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來源:轉化醫學網
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近日,由劍橋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腦膜內漿細胞分泌的,用於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該研究於11月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Gut-educated IgA plasma cells defend the meningeal venous sinuses」。
2,Nature | 果蠅視神經葉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圖譜繪製
來源:BioArt
圖註:整個發育過程中視神經葉的高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11月4日,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Nikolaos Konstantinides團隊和Claude Desplan團隊在Nature 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Neuronal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in a visual system developmental atlas」 的文章。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通過獲取果蠅成年期和五個蛹期的共275000個單細胞的轉錄組,並建立了機器學習框架,幾乎完全闡明果蠅視神經葉的神經元多樣性,這一研究成果可以成為理解物種間大腦發育的範例。
3,陳軍/Alexis Rohou/鄭劼合作揭示TRPA1/GNE551複合體分子結構和TRPA1信號偏向性機理
來源:小柯生命
TRPA1是一個與包括疼痛、瘙癢和哮喘 等疾病有關的離子通道。作為多覺感受受體,TRPA1可以被親電性共價激動劑如AITC(Allyl isothiocyanate, 芥末的有效成份)和非共價激動劑激活。
11月5日凌晨0時,美國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陳軍和Alexis Rohou團隊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鄭劼教授合作在Neuron發表論文,篩選了一百五十萬個化合物,發現了一組非共價TRPA1激動劑包括GNE551, 並運用冷凍電鏡揭示了TRPA1/GNE551複合體的分子結構。GNE551以非共價的方式與TRPA1的一個細胞膜位點給合。當通道處於閉合狀態時,這個位點被內源脂分子佔據;GNE551取代內源脂分子而使通道開放。這個機理與辣椒素激活TRPV1通道相似,從而揭示了一個在進化中保留的配體結合和離子通道調節機制。
4,為追求浪漫愛情提供新方向:西南大學鄒枝玲團隊揭示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來源: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近日,西南大學鄒枝玲教授團隊在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雜誌發表題為:Altered br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romantic love as measured with resting-state fMRI and graph theory 的研究論文。
研究結果揭示了戀愛個體在靜息態fMRI下大腦網絡拓撲屬性的變化,將愛情的神經機制從獎賞相關網絡擴展到社會認知相關網絡,進一步揭示了與浪漫愛情有關的神經機制,為人們理解和追求浪漫愛情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在線發表以來得到廣泛關注,並被選為該期刊2020年12月(14卷第6期)的封面文章。
5,抗抑鬱藥物通過靶向線粒體蛋白調節AMPK-MTOR信號介導的自噬
來源:Autophagy
10月30日, 韓國延世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Ho Jeong Kwon團隊在《Autophagy》上發表題為「 Antidepressant drug sertraline modulates AMPK-MTOR signaling-mediated autophagy via targeting mitochondrial VDAC1 protei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導sertraline(藥物名稱:舍曲林)可能是研究VDAC1與自噬關係的一種有用的化學探針,有可能作為治療自噬相關疾病(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候選。
6,添加抗精神病藥物,會給抑鬱症患者帶來巨大的死亡風險
來源:大話精神
一項大型觀察性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抗抑鬱藥物的基礎上添加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成年人的死亡風險。研究建議,對抑鬱症成年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醫生應該慎重考慮,因為其潛在的健康風險是巨大的,而其益處尚不多且存在爭議。只有在低風險、循證治療方案沒有反應的情況下,才考慮使用新的抗精神病藥物。研究於9月30日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7,雙相障礙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鑑別點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為探索早期預測雙相障礙 vs. 精神分裂症診斷的基線特徵,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Estela Salagre博士及其合作者對一個多中心首發精神病患者隊列進行了分析。該研究11月3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
基於研究結果,早在基線時,日後被確診精神分裂症或雙相障礙的首發精神病患者已呈現出某些臨床及認知功能差異。具體而言,基線社會心理功能良好、陰性症狀少、認知靈活性高與基線後12個月雙相障礙診斷顯著相關。橫斷面症狀存在重疊而難以鑑別時,社會及認知功能或應視為雙相障礙與精神分裂症的重要鑑別點。
8,6000人追蹤發現,「打工人」的晚年記憶障礙風險低一半
來源:醫學新視點
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團隊領銜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相較於全職在家的女性,在職場工作的女性記憶力衰退速度要更慢,70歲時出現記憶障礙的風險降低了一半。研究結果最新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
研究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lizabeth Rose Mayeda博士表示,「雖然我們認為照顧家庭也是一項複雜的全職工作,但研究提示,從事有償工作可能在記憶方面能提供更多保護,這可能與更強的認知刺激、社交活動或財務安全感有關。」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首次用人體細胞創造有生命動脈瘤;靜脈植入腦機接口
2,腦科學日報:神經細胞竟給癌細胞送營養!人工肌肉用於軟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