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狀態皮層腦電圖的異同

2020-11-28 醫脈通

作者:朱婉婷,張宇,劉程曦,喻田,遵義醫科大學

 

全麻致意識消失及恢復的過程是一種由藥物誘導的可逆反應,主要表現為意識消失、制動、遺忘等。研究表明,這一過程由大腦中不同神經通路共同參與調控。睡眠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這一過程和全麻藥物誘導的意識消失和恢復具有一定相似性。

 

現代全麻藥物作用機制研究認為,部分全麻藥物可能是通過睡眠-覺醒通路發揮效應,進而引起可逆性的意識消失,但其具體機制仍未闡明。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反映腦功能狀態的電生理指標,是腦皮質神經細胞電活動的總體反映。根據頻率的不同,EEG可被分為:(1)δ波,1~4Hz;(2)θ波,4~8Hz;(3)α波,8~13Hz;(4)β波,13~30Hz:(5)γ波,30~80Hz。近期的研究表明,全麻意識消失與自然睡眠的機制可能存在聯繫,人體在丙泊酚誘導意識消失與非快動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的EEG活動十分相似,且發源自相似的皮層區域。根據不同頻率的EEG,對丙泊酚麻醉的腦電特徵及其與自然睡眠腦電特徵之間的異同綜述如下。

 

1.丙泊酚麻醉及其EEG特徵

 

丙泊酚作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靜脈全麻藥,其分子學機制已得到廣泛研究。丙泊酚在突觸後與γ-氨基丁酸A型(gamma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體結合,引起Cl-內流,使突觸後神經元超極化,從而產生抑制興奮傳遞的作用。慢-δ振蕩和α振蕩是丙泊酚導致意識消失的標誌性腦電變化。在丙泊酚1.5~2.5mg/kg麻醉誘導初期,EEG會在10~30s內從清醒狀態的高頻低幅β振蕩和γ振蕩轉變為0.1~4.0Hz的高幅慢-δ振蕩。

 

丙泊酚全麻過程中,慢-δ振蕩的振幅在達到平臺期前呈藥物劑量依賴性增加。此後,繼續增加麻醉藥物的劑量將導致爆發性抑制(burst suppression)。爆發性抑制是一種自然睡眠所沒有的腦電現象,包括間歇出現的高電壓慢波和尖波,以及交替出現的腦電抑制性活動。丙泊酚引起腦電爆發性抑制現象需要一個較大的效應室濃度,且具有較大個體差異。

 

隨著麻醉藥物濃度的進一步增加,腦電中爆發性頻率降低而抑制性腦電持續時間延長,直到出現大量的等電位腦電信號,臨床上可通過給予丙泊酚有目的地誘導腦電等電位狀態,從而在神經外科手術期間達到保護大腦或阻止全身性發作的目的。在連續泵注丙泊酚維持全麻的過程中,EEG將演變為慢-δ振蕩和α振蕩模式。通過高密度(64導聯)EEG研究發現,在意識消失期間,α振蕩在額部高度一致,這可能是由於丙泊酚能引起丘腦和皮層高度同步的α振蕩,使丘腦皮層環路的信息傳遞中斷,從而引起意識消失。當患者從丙泊酚全麻中甦醒時,慢-δ振蕩和α振蕩開始減少並逐漸被相對高頻低幅的β和γ振蕩所取代。

 

丙泊酚複合瑞芬太尼麻醉時,瑞芬太尼對於腦電信號的影響與麻醉深度相關,在淺麻醉時會降低β振蕩功率,而在深麻醉時降低δ振蕩功率及增加α振蕩功率。而在丙泊酚複合瑞芬太尼麻醉時給予氯胺酮可增加腦電β振蕩功率並伴有δ振蕩功率下降,使EEG向高頻非同步方向轉變。

 

2.自然睡眠及其EEG特徵

 

自然睡眠根據EEG、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以及眼電圖(electrooculography,EOG)表現可將其分為兩種不同的狀態,即與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形成有關的NREM睡眠及與記憶鞏固和情緒調節有關的快動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NREM睡眠由淺入深依次分為Ⅰ、Ⅱ、Ⅲ、Ⅳ(S1—S4)四期。在S1期,EEG表現為α波受抑制,低振幅β和θ波出現混合節律;在S2期,混合節律的背景上出現梭形波(由丘腦網狀核產生的12~14Hz的短波)和κ複合波(短暫的低頻振蕩,反映大腦皮質神經元活動的減少);在S3期,EEG表現為梭形波和高振幅的δ波;在S4期,梭形波消失,出現連續高振幅的θ波。而在REM睡眠期,EEG以α波為主,混有低振幅快波。

 

3.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在皮層EEG中的異同

 

慢-δ振蕩(0.1~4Hz)慢-δ振蕩是自然睡眠和全麻的共同特徵。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體觀察到相同的慢-δ振蕩需要一個完整的丘腦皮層網絡。與自然睡眠類似,抑制性GABA能神經元誘發慢-δ振蕩的機制可能涉及從腦幹覺醒中樞到皮層興奮性信號輸入的中斷。

 

自然睡眠和丙泊酚全麻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睡眠慢-δ振蕩與皮層神經元的靜息狀態同步,但在丙泊酚麻醉誘導下觀察到的慢-δ振蕩與皮層神經元的靜息狀態是非同步的。一項丙泊酚全麻和睡眠的源定位研究發現,與睡眠比較,皮層神經元更多的參與了丙泊酚全麻中的慢-δ振蕩。全麻的慢-δ振蕩是由於皮質環路中抑制性突觸後電流(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IPSCs)的增強所致。

 

其次,自然睡眠的慢波,左右額葉間存在明顯的不對稱,而這種不對稱性在丙泊酚麻醉的慢波中並不存在,這可能是由於丙泊酚廣泛作用於全腦神經元上的GABA受體,而不能精確地模擬自然睡眠中神經調節路徑。最後,在自然睡眠中,梭形波的功率在慢波正向斜率波形期間會增加,這種聯繫可能對睡眠中的記憶鞏固有重要作用。然而,慢波和梭形波之間的這種聯繫在丙泊酚麻醉慢波中大大減少。此外,有動物研究提示,作用於GABAA受體的麻醉藥物會使海馬和皮層振蕩分離。因此,與自然睡眠比較,長期的丙泊酚麻醉中記憶鞏固可能會發生改變。α振蕩(8~13Hz)清醒狀態閉眼時,大腦枕部可記錄到α振蕩,研究發現,REM睡眠期間觀察到的α波短暫爆發反映此期間的微覺醒或完全覺醒。

 

麻醉藥物作用於GABAA受體增加神經元的突觸後電流,這是α振蕩產生並維持的原因。然而,GABAA相關的α振蕩比清醒相關的枕部α振蕩在額部佔主導地位,振幅更大,並且高度一致,目前這種α振蕩的產生和消失已是判斷全麻意識消失和恢復的標準之一。麻醉導致的一系列相關GABAA受體作用的衰減時間和電導增加是產生皮層α振蕩波動態變化的原因。同時,在丘腦增加的GABAA受體作用的衰減時間和電導,增強了中間神經元的回彈放電,從而加強了丘腦固有的α振蕩動力。最終的結果是丘腦-皮層α振蕩耦合。值得注意的是,全麻誘導的α振蕩發生的頻率範圍和空間分布與睡眠梭形波相似。然而,

 

睡眠梭形波有一個數秒時長的不應期,而全麻誘發的α振蕩不會出現這樣的不應期。此外,全麻α振蕩只出現在慢-δ振蕩階段中,並且慢-δ振蕩階段明顯調節著全麻α振蕩的振幅。β振蕩(13~30Hz)β振蕩與麻醉藥通過作用於GABAA受體靶向增強IPSCs誘導的鎮靜狀態相關。而NREM睡眠與β振蕩的減少有關。一項對鎮靜相關的β振蕩的研究表明,他們的起源類似於麻醉誘導時產生的α振蕩。GABAA受體作用的衰減時間和電導的適度增加導致了低閾值放電中間神經元的不同步。

 

GABA突觸電流的增強導致緩慢的鉀膜電流(M-電流)的減少,從而導致LTS細胞興奮性和反彈尖峰增加。因此,逐漸增加作用於GABA能受體的麻醉藥劑量會導致持續的振蕩峰值動態,其在鎮靜狀態期間以β頻率範圍開始,在全麻期間轉變為α頻率範圍。當通過丙泊酚輸注來維持全麻狀態時,拔管後患者可見類似的β振蕩模式,因為他們在轉移至復甦室前為靜臥狀態。在反常興奮作用中也可見β振蕩,患者給予鎮靜劑時會發生這種欣快或者煩躁不安的狀態,其被稱為反常興奮作用的原因是因為本應產生鎮靜作用的丙泊酚卻產生了興奮作用。

 

有研究表明,丙泊酚的反常興奮狀態涉及GABAA受體介導的從蒼白球到丘腦的抑制性輸入的抑制,導致從丘腦到皮層的興奮性輸入增加,這也是鎮靜劑唑吡坦被認為能使輕微意識的患者產生覺醒的機制。γ振蕩(30~80Hz)振蕩為REM睡眠的特徵性的腦電活動。在丙泊酚誘導的鎮靜過程中為有序規律出現的β-γ振蕩和慢-δ振蕩。這些振蕩的振幅比清醒狀態下EEG中γ振蕩的振幅更大。在鎮靜期間,γ振蕩的功率超過了雙倍基線水平,並且這種增加在意識消失期間持續存在。之前有研究指出,腦部遠程功能連接,特別是γ和θ波段,可能對維持意識很重要。

 

且有報導表明,相對於覺醒,在NREM睡眠和麻醉期間,γ功率會下降。然而動物研究發現,顱內記錄研究顯示REM和NREM睡眠之間的γ同步性沒有差異,且慢波睡眠中的腦內EEG的γ同步性比清醒時更高。此外丙泊酚麻醉致意識消失期間γ功率持續增加(源模型分析表明,γ功率的這種增加源於前扣帶回和後扣帶皮層),γ和θ功能連接性並沒有變化,從而推斷出,當慢波存在時,γ活動是不足以維持意識的。這種矛盾的結果可能是由於不同研究所選擇的麻醉藥物和麻醉深度以及動物模型的不同所導致的。

 

4.小結

 

從EEG的角度闡述了丙泊酚致意識消失的特徵及其與自然睡眠狀態之間的異同。一般來說,全麻藥物對腦電活動產生抑制性作用,在較淺的鎮靜深度下,腦電活動與睡眠期相似,隨著麻醉的加深,腦電頻率逐步降低,波幅逐漸增大,甚至出現爆發性抑制和等電位。

 

此外,麻醉藥物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和皮層的活動,產生近似於睡眠、但明顯抑制覺醒的全麻作用,也解釋了為什麼麻醉藥物對感覺、記憶編碼和認知處理環路有顯著的影響。分析皮層EEG發現,全麻和自然睡眠EEG之間的差異顯示了兩者在大腦神經生理學中的狀態存在一定異同性。但睡眠和麻醉在神經和化學機制上存在著廣泛的交叉重疊,因此對睡眠和麻醉的神經機制研究,有助於進一步揭示全麻的作用機制。

 

來源:朱婉婷,張宇,劉程曦,喻田.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狀態皮層腦電圖的異同[J].臨床麻醉學雜誌,2019,35(02):199-201.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通過腦電圖數據來區分REM睡眠階段和清醒狀態
    除了腦電圖數據外,還需要其他生理標誌物來確認REM睡眠,當然包括快速的眼球運動和一種叫做肌張力的肌肉麻痺。現在,一項新研究首次確定了一種新型的腦電圖特徵,可以識別受試者何時處於REM睡眠階段。這項國際研究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領導,最初源於一個麻醉師團隊希望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專利在手術過程中處於什麼樣的無意識狀態。
  • 研究開發新型腦電圖,可識別睡眠狀態
    事實上,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利用腦電圖來研究大腦的電活動。在幫助癲癇診斷的同時,腦電圖數據還提供了有意識和無意識狀態的有用信息,例如幫助醫生了解昏迷患者的大腦活動。一般來說,腦電圖的測量可以確定一個人是清醒的,是處於深度睡眠狀態,還是處於麻醉狀態。然而,當我們進入快速眼動睡眠和做夢時,腦電圖數據會變得嘈雜,類似於清醒的大腦活動。
  • 丙泊酚對長時程增強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進展
    研究證實,單次丙泊酚注射對學習和記憶功能沒有影響,而持續的丙泊酚暴露會導致嚴重的學習記憶損害以及海馬LTP的抑制;在人類和齧齒動物中,低於麻醉劑量的丙泊酚同樣可以造成遺忘,表明其獨立於麻醉效果的記憶損傷作用。
  • 解析睡眠產生系統的睡眠-覺醒基本機制
    睡眠的定義   簡單行為學定義:機體失去對周圍環境知覺和反應的一種可逆行為,是複雜的生理和行為過程;   按狀態分為:NREM&REM睡眠;   腦電圖EEG表現:NREM睡眠期EEG表現同步化慢波,波形特徵紡錘波、K-符合波和高振幅慢波,分期為(Ⅰ、Ⅱ、Ⅲ)期,   REM睡眠期EEG表現活躍、激活,肌張力遲緩
  • 腦電圖準不準?到底該做哪種腦電圖 ?
    對癲癇患者來說,「腦電圖」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診斷、複診還是術前評估,腦電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腦電圖準不準,直接關係著診療的效果。那麼腦電圖背後有哪些原理、你做的腦電圖究竟準不準,你真的都清楚嗎?
  • 研究發現藍斑去甲腎上腺素神經系統在全身麻醉中的重要作用
    9月18日,《細胞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遵義醫學院教授喻田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杜久林研究組合作的題為《藍斑通過協同機制調節斑馬魚靜脈全身麻醉》的研究論文。
  • 「怪嚇人的」腦電圖到底是檢查什麼的?有沒有輻射?
    有些患者不了解腦電圖檢查,總覺得它「怪嚇人的」,還擔心它會對自己的大腦造成損傷;有一些患者,因為對腦電圖檢查不了解,經常會問我們:醫生,我已經做過CT了,為什麼還要做腦電圖?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講講這看起來有些「神秘」的腦電圖。什麼是腦電圖?
  • 除了診斷癲癇,腦電圖還有哪些用途?
    EEG在麻醉術中監測的應用國內外監測麻醉深度的EEG方法,有傳統時域分析和利用計算機控制的EEG監測技術形成的數位化腦電圖,包括功率頻譜分析、雙頻譜分析技術、時間-頻率平衡的頻譜熵等,以及近來興起的定量藥物腦電圖監測。
  • 準備做胃鏡腸鏡,無痛麻醉會不會變傻?聽聽醫生怎麼說
    快樂的睡眠時間。牛奶般的快速睡眠藥物。2、無痛內鏡麻醉的用藥無痛胃腸鏡的麻醉主要是靜脈給藥,和普通輸液沒有什麼區別,主要藥物是丙泊酚,綽號」牛奶」,丙泊酚是一種脂溶性靜脈麻醉藥,常規靜脈注藥後15秒至30秒病人入睡,起效很迅速、經過平穩、持續時間很短,停止注藥後5分鐘左右病人即可甦醒,且甦醒較完全,沒有甦醒期興奮現象,是理想的催眠性靜脈全身麻醉藥。
  • 哪些因素會影響腦電圖結果
    核心提示:哪些因素會影響腦電圖結果?專家表示:影響腦電圖的主要因素有年齡、個體差異、意識狀態、外界刺激、精神活動、藥物影響和腦部疾病等。其中年齡和個體差異與腦生物學特點及遺傳心理因素有關。外界剌激與精神活動引起的腦波改變屬於腦機能活動的一些生理性變化。藥物影響和腦部疾病所產生的腦波變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是一過性和可逆性的。
  • 美國科學家將研發磁脈衝睡眠儀器
    通過強迫大腦接收電磁波,使患者的大腦產生慢波而進入典型的深度睡眠狀態。腦電圖儀監測結果顯示,慢波通過腦部的速度約1秒鐘,慢波活動時間佔到整個睡眠時間的20%%。這表明,磁脈衝刺激可以幫助那些嚴重的慢性失眠患者很快地進入深度睡眠狀態。
  • 【罌粟通知】快發放中間神經元與丙泊酚誘導的大鼠島狀皮層錐體神經元的放電同步有關
    與丙泊酚誘導的大鼠島狀皮層錐體神經元的放電同步有關使用意識喪失劑量的全身麻醉藥物丙泊酚時,可誘導大腦皮層中的額葉節律。作者研究了未使用10μM丙泊酚和使用期間,來自突觸前快發放神經元的抑制性輸入如何調節錐體神經元之間自發性重複尖峰發射的時間。
  • 異常篇:最一目了然的成人腦電圖圖譜丨一鍵收藏
    隨著腦電圖分析技術迅速發展和對腦電圖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要求初學者對腦電圖的基本知識要準確掌握,然後在腦電圖專家的指導下對其臨床意義做出判斷。本文將介紹對成人腦電圖異常篇進行介紹,之後還會更新偽差篇,敬請關注……概述腦電圖異常分為背景活動異常和陣發性異常,其中背景活動異常是非特異性異常,與瀰漫性或局部腦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有關,陣發性異常是突出於背景活動的陣發性異常波發放,與癲癇類發作性疾病有密切關係。
  • 使用深度學習來控制處於麻醉狀態的患者的意識狀態
    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了使用深度強化學習來控制需要麻醉以進行醫療程序的患者的意識水平的可能性。他們的論文定於2020年國際醫學人工智慧大會上發表,被選為會議上發表的最佳論文。
  • 腦電圖掃描能否掃出癲癇
    常規腦電圖檢查一般需要至少20分鐘的描記。之前要做些準備工作,如安放電極、向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等。規範的檢查需要包括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下的描記,所以總的時間可達1~1.5小時。為了保證檢查效果,建議患者提前洗淨並弄於頭髮,避免使用髮膠或定型啫喱水等。通常是由專業醫生來進行具體操作。
  • 無線可攜式動物腦電遙測系統設計
    Tehovnik於1996年通過電刺激神經組織引起行為反應[2]。AndréA. Fenton等人也在1996年用模式識別技術驗證單個神經元的行為和活動的相關性[3]。Iyad Obeid等人於2004年記錄清醒狀態下獼猴的單個神經元活動[4]。目前生物腦電有線方式測量精度相對較高,但由於限制了動物的運動範圍,測量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導線纏繞或者被動物撕咬等情況[3]。
  • 「腦科學頂刊導讀52期」運動皮層微環路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啟發
    然而,臨床醫生目前受到三個因素的限制:(i)當前最低意識狀態檢查項目的相關行為數據有限,並且在診斷作為金標準的修訂版昏迷恢復量表中局限於幾個認知領域;(ii)經腦功能成像證實,臨床診斷為VS/UWS的患者中約有15–20%實際處於比VS/UWS更進一步的狀態;(iii)對每個最低意識狀態檢查項目的神經生理學和認知解釋尚不清楚,且存在爭議。
  • 中國團隊《自然》子刊發文:探索植物人語言意識水平
    基於意識的全局工作空間理論中意識與高級皮層腦區的關係,團隊進一步假設:高意識水平的腦活動會長時間停留在較為高級的前額葉-頂葉皮層信息環路中,而低意識水平的腦活動則更常分布於感覺等低級信息處理腦區——即大腦處理的語言序列句法結構越複雜,涉及到的高級腦區活動越多。研究人員記錄了3組被試在接受3種包含不同層級結構的語言序列時的腦電微狀態,並與靜息狀態進行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