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大腦在結構上的改變是需要相應的練習來實現的。大腦的功能活動的變化也可以解釋人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這也可以解答為什麼很多人只是短時間內進行了相應的冥想練習,就會感覺到狀態的不同。
科學研究證明,人類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會與某些特定的大腦皮層有關,也因此,人類的大腦皮層被分為了各種功能區域,如語言皮層,執行控制皮層,運動皮層等。當我們在進行某一行為或者進行某種心理活動時,相應的大腦皮層區域會隨著我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產生激活/負激活效應。隨著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反覆,進而會對大腦相關皮層的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
Fox和他的團隊對冥想影響大腦功能激活的研究也做過一個綜述,證明島葉(insula)的神經活動會受到冥想練習的影響從而變得更為活躍。島葉被認為是我們進行內在感受加工和調動同理心的重要腦區域,它與冥想活動中經常涉及的內在感知和注意力察覺密不可分。
除了從大腦結構和大腦功能區域激活兩個角度來解釋冥想活動,另一個更加新穎,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的維度正在被用來理解冥想背後的神經活動,即大腦腦網絡的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我們之前提到大腦因為功能的差異,被分為不同的區域。由於這些區域在某些大方向功能上的一致性,很多學者又進一步將其整合劃分成幾塊大區域腦網絡(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其中,Yeo的七網絡模型受到了腦科學研究領域的諸多認可和實踐。基於Yeo的模型,大腦皮層共分為默認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額頂控制網絡(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視覺網絡(visual network; VN),軀體運動網絡(somatomotor network; SMN),背側注意網絡(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腹側注意網絡(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 VAN)和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等七個大腦網絡。
在我們產生行為或心理活動時,這些腦網絡被認為存在著某些耦合(coupling)或者解耦(decoupling)的關係,也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區域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或者反聯合起來的現象。在大腦神經活動中,我們稱之為功能連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圖片來源:根據科普文章內容,對文章的原圖經過了一些修改翻譯
當然,目前我們關於冥想對大腦活動的影響的理解仍然有限,也需要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和進一步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理論的驗證,我們相信,有關冥想背後大腦神經活動的層層神秘面紗終將被一點一點的揭開。
參考文獻
Fox K.C., Nijeboer S., Dixon M.L., Floman J.L., Ellamil M., Rumak S.P. : : : Christoff K. (2014). Is meditation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brain stru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orphometric neuroimaging in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43, 48–73.
Fox K.C.R., Dixon M.L., Nijeboer S., Girn M., Floman J.L., Lifshitz M. : : : Christoff, K. (2016).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meditation: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78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investigation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65, 208–228.
Shen Y.-Q., Zhou H.-X., Chen X., Castellanos F.X., and Yan C.-G. (2020) Meditation effect in changing functional integrations across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of 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Volume 14, e10. https:// doi.org/10.1017/prp.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