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2021-01-20 腦科學君

1,Cell Stem Cell | 成體神經幹細胞可通過TNF-α信號傳導途徑響應全身炎症

來源:BioArt

可逆的靜止狀態是組織特異性幹細胞(SCs)的一個特徵,許多成年細胞龕位含有處於兩種激活狀態的SCs。

11月17日,來自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Jose Manuel Morante-Redolat 課題組和Isabel Farias課題組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dult Neural Stem Cells Are Alerted by Systemic Inflammation through TNF-a Receptor Signaling」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種多級策略分析神經幹細胞(NSCs)的不同狀態,以鑑定調節其靜止或激活水平的信號,同時確認了促進NSCs「警覺性」的信號傳導途徑,從而建立了一個新概念,即SCs可以對系統環境作出響應。

2,Nature背靠背 | 受翻譯調控的特定類型記憶存儲的神經元亞群鑑定

來源:BioArt

近日,來自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Eric Klann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mygdala inhibitory neurons as loci for translation in emotional memories 的文章,作者針對小鼠中央外側杏仁核的抑制性神經元,阻止對真核生物起始因子4E(eIF4E)和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磷酸化(p-eIF2α)敏感的細胞類型特異性翻譯程序,表明在中央外側杏仁核中表達生長激素抑制素(SOM)的抑制神經元中的從頭翻譯對於條件性恐懼反應的長期存儲是必要的,而表達蛋白激酶Cδ(PKCδ)的抑制性神經元中從頭翻譯對於存儲條件性安全反應是必要的。這一研究為從頭蛋白合成在中央外側杏仁核中不同抑制性神經元群體中對長期記憶鞏固的作用提供了新見解。

在同期Nature雜誌上,來自以色列海法大學的Kobi Rosenblum課題組和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Nahum Sonenberg課題組合作發表題為 eIF2α controls memory consolidation via excitatory and somatostatin neurons 的文章, 該研究發現學習過程可以減少海馬體興奮性神經元和表達生長激素抑制素(SST)的抑制性神經元中eIF2α的磷酸化(p-eIF2α),而p-eIF2α的消融可以增強突觸可塑性及長期記憶,提出eIF2α依賴的翻譯程序會通過興奮性和表達SST抑制性神經元的自主機制來調控記憶鞏固事件。

這兩項研究分別通過多種實驗手段對中央外側杏仁核和海馬體不同神經元亞群進行分析,確認與不同類型記憶(如條件性恐懼記憶,條件性安全記憶等)相關的神經元亞群,也進一步完善了神經元類型特異性的對記憶鞏固的翻譯調控機制。

3,尋找大腦中的「冥想盆」,還原真實的記憶

來源:生物通

新皮層是人腦中最大、最強大的區域。它所有重要的認知功能都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信息流匯聚而成的:一種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它代表來自環境的信號;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它傳遞的是關於過去經驗和當前目標的內部生成的信息。由弗萊堡大學醫學院教授Johannes Letzkus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現在已經確定了這種依賴經驗的所謂自上而下信息的關鍵來源。研究結果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先前未知的機制,可以精細地調節這些信息,並在新皮層最外層發現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神經元,它動態地控制著這些自上而下的信號流。這證實了科學家們的假設,即丘腦對感覺新皮質的投射是以前與感覺刺激相關的經驗的關鍵信息來源。

4,無身份的神經元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細胞標誌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元新機制。他們發現染色質結構的變化(染色質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DNA)會觸發神經元失去其專門的功能,恢復到更早的細胞狀態。這會導致突觸連接的缺失,這種影響與記憶喪失和痴呆有關。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了其他缺陷:神經元基因被抑制,因此這些細胞不再有任何指示來告知它們是神經元,它們處於一種類似前體的狀態,這是損傷或壓力的信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5,Sci Adv: 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來源:細胞

Eloísa Herrera博士領導的來自UMH-CSIC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對形成雙側迴路至關重要的遺傳機制,這對使人體能夠獲得3D視覺或使運動協調成為可能。這項發現發表在最近的《Science Advance》雜誌上。

將視網膜連接到大腦的兩條光學神經中的每條神經都是由大量神經纖維形成的。兩條視神經以X形結構匯聚在一起,稱為X形視交叉,位於大腦底部。在此發生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信息交叉,從而使3-D視覺成為可能。研究發現,稱為Zic2的蛋白質會在視網膜神經元中關閉使軸突越過另一大腦半球的遺傳程序,從而使視覺信號到達同一半球。

6,Cell Metab | GDF-15中和療法或可緩解鉑類藥物誘導的不良反應

來源:BioArt

近年來,有報導提出生長分化因子GDF-15會在臨床前模型中引發厭食和體重減輕,且已證明鉑類藥物會增加睪丸癌患者的循環GDF-15水平。GDF-15在最後區和孤束核中選擇性表達,通過激活神經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受體樣(GFRAL)來調節能量平衡。

11月17日,來自美國輝瑞公司內科研究部門的Danna M. Breen 團隊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GDF-15 Neutralization Alleviates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Induced Emesis, Anorexia, and Weight Loss in Mice and Nonhuman Primates」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探討了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中,GDF-15阻滯對鉑類藥物誘發的嘔吐,厭食和體重減輕的影響,並證明GDF-15中和是減輕化療誘導的副作用並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潛在治療方法。

7,mSphere:調節微生物組能夠治療自閉症

來源:轉化醫學

在發表於《mSphere》雜誌的新研究中,Rosa Krajmalnik-Brown,James Adams及其同事強調了細菌在人類腸道中對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在較早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到使用一種稱為微生物轉移療法(MTT)有效改善了ASD患者的胃腸道和行為症狀。這項新研究更仔細地研究了通過MTT改變的ASD患者的血漿和糞便代謝產物。

對619種血漿代謝物的分析顯示,在MTT手術之前,ASD兒童具有獨特的代謝特徵。通過MTT,ASD兒童血漿中關鍵代謝物的水平變得與通常發育的兒童的水平更加相似,這表明這是由於將細菌群調整為與正常健康腸道中的條件更相似的結果,其中包括微生物多樣性的顯著上升。

8,河南大學王新AFM: 基於生物相容性液體電解質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用於生物力學能量收集和可穿戴人機互動

來源:奇物論

河南大學王新等人基於碘化鉀和甘油(KI-Gly)液體電解質作為工作電極,開發了一種可伸縮和形狀可調的液體基單電極摩擦電納米發電機(LS-TENG),用於收集人體運動能量,為可穿戴電子設備提供電能。

LS-TENG具有很高的輸出性能,並在250%拉伸和10000次反覆接觸分離運動後保持穩定的輸出性能。LS-TENG還可以獲得生物力學能量,包括手臂晃動、人體行走和手叩擊,在沒有額外電源的情況下為商用電子設備供電。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2,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與腸道的聯繫;第一隻完整的恐龍大腦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 科學解釋:冥想是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
    冥想時大腦對信息的處理顯然不如平時活躍。一個從未嘗試過冥想的人,初次20分鐘冥想大腦中的β波(β波是人的四種基本腦波之一,高級冥想者會產生另外三種腦波)會持續減弱,而β波強度間接指示大腦的信息處理量。 左側亮起區域是冥想前的β波,圖像顯示,冥想後大腦的β波強度顯著減弱。
  • 科學解釋:冥想是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
    冥想時大腦對信息的處理顯然不如平時活躍。一個從未嘗試過冥想的人,初次20分鐘冥想大腦中的β波(β波是人的四種基本腦波之一,高級冥想者會產生另外三種腦波)會持續減弱,而β波強度間接指示大腦的信息處理量。β波,圖像顯示,冥想後大腦的β波強度顯著減弱。
  • 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1,陶濤課題組與合作者發表PIK3R2的激活突變導致腦過度生長及腦電異常的研究成果來源:細胞11月16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陶濤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該小鼠模型體內的PI3K-AKT通路過度激活、大腦過度生長並伴隨腦電異常(提示偶發癲癇)。小鼠胚胎期大腦皮質內的細胞增殖、細胞周期退出、神經元遷移等生理活動並未發生顯著改變,但胚胎期大腦皮質分層呈現輕微異常,成年後大腦皮質內平均細胞體積增大、密度降低。
  • 科學家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感知3D世界並對外部刺激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種稱為雙側的神經迴路,該迴路可以交流兩個大腦半球,並且對於我們每天執行的許多任務至關重要。這些雙側迴路既需要神經纖維的一部分與它們起源的對側大腦半球相交,又需要另一半在其起源半球中的持久性。
  • 科學家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感知3D世界並對外部刺激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種稱為雙側的神經迴路,該迴路可以交流兩個大腦半球,並且對於我們每天執行的許多任務至關重要。這些雙側迴路既需要神經纖維的一部分與它們起源的對側大腦半球相交,又需要另一半在其起源半球中的持久性。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科普 | 冥想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
    當然,大腦在結構上的改變是需要相應的練習來實現的。大腦的功能活動的變化也可以解釋人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這也可以解答為什麼很多人只是短時間內進行了相應的冥想練習,就會感覺到狀態的不同。Fox和他的團隊對冥想影響大腦功能激活的研究也做過一個綜述,證明島葉(insula)的神經活動會受到冥想練習的影響從而變得更為活躍。島葉被認為是我們進行內在感受加工和調動同理心的重要腦區域,它與冥想活動中經常涉及的內在感知和注意力察覺密不可分。
  • 腦科學日報:大腦「看見」不用「眼」;大腦內部狀態如何影響決策
    3,《Neuron》大腦「看見」不需要用「眼」,因為視覺能夠反向輸出來源:生物通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和視覺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了當動物可以自由地自由漫遊時,大腦中用來分析圖像的主要區域之一發生了什麼。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2,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11月12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大腦中一個研究甚少的區域發現了一種被認為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受體,即內側韁核(MHb)。靶向該受體,可以調節消極情緒。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
  • 科普|冥想與大腦,這才是人應該生活的狀態
    然而,長期的高頻β波會讓大腦失去平衡陷入混亂。大腦的正常活動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它控制並協調著體內所有系統,包括心臟的跳動、消化功能、免疫力、維持呼吸、平衡荷爾蒙…,一旦大腦陷入失衡狀態,一系列的疾病就隨之而來。這也就是為什麼精神會對身體產生最深層次的影響。2、α 波 α波是放鬆腦波,高免疫狀態,分泌腦內嗎啡,專注力強,身體有自愈能力。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Morgera教授的團隊還對這樣一個事實很感興趣,那就是結構完全正常的大腦仍然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功能性問題。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催產素作用的雙面性;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嗎?
    來源:知社學術圈 著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大腦和心靈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來檢驗一個長期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人們可以客觀地看到世界嗎?」他們的答案是:不能。
  • 科普|冥想與大腦,這才是人應該生活的狀態
    然而,長期的高頻β波會讓大腦失去平衡陷入混亂。大腦的正常活動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它控制並協調著體內所有系統,包括心臟的跳動、消化功能、免疫力、維持呼吸、平衡荷爾蒙…,一旦大腦陷入失衡狀態,一系列的疾病就隨之而來。這也就是為什麼精神會對身體產生最深層次的影響。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來源:腦友記BrainUp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作為肥胖與腦功能障礙有關的最大研究之一,科學家使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對來自17,000多個個體的35,000多次功能性神經影像掃描進行了分析,以測量腦血流量和大腦活動。腦血流量低是預測一個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頭號腦影像學指標。它還與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腦外傷、成癮、自殺和其他疾病有關。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腦科學日報|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腰粗,更易患痴呆症
    BAYLOR醫學院深度神經網絡實現預測大腦神經元對圖像刺激的反應來源:生物通大腦的基本任務之一 「看見」, 意味著要從照射到眼睛的光信號中在大腦重建有關世界的相關信息。由於此過程相當複雜,因此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也會以複雜的方式對圖像做出反應。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這個特徵使我們成為人類,而不是猩猩
    由於這種疾病涉及大腦中白質的退化,科學家們以前認為大腦中稱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是在這種疾病下觀察到的病理變化的主要罪魁禍首。然而,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對患者樣本和臨床前模型的研究,能夠表明功能失調的循環白細胞是神經退行性變的關鍵驅動因素。研究於12月22日在國際期刊《EMBO分子醫學》(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