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新研究:運動可使大腦老化推遲 4 年!磁共振成像是如何掃描大腦...

2021-01-08 雷鋒網

以往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體育鍛鍊可以降低認知能力衰退和痴呆的風險。基於此,我們通過掃描大腦來測量其容量。

近日,一項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相比不常運動的老人,經常進行散步、遊泳或跳舞等運動的老年人大腦萎縮程度更低,大腦老化時間相對晚 4 年。

據悉,完整論文擬定於 2020 年 4 月 25 日至 5 月 1 日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全球最大神經學盛會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第 72 屆年會上發布。

LTPA 與腦 MRI 測量之間的關係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該研究旨在探索華盛頓/漢密爾頓高地-英伍德哥倫比亞老齡化項目(Washington/Hamilton Heights-Inwood Columbia Aging Project)中休閒時間體力活動(LTPA)和磁共振成像(MRI)評估的大腦老化測量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是基於社區的多種族老年人群。

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團隊採用了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即收集、描述上述項目中 1557 名老年人的疾病或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的分布狀況,從而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線索,具體包括:

根據研究對象自我報告的當前 LTPA 的對應代謝量來確定其當前的 LTPA 水平——參與者接受了身體檢查、思維和記憶測試,並被問及日常生活和其他身體活動,被分為三組:不活動的人、較為活躍的人(每周 2.5 小時低強度、1.5 小時中等強度或 1 小時高強度體育活動)、非常活躍的人(每周 7 小時低強度、4 小時中等強度或 2 小時高強度體育活動);

利用 MRI 測量得到腦總容量(TBV)、總灰質體積(TGMV)、總白質體積(TWMV)和白質高信號體積(WMHV),並針對顱內體積進行調整;

使用根據人口統計學、臨床和血管風險因素調整的回歸模型檢查 LTPA 與成像標記物的相關性。

基於上述方法,研究團隊得到數據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標準差)為 74.9(6.0)歲,受教育年限為 11.4(4.9)年,BMI 為 28.4(7.9)kg/m2;

994 例(64%)為女性;

非西班牙裔白人、非洲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的佔比分別為 26%、34% 和 38%;

載脂蛋白 E4 等位基因攜帶率為 28%,該基因與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更高有關;

296 例有輕度認知障礙;

經年齡、性別、種族/民族、文化程度、載脂蛋白 E4 狀態、顱內體積等因素調整後,與 LTPA 量最低組相比,LTPA 量最高組的腦總容量(b=12.17,p=0.001;趨勢性檢驗 P-trend=0.001)、總灰質體積(b=7.18,p<0.0001;P-trend=0.001)和總白質體積(b=6.82,p=0.005)均較大;

與 LTPA 量最低組相比,LTPA 量最高組大腦老化延遲 3 歲(每老化 1 歲,大腦、灰質和白質的總量分別為 b=-3.09、-2.44 和 -2.12),進一步調整 BMI 和血管共病後,這一相關性略有減弱,但仍保持相似。排除掉 296 名輕度認知損害的研究對象後,結果變化不大。

因此,團隊得出結論——運動較多的老年人腦容量相對更大。值得一提的是,這也對生命各個階段運動水平與腦容量損失之間關係的研究有著指導意義。

利用磁共振成像掃描大腦

實際上,提到運動對於預防大腦衰退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可能並不陌生。

比如 2018 年 9 月,美國麻省總醫院就曾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表明,基於患有阿爾茲海默症(AD)的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可促進大腦神經再生,進而得出一種促進大腦新生神經並保護它們免受損傷的治療方法,模擬運動在防止記憶衰退方面的積極效果,改善大腦認知能力。

不過,該論文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成員 Yian Gu 表示:

目前關於 LTPA 與腦 MRI 測量之間關係的數據仍然很少。

雷鋒網注意到,此前也有研究團隊利用腦 MRI 測量探究了運動與大腦萎縮的關係。

2019 年 4 月,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曾在知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論文表明,研究人員利用 MRI 掃描廣泛評估 2345 名研究對象的大腦衰老,每增加 1 個小時輕強度運動,大腦容量就會適量增加,這相當於大腦老化延緩約 1.1 年。

那麼 MRI 究竟是如何掃描大腦的?

雷鋒網了解到,通常研究人員會利用磁共振掃描儀,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拍攝大腦圖像(捕捉大腦多個切片的圖像,然後組合成非常高解析度的大腦 3D 圖像),進而更加了解大腦的結構、功能。

與此同時,磁共振掃描儀用一個十分強大的磁鐵來測量血氧水平依賴(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信號,這一信號反映了腦活動區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與去氧血紅蛋白比例的變化,與血流動力學反應有關。而所謂血流動力學反應,也就是血管擴張,讓更多的氧進入的過程,這是由大腦的一部分活動狀態引起的。

因此,利用 MRI 掃描大腦,科研人員便可通過大腦的結構圖像和對大腦活動的測量,探究大腦結構與我們的行為之間的關係。

參考資料:

https://www.aan.com/PressRoom/Home/PressRelease/378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406/eaan8821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30790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對自閉症模型小鼠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可減輕大腦的連通性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用於了解整個大腦的神經元活動。但是,迄今為止,大多數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都使用了麻醉的小鼠。即使在輕度麻醉下抑制身體運動,小鼠的意識也受到抑制,無法執行認知任務。這使得難以理解腦功能。因此,很難將麻醉小鼠的fMRI掃描與有意識的人的fMRI掃描進行比較。
  • 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2020-05-26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稱掃描大腦至多提前7年預知死亡風險
    英國科學家發現,利用磁共振成像判斷大腦年齡至多可以提前7年預知死亡風險。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利用電腦軟體分析大腦的磁共振成像,以大腦組織容量多少為依據判斷人們的年齡。他們以1936年669名73歲老人的大腦掃描圖像實驗,發現電腦生成年齡比實際年齡越大,在80歲前死亡的機率越高。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從檢測死鮭魚的大腦活動,到大腦活動與行為之間可能沒有很高的相關性,到發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軟體中存在嚴重缺陷,導致了據稱成千上萬篇論文(部分)是錯誤的,再到只需更改標準分析流程中的參數,即可從同一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中發現截然不同的活躍腦區域。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主要研究大腦在靜息態時BOLD信號的自發活動,具有操作簡便、患者依從性好等優點,目前已被廣泛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及神經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陸海鋒等對33例偏側HFS患者及33例正常對照組進行rs-fMRI掃描,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存在明顯差異,發現HFS患者ReHo值顯著減低的腦區主要在小腦Ⅵ小葉區,大腦皮層ReHo值未見顯著差異,認為HFS患者小腦Ⅵ小葉區為抑制面肌抽搐而過度使用導致受損,引起感覺運動能力降低。但是總體來說是面肌痙攣導致了參與抑制面肌運動的腦區過度使用造成功能減低,還是因為該部分腦區功能減低引起HFS尚不明確。
  • 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已有的腦部掃描儀,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等設備,是固定式的。而《自然》期刊中描述的這臺設備將讓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功能時擺脫固定式設備的限制。諾丁漢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腦磁圖 (MEG) 模塊縮小到了角鬥士頭盔的大小,因此將能夠繪製難以保持靜止的人們的腦部圖像,例如嬰兒,兒童和有運動障礙的人。
  • 掃描儀用圖片揭示人的同情心在大腦的動作過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科學家近日利用高科技掃描器—一種名叫「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機器,為人類的大腦在活動時進行掃描並拍攝相關圖像。從掃描器中不僅能夠看到大腦與皮和骨的清晰圖像,甚至觀察到了人類的同情心等心理活動中大腦的運作過程。
  • 神經法學:掃描大腦真的可以找到有效證據嗎?
    1982年6月4日的《紐約時報》文章(右)稱,控方請出的神經放射學家,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放射科主任的大衛·O·戴維斯(David O. Davis)則認為欣克利的大腦是「完全正常的」,他還指出,「CAT掃描圖所示的大腦萎不應該被稱為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現象。」他甚至表示,自己曾經「看過超過15000張大腦CAT掃描圖,這種程度的腦萎縮很常見。」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人類大腦通過進化不僅變得更大,而且變得比先前認為的更加耗能和「嗜血」。這項研究由阿德萊德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心血管生理學團隊與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腦功能研究組和進化研究院合作完成。研究人員發現,流向大腦的血流量並不與大腦容積成比例增加,其比例指數為1.4。項目負責人阿德萊德大學的名譽教授羅傑·西摩表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大腦體積增加了約350%,而流向大腦的血流量驚人地增加了600%。
  • 如何改善大腦記憶力?美國最新研究:每周做這項運動20分鐘
    如何減緩大腦退化、提升記憶力?運動20分鐘也可提升記憶力多運動可帶來許多好處,不僅促進身體健康,過去有相關研究證實,運動能增加專注力和記憶力對於記憶衰退的老年人而言,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一份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單次運動,也可使衰老大腦的認知能力、記憶力提高。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國內學者葉德湫等採用了DKI研究額頂葉的白質,並將掃描的相關結果與Fazekas分級做了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4個Fazekas分級組之間的正常腦白質的DKI加權參數的差異性都具有統計學意義,並且加權後的MD、Ka、DR值還與Fazekas分級呈正相關。
  • VOA慢速: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老化速度不盡相同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的大腦看起來比男性大腦年輕了4歲,雖然他們都是同年出生的。 Thei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brains of men and women may use sugar differently as they age.
  • 聯影再登Nature:「解碼」大腦!
    大腦,作為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生物系統之一,有哪些奧秘亟待破解?近日,Nature出版展望專刊《大腦》,發表文章《腦智科技研究發展:上海及長三角之窗》。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研究員、聯影張強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教授等行業專家、學者及各自研究團隊聯合撰寫,深度闡述先進醫學影像成像設備與影像技術如何應用於創新型前沿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從而推動腦圖譜建設。
  • 【重磅】耶魯神經科學掃描大腦判斷人類智力,區分準確率達99%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測試來評估參與者的記憶力、智力、運動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他們發現,每個人的連接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如指紋一樣。根據大腦的掃描成像,研究者能區分每一個參與者,準確率達到 99%。你覺得你在某方面非常有天分嗎?比如非常擅長某種樂器、某類運動,或某個科目,例如數學?這些「天分」可能跟你的大腦的連接方式有關。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一半的大腦被移除後,大腦還能正常運作嗎?又如何重新自我連接?加州理工學院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的掃描結果顯示,兒童時期經歷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人,大腦是如何繼續運作的。當進行半球切除術的人進行大腦掃描以進行研究時,他們的行為就好像是其他通常成熟的成年人一樣,握著克利曼博士的手,然後閒聊,完全和正常人沒什麼差異。通過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圖像,才發現這些人其實在童年時期大腦就被切除了一半。加州理工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的合著者拉爾夫·阿道夫斯(Ralph Adolphs)表示,每當他們研究這些大腦掃描圖像時,就會被深深地震驚。
  • 科學家或能利用通過大腦掃描來預測人們的智力
    2018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如果你曾經撒謊說自己很聰明智商很高,那麼是時候坦白了,如今科學家們就能通過對你的大腦進行掃描來判斷你到底是否真像所說的那麼聰明了。實際上,更準確地說,科學家們自己並不會觀察你的大腦掃描結果,而是藉助一種機器學習的算法來對人們的大腦進行掃描。
  • 全球最大規模腦部掃描揭示疾病如何破壞大腦—新聞—科學網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磁共振掃描儀那黑黝黝、隆隆作響的「洞穴」,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讓人感到封閉、孤獨的地方。對人類社交活動感興趣的科學家,該如何在被試者孤立的情況下,捕捉到一個忙於社交互動的大腦信息呢?兩個研究小組給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案:讓兩個被試者共用一臺掃描儀。可用於雙人同測的磁共振掃描儀,其中一臺正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持下進行研發,另一臺已經進行了初次測試,相關結果上月在BioRxiv上以預印本形式發表。
  • 是人類在研究大腦還是大腦在研究自己?這是個問題!
    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將腦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結果聯繫起來,從基因到行為各個水平加深人類對大腦的理解,達到「認識腦、保護腦和創造腦」的目標。No.1人類大腦細胞的「百科全書」來啦2019年8月21日,來自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Conserved cell types with divergent features in human versus mouse cortex」的文章,通過對大腦中單個細胞基因表達的分析,比較人類和小鼠神經元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模式,揭示了在進化過程中分子定義細胞類型的顯著保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