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自然》子刊發文:探索植物人語言意識水平

2020-12-05 環京津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發文: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

2020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的合作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圖1)。

圖1、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和最小意識狀態(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患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然而,現階段對患者的狀態鑑定依賴於有經驗醫生的觀察和量表評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誤診率高達40%。近年來有研究者利用腦電或磁共振成像記錄患者的腦活動,進而推測其意識障礙程度,但範式較為局限,神經指標也較為匱乏,準確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因此,將語言加工這一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與意識狀態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對於研究大腦在不同意識狀態下處理語言加工的能力及神經機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另一方面,將語言加工能力做為大腦認知能力指標來判斷患者殘存的意識水平,對於意識障礙患者狀態診斷和康復預測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雖然現階段科研人員尚未徹底理解語言層級結構在大腦中的神經基礎和計算機制,但現有的基礎研究結果已經可以為臨床轉化提供借鑑。本研究合作者丁鼐研究員在以往的工作中發現,當健康人聆聽按一定頻率呈現的漢語語音序列時,大腦會以對應節律的神經振蕩並行表徵序列中不同層級的語言結構(字、詞及句子/短語;圖2a)。如,當以4字/秒的速度連續播放如「小馬過河」的4字句子,大腦會追蹤其中的字(「小」、「馬」、「過」、「河」;出現頻率為4 Hz)、詞(「小馬」、「過河」;出現頻率為2 Hz)和句(「小馬過河」;出現頻率為1 Hz)結構,並在腦磁或腦電等神經信號上得以體現。相應的,如果呈現的是「高學山跑」這樣不存在詞和句結構的4字語音序列,則只能觀察到與字結構出現頻率對應的神經信號。

圖2、研究流程。a)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語言層級追蹤相關神經反應的示意圖。b)腦電微狀態示意圖。c)利用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下的語言層級追蹤相關神經反應及腦電微狀態指標,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判斷並預測康復。  在此基礎上,團隊假設,意識障礙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與語言序列中層級結構的加工深度可能存在關聯,尤其會在高層級語言結構的神經表徵上得到體現。基於此,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3種包含不同層級的語言序列(僅包含字層級的單字序列,包含字及詞結構的詞組序列,包含字、詞、句層級的句子序列),記錄了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患者在接受到語音刺激時的床旁腦電活動,並與健康人進行了對比。群體對比的結果顯示,患者組和健康被試組均表現出了對字層級結構的顯著神經響應,但僅健康被試組的腦電活動顯著體現出對詞和句子結構的追蹤。值得注意的是,在個體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15名患者表現出對詞和句子結構追蹤的神經活動,其中6名患者在腦電記錄的100天後表現出明顯的意識水平康復。機器學習進一步顯示,利用詞組序列和句子序列條件下的神經活動對兩類患者的區分更為有效。

從神經機制上來說,意識並不是一個靜止的腦功能,而是一個動態變化、自我保持和全腦協同工作的實時演化過程。基於意識的全局工作空間理論中意識與高級皮層腦區的關係,團隊進一步假設:高意識水平的腦活動會長時間停留在較為高級的前額葉-頂葉皮層信息環路中,而低意識水平的腦活動則更常分布於感覺等低級信息處理腦區——即大腦處理的語言序列句法結構越複雜,涉及到的高級腦區活動越多。研究人員記錄了3組被試在接受3種包含不同層級結構的語言序列時的腦電微狀態,並與靜息狀態進行了對比。腦電微狀態基於全腦EEG電極活動變異最大時的腦電地形圖聚類得到,包含了持續時間、出現次數等多種指標,可以反映大腦整體活動狀態的時間和空間特徵(圖2b)。結果發現,基於群體腦電活動鑑定出的4種腦電微狀態的多項指標均體現出了組間及任務間的差異。被試組間比較顯示,在處理多層級語言序列時,健康被試更多地表現出了與高級認知活動信息環路相關的腦電微狀態,而患者上與感覺信息處理相關的腦電微狀態的出現概率更高。對比兩組患者時發現,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組,最小意識狀態組上感覺相關微狀態的持續時間更短,而高級認知相關微狀態的單位時間內出現次數更多。任務間比較顯示,患者組間的腦活動微狀態差異在高級語言任務條件下更為顯著(圖3)。兩種機器學習方法的結果均顯示,將語言層級相關的神經電活動和腦電微狀態相結合(圖2c),可以準確地判斷患者的意識水平,且句子條件下的分辨效果最佳。

圖3、三種腦電微狀態參數的最小意識狀態與無反應覺醒症候群組間差異隨任務中語言層級的提升而加大  更重要的是,綜合利用上述語言範式下的腦電指標建立的機器學習模型,不僅在診斷上顯著優於基於行為學量表的臨床評估,而且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患者個體在腦電記錄100天後的康復,正確率達到80%。為充分檢測語言-腦電模型對單個患者的分類和預測結果的可靠性,研究人員進一步引入新一批患者數據,對當前模型進行預測功能的泛化驗證,成功復現了準確的分類和預測效果。與之相對的是,基於臨床行為評分的模型完全不具備對新數據集的泛化能力。這一系列對預測效果泛化能力的驗證極為重要,意味著研究團隊可能找到了一種普適的大腦意識水平的評價指標,在昏迷、睡眠、麻醉等一系列與意識水平相關的大腦狀態評估中有著廣泛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團隊將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優化測試方案,結合多模態測試和記錄手段,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臨床效果、適應面和自動化程度,最終為研究意識障礙的神經機制、意識活動的神經表徵,以及在意識障礙患者上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實驗依據和理論基礎。

該研究由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神經所)王立平研究員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吳雪海教授共同指導,由腦智卓越中心桂鵬博士、蔣雨薇博士、溫雲卿博士、姜建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臧迪、齊增鑫博士、談家興、谷川弘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徐瓏博士合作完成,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趙繼宗院士、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Stanislas Dehaene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教授、浙江大學丁鼐研究員的大力支持,並得到腦智卓越中心靈長類生理檢測平臺的協助。研究獲得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上海市的項目資助。

來源:「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朱學森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 (鄭瑩瑩 李姝徵)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2020-05-27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李姝徵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 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我科學家有了新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
  • 探秘植物人的意識:40%的植物人神志清醒
    網易探索11月27日報導 20多年來,醫生都認為羅姆-霍本(Rom Houben)已經腦死亡,然而,神經學家史蒂芬-勞瑞斯(Steven Laureys)卻診斷出羅姆是十分清醒的。專家們稱,在被診斷為植物人的病人中,有多達40%的患者事實上神志是完全清醒的。今年46歲的比利時人羅姆-霍本,在眾人眼裡原本已經死了。
  • 「植物人」何時甦醒?更準確判斷標準來了:他們對不同語言刺激反應...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歷時多年,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
  • 「植物人」能否甦醒?讓他們通過語言刺激反應「親自」告訴你答案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歷時多年,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
  • 「植物人」能被喚醒嗎?
    本報訊(何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長眠不醒的「植物人」能否聽見親人的呼喚?如何科學客觀判斷「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研究,給出了答案。
  • 「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能否被喚醒?中國學者給出答案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結合機器學習方法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植物人」能否如願甦醒?
    為攻克「植物人」甦醒這一世界級難題,我國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提取了意識障礙患者與語言加工相關的神經表徵,並將其與機器學習方法結合,創建了一套診斷及預測模型,實現了對「植物人」意識水平的便捷臨床診斷與康復預測,正確率達80%。
  • 探秘植物人的意識:40%的植物人神志清醒(二)
    專家們稱,在被診斷為植物人的病人中,有多達40%的患者事實上神志是完全清醒的。只要照顧得當,即使是植物人也可以存活幾十年。不過,他們的命運是未知的,只有5%的植物人在一年照料後病情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對於處於最小意識狀態的病人來說,恢復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比如美國患者特瑞-沃利斯(Terry Wallis),連續19年無反應,突然有一天對母親張口叫「媽媽」。紐約的研究小組人員對其大腦進行成像,結果令人吃驚:在大腦未損傷的幾部分之間重新長出了無數神經通道。
  • 婆婆照顧植物人兒媳5年,出現「奇蹟」,植物人如何恢復意識?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聽說過植物人這一病症。我們在接觸網絡或是看電視的時候,都會了解到植物人是一個怎樣的狀況。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植物人都會出現哪些症狀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植物人的症狀有哪些?1、隨意運動喪失植物人肢體對於疼痛性的刺激有時候會出現屈曲性逃避反應。因此植物人這一類病人不能夠自行的運動,或者是變換體位,只能夠躺在床上面,而且必須要有他人去護理。
  • 「植物人」能甦醒嗎?何時醒?上海科研團隊最新成果提高判斷準確率
    東方網5月26日消息: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5月25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的合作研究論文。
  • 植物人有意識嗎?如何與植物人對話?
    利用fMRI檢測血氧水平依賴(簡稱BOLD)信號的方法,是日裔科學家小川誠二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期間發明的。因為脫氧的血紅蛋白(簡稱dHb)與氧化的血紅蛋白(簡稱Hb)磁性不同,能夠被fMRI所檢測。當神經細胞活動增加時,腦的局部血流增加,帶來更多Hb,改變dHb和Hb的比例,fMRI可以檢測到BOLD信號,間接反映局部腦區神經細胞的活躍程度。
  • 「植物人」有意識嗎?上海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研究
    因此,將語言加工這一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與意識狀態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對於研究大腦在不同意識狀態下處理語言加工的能力及神經機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另一方面,將語言加工能力作為大腦認知能力指標來判斷患者殘存的意識水平,對於意識障礙患者狀態診斷和康復預測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 昏睡數月"植物人"被喚醒 成功重建語言中樞系統
    同時,他也成為了西部首例通過這項技術實現語言中樞系統重建的患者。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陳然)11月26日報導 近日,在華西醫院神經外科,一名昏睡了6個月的「植物人」通過脊髓電刺激療法被成功喚醒。
  • 植物人|身體在這裡,意識卻不在這個世界……
    編者有言:文字、圖片、視頻均整理自《中國盲人音頻雜誌》,歡迎點擊左下角「原文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希望大家關注這一被公眾忽略的群體
  • 科學家研究腦機接口:可用於「植物人」意識檢測
    病人不能動作沒法發聲,但幾秒鐘後,正確答案「8」保留在屏幕上,意味著「植物人」會做這道算術題,並且計算機讀出了「植物人」的回答。  這並非科幻電影裡的場景。華南理工大學李遠清教授帶領的腦機接口團隊,正通過人腦與電腦的溝通,嘗試找出有意識的「植物人」患者,甚至讓他們可以表達簡單的想法。  輪椅怎麼實現「腦控」?
  • 科學網—植物人也有意識
    新華社電 由於植物人大腦皮層受損,處於深度昏迷狀態,人們通常認為無法與之交流。
  • 植物人被喚醒是觸碰了哪道「開關」
    長久以來,如何喚醒植物人的問題就像個謎一樣一直困擾著神經科學研究人員。  真正的植物人甦醒非常困難  「植物人又稱植物狀態、睜眼昏迷,實際上就是人活著像植物一樣,除保留一些本能的神經反射和基本的新陳代謝外,喪失了與外界溝通的能力,沒有了意識和思維能力。」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神經康復三科主任、主任醫師張皓告訴科技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