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EURON | 「愛荷爾蒙」作用的雙面性:來自光遺傳學的證據
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
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催產素的作用會受到個性和環境的調製作用。該結論來自韋茲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Institute of Science)最近發表在《神經元》(Neuron)上的一項研究,在該研究中,研究者採用高度精確的方式操縱了處於半自然條件下的小鼠產生催產素的腦細胞。該研究成果可能為使用催產素治療各種精神疾病(從社交焦慮症和自閉症到精神分裂症)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已經進行了八年,由研究生SergeyAnpilov和Noa Eren以及Chen教授實驗室組的研究員YairShemesh博士領導。
實驗的創新之處在於融合了光遺傳學——一種使研究人員能夠使用光打開或關閉大腦中特定神經元的方法。研究結果提示,被譽為「愛的荷爾蒙」的催產素更可能是一種「社會的荷爾蒙」。Eren說:「如先前的實驗所示,催產素參與了眼神交流或親密感等社交行為,但我們的工作表明,催產素並不能提高社交能力。它的作用取決於環境和個性」。這意味著,如果要使用催產素治療,則需要在研究中採取更為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想了解行為的複雜性,就需要在複雜的環境中研究行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可能將我們的研究結果推廣至解釋人類的行為」。
2,Nature子刊重大突破!原位電化學產生一氧化氮,精準調控神經元!
來源:轉化醫學
一氧化氮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在建立神經系統連接方面發揮作用,有助於學習和記憶。它還在心血管和免疫系統中充當信使。由於它是一種氣體,還沒有實際的方法將它引導到特定的單個細胞以觀察其效果。
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在體內精確定位產生這種氣體的方法,這可能為這種重要分子的影響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思路。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
3,姚永剛課題組發現褪黑素通過抑制NLRP3炎症小體激活拮抗嗎啡鎮痛耐受
來源:細胞
近期,國際知名期刊Redox Biology發表了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題為Melatonin alleviates morphine analgesic tolerance in mice by decreasing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褪黑素可抑制嗎啡誘導的NLRP3炎症小體激活,進而拮抗嗎啡鎮痛耐受,闡明了褪黑素-嗎啡聯合使用能提高嗎啡鎮痛效果,減輕長期嗎啡使用引起鎮痛耐受的分子機制。
4,腦鐵的積累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根據發表在《放射學》(Rad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外層的鐵積累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退化有關。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腦中鐵含量異常高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深灰質結構中含有較高的腦鐵濃度。MRI對新大腦皮層的評估具有挑戰性,因為該區域的解剖結構使MRI容易失真、信號衰減和出現偽影。這項新研究中,Schmidt博士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使用3T MRI掃描的方法,該方法可以在解析度和掃描時間之間進行最佳權衡,並進行後處理以校正失真的影響。
他們利用核磁共振系統調查了100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100名健康對照者大腦鐵的基線水平。這項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繪製一幅大腦鐵含量的地圖,以確定大腦部分區域的鐵含量,比如顳葉(位於太陽穴下方的大腦區域),以及後腦的枕葉。「我們發現,與年齡相仿的健康個體相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深灰質和新大腦皮層,以及顳葉和枕葉區域的鐵沉積有所增加,」Schmidt博士說。
5,雙相障礙的五個症狀學亞組及其自殺風險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雙相障礙患者的自殺風險顯著高於健康對照及單相抑鬱患者。有必要聚焦於患者而非單個症狀,探討症狀群與自殺觀念及自殺行為風險的相關性。潛類別分析(LCA)可基於一系列變量發掘某一疾病尚未觀察到的亞組,並預測其轉歸及提供相應的治療方向。哈佛醫學院McLean醫院Josephine S. Au等開展了一項LCA,旨在探索雙相障礙患者的症狀學亞組,並比較不同亞組患者的自殺風險。該研究6月24日在線發表於Bipolar Disord。
本項研究基於抑鬱及躁狂症狀將雙相障礙患者分為五個症狀學亞組,即症狀輕微組、躁狂組、中度抑鬱組、嚴重抑鬱組、混合抑鬱-躁狂組。對於其中抑鬱最嚴重的兩個亞組(嚴重抑鬱組、混合抑鬱-躁狂組)而言,無論是否存在躁狂症狀,患者自殺觀念及自殺行為的風險均顯著高於抑鬱更輕的亞組。此外,當前抑鬱症狀更重的患者既往自殺未遂的次數更多,求死意願也更強。上述結果反映了雙相障礙患者抑鬱症狀與自殺風險的強相關性。本文作者強烈建議,臨床醫生應每周評估雙相障礙患者的抑鬱症狀。
6,Cell | 黃龍文等開發全腦尺度長距離連接組繪製技術——BRICseq
來源:BioArt
7月2日,冷泉港實驗室Anthony Zador 等研究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BRICseq bridges brain-wide interregional connectivity to neural activity and gene expression in single animals,報導了BRICseq(Brain-wide individual-animal connectome sequencing)技術,利用DNA條形碼(DNA barcodes)和高通量測序技術來解決全腦尺度長距離連接組繪製問題。
BRICseq技術基於Zador實驗室之前報導的MAPseq (Multiplexed analysis of projections by sequencing)技術,並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且極大地擴增了其應用尺度。該技術的關鍵在於使用大量獨特且多樣的核酸條形碼來標記並追蹤單個神經元的長距離投射。相比於傳統技術中可被使用並準確檢測的顏色數目的局限性,核酸分子不僅僅具有理論上無窮的多樣性,並且可以被高通量、高可靠性的測序技術而檢測,從而極大的提高了長距離連接組的測繪通量。
7,我們的大腦是相信眼睛還是更相信「自己」?
來源:知社學術圈
著名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大腦和心靈的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來檢驗一個長期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人們可以客觀地看到世界嗎?」他們的答案是:不能。該研究團隊由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的神經科學家、心理學與腦科學家組成,他們通過複雜的計算機圖形學和雷射切割的「硬幣」進行了一系列新穎的實驗。研究發現:人們幾乎不可能將物體的真實狀態,與他們對於該物體的固有看法分開。
這是該團隊正在使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法來測試哲學思想的幾個實驗中的一個。他們與哲學家奧斯汀·貝克合作,研究定型觀念如何影響知覺,以及人們如何感知不存在的物體,或者人們如何注意到事物的缺失。
8,為什麼我們記得Pig,卻想不起來Cat ?
來源:一線科普
6月29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Memorability of words in arbitrary verbal associations modulates memory retrieval in the anterior temporal lobe》的研究論文,中文譯名是《語言聯想中的單詞記憶調節前顳葉的記憶檢索》。
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可以輕鬆記憶一些單詞,例如「pig(豬)」、「tank(坦克)」和「door(門)」,但是卻很難記住「cat(貓)」、」street(街道)「和「stair(樓梯)」。論文的主要作者、認知心理學教授Weizhen說道:「有些單詞很容易讓人記住,這說明大腦記憶與神經網絡是連接的,當大腦回憶這些單詞時,就像是在網際網路上使用搜尋引擎。」 科學家們在論文中提出了「尋找聯想記憶模型(SAM)「,該模型將網絡理論應用於大腦的記憶過程。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超聲有望治療最致命的腦瘤;焦慮為何會讓你發胖?
2,腦科學日報:偏頭痛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一天一杯酒,預防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