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利時魯汶大學團隊發現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
來源:小柯生命
有絲分裂後細胞中的線粒體動態調節神經發生,這一成果由比利時魯汶大學Pierre Vanderhaeghen研究小組完成。研究於8月14日發表在《科學》上。
研究人員測試並操縱了小鼠和人類皮質神經發生過程中的線粒體動態。揭示了皮質幹細胞分裂後不久,註定要自我更新的子細胞經歷了線粒體融合,而那些保持高水平線粒體裂變的細胞則變成了神經元。線粒體分裂的增加促進了神經元的命運,而有絲分裂後線粒體融合的誘導使子代細胞重新定向至自我更新。
2,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沒關係,科學家首次通過大腦活動辨別夢和清醒!
來源:生物谷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知名學術期刊eLife上發表題為:《An electrophysiological marker of arousal level in humans》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記錄了人在夢境中的腦電圖(EFG)特徵,使得科學界首次通過大腦活動單獨區分夢和清醒。更重要的是,這一研究成果還有助於確定昏迷病人的預後,並有利於研究麻醉對做夢的影響。
研究團隊通過4個獨立數據集的顱內和體表腦電圖記錄,證明了大腦電生理功率譜的1/f譜斜率——也就是頻譜下降的速度,可以反映非振蕩、無尺度的神經活動成分,這種1/f譜的「下降」在快波睡眠中比在清醒或麻醉狀態下更劇烈。1/f非常敏感,比如它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處於昏迷狀態,有沒有移動,以及他們是否比你想像的更警覺。
3,Nat Comm | 李瑞賓團隊發現納米片引發鐵死亡的新機制
來源:BioArt
鐵死亡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鐵依賴的,區別於細胞凋亡、壞死、焦亡、自噬死亡的程序性死亡機制。研究表明鐵死亡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中風等)及腫瘤等疾病密切相關。
近日,蘇州大學李瑞賓教授團隊發現了納米片表面空穴引發鐵死亡的新機制,相關成果以「Vacancies on 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Elicit Ferroptotic Cell Death」為題於近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上。團隊發現WS2和MoS2納米片可以引發正常肺上皮細胞(BEAS-2B)和肺巨噬細胞(THP-1)的鐵死亡。該研究對二維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電子器械、輻射防護等領域應用中可能的人體暴露危害提出了警示,也為鐵死亡誘發劑的發現及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4,鄒應萍/吳長鋒Angew:氟化化學可增強聚合物點的NIR-II螢光以對腦瘤進行定量成像
來源:奇物論
近紅外II區 (NIR-II, 1000~1700 nm)螢光探針具有非常好的成像性能。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吳長鋒教授通過對半導體聚合物進行氟化的策略開發了一種具有高亮度的NIR-II螢光探針。
四氟化反應所產生的聚合物點(Pdots)的螢光量子產率(QY)為3.2%,比非氟化反應的探針高出了3倍。實驗利用這一探針對活鼠進行腦血管成像,定量分析了轉基因腦瘤的血管形態,包括血管長度、血管分支和血管對稱性等,並證明其結果均與野生型動物有統計學差異。由此表明利用氟化化學策略構建的明亮NIR-II Pdots可以為實現精確的惡性腦瘤診斷提供新的途徑。
5,PNAS | 下丘腦POMC神經元中E-Syt3在營養性肥胖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來源:BioArt
位於大腦基底部的下丘腦是調控機體能量代謝的中樞。其中弓狀核(Arcuate nucleus, Arc)內合成阿黑皮素原 (Proopiomelanocortin, POMC) 的神經元在能量平衡調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張果教授、愛因斯坦醫學院蔡東升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李聚學教授合作在PNAS上發表題為 Hypothalamic extended synaptotagmin-3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etary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下丘腦神經元中Extended synaptotagmin-3(E-Syt3)在營養性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 DIO)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高熱量食物飼養的E-Syt3敲除小鼠,其下丘腦中α-MSH的含量明顯增加。進一步的分析顯示,敲除E-Syt3基因可促使POMC前體肽加工為α-MSH。E-Syt3基因的缺失引起PKC-AP-1信號通路的活化,進而促進編碼POMC多肽加工所需要的水解酶PC1/3和PC2基因的轉錄活性,增加α-MSH的形成;抑制小鼠的食慾,促進產熱,最終對高熱量食物誘導的肥胖產生部分抵抗。
6,迄今最全面研究!發現社會關係是抑鬱症最重要的保護因素
來源:轉化醫學網
社交、睡眠、媒體、飲食和與運動有關的領域中的許多因素都與抑鬱症相關,即使是處於高危人群中也是如此。一項新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可能影響抑鬱症風險的可改變因素的最全面描述。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將社交關系列為抑鬱症的最強保護因素,並建議減少久坐不動的活動(如看電視和白天打盹)也有助於降低抑鬱症的風險。
7,OXTR基因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抑鬱的症狀共存模式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已有研究發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與抑鬱的共病受到遺傳學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證明催產素系統對PTSD和抑鬱症狀的影響。因此,催產素受體基因(OXTR)是研究創傷後心理症狀表現模式異質性遺傳學基礎的理想候選基因。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在之前對成人地震倖存者PTSD-抑鬱症狀共存模式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共存模式的遺傳學基礎進行探索。在1140名成人地震倖存者中檢驗了OXTR基因上最重要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rs53576位點的主效應,以及基因環境交互作用對PTSD-抑鬱症狀共存模式的影響。研究首次發現了催產素系統基因對創傷應激相關不同心理障礙症狀共存模式的影響。研究結果支持了創傷暴露後心理症狀異質性的遺傳學基礎。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 Anxiety, Stress, & Coping。
8,新旭醫藥tau蛋白PET示蹤劑臨床試驗獲受理,可精確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
來源:生物探索
8月17日,蘇州新旭醫藥宣布,公司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的tau蛋白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示蹤劑18F-APN-1607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受理。18F-APN-1607是針對變異tau蛋白設計的小分子藥物,用於成像阿爾茨海默症病人腦中tau蛋白神經纖維纏結的分布及密度,助力失智症的診斷。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2,腦科學日報: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肌肽的合成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