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睡眠與皮質酮調節、細胞凋亡途徑和慢性應激行為的獨特關聯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又到了周末了,估計很多人都準備明後天要放肆一把:一覺睡到自然醒。因為實在是太缺覺了。現如今,睡眠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已是奢侈品。

據《2019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50後最快入睡,60最愛午休,70後最愛睡前看書,80後最愛失眠,90後睡得最晚,00後賴床最久。

眾所周知,壓力會讓人失眠,失眠會導致情緒暴躁,但這一過程期間,大腦發生了什麼?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常輕度壓力導致的第一個也是最獨特的後果是快速眼動(REM)睡眠增加。該研究還表明,REM睡眠的增加與細胞凋亡和存活相關的基因有關。

REM睡眠也叫異相睡眠,我們大部分的夢境都發生在這個階段,它參與情緒調節和記憶鞏固。REM睡眠障礙在情緒障礙中很常見,例如抑鬱症。然而,科學家關於睡眠變化與大腦分子變化之間的關係知之甚少。

↑多導睡眠圖(持續30秒)的截屏,它代表了REM睡眠。紅框中的是腦電波,紅色的線標記的是眼動。圖片來源: MrSandman/ Wikipedia

在這項由英國薩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與美國禮來公司合作進行為期9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小鼠間歇地接觸各種應激源,比如捕食者的氣味。結果發現,暴露在輕度壓力下的小鼠出現了抑鬱症狀,它們表現為減少自理活動、參與愉悅活動(比如吃美味的食物)的意願降低,而且對以前沒見過的同類的「社交」能力與興趣也降低了。

圖片來源:PNAS

通過監測它們的睡眠模式,研究人員發現REM睡眠的持續時間和連續性增加,以及REM睡眠特定的腦電波震蕩特徵,而「深度」睡眠,或非REM睡眠則沒有變化。

REM睡眠的變化與應激激素皮質酮的調節缺乏密切相關。輕度壓力也會導致大腦中的基因表達發生變化。

為了進一步理解壓力、應激激素、REM睡眠以及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可以識別出能夠預測睡眠、行為和激素特徵的基因組。表明REM睡眠、應激激素的調節和抑鬱的行為特徵與參與大腦(主要是在海馬體)細胞凋亡和存活的分子途徑密切相關。

圖片來源:PNAS

這些數據表明,REM睡眠增加會激活大腦中的信號途徑,使其在應對輕度壓力的清醒體驗時發生變化。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壓力是如何導致情緒紊亂的,以及睡眠變化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第一作者Mathieu Nollet博士說:「行為變化的綜合分析與睡眠和基因表達的分析相結合,強有力地闡明了REM睡眠在大腦應對壓力反應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通訊作者、睡眠與晝夜節律研究員Raphaelle Winsky-Sommerer博士說:「面對輕度壓力時產生的行為和睡眠變化與我們在抑鬱症中觀察到的現象非常相似,因此我們認為在小鼠身上觀察到的分子變化可能與人類應對壓力和情緒紊亂時的反應有關。」

薩裡大學睡眠研究中心的負責人Derk-Jan Dijk教授說:「我們再次發現,睡眠是大腦在清醒狀態下應對挑戰做出反應的一個非常敏感的早期標誌。現在重要的是要了解睡眠是如何幫助人們從壓力中恢復過來的。」

參考文獻: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7/2733

相關焦點

  •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8 22:14:01 在細菌性敗血症個體中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凋亡,這一研究成果由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Hamsa Puthalakath
  • Cancer Cell:Akt通路可調節活性氧簇介導的細胞凋亡
    伊利諾依大學芝加哥分校研究人員在12月9日出版的Cancer Cell上發表特刊文章,講述氧化作用路徑與細胞衰老以及細胞凋亡間的關聯。文章通訊作者Nissim Hay博士早年在以色列Weizmann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任伊利諾依大學芝加哥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院任教授,主要研究細胞分裂,細胞代謝和癌症的遺傳學變化,主要應用的技術包括,細胞生物學技術,生物化學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敲除技術。Akt通路是膜受體信號向細胞內轉導的重要途徑,它們調節著細胞凋亡、生長以及一些重要基因的表達。
  • 氧化應激與肺纖維化肺泡上皮凋亡的研究進展
    氧化應激在肺泡上皮細胞凋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 TGF- β與肺氧化應激相關,活性氧簇直接氧化 LAP 激活 TGF- β;同時活性氧簇誘導基質金屬蛋白酶攻擊 LAP ,從而激活 TGF- β,活性氧簇還可以促進巨噬細胞和活化的肌成纖維細胞等表達 TGF- β基因和分泌 TGF- β 。 TGF- β同時又可誘導活性氧簇的產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 研究發現關鍵內質網伴侶蛋白協同自噬途徑負反饋調節細胞應激反應...
    Calreticulin通過增強細胞自噬途徑降解錯誤摺疊蛋白質,從而緩解內質網應激。在內質網應激(ER stress)條件下,Calreticulin受非摺疊蛋白反應(UPR)的誘導表達上調,高表達的Calreticulin通過保守的LIR序列與自噬相關蛋白LC3相互作用,激活細胞自噬途徑,從而降解累積的異常摺疊蛋白,緩解細胞應激水平。該研究表明激活Calreticulin-自噬途徑可能會成為治療內質網應激及相關代謝疾病的新策略和靶點。
  • 細胞凋亡、自噬和壞死之間的獨立性與相關性
    對細胞死亡途徑相互聯繫的新認識可能為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靶點。浙江理工大學付彩雲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了題為「細胞凋亡、自噬和壞死之間的獨立性與相關性」的研究論文,其中回顧了不同類型細胞死亡之間機制和聯繫的最新研究。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此外,因為醫學目的而使用細胞因子(比如注射幹擾素α)可以引起情緒和行為的變化,比如情緒低落、疲勞、焦慮、睡眠障礙、快感缺乏和認知功能障礙等,所有這些都與抑鬱症的症狀非常相似。此外,一項薈萃分析表明,抗炎藥物,比如細胞因子抑制劑、非甾體類消炎藥以及包括米諾環素在內的抗生素,可以作為治療抑鬱症的有效輔助手段。這些都表明炎症在抑鬱症的發生中的作用。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可溶性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可以直接使傷害感受器敏感,從而導致關節發炎和骨骼破壞。除了這些身體症狀外,RA患者還容易患上抑鬱症。多項研究都支持了系統性炎症和抑鬱之間的雙向關聯,其中涉及到腦內免疫系統的激活。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變中施萬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進展
    半胱天冬酶(caspases)又稱細胞凋亡蛋白酶,是細胞凋亡的主要執行者,其激活是多種細胞凋亡必不可少的步驟,減弱這些酶的活性、酶基因的突變或應用酶的藥物抑制劑,可減慢甚至阻止細胞凋亡。 Bcl-2蛋白家族是細胞凋亡的調節蛋白,根據其結構和功能特徵可分為3類:Bcl-Ⅰ、Bcl-Ⅱ、Bcl-Ⅲ,其中Bcl-Ⅰ成員具有抗凋亡活性,Bcl-Ⅱ、Bcl-Ⅲ成員促進細胞凋亡。
  • Nature:揭示DDX3X通過調節NLRP3炎性體決定著應激細胞的生死
    這種分子有助於調節先天免疫反應。他們報導有證據表明DDX3X的可用性影響細胞如何理解和應對各種應激因素,並採取措施確保細胞存活或細胞死亡。Kanneganti說,「這些研究結果使得DDX3X成為設計藥物的有吸引力的靶標,所設計的藥物應當可以改變應激反應和恢復平衡以阻止慢性炎症和其他疾病。」
  • SIRT1調節缺氧缺糖海馬神經元的氧化應激
    Sirtuins是一類依賴NAD+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其中研究表明SIRT1可通過預防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減輕肝臟脂肪變性來調節糖尿病所致的心功能障礙和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細胞凋亡。實驗模型的成功構建2,白藜蘆醇和EX527對正常細胞SIRT1表達的影響在這裡研究人員驗證了一定時間濃度下白藜蘆醇和EX527對細胞SIRT1蛋白活性的增加或降低。
  • WDR45通過調節內質網穩態和神經元死亡參與神經退行性病變
    小鼠WDR45神經元特異性敲除可導致自噬和軸突變性功能障礙,運動協調性差和學習記憶障礙。因此,WDR45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自噬體的形成,其功能的喪失會導致小鼠行為異常。但WDR45的喪失如何導致BPAN中的神經變性的機制仍不清楚。
  • 揭示氧化應激導致睡眠的分子機制
    2019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報導了氧化應激如何導致睡眠。氧化應激被認為是我們衰老的原因之一,也是退化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這一發現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睡眠仍然神秘的功能,並為治療睡眠障礙提供了新的希望。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何長期睡眠不足會縮短生命。
  • 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為何會引發「猝死」?
    機體細胞通過多種途徑維持ROS產生與消解的動態平衡。近年的研究揭示ROS參與細胞正常的生理過程,與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密切相關。 「不同刺激誘導細胞產生的內源性ROS可作為第二信使,通過改變氧化還原狀態調節增殖、分化和凋亡相關信號轉導通路中多種靶分子的活性,最終決定細胞的命運。
  • 全身麻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阿爾茨海默病影響...
    本文綜述相關文獻並探究全身醉藥引發的內質網應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對AD的影響。 1.AD與麻醉 A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病變,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伴有行為、語言、視覺空間記憶損傷為主要臨床症狀,最終導致個體過早死亡。
  • UCP2蛋白促進肝損傷引起細胞凋亡
    UCP2能夠引起線粒體質子漏,其活性可能受某些特定的激活劑如活性氧(ROS)、自由脂肪酸的調節,活化的UCP2導致線粒體解偶聯和膜電位降低。線粒體膜電位降低一方面能減少線粒體ATP的產生,另一方面膜電位降低引起的緩和性解偶聯(mild uncoupling)則能夠抑制線粒體ROS的產生。
  • 凋亡細胞吞噬和免疫耐受新機制(組圖)
    體外吞噬凋亡細胞。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免疫》上,題目為《巨噬細胞促紅細胞生成素信號通路促進凋亡細胞吞噬清除及免疫耐受》。人體內每天都會有大量細胞凋亡,這些細胞在生物學上被稱為凋亡細胞。如果不及時清除凋亡細胞,它們就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刺激炎症細胞,從而引起炎症反應。幸運的是,人體內的吞噬細胞會「吃」掉這些凋亡細胞,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
  • 邵峰:GSDME誘導細胞凋亡向細胞焦亡轉變
    因此,GSDME對癌症的治療和診斷有重要意義。正常細胞中的 GSDME 表達水平在化療的毒副作用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在表達 GSDME 的細胞中,通常激活凋亡介導的細胞死亡的化療藥物或炎症因子,可促使細胞焦亡的激活,而細胞焦亡是另一種細胞死亡途徑,其會影響化療藥物在正常組織中的細胞毒性。
  • 揭示蛋白QRICH1在細胞應對內質網應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組織穩態需要多種細胞類型的協調活動來啟動和消解炎症。內質網(ER)應激是炎症的標誌,並在廣泛的人類疾病中加劇組織病理。與炎症和細胞內在代謝需求相關的環境應激因素可引起ER應激、蛋白錯誤摺疊和細胞死亡。為了對抗這些過程,應激反應途徑,包括未摺疊蛋白反應(UPR),有助於適應應激和組織重建。
  • 在多種疾病中抵抗氧化應激的潛在途徑
    Scripps Research的科學家在了解細胞如何保持健康的任務中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發現,揭示了細胞的糖代謝與其抗氧化反應之間的重要聯繫,這是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和其他有害物質影響的關鍵機制之一。
  • Science|發現全新的決定內質網應激下細胞命運的調控因子
    UPR效應通路可以微調蛋白質翻譯速率,並誘導促進內質網功能基因的轉錄上調,儘管UPR途徑對內質網應激的這些功能性反應旨在恢復細胞穩態,但長期和無法解決的內質網應激仍可引發程序性細胞死亡,那究竟是什麼支配了內質網應激的結果?2021年1月1日,來自美國的Aviv Regev, Daniel B. Graham, Ramnik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