篩選,得到SynB3-PVGLIG-PTX,其具有最佳親和力。SynB3-PVGLIG-PTX具有形成良好溶解性聚集體的高潛力,該聚集體可以通過MMP-2的裂解釋放紫杉醇(PTX)。SynB3-PVGLIG-PTX可以在體外在MMP-2存在下特異性抑制GBM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進一步體內研究表明,與PTX和替莫唑胺相比,SynB3-PVGLIG-PTX更易進入U87MG異種移植裸鼠的大腦,並且能通過SynB3-PVGLIG-PTX控釋PTX對GBM產生更好的抑制作用。

5,通過面部活動識別個體的心理健康症狀

來源:朱廷邵研究組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廷劭研究組的科研人員嘗試構建不同心理症狀的面部自動識別模型,並使用信效度檢驗方法對模型進行評估,以探索個體的面部活動能否有效指向其心理健康症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iatry,題目為「dentifying Psychological Symptoms Based on Facial Movements.」。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心理健康症狀具有特異性的面部表達,使其可以被識別。由於面部數據的採集是實時且無侵入的,該研究可以與視頻技術結合用於心理健康檢測。除此之外,該研究創新性地將信效度檢驗方法應用於機器學習模型的評估,為未來的同類型研究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多維度機器學習模型評估方法。

6,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重性抑鬱症患者緩解期認知功能網絡改變的獨立成分分析

來源:MedSci梅斯

本研究旨在探討緩解型重性抑鬱障礙(rMDD)患者與健康對照者(HCs)靜息狀態下認知功能網絡改變的潛在機制,並進一步探討rMDD的功能障礙連接模式與臨床症狀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強調了大腦額葉和頂葉的關鍵認知控制和恢復機制的可能性。rMDD患者雖然達到臨床緩解標準,但其認知功能網絡仍存在獨特的功能損害。在rMDD中觀察到負責執行控制的認知功能網絡之間的異常FC,這種現象可能與臨床症狀有關。

7,《自然》:吃辣能促進造血!科學家發現痛覺神經促進造血的機制,吃辣椒或有助於動員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

來源:奇點網

圖註:飲食攝入辣椒素明顯增加了造血幹細胞動員

來自美國艾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科學團隊發現,骨髓中的痛覺神經是造血幹細胞動員的關鍵(而辣的感覺正是一種痛覺),通過飲食補充辣椒素,可以增加小鼠造血幹細胞進入循環。研究者還在論文中提到,以較低的劑量刺激疼痛,比如每天吃十個墨西哥紅辣椒,持續四天,是很有可能在人體內增強造血幹細胞動員的。

8,學習樂器,真的是越早越好嗎?小朋友:我太難了

來源:科技工作者

有人認為,在幼兒期的某個階段,大腦對於音樂訓練的接受度特別高。然而,近日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一觀點可能並不正確。新研究雖然也支持「早期學習與成年後高超的音樂技能和成就有關」的觀點,但這可能與家庭影響(比如遺傳因素和鼓舞人心的音樂家庭環境)的關聯性更強;而且隨著時間的積累,早早開始練習的人的練習時長也比其他人長得多。

研究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可能與音樂興趣和天賦有關)對於開始接受音樂訓練的年齡和未來的音樂天賦有重大影響;但如果家庭因素(即遺傳影響和環境影響)相同,更早開始接受音樂相關訓練並不意味著成年後能取得更輝煌的音樂成就。上述結果有兩種可能解釋:其一,有音樂天賦的孩子會被鼓勵更早開始練習;其二,一個熱愛音樂的、有音樂天賦的家庭會為孩子提供更好的音樂環境,同時也能將獻身音樂的遺傳傾向傳遞給孩子。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一種新的腦細胞,有沒有空間方位感就看它了

2,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結果強化了這樣的信息,即男性和女性抑鬱症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治療,最終的目標可能是抑制男性而不是女性的免疫功能。該研究在線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生物精神病學,IF:11.412)期刊上。5,雌激素療法有助於改善認知?來源:生物通雌激素在大腦整體健康和認知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年期雌激素下降對認知健康有不利影響。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5,Sci Adv: 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來源:細胞Eloísa Herrera博士領導的來自UMH-CSIC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形成雙側迴路至關重要的遺傳機制,這對使人體能夠獲得3D視覺或使運動協調成為可能。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1,在人類中的首次試驗!利用超小型治療性納米顆粒靶向腦轉移!究竟我們的大腦是靠什麼生理機制來實現這樣的功能呢?秘密就藏在丘腦網狀核(Thalamicreticular nucleus, TRN)中。該研究首次從單細胞分子特性、神經元電生理特徵、局部丘腦神經環路結構以及功能的角度為丘腦網狀核繪製出了一幅綜合圖譜。這幅新圖譜進一步地為我們揭開了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3,Nature子刊:「起底」影響人類衰老和長壽的基因座,血鐵水平竟也參與調控?
  • 人類大腦為何是動物中最大的?這個因素決定
    許多人類學家認為,龐大的社會群體是人類大腦變得越來越大的驅動因素。不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對這一理論提出了質疑。美國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研究認為,影響大腦大小的關鍵因素是飲食,而不是社會群體大小。在美國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學系,每一個房間的柜子裡都收藏著許多骨骼。
  • 腦科學日報:人類利用立體嗅覺導航;缺氧不會造成嬰兒腦細胞死亡
    1,PNAS | 人類利用立體嗅覺進行導航來源:中科院心理所一般認為,視覺和聽覺提供了導航的線索,大腦藉由雙眼和雙耳信息輸入間的微小差異構建了我們的立體知覺並指引了空間定位。這些發現不僅表明人類擁有「立體嗅覺」,它在意識層面下指引我們的導航,也為人類嗅覺虛擬實境系統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思路。2,如何研究腫瘤愛「吃」什麼?
  • 我們是否願意成為缸中之腦
    計算機向大腦傳送信號模擬這個人本身所感受到的視覺,觸覺等各種感覺,他能體驗到走或跑,閱讀或思考,甚至還能玩手機,一切如往常一樣。那麼,我們怎麼確定我們不是那「個缸中之腦」呢? 其實,這本是一個哲學問題,與之類似的是莊子的「莊周夢蝶」以及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問題的背後是對存在主義的探討。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GiD(一種新開發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動物模型)在星形膠質細胞的發病機理中揭示出星形細胞反應性的重要性,其中星形膠質細胞的反應性可以控制為輕度(GiDm)或嚴重(GiDs)。在三維培養的AD模型、病毒感染的APP/PS1小鼠和AD患者的大腦中,這些在GiDs中由H2O2誘導的AD的病理特徵得到了一致的重現。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研究發現,方向感與年齡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的嘈雜信號會逐漸破壞人類的方向感。 周圍環境對眼睛產生了視覺刺激,隨後反饋到肌肉,再通過大腦的前庭系統來傳遞方向信號,進而產生方向感。其中,大腦的內嗅皮層(entorhinal cortex)起到了重要作用,該皮層位於大腦海馬回中,可作為刺激記憶的開關。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這項研究的數據還為大腦淋巴系統的功能提供了新見解。 該研究由URMC轉化神經醫學中心聯合主任,神經科學家Maiken Nedergaard博士領導,他表示:「這些發現表明,淋巴系統的功能不僅僅取決於睡眠或清醒,還取決於我們生物鐘所規定的晝夜節律。」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3,當感覺孤獨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令人驚訝...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研究人員觀察到,在經常感到孤獨的人的大腦中,其默認網絡顯示出更強大的功能交流,灰質也更多。灰質與認知功能有很強的聯繫。在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灰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萎縮。這些差異表明,在特定的神經區域有更多的活動或更強的能力。此外,孤獨感也與更完整的穹窿有關。穹窿是連接默認網絡與海馬體的神經纖維束(海馬體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這讓我們對哪些腦細胞在維持人體生物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該團隊表示,這種方法也可以廣泛用於解答有關全身細胞日常節律的問題。 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或是你繼承了遠古人類的特殊基因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尼安德特人是一個已滅絕的人類群體,他們是與現代人關係最親近的演化親戚。已知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距今已有超過40萬年的歷史,在大約4萬年前就滅絕了。他們曾住在歐洲、中東、中亞和西伯利亞西部。
  • 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1,【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來源:轉化醫學網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列印策略用於構建膠質母細胞瘤和血腦屏障模型來源:奇物論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陳紹琛教授對生物材料和3D生物列印策略在構建膠質母細胞瘤和血腦屏障模型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介紹。作者在文中綜述了目前3D生物列印的GBM和血腦屏障模型,介紹了GBM和血腦屏障的微環境成分和用於模擬原生組織的相關生物材料以及實現模型製備的相關生物列印策略。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該研究中,作者通過基因編輯敲除hNSC中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相關抑癌基因成功構建了多個高成瘤率的惡性膠質瘤新模型。這些模型很好的模擬了患者 GBM的病理和分子特徵。近期,王延江教授團隊進一步對NAbs-Aβ與AD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進行了評估。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研究結果證明了Aβ自身抗體譜的紊亂可能參與了AD的發生和發展。適應性免疫系統在AD進展過程中的呈動態改變,並與當前的被動免疫治療策略相關。6,一種神經發育障礙?
  •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答:作為腦的疾病,癲癇的「腦屬性」決定了它與腦科學的緊密關係。人類大腦,這個雖然只有1.5公斤左右重,卻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的傢伙,有著多少秘密?腦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於類腦智能的開發有著怎樣的啟示?類腦智能的發展在腦疾病的診治方面存在怎樣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