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走神?控制老鼠?——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2020-12-04 瑞誠厚科技

一、腦電生物反饋是什麼?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

二、腦電生物反饋的起源與發展

腦電圖的產生;1924年,德國的精神科醫生翰思貝魯加發現人腦也產生一種電信號,並於1929年首次發表「人腦的電信號」的論文。Alpha波控制;20世紀60年代後期,Joe Kamlya發現受試者可以意識到自身的腦部狀態,甚至可以對α波的腦電活動進行控制。第一個被改變的腦波:1969年,Sterman研究通過鈴聲訓練貓的攝食行為,訓練貓產生SMR節律,發現腦電波是可以訓練的。SMR訓練多動症;Joel lubar夫婦通過訓練SMR波等,來教導注意力障礙和多動症的患者如何獲得行為上的沉靜和改善注意力的狀態。

由此可見,腦電生物反饋技術在全世界已經有多年歷史了。但是為什麼腦電技術可以訓練注意力呢?首先,小編來告訴你腦電波是什麼。

腦電波的正常表現

頻率在8-13赫茲之間的腦波稱作α波,為構成腦電圖的最基本要素,以此作為基礎,比α波頻率慢的波稱之為慢波,比α波快的波稱之為快波。

δ波:深度睡眠腦波狀態(範圍0.5-3HZ)

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狀態下,可出現這種波段。

θ波:深度放鬆、無壓力的潛意識狀態(範圍4-8HZ)

成年人在意願受到挫折和抑鬱時以及精神病患者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範圍8-13HZ)

是成年人安靜閉目狀態下的正常波形,在頂、枕區活動α最為明顯,數量越多,而且波幅也最高。

β波:緊張、壓力、腦疲勞時的腦波狀態(範圍14HZ以上)

人們清醒時,大部分時間大腦頻率處於β波狀態。隨著β波的增加,身體逐漸呈緊張狀態,容易疲倦。適當的β波對注意力提升以及認知行為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SMR波(12-15Hz):人的基礎律動能力

腦科學中將其稱為注意力波,是控制行為活動保持良好的節律性的能力,這個波段的幅值高人的注意力水平就好,反之,注意力的水平就比較弱。

人在緊張狀態下,大腦呈現的是β波;感到睡意朦朧時,腦電波就變成θ波;進入深睡時,變成δ波;身體放鬆,大腦活躍,靈感不斷的時候,就呈現了α腦電波。當現階段外界環境給患者自身造成壓抑、鬱悶、低落等情緒出現時,腦波表現為α波或θ波佔比過高。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儀通過治療降低過多的腦電波佔比,加強自身情緒管理能力。

風靡全網的"腦電走神環"

最近,浙江省小學生頭戴"走神監測環"上課的視頻驚現網絡。該設備號稱使用優化的NASA公開算法及專注指數算法,利用信號傳輸和特徵提取前沿技術,可以監測腦電波,評判孩子們上課和寫作業時是否集中了注意力並打分,然後將數據及排名情況傳到老師及家長手裡。被採訪老師的神回復是:用一年沒明顯不適。

學生們上課帯"腦電走神環"

但是相關的專家說,"走神監測環"缺乏物理學支持。雖然人在不同的狀態下可以出現不同的微電壓信號,專注的時候和煩躁的時候出現的微電壓波形的確不一樣,但是這個信號十分微弱,大約在幾十微伏特(即百萬分之幾十伏特)的量級,需要用極為靈敏的電極陣列才能通過頭皮採集到。腦電圖的成功應用,目前也只限於癲癇病的甄別和診療。

再有,從物理學角度分析,極其微弱的腦電信號,是很容易混淆於背景噪音中的。如果這種"走神監測環"的檢測靈敏度或者解析度達不到百萬分之一伏特量級,那麼檢測結果就不可能準確。

因此,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戴 "腦電波走神監測環"可評判小學生注意力的說法不靠譜,不過是商家的炒作而已,家長們千萬別上當。

腦電波控制老鼠穿越迷宮

挑戰者在控制小白鼠

在《挑戰不可能》第二季節目現場,浙大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極為震撼的挑戰——用腦電波操控小白鼠走迷宮。

挑戰迷宮共有四關,評審將任意設置前三關以增加小白鼠闖關階段的難度和不確定性,挑戰者將用腦電波操控小白鼠按照評委設置的既定路線前進。第四關小白鼠需在90秒內穿越沙漠進入飛碟,即為挑戰成功。

儘管挑戰過程中,小白鼠幾度想走向錯誤的方向,但在隊員的腦電波控制下,最終還是走向了正確的方向。

浙大學霸沒有讓大家失望:挑戰成功!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空想,腦電波控制是能夠實現的!

人類腦電波可以控制老鼠基因

接下來,小編來普及一項人類腦電可以控制老鼠基因的研究。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一種小型的光學器件能夠利用人類腦電波產生微弱的閃光,進而能夠激活老鼠腦部的部分基因。這項新的理論某一天可能被應用於治療那些患有慢性頭痛或癲癇的病人——當他們在由於頭痛或癲癇發病而導致腦電波異常時,通過腦電波的輸入即可得到治療。本項研究成果的作者,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院馬丁富森格(MartinFussenegger)說道。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富森格和他的同事們要求志願者們通過玩一款"Minecraft"遊戲或利用生物反饋(一種利用顯示器引導人腦電波同步的技術)來集中精力,這兩項活動能夠產生一種特殊的腦電活動,被腦電圖(EEG)所捕獲並無線輸入到老鼠的大腦植入體中。"這些腦電波模式被記錄,處理,隨後我們設定一個特定的閾值,"富森格說道。"如果某一模式下超過了這一閾值水平,它會在一段時間內開啟一個近紅外LED"。這段近紅外光隨後會啟動一個微型細胞構件——一個在小鼠大腦植入體內部被光所活化的細菌蛋白。細菌蛋白引發化學反應,激活負責編碼一種特定人類蛋白的基因片段。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是通過國際認可的最尖端的注意力提升技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升大腦功能的技術。在未來腦科學的領域上還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相關焦點

  • 揭秘孚科思專注力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摘要:揭秘火爆寶媽圈的孚科思專注力腦電生物反饋技術的原理。腦電生物反饋技術是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的融合。看似兩個相隔甚遠的學科,他們的融合,並運用在教育業,可以改善孩子專注力問題。腦電生物反饋技術(以下簡稱「腦電訓練」)會通過高科技採集人的腦波狀態,腦波是有一定數量的神經元活動產生的,人類的每個神經元都與其他的神經元相連,當一個神經元被激活後,會產生一個棘波向其他的神經元發射信號。人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在接收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會加強和創造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熟能生巧就是這麼來的。
  • 腦電生物反饋的應用範圍有多廣?
    腦電生物反饋,又稱神經反饋,是一種通過對大腦進行密集訓練從而改善大腦功能的治療方式。雖然該技術聽上去比較複雜,但治療過程卻非常的簡單;此外,由於無需插入電極,患者也不用忍受任何痛苦。患者所要做的,僅僅是學習(learning)。
  • 腦電生物反饋,調節焦慮抑鬱,奏響大腦的交響曲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項被低估的療法——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技術 生物反饋是【誘發SMR節律】 3、監測貓的腦電波,腦電圖中一出現該節律,立即給予食物獎賞。【訓練貓產生SMR節律】 實驗結果:訓練後SMR節律明顯增加,貓變得安靜、少動。 生物反饋技術於20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國應用於臨床醫學。
  • Roywos專注力訓練:源自美國的即時腦電反饋技術!
    孩子上課容易分心走神,寫作業時拖拖拉拉,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這些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大多跟專注力有關。束手無策的家長們不妨來了解下,如何通過訓練讓孩子提高專注力,改掉這些臭毛病。專注力具有可塑性專注力通常稱為專注力,是一種底層的學習能力。研究表明,神經元具有可塑性。
  • 心理援助: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葛孝芳)在唐山心理醫院的一間診室裡,患者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醫務人員打開測試儀「事實上,這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法,又稱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醫務人員說。通過訓練腦電波,不但可治療某些神經上的疾病,還可改善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等。  腦電反饋訓練室內陳設很簡單,一臺測試儀、一張辦公桌和一個寬大的沙發。
  • 神經反饋訓練知識講堂(1)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原理
    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指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專家解說腦電生物反饋儀器
    目前市面上有多種腦電生物反饋儀器,它們的功能是不是像廣告中的那麼神奇呢,從治療失眠,偏頭疼,多動症,癲癇,憂鬱症到提高注意力和潛能開發。
  • 神奇的"腦控"技術:通過腦電波"控制"另一人大腦
    一個人通過腦電波對另一人的大腦進行「控制」,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然而,近日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進行了一次人腦「意識融合」試驗,讓科幻成為現實。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教授羅傑西·拉奧日前在該校進行了一次試驗。拉奧坐在學校的實驗室裡,頭部通過電極與一臺腦電圖描記器相連。
  • 孩子上課總是走神怎麼辦?首都兒研所特級專家白建萍講授講解如何
    很多家長可能都在為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問題而頭痛,下面濟南六一兒童醫院特邀專家白建萍教授就為各位家長介紹一下孩子上課總是走神的原因是什麼。人的注意是受大腦控制的,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受到外界刺激形成興奮區域,周圍的區域則受到抑制而處於相對不興奮的狀態。
  • 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技術——調節焦慮抑鬱情緒,百家公立醫院的...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助力調節情緒障礙相較於傳統的心理、行為治療方法,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成為越來越多焦慮、抑鬱人群的選擇。其原理是在腦電技術引導下,以呼吸訓練、引導想像、肌肉放鬆的形式,通過對患者進行α波、感覺運動節律(sensory motor rhythm,SMR)和θ波的訓練,誘導d波成分的序化和θ波的產生,使焦慮、抑鬱患者學會調整自己的腦電活動,從而輔助其改善心理和生理功能。
  • 腦電反饋 幫助中小學生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性分析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進行了腦電反饋測試,但是結果我看不太明白,能幫我講講嗎?這位家長提到的問題,也是很多學員家長希望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來為大家講一講腦電反饋數據應該怎樣解讀?優秀學員的數據是什麼樣子的?
  • 哈佛大學實現生物間精神控制 用腦電波控制老鼠擺尾
    遊戲《紅色警戒》中,「精神控制」是尤裡的絕技。現在,科學家正努力讓「精神控制」從科幻走向現實。前天,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PLOS One網站上發表文章,宣布成功地進行了人對動物的「精神控制」實驗,志願者以腦電波控制老鼠,使其擺動尾巴。這意味著「精神控制」的研究又進了一步,科學家希望將來能用「精神控制」系統幫助癱瘓患者重新學會活動四肢。
  • 「監測走神」不只有頭環,還有電極帽腦波音樂等!售價高至萬餘元
    近日,一款可監測學生上課是否走神的頭環在浙江金華一小學投入使用,引發持續關注。因頭環檢測佩戴者腦電波並反饋專注力數據,被不少人稱為「緊箍咒」。11月1日,金華市金東區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該設備已在該小學暫停使用。南都記者注意到,除此類智能頭環之外,網購平臺還有其他專注力訓練產品。
  • 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實現腦電波控制老鼠運動
    實驗人員頭戴腦電波接收器,當把注意力集中到老鼠上的時候,就會觸發老鼠尾巴的運動。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一種非常有趣的裝置,人們可以利用腦電波控制老鼠。  這個實驗是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的,為什麼哈佛醫學院設計這種能夠允許人類思維控制老鼠的實驗?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夠利用這種原理使癱瘓的病人恢復運動機能,使截肢的人能夠更好地控制假肢。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然後電信號沿著長長的神經纖維一路傳到大腦,大腦再產生腦電波指示,給出動作指令。」王守巖說。腦機交互的基本原理就是對腦電波展開分析。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王立平介紹,其具體步驟是:第一,通過開顱手術將電極植入顱骨內,或者在腦袋上帶上頭環採集腦電波。第二,將腦電波的複雜波形轉換成數據,再降噪、解析。第三,將解析好的信息編碼,發出動作指令。第四,將外界感知的信息通過刺激裝置反饋給大腦
  • 腦電打字幫助「漸凍人」
    當清華神經工程團隊研究的腦電打字,幫助漸凍人王甲實現文字溝通的事跡被中央臺播出後,SSVEP項目才被眾人了解。每年度腦電打字比賽的桂冠均被中國人摘錄。中國腦科學和心理學雖然起步晚,但是該領域的發展進度令世界敬仰。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國際腦研究組織宣布,21世紀是「腦科學時代」。 視點聚焦 人腦的智能 科學源於幻想,這話有一定道理。電影《阿凡達》男主角是一位坐在輪椅上的殘障人士。然而,他卻可以用思維去控制一具人造「外星人」軀體,演繹了一場「心靈感應」的神奇。
  • 【腦科學與教育】你可能誤會「熊孩子」了
    在進化的角度來看,從老鼠、貓、兔子、海豚、黑猩猩,到我們人類,腦的發育有幾個特點:第一是大腦容量越來越大,大腦所佔身體的比重越來越大;第二是大腦表面積越來越大,表現為越來越不光滑,老鼠的大腦比較光滑,而人類的大腦卻擁有很多褶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大腦表面積的增加並不是所有功能區域成比例增長的。
  • 抗抑鬱藥療效如何 腦電生物標記物可預測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葉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而這種生理病理異質性給治療帶來的問題,是特定抗抑鬱藥僅對部分抑鬱症患者有效,目前尚缺乏穩健且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來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吳畏說。
  • 「我的腦」控制「你的腦」
    這是一項包括技術、應用、倫理等內容在內的龐大計劃:科學家們希望找到腦細胞交互的方式、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的運作模式;醫學家們希望能為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癲癇的治療帶來新的轉機,軍隊則希望為士兵們找到醫治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和腦損傷的方法;歐巴馬則要求他的生物倫理研究委員會開展相關研究,以確保該計劃的開展符合最高倫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