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2020-12-04 環渤海新聞網

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葛孝芳)在唐山心理醫院的一間診室裡,患者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醫務人員打開測試儀,在患者的前額和耳後上,夾上五個電極。此時的電腦顯示屏上,一邊顯示患者的腦電波圖像,一邊顯示一幅汽車的三維動畫。「只要集中注意力,汽車就會連續不斷地前進。」「事實上,這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法,又稱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醫務人員說。通過訓練腦電波,不但可治療某些神經上的疾病,還可改善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等。

  腦電反饋訓練室內陳設很簡單,一臺測試儀、一張辦公桌和一個寬大的沙發。

  訓練開始——第一次體驗的患者,心情難免有些緊張,越想靜下心來,雜念就越多,臉上雖未顯露,但內心的急躁被儀器洩露無疑:紡錘形的腦電波高高低低地跳動,十分紛亂,三維汽車則像接觸不良的電動玩具,一頓一頓地走動著,而同步播放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

  「注意呼吸,全身都要放鬆。」醫生語氣輕緩地說,「你的腦子裡儘量只想一件事情,比如想像你就是這個在開動的汽車,注意呼吸的頻率……」慢慢的,汽車平順地開動了起來,此時,悠揚的《西雅圖未眠夜》也在耳邊連貫地響起。

  不過,長時間只想一件事情,其實非常辛苦,堅持沒多久,患者的腦海中,又不自覺地蹦出一些細碎的想法,而這些細微的變化,也被這臺儀器準確無誤地捕捉到,圖像開始失去控制,又開始了它的「跳躍式前進」。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醫生說,通過對腦電波的測量,就能分析腦神經的活動信息。人的腦電波有快波、慢波和間波,按照一定的比例,組成人體的腦電波,正常的情況下,睡眠狀態,慢波較多;精神集中狀態,快波較多。「意念」控制三維動畫機器人,就是按照這個思路設計的。

  「若大腦波形和人體狀態不協調,可能就會造成一些病症的出現。」比如,失眠和焦慮症患者,即便在很放鬆的情況下,快波依然很多,而多動症患者的腦電波,很難觸動動畫和音樂的開關,這些患者在做訓練時,機器人的運動總是斷斷續續的。

  大腦通過訓練治療疾病,其實並不神秘,就像人的肌肉鍛鍊後更加強壯,大腦也是一樣。「大腦的神經元間存在突觸,信息通過突觸在神經元之間相互傳遞,而突觸具有可塑造性,比如,腦梗塞造成的癱瘓病人,有的通過肢體的訓練,能夠重新站立起來,這是因為,雖然腦梗使部分腦組織受損,但是肢體並沒有損壞,通過後期對肢體的訓練,可以間接刺激神經元的突觸,從而使受損的腦神經得到重新塑造。」

  訓練大腦不僅能治療多動、癲癇、抑鬱、失眠等神經性疾病,也為正常人提供了開發大腦潛能的可能。這種方法對運動員、舞蹈演員、學生等都適用。

  人在集中注意力時,會出現15—18赫茲的波,如果這種波少,注意力就是放鬆的,人在不自覺間就會放鬆注意力,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要通過訓練提高這種波的水平。正常人的注意力,集中訓練每次1小時,大概20次就夠了。不過,鍛鍊大腦,改變腦神經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無論是治病還是提高潛能,只有不斷重複,才能將效果更好地鞏固住。

  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是一種健康的治療方式,不過效果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而且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也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現在都會把這種療法作為藥物的輔助治療手段。

相關焦點

  • 腦電生物反饋,調節焦慮抑鬱,奏響大腦的交響曲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內一科、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睡眠康復科......無論是國內權威的精神專科醫院,還是縣城內的精神衛生診所,國內已經有近千家醫院和機構認可生物反饋技術,生物反饋治療儀也逐漸成為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療必不可少的選擇。
  • 腦電生物反饋的應用範圍有多廣?
    腦電生物反饋,又稱神經反饋,是一種通過對大腦進行密集訓練從而改善大腦功能的治療方式。雖然該技術聽上去比較複雜,但治療過程卻非常的簡單;此外,由於無需插入電極,患者也不用忍受任何痛苦。患者所要做的,僅僅是學習(learning)。
  • 揭秘孚科思專注力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摘要:揭秘火爆寶媽圈的孚科思專注力腦電生物反饋技術的原理。腦電生物反饋技術是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的融合。看似兩個相隔甚遠的學科,他們的融合,並運用在教育業,可以改善孩子專注力問題。腦電生物反饋技術(以下簡稱「腦電訓練」)會通過高科技採集人的腦波狀態,腦波是有一定數量的神經元活動產生的,人類的每個神經元都與其他的神經元相連,當一個神經元被激活後,會產生一個棘波向其他的神經元發射信號。人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在接收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會加強和創造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熟能生巧就是這麼來的。
  • 神經反饋訓練知識講堂(1)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原理
    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指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一、腦電生物反饋是什麼?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二、腦電生物反饋的起源與發展腦電圖的產生;1924年,德國的精神科醫生翰思貝魯加發現人腦也產生一種電信號,並於1929年首次發表「人腦的電信號」的論文。
  • 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儀——抗擊疫情,做好心理防控!
    (圖一: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原理圖)人在緊張狀態下,大腦呈現的是β波;感到睡意朦朧時,腦電波就變成θ波;進入深睡時,變成δ波;身體放鬆(圖二:腦電生物反饋實時變化圖)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儀可通過腦波信號採集器,記錄並分析腦電波信號,記錄並分析腦電波信號,通過畫面及語音提示不斷引導用戶進行情緒訓練
  • Roywos專注力訓練:源自美國的即時腦電反饋技術!
    傳統專注力訓練與Roywos『即時腦電反饋專注力訓練系統』的區別許多傳統專注力訓練是以紙筆遊戲、瑜伽、冥想等方式來展開的,通過放鬆來關注特定事物,從而調整併集中專注力。但傳統專注力訓練缺乏實時的反饋,難以量化,專業性和系統性較弱,改善效率低。
  • 腦電反饋 幫助中小學生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性分析
    家長提問:我的孩子進行了腦電反饋測試,但是結果我看不太明白,能幫我講講嗎?這位家長提到的問題,也是很多學員家長希望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來為大家講一講腦電反饋數據應該怎樣解讀?優秀學員的數據是什麼樣子的?
  • 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技術——調節焦慮抑鬱情緒,百家公立醫院的...
    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助力調節情緒障礙相較於傳統的心理、行為治療方法,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成為越來越多焦慮、抑鬱人群的選擇。其原理是在腦電技術引導下,以呼吸訓練、引導想像、肌肉放鬆的形式,通過對患者進行α波、感覺運動節律(sensory motor rhythm,SMR)和θ波的訓練,誘導d波成分的序化和θ波的產生,使焦慮、抑鬱患者學會調整自己的腦電活動,從而輔助其改善心理和生理功能。
  • 專家解說腦電生物反饋儀器
    這些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都能用腦電生物反饋來解決嗎?記者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清華大學腦電生物儀器系鄭教授。關於這項技術,他表示,腦電生物反饋技術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這個技術是很穩定的,效果也是被科學界反覆證明過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內很多大型醫院都有此類設備,常年實踐中的效果是顯著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都有腦電相關科系。記者問鄭教授,「市場上的腦電反饋儀器外觀相差那麼多,是否功能都一樣呢?」
  • 鏡像療法在言語治療中的應用
    基於鏡像神經元理論的很多新的康復療法如動作觀察療法、運動想像療法、鏡像療法、虛擬實境療法,以及腦機接口技術等已被轉化到腦卒中的康復治療中。由於這類神經元把觀察到的動作「映射」到自己執行該動作的腦區,像鏡子一樣反射了他人(或他猴)的腦活動,因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腦成像研究顯示,BA44區是由非語言的運動功能所激活,包括複雜的手部運動,以及感覺運動學習及其整合。
  • 針對ADHD的神經反饋治療
    通過神經反饋,他的衝動症狀明顯減弱,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高中成績也很好。 儘管在ADHD的治療中,會經常使用到精神興奮藥物以及行為療法,但是最近大量研究表明藥物和行為療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JAMA:社區災難發生之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
    在災難後環境中的具有症狀的個人可能會經歷新近起病的與災難相關的精神疾病、已經存在的精神病理及/或心理困擾的加劇。描述性的災難心理健康研究發現,許多(11-38%)來到庇護場所及家庭援助中心進行評估的痛苦的人具有應激相關性及調適障礙、喪親之痛、嚴重憂鬱症,而物質使用障礙也可被觀察到;有多達40%的痛苦的個人具有預先存在的各種障礙。」
  • 加入腦電認知能力訓練,視友科技瞄準學校、政府機關、公檢法等B端...
    北京視友科技董事長許冰告訴36氪,他們也屬於第二類企業,同樣使用了神念的腦電採集和分析晶片。不過和其他企業的不同之處在於,視友自2008年進入腦電市場,其產品都是面向B端客戶的。據悉,視友的腦電方案通過代理商以及公司自有BD,已應用於近5000所學校、政府機關、公檢法、企業等單位的腦素質、腦健康、心理健康的評估和訓練。
  • 腦電打字幫助「漸凍人」
    當清華神經工程團隊研究的腦電打字,幫助漸凍人王甲實現文字溝通的事跡被中央臺播出後,SSVEP項目才被眾人了解。每年度腦電打字比賽的桂冠均被中國人摘錄。中國腦科學和心理學雖然起步晚,但是該領域的發展進度令世界敬仰。
  • 「防疫」援助,上海教育系統在行動!(附47所高校心理支持熱線)
    突出組織領導 構建防護指導機制  壓實工作責任,主動對接全國和上海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迅速安排部署心理援助工作,要求各高校、各教育局切實做好廣大師生的心理防護工作,並積極向公眾開放心理援助資源。構建工作體系,充分發揮「1+8+16+X」(1個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8個高校心理示範中心、16個區心理中心以及所有學校)心理工作網絡優勢,層層部署,細化落實,全力打響疫情心理攻堅戰。發布規範指導,針對全市高校和中小學分別發布疫情期間開展心理援助和防護的工作提示,指導學校科學規範、專業有效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 抗抑鬱藥療效如何 腦電生物標記物可預測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葉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術》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物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而這種生理病理異質性給治療帶來的問題,是特定抗抑鬱藥僅對部分抑鬱症患者有效,目前尚缺乏穩健且簡易的定量生物標記物來輔助精神疾病的個體化治療。」吳畏說。
  • 科學家發現預測抗抑鬱藥療效腦電生物標記物
    科學家發現預測抗抑鬱藥療效腦電生物標記物 2020-04-29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盧慶雷 ,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
  • 天大心理中心疫期心理援助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創新形式,優質心理微課助力疫情防控除心理援助熱線、網絡心理輔導的服務方式外,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疫期心理援助志願者團隊近期又開啟了心理服務的新版塊——心理微課。截至目前已經錄製完成四講心理微課,精彩內容將在近期之內陸續呈現給廣大公眾。
  • 這些「電刺激」療法,對抑鬱症的有效率有多高?
    在臨床中,要對付抑鬱症,除了常見的精神科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之外,「電刺激」療法也可派上用場。現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最為常見,改良電休克治療(MECT)次之,而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的應用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