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何時甦醒?更準確判斷標準來了:他們對不同語言刺激反應...

2020-12-06 新民晚報

圖說:高密度腦電記錄系統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你或許曾因為這樣的故事而淚目:親人日復一日的呼喚,終於讓病床上的植物人甦醒。因為車禍、腦卒中等原因,我國每年有10萬患者在昏迷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植物人」狀態。能否利用神經科學的方式更準確判斷「植物人」有無清醒的可能?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歷時多年,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相關成果於北京時間今夜在《自然-神經科學》上在線發表。

圖說: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來源/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

目前狀態鑑定準確性低

「植物人」的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於家庭和醫生來說,都是一個兩難抉擇。一般家庭難以承擔長時間住院產生的費用;而醫院的床位資源也有限。」王立平說。

長期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前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現在對患者的狀態鑑定依賴於有經驗醫生的觀察和量表評分,比如觀察對於指令的反應和瞳孔,但這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誤診率高達40%。」王立平介紹,「近年來,有研究者利用腦電或磁共振成像記錄患者的腦活動,進而推測其意識障礙程度,但範式較為局限,神經指標也較為匱乏,準確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三年前,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中科院院士蒲慕明的一席話讓王立平眼前一亮。「能否利用神經科學,將語言加工這一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與意識狀態相結合來開展研究。」

「這項研究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北京天壇醫院在早期開展過很多實驗。在我們和華山醫院的研究中,納入了200餘人次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王立平告訴記者。將語言加工能力做為大腦認知能力指標來判斷患者殘存的意識水平,對於意識障礙患者狀態診斷和康復預測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圖說:科研人員介紹語言加工相關神經活動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巧妙實驗獲得有效結果

現階段,科研人員尚未徹底理解語言層級結構在大腦中的神經基礎和計算機制。不過,現有的基礎研究結果已經可以為臨床轉化提供借鑑。「我們的合作者浙江大學丁鼐研究員發明了一項聲音範式,可以用來探索大腦對語言層級結構的加工表徵。」王立平介紹,「根據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大腦只有越清醒,才能理解越複雜的句子。」

在實驗室,王立平向記者演示了實驗過程。科研人員播放一連串語音信號,每個字250毫秒,也就是每秒4個字,同時採集被測者的大腦信號。「當播放的是諸如『高學山跑』這樣無關聯的四字時,正常人大腦會跟著節奏,我們會觀察到4赫茲的震蕩。」王立平介紹。如果播放的是「嬰兒哭泣」或者「小馬過河」,若能理解詞組,會觀察到2赫茲/秒的震蕩;若理解句子則變為1赫茲/秒。

「群體對比的結果顯示,患者組和健康被試組均表現出了對字層級結構的顯著神經響應,但僅健康被試組的腦電活動顯著體現出對詞和句子結構的追蹤。」王立平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個體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15名患者表現出對詞和句子結構追蹤的神經活動,其中6名患者在腦電記錄的100天後表現出明顯的意識水平康復。機器學習進一步顯示,利用詞組序列和句子序列條件下的神經活動對兩類患者的區分更為有效。

圖說:研究流程

或找到普適評價標準

令人欣喜的是,團隊研究方法不僅在診斷上顯著優於基於行為學量表的臨床評估,而且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患者個體在腦電記錄100天後的康復,正確率達到80%。

「目前的工作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王立平嚴肅地說,「現在數據量多了,模型也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性,也能更好預測患者的預後。」在他看來,實驗還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科研人員希望通過了解患者的喜好,播放一些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聲音。

據悉,研究團隊或已找到了一種普適的大腦意識水平的評價指標,在昏迷、睡眠、麻醉等一系列與意識水平相關的大腦狀態評估中有著廣泛的潛在應用價值。王立平笑著告訴記者,目前,通過16個記錄點即可獲取相關神經信號。他們計劃將相關軟硬體整合在一起,未來讓病人家屬在家中就能操作。不過他補充說,這需要專業的團隊加入。

「我加入腦智卓越中心後,蒲先生就一直教導我們,要將基礎研究和臨床問題結合在一起。」王立平感慨,「能夠將神經科學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大家的熱情都很高漲。」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植物人」能否甦醒?讓他們通過語言刺激反應「親自」告訴你答案
    如何利用神經科學的方式更準確地判斷「植物人」有無清醒的可能,便成為當前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著眼點。令人欣喜的是,此次探索性研究不僅在診斷上顯著優於基於行為學量表的臨床評估,而且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患者個體在腦電記錄100天後的康復,正確率達到80%。更深度研究或找到更普適評價指標王立平介紹說,此次研究根據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大腦只有越清醒,才能理解越複雜的句子。
  • 「植物人」能否甦醒?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更準確的預測方法
    如何判斷植物人能否恢復意識,一直以來都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麥可·舒馬赫在2013年12月底滑雪時出現事故,頭部撞在巖石上 | Mark McArdle / Wikimedia Commons最近,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使用腦電圖檢測患者對語言的反應,有望預測植物人能否甦醒。
  • 「植物人」能否如願甦醒?
    「植物人」能否如願甦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明明近在咫尺,卻被阻隔在不同的世界。對很多遭遇不幸的「植物人」家屬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或許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卻無法彼此交流。面對親人熱切的呼喚,「沉睡」中的他們有朝一日會否創造甦醒奇蹟?
  • 新方法判斷「植物人」能不能醒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實現了對「植物人」意識水平的診斷和康復預測,正確率達到80%。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
  • 植物人被喚醒是觸碰了哪道「開關」
    植物人或植物狀態是嚴重腦損傷後出現的一種特殊意識障礙。不同於昏迷病人,植物人具有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但睜眼時與外界無法進行語言或其他方式的有效交流,只可能存在輕微的疼痛或者聽覺驚嚇等反應。目前醫學上將一部分意識水平稍好於植物狀態的病人稱為最小意識狀態或微意識狀態,這類病人可能存在稍好的反應,比如有表情、發聲、視覺追蹤、聽覺和疼痛定位等,但仍然無法進行語言交流或者正確使用物體。
  • 神外醫生花500萬「收養」74個植物人,植物人能甦醒過來嗎?
    據相關研究估算,我國約有30萬—50萬名植物人。與此同時,這個群體還在以每年8萬—10萬的速度快速增長,這樣的病人不僅對於家庭、社會是負擔,對於醫學界也是有許多爭議及難題。人們常常把腦死亡與植物人混為一談,其實兩者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等方面大有不同。
  • 昏睡數月"植物人"被喚醒 成功重建語言中樞系統
    同時,他也成為了西部首例通過這項技術實現語言中樞系統重建的患者。    脊髓電刺激療法 喚醒昏睡數月「植物人」    一年多以前,40歲的李先生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腦部受到重挫,生命垂危。經過多次手術搶救,李先生終於脫離生命危險,但卻陷入深度昏迷,成為了「植物人」。
  • PET掃描大腦可幫助判斷植物人甦醒機率
    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網站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通過正電子放射斷層成像技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來掃描大腦,可以幫助判斷重度腦損傷患者恢復意識的機率,有望用來預測「植物人」
  • 「植物人」能甦醒嗎?何時醒?上海科研團隊最新成果提高判斷準確率
    本研究合作者丁鼐研究員在以往的工作中發現,當健康人聆聽按一定頻率呈現的漢語語音序列時,大腦會以對應節律的神經振蕩並行表徵序列中不同層級的語言結構(字、詞及句子/短語;圖2a)。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3種包含不同層級的語言序列(僅包含字層級的單字序列,包含字及詞結構的詞組序列,包含字、詞、句層級的句子序列),記錄了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患者在接受到語音刺激時的床旁腦電活動,並與健康人進行了對比。
  • 植物人也可能甦醒過來!世界都為這項技術震驚
    植物人經過迷走神經刺激治療後,呈現意識甦醒跡象!
  • 植物人甦醒是奇蹟嗎?三個真實案例告訴你
    在旁人看來,他們曾經半隻腳已經踏進了鬼門關,卻奇蹟般地「復活」了;在家人看來,他們即便「昏睡」也能聽到生命的呼喚,等休息好了就會醒來……他們曾經被醫學診斷為嚴重意識障礙,昏迷過,僅有過微意識,更或者一度成了植物人。不幸中的萬幸是,他們甦醒了,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蹟。
  • 27年的植物人突然甦醒,已能進行交流,這無疑是醫學史上的奇蹟
    往前一步是奇蹟,退後一步是倫理 植物人狀態的患者通常有三類。要麼是完全沒有意識,眼睛緊閉,對環境完全沒有反應;要麼是眼睛睜開,但沒有意識反應;還有一類則是微弱的意識反應,如果受到刺激可能會移動手指。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科研人員介紹,每年中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疾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患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
  • 神經刺激「喚醒」昏迷15年「植物人」 英媒:挑戰醫學觀念
    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導英媒稱,一名35歲的法國男子由於車禍大腦受到大面積損傷後,處於醫學上所稱的昏迷狀態,即俗稱的「植物人」。但在長達15年之後,經過新的刺激療法,他已經「甦醒過來」。據英國廣播公司9月26日報導,法國裡昂的神經外科醫生在他的胸部植入生物電子裝置,刺激他的迷走神經。報導稱,經過半年的治療後,該名男子已經恢復了部分知覺。他可以轉動頭部,聽故事以及對指令做出反應等。《泰晤士報》的報導說,這是首次用刺激療法而非腦部外科手術的手段使長期昏迷的病人從「植物狀態」中甦醒過來。因此,專家們對此結果表示興奮。
  • 腦死亡和植物人有什麼區別?植物人或能甦醒,而腦死亡狀態不可逆
    植物人是大腦完全或者大部分喪失功能,但能夠自己呼吸。雖然沒有了意識,但是會保持心跳並且有反射動作。植物人患者可能會甦醒,也可能保持昏迷至病情惡化。而腦死亡是指全腦功能喪失的不可逆狀態。由於大腦中的腦幹功能喪失,人的最基本本能/反射也跟者喪失了。 舒馬赫醒啦!這應該是2018年聽到的最讓人開心的消息了吧!
  • 神經刺激部分喚醒植物人 為腦損傷後意識恢復鋪路
    「我並不是說他們的說法是不真實的。」Cole說,「我只是說,根據所呈現的結果是很難解釋的。」   目前有成千上萬的人處於植物人狀態。雖然他們不會對諸如觸摸之類的刺激作出反應,但這些人的大腦並沒有死亡。
  • 15年後,這個植物人甦醒了......
    主人公是一個35歲的男人,因車禍處於植物人狀態已長達15年之久。他在接受了一種使用神經刺激的先進療法後表現出了恢復知覺和意識的徵兆。他說:「很多患者被忽視了,在他們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時候可能就被動安樂死了。這篇論文使人們意識到,進入植物人狀態之後超過一年的時間並不代表患者完全沒有希望了。」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 (鄭瑩瑩 李姝徵)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福建一小夥墜樓成植物人,昏迷三個月後甦醒!第一句話是…
    在醫學上,持續昏迷三個月的人,就會被認定為處於「植物狀態」,要讓這樣的患者甦醒是世界難題。前段時間,33歲的小林終於甦醒了,而他之所以能夠甦醒,除了醫生和家屬「不拋棄不放棄」,還要多虧了電的幫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