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電極技術揭秘,記錄腦電圖數據

2020-12-03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陳根

一般來說,為了測量心臟或肌肉組織的電活動,會將相對堅硬的電極與接觸凝膠一起應用於皮膚。不過,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更加便捷的替代方式,以臨時「紋身」電極的形式出現。

近日,據外媒報導,歐洲工程師優化了一項新技術,即使用臨時紋身電極來記錄腦電圖(EEG)大腦活動。這項技術成本低廉,可以用噴墨印表機列印出來,並且還能像傳統電極一樣準確地輸出腦電圖數據。

該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Laura Ferrari表示:「腦電波屬於低頻範圍且EEG信號的振幅非常低。它們比EMG或ECG信號更難捕捉到。」

而紋身電極是首個適用於長期腦電圖測量的乾式電極,同時又能與磁腦成像(MEG)兼容。

紋身電極由標準噴墨印表機列印的導電聚合物製成,電極僅僅使用水施用於皮膚。由於它們的厚度小於1微米,所以能夠很好地貼合在不平整的表面上。當患者四處移動時它們保持在原位,據報導將其放置在皮膚上幾乎感覺不到。

此外,電極在施用後仍保持粘附和可操作狀態(儘管可以用肥皂和水擦洗它們),從而可以對患者進行長期監測,不過它們現在仍然需要連接電線才能讀取數據。

新電極提供準確和穩定的皮膚接觸,其可以在需要頻繁腦電圖測量的長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這種電極的發明者之一、Francesco Greco認為這種創新電極比傳統的溼式電極更便宜且穿戴起來更加舒適。

印表機創建的紋身電極的另一個特徵是,甚至紋身的穿孔,例如通過頭髮的生長,也不會損害電極的導電性和信號傳輸。這在長期應用的情況下尤其相關,因為毛髮生長導致使用傳統測量方法的結果不準確。

臨床試驗發現,這項新技術在測量腦電圖信號方面跟傳統電極一樣有效,而傳統電極需要訓練有素的人員進行耗時的應用。另外,他們的應用還需要用到一種溼的導電凝膠,這種凝膠會在幾小時內逐漸變幹,使得長時間內的一致測量結果可能性變得有限。

Greco表示,目前正在開發具有集成電晶體的無線紋身電極,可用來測量賣場和有針對性地刺激身體區域,這意味著發送和接收信號成為可能。

可以預見,這項技術在未來的成熟將助力於醫療,從神經工程到腦部計算機接口都將迎來新突破,電子紋身將在醫療保健領域存在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但在此之前「電子紋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紋身電極: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
    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在臨床實踐中對大腦活動的評估面臨多個限制,其中這種電極可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術解決方案並提高診斷效率。
  • 使用印刷紋身電極測量腦信號
    這種類型的電極在2018年進行了優化,為心電圖或肌電圖(EMG)等電生理檢查開闢了全新的道路。得益於700至800納米的厚度(約為人的頭髮的100倍),紋身能適應凹凸不平的皮膚,而且在身上幾乎不會被察覺。此外,"紋身 "是乾式電極;與凝膠電極不同的是,它們的工作原理是沒有液體界面,不會變幹。它們特別適合長期測量。
  • 陳根:噴墨列印紋身電極,首個長期腦電圖乾式電極
    文/陳根一般來說,為了測量心臟或肌肉組織的電活動,會將相對堅硬的電極與接觸凝膠一起應用於皮膚。不過,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更加便捷的替代方式,以臨時 「紋身」電極的形式出現。近日,據外媒報導,歐洲工程師優化了一項新技術,即使用臨時紋身電極來記錄腦電圖(EEG)大腦活動。這項技術成本低廉,可以用噴墨印表機列印出來,並且還能像傳統電極一樣準確地輸出腦電圖數據。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2,紋身電極: 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來源:腦機接口社區臨時紋身電極是皮膚傳感器領域的最新發展。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
  • 腦電圖準不準?到底該做哪種腦電圖 ?
    對癲癇患者來說,「腦電圖」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診斷、複診還是術前評估,腦電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腦電圖準不準,直接關係著診療的效果。那麼腦電圖背後有哪些原理、你做的腦電圖究竟準不準,你真的都清楚嗎?
  • 淮南朝陽醫院開展腦電圖 + 腦地形圖檢查
    什麼是腦電圖?近日,淮南朝陽醫院電生理室正式開展腦電圖+腦地形圖檢查!腦電圖是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腦電圖檢查是神經系統機能檢查方法之一。和大家熟悉的心電圖檢查一樣,腦電圖檢查,也是利用儀器來記錄身體電活動的一種方式。
  • 揭秘孚科思專注力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摘要:揭秘火爆寶媽圈的孚科思專注力腦電生物反饋技術的原理。腦電生物反饋技術是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的融合。看似兩個相隔甚遠的學科,他們的融合,並運用在教育業,可以改善孩子專注力問題。腦電生物反饋技術(以下簡稱「腦電訓練」)會通過高科技採集人的腦波狀態,腦波是有一定數量的神經元活動產生的,人類的每個神經元都與其他的神經元相連,當一個神經元被激活後,會產生一個棘波向其他的神經元發射信號。人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在接收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會加強和創造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熟能生巧就是這麼來的。
  • 市二醫利用手術機器人輔助完成立體三維腦電圖電極植入術
    5月15日,在華科精準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金陽醫院)完成一名25歲男性患者立體三維腦電圖(SEEG)電極植入術,這也是國產手術機器人在貴州省內首次完成該手術,目前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平穩。
  • 腦電圖入門攻略,這些「波紋」你能看懂嗎?
    腦電圖(EEG)是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腦電圖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常規腦電圖、動態腦電圖、視頻腦電圖、立體定向腦電圖等。
  • 實戰圖形教你掌握正常成人腦電圖
    腦電圖放大器的敏感性用μV/mm來表示,它說明的是在圖上,波幅的高度反映的腦電電位差是多少。例如:在敏感性為10μV /mm腦電圖圖中,如果一個腦電波的垂直高度為7mm,其波幅就是70μV。在腦電圖中,按照波幅的高度可以分為幾個級別,對於成人腦電圖,<25μV稱為低波幅,25-75μV稱為中波幅,75-150μV稱為高波幅,>150μV稱為極高波幅。
  • 無線可攜式動物腦電遙測系統設計
    隨著微電子學的快速發展,腦機接口(BCI)技術應運而生,它是在人(或動物)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連接通路。早在1975年Ranck等人通過電刺激來尋找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部分[1]。
  • 癲癇科普丨腦電圖準不準,關鍵看這幾點
    對癲癇患者來說,「腦電圖」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診斷、複診還是術前評估,腦電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腦電圖準不準,直接關係著診療的效果。那麼腦電圖背後有哪些原理、你做的腦電圖究竟準不準,你真的都清楚嗎?
  •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腦電圖 入大腦皮層尋癲癇病源
    中新社香港四月二日電 (記者 陳伊敏)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日宣布,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引入的新監察技術,能深入大腦皮層,找出癲癇症發病源頭,目前已為七十餘名病人,進行了切除手術。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外科學系的醫生自二零零六年起,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利用一種更精密的方法─「顱內腦電圖監察技術」,準確地確認引致癲癇發作的病變源頭。  威爾斯親王醫院已替超過七十名病人進行癲癇手術,當中有三名原本被定為不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應用了顱內腦電圖監察技術,成功找出癲癇病變源頭,並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沒有產生後遺症。
  • 異常篇:最一目了然的成人腦電圖圖譜丨一鍵收藏
    隨著腦電圖分析技術迅速發展和對腦電圖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要求初學者對腦電圖的基本知識要準確掌握,然後在腦電圖專家的指導下對其臨床意義做出判斷。本文將介紹對成人腦電圖異常篇進行介紹,之後還會更新偽差篇,敬請關注……概述腦電圖異常分為背景活動異常和陣發性異常,其中背景活動異常是非特異性異常,與瀰漫性或局部腦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有關,陣發性異常是突出於背景活動的陣發性異常波發放,與癲癇類發作性疾病有密切關係。
  • ——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一、腦電生物反饋是什麼?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二、腦電生物反饋的起源與發展腦電圖的產生;1924年,德國的精神科醫生翰思貝魯加發現人腦也產生一種電信號,並於1929年首次發表「人腦的電信號」的論文。
  • 「怪嚇人的」腦電圖到底是檢查什麼的?有沒有輻射?
    有些患者不了解腦電圖檢查,總覺得它「怪嚇人的」,還擔心它會對自己的大腦造成損傷;有一些患者,因為對腦電圖檢查不了解,經常會問我們:醫生,我已經做過CT了,為什麼還要做腦電圖?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講講這看起來有些「神秘」的腦電圖。什麼是腦電圖?
  • 腦電圖掃描能否掃出癲癇
    正因為腦電圖是癲癇診斷的有力依據,所以操作更需要專業技術,患者可以對操作詳情了解起來,正好能夠考量操作醫生的專業性。  那麼,腦電圖診斷癲癇如何操作?  常規腦電圖檢查一般需要至少20分鐘的描記。之前要做些準備工作,如安放電極、向患者講解相關注意事項等。規範的檢查需要包括清醒和睡眠兩種狀態下的描記,所以總的時間可達1~1.5小時。
  • 電子紋身利用PVDF壓電薄膜傳感器監測心臟健康狀況
    我們已經聽說過所謂「電子紋身」,這是傳統上用於監測心臟病患者心臟的剛性電極的一種更舒適、更長時間的替代品。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現在一種新的方法比其他方法更準確地追蹤心臟健康,因為它以兩種方式進行追蹤。該設備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Nanshu Lu領導的團隊開發。
  • 科學家通過腦電圖數據來區分REM睡眠階段和清醒狀態
    正因為如此,研究人員很難僅用腦電圖(EEG)數據來確定主體何時進入REM睡眠(快動眼睡眠或快波睡眠)階段。 除了腦電圖數據外,還需要其他生理標誌物來確認REM睡眠,當然包括快速的眼球運動和一種叫做肌張力的肌肉麻痺。現在,一項新研究首次確定了一種新型的腦電圖特徵,可以識別受試者何時處於REM睡眠階段。
  • 這回是真腦交! 這項技術讓你化身X教授控制VR
    最近,有一家科技公司正在研究腦電波技術,企圖用腦交的方式進行VR操作。當我們不需要肢體語言即可讓VR世界裡的角色做出我們想要的動作,像X教授(X-戰警裡的腦電波變種人)一樣對電腦進行對直接快速的交互,真正的沉浸式體驗未來本該如此。 VR遊戲下載、新遊推薦、福利,盡在17173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