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誰沒有點不順心的事兒呢?過去就好了。」說起來容易,能想通真難。
我們因為焦躁、煩惱,注意力無法聚焦,精力渙散疲於應付的同時,冥想者們卻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
冥想(心念趨靜,深入即是神定)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詞語,因為它往往與宗教聯繫在一起。事實上冥想正漸漸褪去神秘的外衣,在世界各地的眾多領域中悄然流行起來。飛速發展的科技、經濟壓力和緊張的社交關係,使人們非常容易陷入焦慮和失眠等問題的困擾,而冥想被認為可以提升記憶力,減輕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並且可以增強創造力,因此越來越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那麼,冥想到底是如何改變大腦並增強認知能力的呢?它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呢?
對於現在眾多的電子設備讓我們的時間瞬間變的碎片化,我們已然習慣,工作一會刷刷朋友圈,聽演講聽一半逛逛知乎,似乎沒什麼事情是真正一氣呵成的。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即使工作做完了,因為思路斷斷續續,很難高效高質地完成工作。
而冥想者卻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專注在眼前的一件事情上,不會因飄忽的思緒,手邊電子設備的誘惑,而中斷自己的節奏。
冥想在成為賈伯斯推崇的一種生活方式後,很快在美國矽谷颳起了辦公室冥想旋風,冥想對於有效提升專注度的研究已經得到證實。
最近,威斯康辛大學的Richard Davidson教授以情感和大腦研究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他熱衷於研究藏傳佛教的冥想方式。Richard Davidson的研究團隊招募了8名有15-40年冥想經驗的僧侶和10名非冥想的健康成年人參加這項研究。採集了冥想期大腦皮層256個通道的腦電信號。
結果表明,有長期冥想經驗的僧侶相比於非冥想的人,在冥想期間能夠誘發出更高的Gamma振蕩和相位同步。以往的研究表明,相位同步(尤其是高頻Gamma振蕩的相位同步)與心理認知過程中的注意力,工作記憶,學習或有意識的感知相關。這種同步也被認為在認知和情感功能的瞬態網絡結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誘導突觸變化。
在冥想的過程中,雖然大腦是放鬆的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腦停止了運作,相反,科學家們發現冥想過程中的大腦細胞比人們集中注意力時更要活躍。因此,冥想並不代表人的思考就此停止,而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在思考。同時,因為身心得到放鬆,所以此時人們的思考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經常冥想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聰明,難怪古時候的高僧都喜歡打坐。而瑜伽打坐等一系列活動,也可以讓人在靜態的放鬆中,思維細胞得以飛躍發展。
冥想者通過對自己身體的敏銳覺察,創造身體與內心的連接,讓他們更容易透過紛繁複雜的事物表面,直到本質核心。
即使工作單調重複,即使時間從來不夠用,他們也總能通過一次次的冥想練習,喚醒有些麻痺的神經,了解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並為此付出執著的追求。
因此,當遇到某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像古人那樣打坐在地上,慢慢地放鬆自我,讓思緒飛躍到九霄雲外,說不定很快就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