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已有的腦部掃描儀,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等設備,是固定式的。而《自然》期刊中描述的這臺設備將讓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功能時擺脫固定式設備的限制。

諾丁漢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腦磁圖 (MEG) 模塊縮小到了角鬥士頭盔的大小,因此將能夠繪製難以保持靜止的人們的腦部圖像,例如嬰兒,兒童和有運動障礙的人。

圖丨新型掃描儀像是科幻(恐怖)電影中的頭盔

這是一大進步,這項技術為這種類型的大腦掃描開闢了新的天地。」南非基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 Peter Schwindt 說。

當然,前提是人們要忍受該裝置的古怪外觀——這頭盔看起來像是「歌劇魅影」裡面的假面道具。

該設備使用 MEG 測量頭皮的磁場。這些磁場由大腦的自然電流產生,之後通過數學分析,可用於以毫秒級解析度繪製腦功能的 3D 圖。

常規的 MEG 裝置十分龐大和笨重,並且要求用戶在進行掃描時保持不動。而這嚴重限制了對大腦的研究,並且很難用於研究兒童。

可攜式系統可以讓科學家進行全新的研究。文章的共同作者,諾丁漢大學物理學教授 Richard Bowtell 表示,「你可以研究大腦的空間導航功能,靜止的對象是很難進行類似研究的。當人們可以自由移動時,你也可以觀察到更自然的互動。」

頭盔的傳感器被設計成相對於人腦固定,而不是固定在機器上。為了實現這一設計理念,他們將小型量子傳感器集成到頭部陣列中,並與消除幹擾磁場的系統配對。

圖丨為不同用戶打造的頭盔

該系統為用戶「量頭定製」,3D 列印的頭部模型能夠緊貼頭皮和臉部。小型量子傳感器,即光泵磁力儀(OPM)鎖定在大腦目標區域的上方,它們負責感應大腦的磁場。

為了消除幹擾掃描的地球磁場,研究人員打造了一套雙平面電磁線圈。這些線圈產生與地球磁場相同和相反的磁場,從而抵消幹擾。線圈貼近用戶,創建了一個小型的磁場屏蔽空間,使得用戶在掃描過程中可以移動。實驗在磁場屏蔽室內進行,進一步抵消了額外的幹擾磁場。

分別使用穿戴式和傳統式 MEG 測量抬起手指時的大腦活動,Bowtell 和同事對比了兩者的測量結果——兩種機器的表現不分伯仲。

然後,研究小組記錄了,受試者在進行不同頭部運動時的大腦活動,例如用球拍顛球或者喝水時。

現在的實驗原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用戶的頭部不能移動到屏蔽空間之外,這個空間大概有 40x40x40 立方釐米大小。「受試者的活動範圍受到空間體積限制,顯然他們不能站起來走動,」Schwindt 說。「想要實現完全自然的運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Bowtell 說他的團隊正在攻克這個問題。下一次的更新換代,小組的目標是,將幹擾磁場消除線圈集成到房間的牆壁中,從而允許受試者來回走動。

包括 Schwindt 團隊在內的幾支研究團隊,一直在開發用於 MEG 成像的量子傳感器,尤其是 OPM。OPM 改進了 MEG 成像,因為它們不需要進行低溫冷卻,就像傳統 MEG 掃描儀中的超導技術一樣。這樣可以將 OPM 傳感器緊貼在頭上,提高記錄的數據的質量。

儘管 OPM 傳感器有所改進,但對象必須在掃描期間保持不動。Schwindt 表示,「大多數人都採取這種方法來保持傳感器不動。英國團隊既應用了 OPM 技術,又允許受試者移動,這可能是首創。

當然,打造可攜式大腦記錄和成像設備的想法並不新鮮。研究人員已成功發明了穿戴式腦電圖掃描儀(EEG),甚至使用這些設備記錄了蹦極時的大腦電活動。腦電圖能夠測量頭皮的電壓,反映出大腦中的電壓。但是很難用腦電設備查明大腦內活躍的區域—MEG 可以做到。

研究人員還利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NIRS),開發了穿戴式腦部掃描儀。一個研究小組使用該技術創造了一個大腦和計算機的接口系統。在 fNIRS 中,血氧變化利用光作為神經活動的間接指標。「但是與腦電圖技術一樣,它不容易確定大腦內部活躍的區域,」Bowtell 說。

穿戴式 MEG 可以在攜帶式場景中滿足這種特殊性。Schwindt 說,「我非常感興趣,想知道這項技術具備多大的潛力,換句話說,掃描過程中允許移動多少。」

假如這個頭盔最終沒能用於研究領域,那麼在好萊塢電影中,或許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相關焦點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科技日報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該設備的原型已問世,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對嬰兒及一些特殊患者的大腦活動進行測量,並可幫助科學家在以往無法檢查的情況下,評測大腦功能。  對大腦活動的傳統研究,一般使用腦磁圖描記術(M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但是它們均有一定局限性,這是因為它們的研究對象只能是具有服從性的成年人——其數據依賴於患者必須在笨重的腦掃描儀內保持靜止。
  • 這種可穿戴式大腦掃描儀可以改變我們對神經元如何說話的理解
    這使得這種方法,腦磁圖(MEG),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不成問題,它可以在人們移動時研究腦部行為。現在,科學家已經開發出第一種解決這些問題的裝置,即使佩戴者移動時也能傳輸大腦信號的面具儀器。儘管可以同時映射大腦活動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神經科學家卻興奮不已。「這很了不起,」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MEG研究員Matti Hamalainen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 英國研發出輕便可穿戴的腦磁圖掃描儀
    新華社倫敦3月25日電(記者張家偉)傳統的腦磁圖掃描儀往往很笨重,需要人躺進去一動不動才能工作。英國研究人員說已開發出一種輕便可穿戴的頭盔式腦磁圖掃描儀,檢查對象戴上它後還能做一些自然動作。  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項成果。
  • 外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腦部掃描儀,樣子有點怪
    英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腦部掃描儀,這個掃描儀在戴上後,患者仍可以自由地進行頭部活動。在腦腫瘤、癲癇、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的疾病中,醫生通常需要藉助觀察患者腦部活動來診斷病情,而腦磁圖(簡稱MEG)已成為一種檢測腦部活動的新技術,能將神經網絡繪製成圖,並且對人體無創傷。
  • 倫敦大學學院:可穿戴成像帽提供了一扇通向嬰兒大腦的窗戶
    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適合嬰兒使用的大腦圖譜技術,該技術對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和腦癱等發育狀況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技術使用無害的紅色和近紅外光,通過可穿戴的帽子來生成嬰兒大腦活動的詳細3D圖像。
  • LLNL開發可植入設備 長時間記錄大腦各分區活動數據
    【CNMO新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記錄大腦活動的新系統,即使用高密度的可植入設備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和大腦的多個區域收集實時數據,這項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長時間學習機制。
  • 科學家研發HD-DOT成像技術,研究嬰兒大腦活動
    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 「關於大腦如何發育,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問題是,用傳統掃描儀研究嬰兒大腦真的很困難,」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項目負責人Rob Cooper解釋道。「任何父母都知道,6個月大的嬰兒非常活躍,他們一直在移動,很容易分心。
  • 繪製嬰兒大腦地圖,為科技醫療提供研究進路
    因此,對於人腦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近日,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用傳統的神經影像學方法研究清醒嬰兒的大腦皮質功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 全新HD-DOT成像技術為研究嬰兒大腦活動提供了新方法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關於大腦如何發育,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問題是,用傳統掃描儀研究嬰兒大腦真的很困難,」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項目負責人Rob Cooper解釋道。
  •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神經解碼器」,可以將大腦活動轉化為語言
    但是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一種方法,可以將大腦記錄的信號轉換成可廣泛理解的句子。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並沒有直接將大腦信號轉換成聲音,而是將其作為控制模擬聲道運動的指令,然後用合成器將這些運動轉換成語音。
  • 如何在可穿戴設備的紅海中生存?這款「電擊」大腦的運動耳機是這樣...
    而在今年CES的體育科技板塊中,圈哥也發現全球大大小小上百家關於可穿戴運動設備的品牌中,都在專注於運動+數據監測+健康解決方案的產品模式。從大的科技趨勢來看,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裝配可穿戴設備,並獲取相關數據進一步了解身體與運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產品、功能的同質化,一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死穴。
  • Neuron重磅技術:一種可實時繪製大腦神經環路的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腦,神經科學家必須能夠非常詳細地繪製出負責處理感覺信息或形成新記憶等任務的神經迴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認為該方法可能允許實時觀察特定大腦迴路內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所有活動。
  • 大腦的神經是否具有可塑性?
    科學界一般認為我們人一旦成年,大腦的「布線」一一神經連結就相對固定,個人在能力上的差別主要是由大腦布線的不同導致的,它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1980年,一位日本人創下了連續做10507個伏地挺身的記錄。1993年一位美國人在21小時21分鐘之內做完了46001個伏地挺身,這一世界紀錄當前仍沒有人打破。人類身體的這種適應能力令人難以置信,同樣對於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大腦的神經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我們能夠足夠多的練習做某件事情,我們的大腦會改變某些神經元的用途以幫助完成這些任務。
  • 哥大新研究:運動可使大腦老化推遲 4 年!磁共振成像是如何掃描大腦...
    Project)中休閒時間體力活動(LTPA)和磁共振成像(MRI)評估的大腦老化測量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是基於社區的多種族老年人群。比如 2018 年 9 月,美國麻省總醫院就曾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表明,基於患有阿爾茲海默症(AD)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可促進大腦神經再生,進而得出一種促進大腦新生神經並保護它們免受損傷的治療方法,模擬運動在防止記憶衰退方面的積極效果,改善大腦認知能力。
  • "計算神經生物學"研究:給機器人一個"大腦"(圖)
    最近,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軟體,可讓人類大腦的所思所想以及做夢的過程和圖像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由此記錄和重播人們感知的主觀圖像,比如夢境的可能性又大大提升了。  看物體時,眼睛的視網膜能識別一種圖像,之後這種圖像被轉變為電子信號送入大腦的視覺皮層。這項研究探究了電子信號被俘獲和重建成圖像的方式。
  • 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與大腦之間可直接交流
    研究人員對聯網的大腦進行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讓它們辨別兩種不同模式的電刺激的能力,它們的表現通常優於單個動物。大腦對大腦的接口也跨越了物種,研究人員使用非侵入性的方法,類似於在BrainNet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來控制蟑螂或通過手術植入大腦接口的老鼠。在一份報告中,一名人類通過電腦連接到被麻醉老鼠的腦接口,使其能夠移動老鼠的尾巴。
  • Glass Brain可觀察大腦實時活動電流
    未來通過頭部可穿戴設備觀察人的腦電波並將其解析不是夢,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學家Adam Gazzaley和遊戲《Second Life》的開發者Philip Rosedale共同開發了一項名為「Glass Brain」的基於大腦實時活動電流的3D虛擬漫遊項目。
  • 孤獨感可被關閉?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特定大腦活動強度可用於評估注意力
    健康成年人的特定大腦網絡的活動強度可用於預測個人保持注意力的能力,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研究發現:當「頓悟」時,大腦可觸發如性高潮似的「腦高潮」快感
    在腦神經學中,這種高潮體現在大腦獎勵系統具有較高「獎勵敏感性」級別,會爆發「伽馬波」腦電活動。伽馬波(Gamma wave),是指人的大腦神經振蕩在具有25赫茲與140赫茲之間頻率的波動,40赫茲是人特別感興趣、使人放鬆欣慰最理想的腦電波活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