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2020-12-06 瀟湘晨報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研究論文以《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為題,於北京時間5月25日深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上在線發表。

科研人員介紹,每年中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疾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患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然而,現階段對患者的狀態鑑定主要依賴於有經驗醫生的觀察和量表評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誤診率頗高。

該項研究利用了簡便易行、適用面廣的床旁腦電記錄手段,採集了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患者在接受到多層級語音刺激時的神經活動,並與健康人進行了對比。其結果顯示,當聽到含有字、詞、句結構等語音序列時,患者組和健康被試組均表現出了對字層級結構的顯著神經響應,但僅健康被試組的腦電活動顯著體現出對詞和句子結構的追蹤。在個體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15名患者表現出對詞和句子結構追蹤的神經活動,其中6名患者在腦電記錄的100天後表現出明顯的意識水平康復。在處理多層級語言序列時,健康被試組更多地表現出了與高級認知加工相關的腦電微狀態,而患者組與感覺信息處理相關的腦電微狀態的出現概率更高。

研究人員表示,綜合利用上述語言範式下的「追蹤」反應和腦電微狀態等神經活動指標建立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患者個體在腦電記錄100天後的康復情況。研究組進一步引入新一批患者數據對該模型進行預測功能的泛化驗證,成功復現了準確的分類和預測效果。

研究團隊表示,將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臨床效果、適應面和自動化程度。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 (鄭瑩瑩 李姝徵)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2020-05-27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李姝徵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 中國團隊《自然》子刊發文:探索植物人語言意識水平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自然》子刊發文: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2020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在《
  • 探索「植物人」語言能力和意識水平,我科學家有了新進展
    每年我國有近10萬患者因顱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病陷入昏迷,繼而進入長期的意識障礙狀態,即傳統意義上的「植物人」狀態,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患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
  • 「植物人」何時甦醒?更準確判斷標準來了:他們對不同語言刺激反應...
    能否利用神經科學的方式更準確判斷「植物人」有無清醒的可能?圖說:研究者結合多層級語言序列範式和頭皮高密度腦電記錄,幫助臨床醫生對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診斷和預後判斷 來源/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目前狀態鑑定準確性低「植物人」的長期治療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於家庭和醫生來說,都是一個兩難抉擇。
  • 新方法判斷「植物人」能不能醒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實現了對「植物人」意識水平的診斷和康復預測,正確率達到80%。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
  • 「植物人」能甦醒嗎?何時醒?上海科研團隊最新成果提高判斷準確率
    研究團隊針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並將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的參考。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unresponsivewakefulnesssyndrome,UWS)和最小意識狀態(minimallyconsciousstate,MCS)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患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
  • 「植物人」有意識嗎?上海科學家進行了深入研究
    因此,將語言加工這一大腦高級認知功能與意識狀態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對於研究大腦在不同意識狀態下處理語言加工的能力及神經機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另一方面,將語言加工能力作為大腦認知能力指標來判斷患者殘存的意識水平,對於意識障礙患者狀態診斷和康復預測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 「植物人」能否如願甦醒?
    「植物人」能否如願甦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 慧明明近在咫尺,卻被阻隔在不同的世界。對很多遭遇不幸的「植物人」家屬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或許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卻無法彼此交流。面對親人熱切的呼喚,「沉睡」中的他們有朝一日會否創造甦醒奇蹟?
  • 「植物人」能被喚醒嗎?
    本報訊(何靜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長眠不醒的「植物人」能否聽見親人的呼喚?如何科學客觀判斷「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研究,給出了答案。
  • 四成昏迷病人被誤診為植物人
    因此,準確判斷病人目前的意識狀態非常重要。   何江弘表示,持續性植物狀態的病人(植物人),意識恢復非常困難。即便他(她)們可以睜眼,視線有時甚至可以移動,可以微笑、哭泣,甚至是抓住親人的手、嘟囔和呻吟,絕大多數情況也只是無目的反射性動作。   不同於處於深度昏迷的植物人,微意識的病人獲得意識恢復的機會非常大,但具體恢復程度需要看病情。
  • 「植物人」能否甦醒?讓他們通過語言刺激反應「親自」告訴你答案
    如何利用神經科學的方式更準確地判斷「植物人」有無清醒的可能,便成為當前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著眼點。圖片來源: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從量表評分誤診率40%到評估正確率達80%意識障礙患者中,以無反應覺醒症候群和最小意識狀態兩類最為常見。相較於無反應覺醒症候群患者,最小意識狀態患者的殘存意識水平更高,康復可能性也更高。
  • 「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能否被喚醒?中國學者給出答案
    長眠不醒的「植物人」能否聽見親人的呼喚?如何科學客觀判斷「植物人」是否還存在意識?近日,我國科學家給出了答案。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結合機器學習方法對意識障礙患者開展了語言加工相關神經表徵的探索性研究,成功實現了對患者意識狀態的診斷和康復預測,為意識障礙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植物人有意識嗎?如何與植物人對話?
    平常對死亡的粗略定義,一般說得過去,例如在醫院以外常將無呼吸、心跳作為判斷死亡的標準。但是,在現代醫院只依據呼吸、心跳判斷死亡就不合適。這一問題,不僅與個體有關,與家庭成員如何決定是否撤銷維持呼吸心跳的機器有關,也與人類普遍關心的生死問題有關。神經生物學結合現代成像技術,可以化解這個貌似哲學問題的神經生物學問題,找到物理學答案。
  • 植物人被喚醒是觸碰了哪道「開關」
    長久以來,如何喚醒植物人的問題就像個謎一樣一直困擾著神經科學研究人員。  真正的植物人甦醒非常困難  「植物人又稱植物狀態、睜眼昏迷,實際上就是人活著像植物一樣,除保留一些本能的神經反射和基本的新陳代謝外,喪失了與外界溝通的能力,沒有了意識和思維能力。」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神經康復三科主任、主任醫師張皓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腦部掃描能判斷病人是否是植物人
    通常來說,醫生要判斷某個病人究竟是處於植物人狀態還是仍然具有某些深層思維活動,只能通過床邊觀察做出診斷。而現在,一項在5月26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標準腦部掃描技術能夠幫助醫生在上述兩種狀態之間做出明確區分。
  • 科學家研究腦機接口:可用於「植物人」意識檢測
    為提高導電性能,電極帽採集信號前,實驗人員會給每個小孔滴入像牙膏或麵糊一樣的膠體,這種膠體能改善頭皮和電極的導電效果。  另外,李遠清團隊正在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影像科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手段進行人腦信息處理機制的探索。和腦電數據相比,核磁共振採集到的數據量大得多,處理起來也更加複雜。
  • 植物人群體:意識出走後,何處安身?
    長久以來,這個謎題一直困擾著神經科學的研究人員。目前,醫學上,「植物人」的意識狀態分為兩種:一部分意識水平稍好的病人,被稱為「最小意識狀態」或「微意識狀態」,這些病人在接受神經調控手術、磁刺激、電刺激等治療後,仍有可能醒來;而「持續植物狀態」的病人,醒來的機率非常低。
  • 探秘植物人的意識:40%的植物人神志清醒
    網易探索11月27日報導 20多年來,醫生都認為羅姆-霍本(Rom Houben)已經腦死亡,然而,神經學家史蒂芬-勞瑞斯(Steven Laureys)卻診斷出羅姆是十分清醒的。專家們稱,在被診斷為植物人的病人中,有多達40%的患者事實上神志是完全清醒的。今年46歲的比利時人羅姆-霍本,在眾人眼裡原本已經死了。
  • 探秘植物人的意識:40%的植物人神志清醒(二)
    臨床實驗證明,這些方法是有效的,大多數情況下,能讓患者心率穩定,緩解肌肉緊繃。只要照顧得當,即使是植物人也可以存活幾十年。不過,他們的命運是未知的,只有5%的植物人在一年照料後病情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對於處於最小意識狀態的病人來說,恢復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比如美國患者特瑞-沃利斯(Terry Wallis),連續19年無反應,突然有一天對母親張口叫「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