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腦電圖數據來區分REM睡眠階段和清醒狀態

2020-12-03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做夢的一個奇怪的決定性因素是我們在這個重要的睡眠階段的腦電波活動如何與清醒的大腦相似。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很難僅用腦電圖(EEG)數據來確定主體何時進入REM睡眠(快動眼睡眠或快波睡眠)階段。 除了腦電圖數據外,還需要其他生理標誌物來確認REM睡眠,當然包括快速的眼球運動和一種叫做肌張力的肌肉麻痺。

現在,一項新研究首次確定了一種新型的腦電圖特徵,可以識別受試者何時處於REM睡眠階段。這項國際研究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領導,最初源於一個麻醉師團隊希望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專利在手術過程中處於什麼樣的無意識狀態。

「我們經常告訴我們的病人,『你現在會進入睡眠狀態』,我很好奇這兩種狀態實際上有多少重疊,」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anna Lendner說。「麻醉會有一些副作用。如果我們了解一下它們是如何重疊的--也許麻醉會劫持一些睡眠途徑--從長遠來看,我們也許能夠改善麻醉。」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腦電圖讀數研究大腦中的電活動。除了輔助癲癇診斷,腦電圖數據還提供了對意識和無意識狀態的有用見解,例如幫助醫生了解昏迷患者的大腦活動。

一般來說,腦電圖測量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清醒、是否處於深度睡眠或麻醉狀態。然而,當我們進入REM睡眠階段並做夢時,腦電圖數據就會變得嘈雜,類似於清醒時的大腦活動。當然,其他觀察數據點很容易表明一個人明顯是在做夢,而不是清醒的,但直到現在,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做夢的腦電圖數據中找到一種模式,以提供一種客觀的神經生理測量方法來區分REM睡眠和清醒的喚醒活動。

「有這種背景活動,它不是有節奏的,我們已經忽視了相當長的時間,」Lendner解釋說。「有時,它被稱為噪音,但它不是噪音,它攜帶了很多信息,也是關於潛在的喚醒水平。這種測量方法使得只看腦電圖就可以區分REM睡眠和清醒。」

挖掘這種被稱為1/f活動的腦電圖「噪音」,新的研究表徵了一種可以與REM睡眠直接相關的新型模式。該腦電圖模式不同於清醒時看到的任何活動,並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第一個獨立的神經生理標記,以標誌一個人正在做夢。

「這些新發現表明,在人類大腦的電靜態中,埋藏著一些完全獨特的東西--一個簡單的籤名,」研究合著者Matthew Walker說。「而如果我們測量這個簡單的電信號,第一次,我們可以精確地確定某人正在經歷的意識狀態--做夢、完全清醒、麻醉或深度睡眠。」

識別這種特殊的REM籤名將幫助研究人員對麻醉期間的大腦活動進行新的調查,這種大腦狀態對神經科學家來說仍然是相當神秘的。新研究的資深作者Robert Knight也指出,這種新型的腦電圖籤名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昏迷患者的不同意識程度。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它是評估昏迷狀態的另一個指標,」Knight說。「1/f是非常敏感的。例如,它可以解決,如果有人處於最低限度的意識狀態,而他們沒有移動,以及他們是否比你認為他們更警覺。」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 《eLife》 雜誌上。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研究開發新型腦電圖,可識別睡眠狀態
    事實上,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利用腦電圖來研究大腦的電活動。在幫助癲癇診斷的同時,腦電圖數據還提供了有意識和無意識狀態的有用信息,例如幫助醫生了解昏迷患者的大腦活動。一般來說,腦電圖的測量可以確定一個人是清醒的,是處於深度睡眠狀態,還是處於麻醉狀態。然而,當我們進入快速眼動睡眠和做夢時,腦電圖數據會變得嘈雜,類似於清醒的大腦活動。
  • 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狀態皮層腦電圖的異同
    慢-δ振蕩和α振蕩是丙泊酚導致意識消失的標誌性腦電變化。在丙泊酚1.5~2.5mg/kg麻醉誘導初期,EEG會在10~30s內從清醒狀態的高頻低幅β振蕩和γ振蕩轉變為0.1~4.0Hz的高幅慢-δ振蕩。 丙泊酚全麻過程中,慢-δ振蕩的振幅在達到平臺期前呈藥物劑量依賴性增加。
  • 特定睡眠階段或可學習新知識
    睡眠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睡眠的奧秘,特別是睡眠時大腦的活動。大量研究表明,我們在清醒狀態時編碼和學習的新知識,隨後會在睡眠中被鞏固,那些不穩定的新知識經過睡眠後,變得更加穩定,並被整合到原有的知識系統中,保存更長的時間。
  • 腦科學日報:首次通過大腦活動辨別夢和清醒!下丘腦與營養性肥胖
    研究人員測試並操縱了小鼠和人類皮質神經發生過程中的線粒體動態。揭示了皮質幹細胞分裂後不久,註定要自我更新的子細胞經歷了線粒體融合,而那些保持高水平線粒體裂變的細胞則變成了神經元。線粒體分裂的增加促進了神經元的命運,而有絲分裂後線粒體融合的誘導使子代細胞重新定向至自我更新。2,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沒關係,科學家首次通過大腦活動辨別夢和清醒!
  • 美國科學家將研發磁脈衝睡眠儀器
    通過強迫大腦接收電磁波,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慢波而進入典型的深度睡眠狀態。腦電圖儀監測結果顯示,慢波通過腦部的速度約1秒鐘,慢波活動時間佔到整個睡眠時間的20%%。這表明,磁脈衝刺激可以幫助那些嚴重的慢性失眠患者很快地進入深度睡眠狀態。
  • 魚和人都具有REM樣的睡眠
    這比科學家發現蜥蜴像哺乳動物和鳥類一樣睡覺時早了1.5億年(SN:5/28/16,第9頁)。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路易斯·C·梁說,此外,睡眠可能在水下進化了。「這些(睡眠)特徵確實具有重要的功能,即使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它們已經經歷了數億年的進化。」
  • 腦電圖準不準?到底該做哪種腦電圖 ?
    啥是腦電圖       腦電圖不是給你的腦袋通電,而是用金屬電極監測大腦的生理電活動, 通過儀器處理變成醫生可以分析的波形報告。這有點類似心電圖檢查, 只是時間和部位不同。癲癇患者為什麼要檢查腦電圖?癲癇源於大腦電活動的異常,這種異常無法用CT、核磁共振或其他實驗室方法確診,只有腦電圖才能準確監測。因此,腦電圖是診斷病情、分析治療效果不可替代的檢查。此外,癲癇容易與暈厥、癔症、高熱驚厥等疾病混淆,通過腦電圖可以更明確地診斷患者是不是癲癇,避免造成誤診。
  • 腦科學日報:首次通過大腦活動辨別夢和清醒!下丘腦與營養性肥胖
    沒關係,科學家首次通過大腦活動辨別夢和清醒!此項研究記錄了人在夢境中的腦電圖(EFG)特徵,使得科學界首次通過大腦活動單獨區分夢和清醒。更重要的是,這一研究成果還有助於確定昏迷病人的預後,並有利於研究麻醉對做夢的影響。研究團隊通過4個獨立數據集的顱內和體表腦電圖記錄,證明了大腦電生理功率譜的1/f譜斜率——也就是頻譜下降的速度,可以反映非振蕩、無尺度的神經活動成分,這種1/f譜的「下降」在快波睡眠中比在清醒或麻醉狀態下更劇烈。
  • 科學家用病毒示蹤和RNA測序精確定義了睡眠神經元
    從腦電的檢查結果來看,正常人在睡眠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有時眼球快速來回活動,被稱作快速眼動期睡眠(REM),有時眼球不活動或者只有很慢的浮動,被稱作非快速眼動期睡眠(NREM),同時腦電活動也出現了不同的變化。雖然,我們對睡眠的不同階段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對睡眠的腦機制尚不清楚。
  • 腦電反饋 幫助中小學生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性分析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進行了腦電反饋測試,但是結果我看不太明白,能幫我講講嗎?這位家長提到的問題,也是很多學員家長希望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來為大家講一講腦電反饋數據應該怎樣解讀?優秀學員的數據是什麼樣子的?
  • REM睡眠與皮質酮調節、細胞凋亡途徑和慢性應激行為的獨特關聯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常輕度壓力導致的第一個也是最獨特的後果是快速眼動(REM)睡眠增加。該研究還表明,REM睡眠的增加與細胞凋亡和存活相關的基因有關。REM睡眠也叫異相睡眠,我們大部分的夢境都發生在這個階段,它參與情緒調節和記憶鞏固。
  • 腦電圖掃描能否掃出癲癇
    常規腦電圖檢查一般需要至少20分鐘的描記。之前要做些準備工作,如安放電極、向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等。規範的檢查需要包括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下的描記,所以總的時間可達1~1.5小時。為了保證檢查效果,建議患者提前洗淨並弄於頭髮,避免使用髮膠或定型啫喱水等。通常是由專業醫生來進行具體操作。
  • 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
    某個雨夜,一群科學家在筑波一間居酒屋裡集會時,如何將入睡時間後延半小時再一次成為了他們談話的焦點。一位科學家談起一篇新的論文,其中的研究通過用水流不斷地湧向水母來防止它們入睡,「即使是水母,在被迫長時間保持清醒之後,也需要休息更長的時間。」而還有一項針對鴿子的研究——「你讀過關於鴿子的研究成果嘛?」另一位科學家問。
  • 解析睡眠產生系統的睡眠-覺醒基本機制
    睡眠的定義   簡單行為學定義:機體失去對周圍環境知覺和反應的一種可逆行為,是複雜的生理和行為過程;   按狀態分為:NREM&REM睡眠;   腦電圖EEG表現:NREM睡眠期EEG表現同步化慢波,波形特徵紡錘波、K-符合波和高振幅慢波,分期為(Ⅰ、Ⅱ、Ⅲ)期,   REM睡眠期EEG表現活躍、激活,肌張力遲緩
  • 哪些因素會影響腦電圖結果
    核心提示:哪些因素會影響腦電圖結果?專家表示:影響腦電圖的主要因素有年齡、個體差異、意識狀態、外界刺激、精神活動、藥物影響和腦部疾病等。其中年齡和個體差異與腦生物學特點及遺傳心理因素有關。外界剌激與精神活動引起的腦波改變屬於腦機能活動的一些生理性變化。藥物影響和腦部疾病所產生的腦波變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是一過性和可逆性的。
  • 無線可攜式動物腦電遙測系統設計
    Tehovnik於1996年通過電刺激神經組織引起行為反應[2]。AndréA. Fenton等人也在1996年用模式識別技術驗證單個神經元的行為和活動的相關性[3]。Iyad Obeid等人於2004年記錄清醒狀態下獼猴的單個神經元活動[4]。目前生物腦電有線方式測量精度相對較高,但由於限制了動物的運動範圍,測量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導線纏繞或者被動物撕咬等情況[3]。
  • 基於腦電的駕駛疲勞檢測系統設計與實現,包括原理圖、電路圖等
    腦電信號是一種微弱的生物信號,並且極易受到幹擾。基於腦電的疲勞駕駛檢測系統的設計思想為:首先要通過腦電採集電路採集腦電信號,再對其進行小波去噪處理,去掉腦電偽跡和高頻噪聲,最後通過處理分析腦電信號,從而給出駕駛人員的疲勞程度。
  • 抗癲癇藥物吃了那麼多,為什麼腦電圖仍有放電?
    、「腦電圖結果是好的是不是說明我毛病好了?」等等成為其來院諮詢的最主要問題。腦電圖作為癲癇診斷的重要工具,對評估其癲癇治療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那麼,癲癇患者用藥後腦電圖就沒有異常放電了嗎?腦電圖結果與藥物之間又存在什麼聯繫呢?
  • 腦電圖入門攻略,這些「波紋」你能看懂嗎?
    腦電圖的基本原理腦電圖根據電極放置於顱內或顱外,可分為頭皮電極腦電圖、顱內電極腦電圖,本攻略主要介紹臨床上經常接觸到的頭皮電極腦電圖。腦電圖跟心電圖、肌電圖一樣,是利用儀器來記錄電活動,頭皮電極腦電圖是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電活動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
  • 「紋身」電極技術揭秘,記錄腦電圖數據
    近日,據外媒報導,歐洲工程師優化了一項新技術,即使用臨時紋身電極來記錄腦電圖(EEG)大腦活動。這項技術成本低廉,可以用噴墨印表機列印出來,並且還能像傳統電極一樣準確地輸出腦電圖數據。該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Laura Ferrari表示:「腦電波屬於低頻範圍且EEG信號的振幅非常低。它們比EMG或ECG信號更難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