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腦電生物反饋療法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葛孝芳)在唐山心理醫院的一間診室裡,患者坐在舒適的沙發上,醫務人員打開測試儀,在患者的前額和耳後上,夾上五個電極。此時的電腦顯示屏上,一邊顯示患者的腦電波圖像,一邊顯示一幅汽車的三維動畫。「只要集中注意力,汽車就會連續不斷地前進。」「事實上,這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法,又稱腦電生物反饋療法。」醫務人員說。通過訓練腦電波,不但可治療某些神經上的疾病,還可改善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快速反應能力等。
腦電反饋訓練室內陳設很簡單,一臺測試儀、一張辦公桌和一個寬大的沙發。
訓練開始——第一次體驗的患者,心情難免有些緊張,越想靜下心來,雜念就越多,臉上雖未顯露,但內心的急躁被儀器洩露無疑:紡錘形的腦電波高高低低地跳動,十分紛亂,三維汽車則像接觸不良的電動玩具,一頓一頓地走動著,而同步播放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
「注意呼吸,全身都要放鬆。」醫生語氣輕緩地說,「你的腦子裡儘量只想一件事情,比如想像你就是這個在開動的汽車,注意呼吸的頻率……」慢慢的,汽車平順地開動了起來,此時,悠揚的《西雅圖未眠夜》也在耳邊連貫地響起。
不過,長時間只想一件事情,其實非常辛苦,堅持沒多久,患者的腦海中,又不自覺地蹦出一些細碎的想法,而這些細微的變化,也被這臺儀器準確無誤地捕捉到,圖像開始失去控制,又開始了它的「跳躍式前進」。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醫生說,通過對腦電波的測量,就能分析腦神經的活動信息。人的腦電波有快波、慢波和間波,按照一定的比例,組成人體的腦電波,正常的情況下,睡眠狀態,慢波較多;精神集中狀態,快波較多。「意念」控制三維動畫機器人,就是按照這個思路設計的。
「若大腦波形和人體狀態不協調,可能就會造成一些病症的出現。」比如,失眠和焦慮症患者,即便在很放鬆的情況下,快波依然很多,而多動症患者的腦電波,很難觸動動畫和音樂的開關,這些患者在做訓練時,機器人的運動總是斷斷續續的。
大腦通過訓練治療疾病,其實並不神秘,就像人的肌肉鍛鍊後更加強壯,大腦也是一樣。「大腦的神經元間存在突觸,信息通過突觸在神經元之間相互傳遞,而突觸具有可塑造性,比如,腦梗塞造成的癱瘓病人,有的通過肢體的訓練,能夠重新站立起來,這是因為,雖然腦梗使部分腦組織受損,但是肢體並沒有損壞,通過後期對肢體的訓練,可以間接刺激神經元的突觸,從而使受損的腦神經得到重新塑造。」
訓練大腦不僅能治療多動、癲癇、抑鬱、失眠等神經性疾病,也為正常人提供了開發大腦潛能的可能。這種方法對運動員、舞蹈演員、學生等都適用。
人在集中注意力時,會出現15—18赫茲的波,如果這種波少,注意力就是放鬆的,人在不自覺間就會放鬆注意力,這是很正常的。所以要通過訓練提高這種波的水平。正常人的注意力,集中訓練每次1小時,大概20次就夠了。不過,鍛鍊大腦,改變腦神經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無論是治病還是提高潛能,只有不斷重複,才能將效果更好地鞏固住。
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是一種健康的治療方式,不過效果需要長時間才能顯現,而且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也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現在都會把這種療法作為藥物的輔助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