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進展!揭示氧化應激導致睡眠的分子機制

2020-11-30 生物谷

2019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報導了氧化應激如何導致睡眠。氧化應激被認為是我們衰老的原因之一,也是退化性疾病的原因之一。這一發現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睡眠仍然神秘的功能,並為治療睡眠障礙提供了新的希望。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何長期睡眠不足會縮短生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4月11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potassium channel β-subunit couples mitochondrial electron transport to sleep」。

圖片來自Muhammad Mahdi Karim / Wikipedia。

論文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Gero Miesenböck教授說,「氧氣罐帶有爆炸危險標籤並非偶然:不受控制的燃燒是危險的。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在使用它們呼吸的氧氣將食物轉化為能量時面臨著類似的風險:不完全的燃燒導致細胞中的『氧化應激』。這被認為是導致衰老的原因,也是導致困擾著我們晚年的退行性疾病的罪魁禍首。我們的新研究表明氧化應激也會激活控制我們是否進入睡眠狀態的神經元。」

Miesenböck及其團隊研究了對果蠅睡眠的調節。每隻果蠅都有一套特殊的睡眠控制神經元,即也其他動物身上發現並且被認為存在於人體中的腦細胞。在之前的一項研究(Nature, 2016, doi:10.1038/nature19055)中,Miesenböck團隊已發現這些睡眠控制神經元的作用就就像一個開關:如果這些神經元具有電活性,那麼果蠅就會睡著;如果這些神經元沒有電活性,那麼果蠅就會醒著。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iesenböck實驗室前研究生Seoho Song博士說,「我們決定尋找能夠激活這些睡眠控制神經元的信號。我們從我們早期的研究中得知,睡眠和清醒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有多少電流流過兩種稱為Shaker和Sandman的離子通道。在睡眠期間,大部分電流流過Shaker。」

離子通道產生並控制著腦細胞之間進行通信的電脈衝。Song博士說,「這就將一個棘手的大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睡覺?』轉變為一個具體的可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電流流過Shaker?』。」Miesenböck團隊在Shaker離子通道的一個組分中找到了答案。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iesenböck團隊博士後研究員Anissa Kempf博士解釋道,「懸掛在Shaker導電部分下面的是另一個部分,就像熱氣球下的纜車一樣。纜車中的乘客,即小分子NADPH,在兩種化學狀態之間來回翻轉---這調節著Shaker中的電流流動。NADPH的狀態接著反映了細胞經歷的氧化應激程度。失眠會導致氧化應激,而這會促進化學轉化。」

在對這種機制的一次引人注目的演示中,讓NADPH化學狀態發生翻轉的一道閃光讓果蠅入睡。

根據Miesenböck教授的說法,以同樣方式改變結合到Shaker上的NADPH的化學狀態可能是一種強效的新型安眠藥。

他說,「睡眠障礙很常見,安眠藥是最常用的處方藥之一。但是現有的藥物會導致混亂、健忘和成癮等副作用。靶向我們發現的這種機制可能避免其中的一些副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Anissa Kempf et al. A potassium channel β-subunit couples mitochondrial electron transport to sleep.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034-5.

相關焦點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蛋白酶體在遭受應激時的相分離機制
    鑑於蛋白穩態的維持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的失靈會導致癌症、炎症和神經變性等各種疾病。然而,人們迄今為止並不知道UPS背後的整體原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東京都醫學科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UPS在應激狀態下的蛋白降解新機制。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研究人源應激型Hsp70蛋白的構象動態及與輔分子伴侶Hsp40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Hsp70蛋白是分子伴侶系統的核心成員之一,參與細胞內蛋白質摺疊、轉運、降解等多種生理活動,對於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穩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使用黑磷作為模型系統,插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產生單分子磷分子超晶格,其中層間距離是黑磷中的兩倍以上,有效地分離了磷雜環單分子層。   文獻連結: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774)   材料牛資訊詳戳:段鑲鋒攜手湖南大學再發Nature:單層原子晶體分子超晶格   2
  • 中國科學家在壓力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應激顯著增加。長期慢性壓力應激會導致人體出現各類疾病,包括情緒障礙、骨質疏鬆以及代謝異常等。在70、80年代,臨床研究發現,焦慮症或抑鬱症的病人的骨密度低於常人,這提示壓力應激導致的焦慮可能與骨丟失密切相關,但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 REM睡眠與皮質酮調節、細胞凋亡途徑和慢性應激行為的獨特關聯
    REM睡眠障礙在情緒障礙中很常見,例如抑鬱症。然而,科學家關於睡眠變化與大腦分子變化之間的關係知之甚少。↑多導睡眠圖(持續30秒)的截屏,它代表了REM睡眠。紅框中的是腦電波,紅色的線標記的是眼動。REM睡眠的變化與應激激素皮質酮的調節缺乏密切相關。輕度壓力也會導致大腦中的基因表達發生變化。為了進一步理解壓力、應激激素、REM睡眠以及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可以識別出能夠預測睡眠、行為和激素特徵的基因組。
  • Nature:重大發現!揭示DNA在細胞質中的存在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38902017年9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哺乳動物細胞質中存在的DNA通過結合到一種二聚體酶上,觸發免疫反應產生。
  • 「珍藏版」Science綜述|整合應激反應——從機制到複雜疾病
    本綜述總結了ISR調控機制以及ISR異常時如何導致複雜疾病發生,包括認知障礙、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和糖尿病等。最後作者指出開發出調控ISR的有效藥物,有望使病人獲益。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細胞必需合成適量的蛋白質,合成的蛋白質需正確摺疊組裝,準確定位,適時降解。一旦這個過程出現異常,應激感應分子就會啟動細胞內信號網絡調控。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該途徑通過傳遞線粒體受損信號至細胞核,促進核編碼的線粒體應激基因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線粒體。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 ...氧化應激信號通路增加心房顫動易感性的機制並在Redox Biology...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博士生楊欣宇為第一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商洪才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邢雁偉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安貞醫院劉念主任醫師為共同通訊作者完成的學術論文「Enhanced Cardiomyocyt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gnaling Promotes Ibrutinib-induced Atrial Fibrillation」(「抗腫瘤藥物依魯替尼激活心肌細胞氧化應激信號通路增加心房顫動易感性機制
  • 我校醫學部王昆教授團隊揭示piRNA調節心臟肥大的分子機制
    慢性心肌肥大及其相關的心肌重塑是發展心臟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這會導致嚴重的心力衰竭。在心臟肥大過程中,一類與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非編碼核酸(piRNA)大量表達,但是,它們在心肌肥大中的功能和分子機理仍然未知。
  • Nature:揭示DDX3X通過調節NLRP3炎性體決定著應激細胞的生死
    2019年9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稱為DDX3X的分子,它在決定遭受應激的細胞的命運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這一發現提出了一種治療自身炎症和其他疾病的潛在新方法。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
    簡介:2020年11月19日,來自美國休斯頓貝勒醫學院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的Xi Chen教授和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桑德拉和愛德華邁耶癌症中心的Juan R.細胞內質網應激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調節大量研究表明,癌細胞內源性內質網應激反應可以通過改變共存於TME中的免疫細胞的功能來影響惡性進展。早期研究表明,ER應激的誘導和UPR的激活可抑制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 (MHC-I)分子的表面表達,可能是通過XBP1s和ATF6的過表達。
  • NCB |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然而,熱療背後具體的分子機理尚待研究,不同腫瘤對於熱療的響應程度及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信號通路均不清楚。通常情況下,熱應激效應是能夠促使細胞在受熱後表達特定的基因從而提高細胞適應性並存活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在小鼠黑色素瘤細胞中敲除YAP/TAZ發現,雙敲的細胞在熱激條件下存活率從80%顯著下降到45%,說明YAP/TAZ的激活是細胞的熱應激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
  • NCB|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然而,熱療背後具體的分子機理尚待研究,不同腫瘤對於熱療的響應程度及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信號通路均不清楚。通常情況下,熱應激效應是能夠促使細胞在受熱後表達特定的基因從而提高細胞適應性並存活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在小鼠黑色素瘤細胞中敲除YAP/TAZ發現,雙敲的細胞在熱激條件下存活率從80%顯著下降到45%,說明YAP/TAZ的激活是細胞的熱應激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而進一步轉錄組分析及染色質共沉澱實驗發現,YAP/TAZ激活的大部分下遊基因都與細胞熱應激效應相關,包括熱休克蛋白HSP。
  • 科學家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當細胞器功能改變時,不僅會引起細胞器應激反應(如內質網非摺疊蛋白反應、線粒體非摺疊蛋白反應),還將導致能量代謝變化(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相關)。在真核細胞中,細胞核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體生物發生(ribosome biogenesis),包括 rDNA 的轉錄,rRNA 合成、加工及核糖體亞單位的組裝等過程。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2020年5月13日,顏寧團隊就在Nature上背靠背,連續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 Nature:壓力如何導致發燒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神經機制是什麼?最近,Kataoka 等人在《nature》雜誌中描述了因為壓力因素引起的體溫升高的關鍵神經腦迴路機制,文章題目是「How stress can cause a fever」。
  • Nature:重大突破!從結構上揭示RNA聚合酶III轉錄起始機制
    2018年1月18日/生物谷BIOON/---根據需要讀取和解析DNA密碼的機制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所共有的,而且常常被癌症所劫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和捕捉這種讀取機制的圖片。這項關於這種分子機制如何運行的發現可能為開發癌症治療的新方法開闢新的途徑。
  • 氫醫學新進展:治療胰腺炎的分子基礎
    另外一種研究模式是首先用動物實驗確定氫氣治療某疾病的效果,然後對某種細胞進行深入的分子機制探討。日本學者關於胎兒炎症導致的腦損傷的研究就是典型的代表。這兩個研究也是最近氫氣醫學領域比較好的研究論文。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研究發現,CDR1as可通過靶向miR-7分子從而調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進而影響肝癌細胞的增殖,揭示了CDR1as在肝癌細胞中新的分子作用機制(圖2)。  HOTAIR是一種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可在多個層面調控基因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