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了,估計很多人都準備明後天要放肆一把:一覺睡到自然醒。因為實在是太缺覺了。現如今,睡眠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已是奢侈品。
據《2019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50後最快入睡,60最愛午休,70後最愛睡前看書,80後最愛失眠,90後睡得最晚,00後賴床最久。
眾所周知,壓力會讓人失眠,失眠會導致情緒暴躁,但這一過程期間,大腦發生了什麼?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常輕度壓力導致的第一個也是最獨特的後果是快速眼動(REM)睡眠增加。該研究還表明,REM睡眠的增加與細胞凋亡和存活相關的基因有關。
REM睡眠也叫異相睡眠,我們大部分的夢境都發生在這個階段,它參與情緒調節和記憶鞏固。REM睡眠障礙在情緒障礙中很常見,例如抑鬱症。然而,科學家關於睡眠變化與大腦分子變化之間的關係知之甚少。
↑多導睡眠圖(持續30秒)的截屏,它代表了REM睡眠。紅框中的是腦電波,紅色的線標記的是眼動。圖片來源: MrSandman/ Wikipedia
在這項由英國薩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與美國禮來公司合作進行為期9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小鼠間歇地接觸各種應激源,比如捕食者的氣味。結果發現,暴露在輕度壓力下的小鼠出現了抑鬱症狀,它們表現為減少自理活動、參與愉悅活動(比如吃美味的食物)的意願降低,而且對以前沒見過的同類的「社交」能力與興趣也降低了。

通過監測它們的睡眠模式,研究人員發現REM睡眠的持續時間和連續性增加,以及REM睡眠特定的腦電波震蕩特徵,而「深度」睡眠,或非REM睡眠則沒有變化。
REM睡眠的變化與應激激素皮質酮的調節缺乏密切相關。輕度壓力也會導致大腦中的基因表達發生變化。
為了進一步理解壓力、應激激素、REM睡眠以及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可以識別出能夠預測睡眠、行為和激素特徵的基因組。表明REM睡眠、應激激素的調節和抑鬱的行為特徵與參與大腦(主要是在海馬體)細胞凋亡和存活的分子途徑密切相關。

這些數據表明,REM睡眠增加會激活大腦中的信號途徑,使其在應對輕度壓力的清醒體驗時發生變化。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壓力是如何導致情緒紊亂的,以及睡眠變化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第一作者Mathieu Nollet博士說:「行為變化的綜合分析與睡眠和基因表達的分析相結合,強有力地闡明了REM睡眠在大腦應對壓力反應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通訊作者、睡眠與晝夜節律研究員Raphaelle Winsky-Sommerer博士說:「面對輕度壓力時產生的行為和睡眠變化與我們在抑鬱症中觀察到的現象非常相似,因此我們認為在小鼠身上觀察到的分子變化可能與人類應對壓力和情緒紊亂時的反應有關。」
薩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的負責人Derk-Jan Dijk教授說:「我們再次發現,睡眠是大腦在清醒狀態下應對挑戰做出反應的一個非常敏感的早期標誌。現在重要的是要了解睡眠是如何幫助人們從壓力中恢復過來的。」
參考文獻: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7/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