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2020-08-01 讀芯術

全文共3328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圖源:unsplash


在旁人看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似乎是經歷了從一場公共危機再到另一場公共危機:從檢測死鮭魚的大腦活動,到大腦活動與行為之間可能沒有很高的相關性,到發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軟體中存在嚴重缺陷,導致了據稱成千上萬篇論文(部分)是錯誤的,再到只需更改標準分析流程中的參數,即可從同一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中發現截然不同的活躍腦區域。


現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一大批專家都在研究相同的大腦成像數據,但他們從這些數據中得出的結論幾乎沒有什麼相同之處。


隔岸觀火的其他科學領域看得心驚肉跳,感嘆「還好不是我們!」然而,其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是躲不開的,這是對所有神經科學以及其他科學領域的警告。


《自然》雜誌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挑戰:他們要求幾支志願者團隊對執行決策任務的108個人進行相同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並在任務期間使用這些研究來檢驗關於大腦活動在運動過程中如何變化的九種假設。


他們的目的僅僅是測試有多少團隊認為哪些假設有重要依據,哪些沒有。於是,神經影像分析複製研究(NARPS)誕生了。


任務很簡單,減少了分析的複雜性。躺在掃描儀中,受試者會看到硬幣翻轉的兩種潛在結果:如果是正面,你會損失$ X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將贏得$ Y美元。受試者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這種打賭;接受它,(虛擬)硬幣被翻轉,獎金也將相應調整。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圖源:unsplash


很巧妙的一點是,在每次嘗試中,輸贏金額之間的差異會有所不同,從而測試受試者對輸錢的承受能力。而且,如果受試者像大多數人一樣對失敗反應強烈,就只會有規律地接受這種打賭,那麼他的獲利至少是失敗的兩倍。


從這一簡單的任務中產生了九種同樣簡單的假設。其中八種是關於對勝利或失敗作出反應時,大腦廣泛區域的活動應如何上升或下降的;一種是比較贏或輸時大腦區域內的變化,還有大腦中相當大的區域——前額皮質,整個紋狀體和整個杏仁核的很大一部分。


簡單的任務、簡單的假設、和不可思議的大塊大腦——容易獲得相同的答案,對嗎?現實卻不是這樣。


七十支團隊加緊對數據進行了檢驗並驗證了九種假設。在九個假設中,只有一個(假設5)被超過80%的隊伍報告為顯著。有三個假設只被5%的團隊報告為具有重要意義,這與我們使用經典統計數據偶然得出的數字差不多,因此可以合理地解釋為這些假設不成立。


這種結果使五個假設處於不確定狀態,其中20%至35%的團隊報告了每個假設的重大影響。九個假設:一個被認為是正確的;三個被否定;五個處於不確定狀態。對於研究相同數據的70個團隊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計分卡。


更糟糕的是,對每個假設將有多少團隊支持的預測。無論是由團隊本身做出的決定,還是由一群不參與的專家做出的預測,都過於樂觀。僅約25%的團隊支持了最嚴重的違規假設(假設2),但其預測的支持率約為75%。因此,團隊不僅沒有對真實的結果達成共識,而且也無法預測真實的事情和不正確的事情。


或許團隊使用的分析管道中有什麼導致了哪些假設得到支持,而哪些假設沒有支持的巨大分歧呢?NARPS小組之間幾乎沒有發現系統上的差異。


一個可檢測到的結果是,研究團隊製作大腦圖的平滑程度——通過平均接近的大腦片段得到的平滑效果越多,團隊就越有可能找到有關假設的重要證據。但是,這種平滑效果僅佔結果差異的大約4%,此外還有96%的不確定性。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圖源:unsplash


不管團隊之間有什麼不同,它都是在每個團隊建立其大腦活動的初始統計圖之後的階段,每個大腦的微小立方體(每個體素)的圖都通過了某種重要的檢驗。這些初始的大腦活動統計圖的相關性很好。因此,NARPS的人對所有人群的這些圖像達成了共識,並明確支持其中四個假設(第2、4、5和6號假設)。


要為每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提供可靠的答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70個團隊根據相同的數據創建圖像,然後將它們合併在一起以找到答案。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資助者是如何支持這個想法的。


拋開諷刺不說,這並不是答案,因為該共識圖的結果與團隊的實際結果不一致。研究小組發現假設1和3與2、4和5的重要性相同,但假設1和3沒有得到共識圖有力的支持。團隊的投票為他們的圖像共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那麼到底該支持哪些假設呢?到最後,我們仍然沒有做出一個明智的選擇。


一些人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出現的問題感到幸災樂禍,並借NARPS論文來抨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這種做法是愚蠢的。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某些危機比實質問題更容易被炒作。在死去鮭魚的大腦中發現活動,並不是要表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已損壞,而是一種教學工具,這是一個示例:假設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在分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數據時,沒有對噪聲進行必要的校正,這可能會出問題。


這些校正正是精確地內置在神經成像分析管道中的,從而無法在死動物中發現大腦活動,也不會在顱骨之外發現大腦活動。那些非常高的「伏都教」關聯來自於兩次浸入:首先選擇最活躍的體素,然後僅將它們與事物關聯。


雖然這是錯的,但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並不是唯一進行雙浸的學科。事實證明,廣受好評的軟體錯誤可能會影響數百項研究中的某些結果。這是對所有人的警告。


很多人渴望看到活著的人腦深處的活動,基於此,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還是會無休止地出現在公眾眼中,媒體會將彩色的大腦塗鴉粘貼到他們令人喘不上氣的新聞中。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個年輕的領域,因此其成長的煩惱也是公開的。另一個「危機」也剛剛爆發——當重新掃描同一個人時,獲得的大腦活動圖可能與原始掃描有很大不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分析流程非常複雜,這是個常識。而且由於這是常識,許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人員密切關注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數據分析的穩健性——校正大腦活動圖的錯誤、如果不進行校正會發生什麼、對方法選擇的穩健性建立分析、結果穩健性的問題,這些結果讓不同的科學家嘗試獲取結果的穩健性。


人們本可以平等地解釋上面的項目,而不是引發危機來表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正在解決它不可避免的問題。


NARPS論文以受到警告告終:「儘管目前的研究僅限於對單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數據集的分析,但在其他研究領域中,如果數據是高維度的,則很有可能會出現類似的變異性,並且分析工作流程會變得複雜多樣。」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圖源:unsplash


這些危機應該使我們每個人在複雜的管道中處理數據時都需要認真思考。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帶來的問題並不是他們獨有的,神經科學的其他領域也同樣糟糕。我們可以解決數據收集不善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做非常高的相關性:一方面,如果使用少量主題,則相關性必須高得離譜才能通過「重要」;另一方面,對於神經元「功能」的大多數研究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兩倍,這還是僅僅分析已通過某種閾值以適應所研究的刺激或運動的神經元。


我們可以做死鮭魚實驗:無需校正信號洩漏(從Neuropil中抽出),鈣成像可以發現神經元體外的神經活動。我們甚至可以做一個NARPS研究的版本,通過改變應用於同一數據集的分析管道來得出關於神經活動的截然不同的結論。鋒電位分類的黑魔法就是,所有這些都涉及源自峰值的發現的可靠性。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一種神奇的技術,我對於它持中立態度:對於任何對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感興趣的人都具有深遠的局限性——它以數百萬個神經元的解析度緩慢地記錄血流量。


但這些都是技術、分析和統計會遇到的危機。這可能是許多領域的共同點,並且很多領域很幸運,其問題沒有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那樣公開,但其他科學領域也該引以為戒。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危機:專家分析了相同的數據,結果卻大相逕庭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可用於雙人同測的磁共振掃描儀,其中一臺正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持下進行研發,另一臺已經進行了初次測試,相關結果上月在BioRxiv上以預印本形式發表。兩個研究小組希望通過上述實驗開闢新方法,研究大腦如何通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交換微妙的社交和情感線索。
  •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上一篇科普文,其中提到,磁共振成像正是基於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反應在圖像上有明有暗的差異。相比於弛豫,成像最大的功能在於選層和定位,即圖像能反映樣品內部結構、解剖信息等。那磁共振成像是如何實現選層定位的,其原理(相比於弛豫)又有什麼不同?相比於其他技術,磁共振成像對操作者的要求更高。只有了解其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成像的結果才能得到準確的解釋。
  • 解決磁共振檢查中最棘手的成像問題,全流程AI磁共振技術平臺「智簡...
    要知道,從影像發展的技術來說,從一百年前的X光,再到CT、再到磁共振,專家能看到的信息越來越多,X光是二維的,CT是三維的,磁共振能看到功能信息,看得越多也意味著人眼處理的信息量越大。與此同時,一直以來,磁共振領域在AI技術研發上聚焦在兩個方面:其一,磁共振流程智能化——也被稱為磁共振AI的 1.0時代,比如自動識別解剖部位、自動連續掃描等;其二,圖像重建後處理環節的多種智能分析和輔助診斷(磁共振AI 2.0時代),如結構與功能成像的多模態融合,可幫助提升圖像處理效率
  • 時間分解方法識別任務型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靜脈效應
    時間分解方法識別任務型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靜脈效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9 17:54:14 明尼蘇達大學Kendrick Kay團隊經過不懈努力,提出使用時間分解分析方法可識別靜脈在基於任務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Serulle等回顧分析了26例腦積水的病人和26例對照組病人,評估他們的WMH負擔並使用DKI評價腦白質的完整性,結果顯示腦積水與多項峰度指標的下降以及較高的WMH負擔明顯相關,作者認為DKI可以很好地檢測腦積水患者腦白質的顯微結構改變,提示DKI的數據表明腦積水對WMH產生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 磁共振成像:一場無心插柳的"詭異"傑作
    X光片或者CT,都藉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給人體加上磁場,無傷害性地就看見了人體內部的結構。現在不少醫院都配備有磁共振成像儀,就是那種形狀像個大圓筒的白色儀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圓筒中,過幾分鐘就能得到身體相應部位的三維結構圖。
  • 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痙攣中的研究進展
    隨著MR成像技術和相關圖像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於體素的形態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MRI技術逐漸應用於HFS的研究中,對深入理解HFS發病機制及相關腦區的結構與功能改變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於核磁共振現象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  那麼,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電子順磁共振(EPR/ESR)嗎?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磁共振技術的持續發展對生命科學、醫藥、材料等多學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對磁共振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方需求的碰撞下,核磁共振(NMR)、電子順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分支的磁共振技術也逐漸「百花齊放」;DNP、超高轉速固體核磁、液相色譜核磁聯用等各種新的技術和應用層出不窮,為磁共振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其應用範圍跨越了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多個學科。
  • 島津「運用功能性近紅外光學成像技術對腦功能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作為腦功能研究的手段主要有腦電圖、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PET、MEG等。而fNIRS:(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功能性近紅外光學成像技術,是近年來日本發明的新型腦功能測量手法。它可以通過生物體穿透性高的近紅外光譜對腦功能進行無侵襲性測量。其原理是通過三個特定波長的近紅外光來測量大腦皮層的含氧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以及總血紅蛋白的含量,從而表徵大腦在接受外界刺激或思維過程中不同區域的反應和功能表達。
  • 李睿: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術現狀及進展
    磁共振成像設備是綜合了物理、電子、材料、計算機、數學、醫學等學科高新技術的現代化儀器。磁共振成像具有高軟組織對比度、多對比度成像、任意截面成像、無電離輻射等諸多優勢,在血管壁成像方面,磁共振成像可以滿足上述3個條件,具有廣闊的發展和應用空間。
  • 2020年全球磁共振成像(MRI)設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三大巨頭...
    從上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1984年,美國FDA批准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用於臨床,醫用磁共振設備市場開始迅速發展。目前,MRI技術已經成為醫學影像技術中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診斷手段,全球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
  • 腦膠質瘤IDH基因型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近年來,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 磁共振成像能否取代CT成像
    點擊查看 最近有好多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磁共振沒有輻射,又顯示的很清楚,還能多方位成像,優點那麼多,不理解為什麼醫生還讓他們來回折騰?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檢查?做了磁共振還要做CT呢?
  • Anal Chem:磁共振成像系統助力酶促成膠過程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鍾凱研究員課題組利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中的9.4T磁共振成像系統對酶促成膠的過程開展研究並取得新進展。超分子水凝膠作為一種生物材料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水凝膠中封裝的水分子的特徵尚未闡述清楚。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能自組裝成納米纖維並且在磷酸脂酶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凝膠的前體。
  • 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成功舉辦
    Lauterbur醫學成像研究中心和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9磁共振成像基礎與前沿技術高級培訓班」在深圳先進院成功舉行。在十多位知名磁共振物理專家和磁共振臨床專家的帶領和指導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從事磁共振序列與應用開發的研究人員、磁共振物理師及放射科臨床醫生共同完成了此次培訓。
  • 磁共振深度報告,醫療設備超乎你想像!
    火石創造:firestone-link洞悉全球醫健創新創業實踐導語7月21日有報導稱,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組成的科學小組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裝置完成了人腦功能分布圖。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脊髓磁共振成像為非侵入式研究脊髓病變提供可能,但在這種體積較小且不斷隨生理節律移動的結構上成像,具有技術挑戰性。  研究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測試了脊髓成像定量指標對疾病類型的分辨和預測能力,結果發現,脊髓磁共振成像定量指標可區分出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圖2)。該研究通過比較脊髓成像定量指標與臨床指標的關係,發現脊髓的結構萎縮與患者的殘疾指數相關最顯著,說明脊髓結構損傷可能是脫髓鞘疾病致殘的主要因素。
  • 腦功能成像的新方法------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NIRS)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種新興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 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 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非侵入式腦功能成像技術。fNIRS進行腦功能成像的原理與fMRI相似,即大腦神經活動會導致局部的血液動力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