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2021-01-09 腦科學君

1,【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來源:轉化醫學網

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近日,由劍橋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腦膜內漿細胞分泌的,用於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該研究於11月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Gut-educated IgA plasma cells defend the meningeal venous sinuses」。

2,Nature | 果蠅視神經葉神經元多樣性的發育圖譜繪製

來源:BioArt

圖註:整個發育過程中視神經葉的高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11月4日,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Nikolaos Konstantinides團隊和Claude Desplan團隊在Nature 雜誌上合作發表了一篇題為「Neuronal diversity and convergence in a visual system developmental atlas」 的文章。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通過獲取果蠅成年期和五個蛹期的共275000個單細胞的轉錄組,並建立了機器學習框架,幾乎完全闡明果蠅視神經葉的神經元多樣性,這一研究成果可以成為理解物種間大腦發育的範例。

3,陳軍/Alexis Rohou/鄭劼合作揭示TRPA1/GNE551複合體分子結構和TRPA1信號偏向性機理

來源:小柯生命

TRPA1是一個與包括疼痛、瘙癢和哮喘 等疾病有關的離子通道。作為多覺感受受體,TRPA1可以被親電性共價激動劑如AITC(Allyl isothiocyanate, 芥末的有效成份)和非共價激動劑激活。

11月5日凌晨0時,美國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陳軍和Alexis Rohou團隊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鄭劼教授合作在Neuron發表論文,篩選了一百五十萬個化合物,發現了一組非共價TRPA1激動劑包括GNE551, 並運用冷凍電鏡揭示了TRPA1/GNE551複合體的分子結構。GNE551以非共價的方式與TRPA1的一個細胞膜位點給合。當通道處於閉合狀態時,這個位點被內源脂分子佔據;GNE551取代內源脂分子而使通道開放。這個機理與辣椒素激活TRPV1通道相似,從而揭示了一個在進化中保留的配體結合和離子通道調節機制。

4,為追求浪漫愛情提供新方向:西南大學鄒枝玲團隊揭示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來源: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近日,西南大學鄒枝玲教授團隊在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雜誌發表題為:Altered brain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romantic love as measured with resting-state fMRI and graph theory 的研究論文。

研究結果揭示了戀愛個體在靜息態fMRI下大腦網絡拓撲屬性的變化,將愛情的神經機制從獎賞相關網絡擴展到社會認知相關網絡,進一步揭示了與浪漫愛情有關的神經機制,為人們理解和追求浪漫愛情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在線發表以來得到廣泛關注,並被選為該期刊2020年12月(14卷第6期)的封面文章。

5,抗抑鬱藥物通過靶向線粒體蛋白調節AMPK-MTOR信號介導的自噬

來源:Autophagy

10月30日, 韓國延世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Ho Jeong Kwon團隊在《Autophagy》上發表題為「 Antidepressant drug sertraline modulates AMPK-MTOR signaling-mediated autophagy via targeting mitochondrial VDAC1 protein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導sertraline(藥物名稱:舍曲林)可能是研究VDAC1與自噬關係的一種有用的化學探針,有可能作為治療自噬相關疾病(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候選。

6,添加抗精神病藥物,會給抑鬱症患者帶來巨大的死亡風險

來源:大話精神

一項大型觀察性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抗抑鬱藥物的基礎上添加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成年人的死亡風險。研究建議,對抑鬱症成年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醫生應該慎重考慮,因為其潛在的健康風險是巨大的,而其益處尚不多且存在爭議。只有在低風險、循證治療方案沒有反應的情況下,才考慮使用新的抗精神病藥物。研究於9月30日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7,雙相障礙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鑑別點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為探索早期預測雙相障礙 vs. 精神分裂症診斷的基線特徵,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Estela Salagre博士及其合作者對一個多中心首發精神病患者隊列進行了分析。該研究11月3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

基於研究結果,早在基線時,日後被確診精神分裂症或雙相障礙的首發精神病患者已呈現出某些臨床及認知功能差異。具體而言,基線社會心理功能良好、陰性症狀少、認知靈活性高與基線後12個月雙相障礙診斷顯著相關。橫斷面症狀存在重疊而難以鑑別時,社會及認知功能或應視為雙相障礙與精神分裂症的重要鑑別點。

8,6000人追蹤發現,「打工人」的晚年記憶障礙風險低一半

來源:醫學新視點

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團隊領銜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相較於全職在家的女性,在職場工作的女性記憶力衰退速度要更慢,70歲時出現記憶障礙的風險降低了一半。研究結果最新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Neurology。

研究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lizabeth Rose Mayeda博士表示,「雖然我們認為照顧家庭也是一項複雜的全職工作,但研究提示,從事有償工作可能在記憶方面能提供更多保護,這可能與更強的認知刺激、社交活動或財務安全感有關。」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首次用人體細胞創造有生命動脈瘤;靜脈植入腦機接口

2,腦科學日報:神經細胞竟給癌細胞送營養!人工肌肉用於軟機器人

相關焦點

  • 「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腸-腦」聯繫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近日,又有科學家發現,那些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也源於腸道。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 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闡明了MuPyV VP1突變對病毒趨向性和抗體中和的影響,得出了JCPyV衣殼突變與PML發病的機制聯繫。應用自定義的亞粒子細化方法重建高解析度的本地衣殼的低溫電鏡圖像:抗體複合物。該結構揭示了VP1抗體規避的機制。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2,何生團隊發現表徵視知覺特徵的反饋信號主導視覺敏感性適應來源:細胞圖註:Flash-Grab效應中朝向信息引起的腦電信號8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以及受試者的言語描述和等級,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與該人的經歷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 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1,方燕姍/劉聰團隊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來源:小柯生命TDP-43核體響應細胞應激和參與ALS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示意圖。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任超然/李浩洪/蘇國輝合作揭示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來源:小柯生命 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它有一個由內皮細胞組成的「迷你腸道」的獨立隔室,內皮細胞構成了腸道襯裡的模型,還有一個單獨的「迷你大腦」隔室,迷你大腦是一個由從小龍蝦(鰲蝦)身上解剖出來的腹部神經索組成的模型神經系統。在設計和建立了他們的腸腦模型之後,研究小組進行了初步測試。研究小組相信,他們的系統將首次允許同時實時監測兩個腸-腦軸組織之間的信號,而無需對人或動物進行侵入性操作。
  • Nature解開謎題:大腦不會受到感染的特殊保護機制——腸道
    大腦因為有獨特的保護機制,所以可以抵禦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這種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在保護方面具有令人驚訝的盟友:腸道。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不清楚機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的。在人體的其他地方,如果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免疫細胞和針對並消除入侵者的抗體就會出現。但是,腦膜形成了不可滲透的屏障,阻止了這些免疫細胞進入大腦。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2,Nature子刊: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的關鍵腦區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圖註: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11月該研究不僅為深入理解神經痛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神經痛的臨床幹預提供重要的新靶點。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新型藥物遞送顆粒利用神經遞質作為進入大腦的「護照」!(BBB)嚴重限制了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腦瘤,腦部感染和中風)的治療,因為它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基因藥物和蛋白質藥物)進入大腦。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未來腦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熱點:外周臟器與大腦的神經「對話」
    近些年來腸腦軸的研究十分火熱,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通過與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投射,進行密切的聯繫。其實除了腸道以外,大量研究表明腎臟、心臟、肝臟、脾等內臟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緊密的解剖學連接。
  • 腦科學日報|最新文章總結:咖啡因對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意義
    4,丁苯酞減輕認知障礙新證據:通過GDNF/GFRα1/Ret信號通路來源:醫脈通神經科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黃立安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GDNF/GFRα1/Ret信號通路在CCH誘導的VD中起重要作用,NBP通過對GDNF/GFRα1/Ret和AKT/ERK1/2信號通路的調節實現對海馬神經元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從而減少認知障礙。
  • 腦科學日報: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
    1,方方課題組合作發文——應用人類立體顱內腦電揭示視皮層的運動回放現象來源:腦科學在無外界信息輸入的條件下,大腦也可產生與先前感知物理環境相似的神經活動,這一現象被稱為神經活動的回放(replay)。作者在文中綜述介紹了如何利用納米醫學的方法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並簡要介紹了神經保護和神經組織再生在目前的臨床研究現狀,並就安全性、毒性等問題對該領域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腦科學日報:藥物成癮記憶的機制;控制社交偏好的「大腦地圖」
    研究人員綜合運用當前最前沿的透明腦技術、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膜片鉗、神經環路示蹤、免疫三維成像等研究手段,發現兩條丘腦下遊環路與成癮記憶有密切關係:PVTCeA環路是藥物成癮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通路,負責將阿片類藥物產生的獎賞與環境聯繫起來;PVTNAcLH環路是成癮記憶維持的重要神經通路,通過光遺傳等技術手段在記憶的提取階段操縱PVTNAc或NAcLH通路,能夠消除成癮的關聯記憶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大量研究發現APOE不僅會調控AD患者中大腦β-澱粉斑塊、tau蛋白和TDP43蛋白的表達水平,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這兩項研究分別通過多種實驗手段對中央外側杏仁核和海馬體不同神經元亞群進行分析,確認與不同類型記憶(如條件性恐懼記憶,條件性安全記憶等)相關的神經元亞群,也進一步完善了神經元類型特異性的對記憶鞏固的翻譯調控機制。3,尋找大腦中的「冥想盆」,還原真實的記憶來源:生物通新皮層是人腦中最大、最強大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