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2020-12-06 澎湃新聞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8-06-20 11:49 來源:澎湃新聞

問:

為什麼說癲癇的研究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答:

作為腦的疾病,癲癇的「腦屬性」決定了它與腦科學的緊密關係。

人類大腦,這個雖然只有1.5公斤左右重,卻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的傢伙,有著多少秘密?腦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於類腦智能的開發有著怎樣的啟示?類腦智能的發展在腦疾病的診治方面存在怎樣的潛能?

6月17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98講「『超級大腦』來臨——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對話」在上海科技館舉行。此次講壇特別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研究員俞凱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內科教授王藝,分別從「大腦的奧秘」、「物聯網時代的人工智慧」和如何「打好神經發育的前哨戰」三個角度為感興趣的受眾揭示了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並現場答疑解惑。

活動期間,一種常見腦病「癲癇」是打開人腦秘密的大門的新穎觀點引起了受眾的注意。癲癇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 作為腦的疾病,是僅次於腦卒中的常見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是腦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反覆性、發作性和短暫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的一種慢性疾病。據此估計中國約有900多萬的癲癇患者,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同時每年新增加癲癇患者約40萬。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但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血管病、痴呆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老年人群中癲癇發病率也已出現上升的趨勢。

不久後的6月28日是第十二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今年的主題是「癲癇與腦科學」。為什麼說癲癇的研究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癲癇是發病率僅次於腦卒中的常見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以腦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反覆性、發作性和短暫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癲癇在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的人群中都有發病,但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作為腦的疾病,癲癇的「腦屬性」決定了它與腦科學的緊密關係,從而在探索人類大腦秘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腦科學研究是存在無限可能性的領域,而癲癇病是研究腦功能的最佳平臺。由於癲癇病是一種「純屬」腦部的疾病,它的病因、症狀、診斷、治療(包括藥物和外科手術、神經調控)、研究、康復都集中於人腦。所以,癲癇的研究對揭示人腦的秘密提供了一個少有的、特別的、便捷的渠道,逐漸引起了各相關學科專家的重視和使用。

腦電活動是腦功能的本質反映,而癲癇是腦電活動異常的疾病。腦電生理檢查作為癲癇診斷核心手段,特別是由於需要精確定位癲癇源而進行的顱內電極植入,相比較其他疾病,為研究腦功能提供了特色也是獨有的機會。癲癇外科是臨床醫學中唯一可以在癲癇患者腦內植入電極進行研究的學科,通過植入腦內的電極對患者進行認知功能的研究,將為「模仿腦」研究提供一種全新的方法和工具,特別是在腦機接口、人工智慧等領域可以做到具有開創性的探索。也許,人類的「下一次進化」就藏在癲癇病人大腦中!

一直致力於腦科學研究的蒲慕明院士表示:「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物體,不但有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結構,還有千變萬化的動態信息。就在編寫這句話的時候,大腦裡可能有上億個神經細胞在不斷地發放電脈衝,但是這些電活動怎樣形成思緒,怎樣有序地控制打出想說的話,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功能,我們目前的認識仍是極為有限的。探索人腦的奧秘,是理解自然的最終疆域;認識自我的本質,從學習神經科學開始。」

長期從事人工智慧和智能語音開發的俞凱則指出:「當今時代產生了由 PC 網際網路時代到硬體物聯網的時代的變革。深度學習和大數據是基礎,但並不是萬能的,機器人的智能一大部分程度是來源於它的腦子,一大部分也是能否跟人進行交互。認知計算是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組合之外,業界需要探索的方向。」

具有豐富的腦疾病臨床醫療經驗的王藝教授則從大腦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角度介紹了大腦疾病的誘因和發作機理。「腦疾病給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育、社會能力、家庭帶來極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正視這些疾病,並對這類疾病的防禦和治療有一個客觀科學的認識。」 王藝教授介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癲癇,神經內科,腦科學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有研究報導,中樞神經系統膽鹼能活動參加癲癇的發作,也有文獻報導,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的免疫激活也能促進海馬癲癇發作。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曉團隊和華大基因楊煥明團隊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腦中的乳酸水平影響成體神經發生,並揭示了腦血管通過維持乳酸穩態調節成體神經發生的新機制。
  • 【文獻彙編】多孔微電極陣列在腦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聚焦癲癇
    這和在血清中含Drebrin抗體的病人身上檢測到的部分腦結構興奮性增強並導致癲癇病症的情況是相呼應的。由於抗Drebrin自身抗體會導致人體的一系列慢性綜合症,例如復發性癲癇、神經精神病學障礙、大腦邊緣系統(有時還包括皮層)等炎症反應,因此免疫抑制療法在這些精神疾病的治療領域將大有用武之地。
  • 癲癇科普丨腦電圖準不準,關鍵看這幾點
    對癲癇患者來說,「腦電圖」一定不會陌生。不論是診斷、複診還是術前評估,腦電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說,腦電圖準不準,直接關係著診療的效果。那麼腦電圖背後有哪些原理、你做的腦電圖究竟準不準,你真的都清楚嗎?
  • 腦科學這個商業前景被嚴重低估的領域,AI如何助力其產業化
    腦科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雖然大腦實體只棲居於人類不大的腦袋內,但是研究大腦並不比研究浩瀚的宇宙簡單。在很多人還僅僅把腦科學視為科研桂冠上難以企及的明珠時,已經有幾十億美金的資金流入腦科學研究領域,這些押注者不是別人,而是各國政府。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2,《科學》子刊:利用反義寡核苷酸增加SCN1A表達,有望治療Dravet症候群 來源:生物谷 Dravet症候群是一種導致頑固性癲癇發作並可能導致猝死的衰弱性遺傳疾病。
  • 從侯沛紅《國家科技計劃於腦科學》學術報告看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核心提示:  在第20個「中國腦健康日」即將到來之際,為深入探討網際網路賦能醫療健康行業,挖掘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核心價值,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發展,9月11日由陝西省保健協會、陝西省慈善協會聯合主辦的「網際網路+精準醫療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 腦電圖有癲癇波代表什麼
    核心提示:癲癇的症狀一般明顯,攻擊我們我們的危害也是**嚴重的,在癲癇的危害,我們必須積極治療,避免癲癇。突然間。錯誤的判斷更多的癲癇癲癇的症狀是**的,**患者的生命**的**措施。腦電波的基礎上反映良好的心理狀態,然後,在腦電圖癲癇波代表什麼?
  • 關於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
    這將提供更好的癲癇療法,並將改善患者和家屬的生活質量,」神經學家Norman Delanty副教授說道。3. Cell:震驚!腸道細菌在生酮飲食的抗癲癇作用中起著關鍵作用正是這種全腦活動過度導致癲癇發作的典型行為症狀,如意識喪失、抽搐和思維紊亂。大腦中的癲癇病灶的確切位置因個體而異。在絕大多數的顳葉癲癇患者中,這種病灶位於海馬體中。海馬體是一種得到大量研究的海馬型中腦結構,對空間導航和將新的經歷編碼到長期記憶中是至關重要的。
  • 莫扎特效應:聽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治療癲癇?
    一項新的綜合分析研究證實,聽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薈萃分析的結果可能會推翻當前對莫扎特效應的懷疑態度。 莫扎特音樂或對心理健康產生有益影響的想法源於1990年代的早期發現。此後有數項研究跟進,但大多樣本很小,或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導致總體證據不一。
  • 《科學》:利用核磁共振進行腦研究在中國遭遇困境
    北京師範大學的神經學家臧玉峰和他的同事們開始招募兒童志願者,進行多動綜合症的研究。他們計劃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探測健康兒童和患病兒童之間大腦活動的差異。為了徵集測試者,大學生們在一所小學前發放傳單。然而,他們最後只能空手而歸:家長擔心核磁共振掃描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對此,臧玉峰表示,「腦功能性磁共振實驗實在是太難進行了。」
  • 多模態神經影像學在癲癇網絡中的研究進展
    Wright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體素分析的概念,隨後這種基於體素水平的大腦形態學研究方法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目前已成為研究癲癇患者大腦結構的重要手段。Wang等強調了VBM在MRI陰性可疑性眶額葉癲癇術前評估中的作用,使用形態學測量方法能夠發現大多數患者局部微小的異常。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上海腦科學中心將立足世界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前沿,聚焦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戰略需求,加快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腦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神經科學家張旭擔任上海腦科學中心執行主任。
  • 腦科學國家隊進社區 66梧桐院·鄰裡匯「探秘大腦」市集啟幕
    肌肉能「發光」、「殭屍」會跳舞……在11月6日下午啟幕的,66梧桐院·鄰裡匯「探秘大腦」科普市集上,來自建襄小學的孩子們,面對一項項與腦科學相關的科普實驗體驗,發出了陣陣驚呼聲!在「發光的肌肉」展臺,志願者戴上信號採集系統,開始揮舞手臂。
  • 腦科學日報:嬰兒抓周的科學解釋;AI構建「銀河系漫遊指南」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117,221個神經元轉錄組進行單核轉錄組學分析後,確定了癲癇皮層轉錄組中分布於多種神經元亞型的大規模變化,並找到了受癲癇影響最大的確切神經元。
  • 抗癲癇藥物吃了那麼多,為什麼腦電圖仍有放電?
    癲癇作為神經科常見病之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患者而言,「什麼時候能停藥?」、「什麼時候能減藥?」、「腦電圖結果是好的是不是說明我毛病好了?」等等成為其來院諮詢的最主要問題。腦電圖作為癲癇診斷的重要工具,對評估其癲癇治療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那麼,癲癇患者用藥後腦電圖就沒有異常放電了嗎?
  • 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通過機器學習加快癲癇診斷速度
    編譯自zdnet,首發於UNILINK官微莫納什大學與Alfred Health和墨爾本皇家醫院共同進行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機器學習技術如何用於自動化癲癇診斷。作為研究的一部分,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來自阿爾弗雷德健康公司和墨爾本皇家醫院的400多份患有和不患有癲癇病的患者的腦電圖(EEG)記錄應用於一個機器學習模型。用各種數據集訓練該模型,使其能夠自動檢測癲癇的跡象--或腦電圖記錄中被稱為 &34;的異常活動。
  • 癲癇發作時腦電圖有什麼特點
    、發作類型,不同發作年齡和類型導致了不同的腦電圖特點,癲癇患者在發作期間、強直發作時和慢波睡眠期等不同階段腦電圖的特徵是有差異的。  在發作期間,腦電圖有如下特徵,背景活動為高峰失律,在瀰漫性不規則中、高波幅混合慢波上,夾雜大量雜亂多灶性棘波、尖波。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聚焦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的戰略需求,加快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力爭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腦科學研究機構。力爭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腦科學研究基地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腦科學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建設具有明確時空尺度和位置信息的神經元類型、神經環路和網絡、血管網絡等三維精細腦結構與功能大資料庫,提取跨層次、多尺度的腦連接時空特徵,在認識腦、模擬腦、保護腦方面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破譯腦功能與腦疾病, 並推動類腦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 腦電圖有異常就是癲癇?| 健康闢謠日曆
    腦電圖有異常就是癲癇?>29十月星期四健康謠言 :腦電圖有異常就是癲癇?>腦電圖檢查只是診斷癲癇的一個輔助檢查和依據,不能僅僅依據腦電圖的異常就武斷地給病人戴上「癲癇」的帽子。在正常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的腦電圖可以表現為異常,甚至還可以見到癇樣波形。
  •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2-10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