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規模腦部掃描揭示疾病如何破壞大腦—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逆境中誕生的腦圖譜項目
全球最大規模腦部掃描揭示疾病如何破壞大腦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Paul Thompson看來,全球最大的腦圖譜項目——ENIGMA「是在逆境中誕生的」。2009年,他和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院遺傳學家Nicholas Martin對大腦成像研究存在的限制感到煩躁不安。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的成本將大多數努力限制在幾十名受試者——這導致人數太少,以至於無法在大腦結構同遺傳變異和疾病之間建立廣泛聯繫。兩人在舊金山一家購物中心吃飯時意識到,答案在於共享來自全球多項研究的圖像和遺傳數據。

在緩慢的起步階段之後,該項目將來自39個國家的近900名研究人員聚到一起,並就3萬餘人的大腦掃描圖像和遺傳數據展開分析。在一系列論文中,ENIGMA的眾包方式為研究正常人以及患者大腦中的基因和結構存在何種關聯打開了一扇窗戶。例如,一項日前發表於《大腦》雜誌的ENIGMA研究將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近4000人的大腦掃描圖像進行了比對,以闡明同常見癲癇病存在關聯的意想不到的大腦異常狀況。未參與該項目的伊利諾伊大學神經科學家Mohammed Milad表示,ENIGMA是「一項傑出的工作。我們都應該為此做更多的事情」。

ENIGMA的創始人精心設計了該項目的名字(中文全稱為「元分析增強型神經成像遺傳學技術」),從而使它的英文首字母縮略詞能紀念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在二戰期間為破譯德國Enigma密碼機作出的努力。和圖靈的項目一樣,ENIGMA的目的也是破解一個謎題。本世紀初,針對雙胞胎或者近親開展的小型大腦掃描研究證實,一些認知和大腦結構上的差異存在遺傳基礎。與此同時,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科學家掃描了大範圍人群的DNA,以尋找上百萬個天然存在差異的鹼基。不過,將此類遺傳變異同大腦結構差異聯繫起來的努力失敗了,因為成像研究的參與者太少,以至於無法作出有說服性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隱私政策通常阻止研究人員共享大腦成像數據。

ENIGMA希望通過元分析方法解決此類問題。所有加入該聯盟的研究中心接受同樣的協議以分析大腦圖像。隨後,研究結果會經過對比並且被結合起來。Thompson表示,共享處理過而非原始的數據意味著ENIGMA的研究人員無須披露關於個體患者的細節,同時較大的樣本量使其得以作出關於遺傳變異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可靠結論」。

在第一個項目中,該聯盟同另一個多中心網絡合作,分析了2.1萬人的大腦掃描圖像和DNA,並將特定基因同人腦大小和智力聯繫起來。例如,擁有HMGA2基因特定變異體的人具有更大的大腦,並且在標準智力測試中的得分比普通人高出1.29分。

哈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認為,該研究結果「如果站得住腳,將是一項重要發現」。不過,其他科學家表示,HMGA2對智力的影響很小,因此它並沒有那麼重要。

不過,這項2012年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研究為ENIGMA項目注入了動力。在一項隨後對3.1萬人開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涉及記憶、運動、學習和積極性的大腦區域大小,以尋找與之相關聯的遺傳變異。5個最新辨別出的遺傳變異影響兩個區域——殼核和尾狀核的大小。2015年,該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此類結構差異並非僅出現在健康人群中,還存在於患者中。例如,此前研究發現,尾狀核和殼核在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內相對較小。2014年,ENIGMA項目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為期4年、總金額達1100萬美元的資助,用於探尋此類關聯。這些研究往往省去遺傳因素,相反將統計學的影響力帶到尋找正常人和病人大腦結構差異的努力中。

一個最新例子是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白質進行的分析。白質是在神經元之間和整個大腦中承載神經衝動的組織。在分析了196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2359名健康人的大腦圖像後,一個ENIGMA工作組去年在《分子精神病學》雜誌上報告稱,白質「電線」在患者的整個大腦中均遭到損傷,而不只是大腦的特定區域。這和很多研究人員此前的想法一致。

同樣在去年,研究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ENIGMA科學家發現,和健康人群相比,PTSD患者大腦內的海馬體——對將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平均較小。一些更小型的研究也暗示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在《生物精神病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不過,領導ENIGMA-PTSD工作組的杜克大學神經科學家Rajendra Morey表示,現在「這已經是一項明確的發現」。(徐徐編譯)

更多閱讀

《科學》網站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規模腦部掃描揭示大腦工作機理與疾病危害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Paul Thompson看來,全球最大的腦圖譜項目——ENIGMA「是在逆境中誕生的」。2009年,他和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院遺傳學家Nicholas Martin對大腦成像研究存在的限制感到煩躁不安。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的成本將大多數努力限制在幾十名受試者——這導致人數太少,以至於無法在大腦結構同遺傳變異和疾病之間建立廣泛聯繫。
  • 未來的精神疾病可能通過腦部掃描和計算機算法進行診斷「研究速遞」
    大多數現代醫學都有物理測試或客觀技術來定義我們的疾病。然而,精神疾病的診斷在這方面是欠缺的,當然也沒有任何程序可以區分具有相似症狀的不同精神疾病。 計算機將大腦圖像轉化成數字世界 一個由醫療和機器學習專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對206名日本成年人的MRI(磁共振成像)腦部掃描進行了計算機算法訓練,這些患者包括已經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首發性精神病患者,以及沒有精神健康問題的神經型患者。
  • 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通過雙人MRI掃描研究大腦如何感知觸摸 2020-05-26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遲遲未正式啟動,是否最大規模?
    儘管神經科學不斷在進步,但由於人腦的巨大複雜性,大多數神經和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不得而知。如果我們要開發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遭受這些毀滅性疾病的人,研究人員首先需要一個更完整的工具和信息庫,以了解大腦在健康和疾病中如何工作。因此,人類需要大腦研究計劃。
  • 英國大規模腦部掃描樣本顯示男女大腦有諸多不同
    (原標題:英國大規模腦部掃描樣本顯示男女大腦有諸多不同)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如果我們要開發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遭受這些毀滅性疾病的人,研究人員首先需要一個更完整的工具和信息庫,以了解大腦在健康和疾病中如何工作。因此,人類需要大腦計劃。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希望探索治療、治癒甚至預防腦部疾病的新方法,這幅動態圖譜將填補我們目前知識的主要空白,並為探索大腦如何使人體以思維速度記錄、處理、利用、存儲和檢索大量信息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
  • 深度腦部刺激:竊聽大腦內的故障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研究表明,深度腦部刺激設備已經在治療帕金森病等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方面彰顯出了巨大的潛能,現在,科學家們希望使用這項技術「竊聽」到大腦神經迴路出現的問題。  從DBS這一設備開始運作到現在,研究人員就懷疑它不僅只是影響位於電極所處位置的神經組織,它可能也會破壞引發疾病的信號,這些信號會在多個腦部區域反射,破壞大腦各個部分之間的通訊。  這種療法與目前科學界對帕金森病、抑鬱以及其他很多神經精神疾病的新觀點相吻合—這些疾病都被認為是大腦的網絡機能出現了障礙。
  • 專家要研究梅西大腦 特殊儀器將掃描小跳蚤腦部
    據西班牙媒體近日報導,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醫學專家彼得·梅登多夫已經啟動了一項對阿根廷球星梅西的大腦進行研究的科學課題,以了解梅西如何能夠在面對眾多選擇時瞬間作出最佳判斷。該項目已獲得150萬歐元專項撥款,梅西也初步同意接受檢測。  為啥研究梅西?
  • 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來源:科研圈( ID:keyanquan)· 腦科學和計算機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據浙江大學官方這是目前世界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也是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包含 792 顆浙江大學於 2019 年研製的達爾文 2 代類腦晶片,支持 1.2 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在 350 至 500 瓦之間。而其作業系統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
  • JEM:耶魯大學揭示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並破壞人類大腦的
    儘管新冠肺炎(COVID-19)被認為主要是呼吸系統疾病,但實際上,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並影響人體多個器官,甚至是中樞神經系統(CNS),新冠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會導致多種症狀,包括頭痛、味覺和嗅覺喪失、意識障礙
  • 科學家開發出會做腦掃描的自行車頭盔—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介紹了一種自行車頭盔改造的穿戴式腦掃描系統該設備可以讓兒童的腦掃描更簡單、更可靠,促進對整個生命周期的腦發育研究。相關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腦磁圖(通過大腦產生的弱磁場測量腦部活動)一類的腦掃描技術可以提供關於大腦功能的有用信息。然而,大部分掃描儀都是根據成人進行優化的,很難監控嬰幼兒的腦活動。不僅頭部大小存在差異,兒童還比成人更好動,這會影響到最終的掃描質量。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學家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領域取得新突破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大腦掃描有助於提前診斷自閉症?美國科學家的結論是肯定的
    中南大學教授夏昆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郵件採訪時表示,自閉症在兒童疾病中的致殘率最高。現階段,自閉症要2歲之後才能逐漸被甄別。在2歲或3歲之前,這些嬰幼兒和正常的嬰幼兒一樣。那麼能否提前發現並診斷出自閉症呢?美國的科學家Piven和他的同事Hazlett組建的團隊研究發現大腦掃描可能會有幫助。
  • 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新聞...
  • 全球重大合作項目!揭示大腦灰質遺傳結構
    聯盟,數百名成像基因組學研究人員,根據大腦成像和遺傳數據了解大腦結構、功能和疾病。Jason SteinStein說:「60多個MRI掃描和基因分型合作機構的鼎力合作是ENIGMA聯盟王冠上的珍寶。」研究人員對5萬多人的核磁共振掃描和DNA進行了研究,以確定影響大腦結構的306種基因變異,從而闡明遺傳學如何導致個體大腦皮層差異。基因變異或變化是使我們獨一無二的微小基因差異。一般來說,有些變異會導致頭髮顏色或血型的差異,有些與疾病有關。
  • 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目前美國最大規模的biobank在本周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ASHG的年會上發布了他們的初步成果。
  • 科學家掃描殺人犯大腦 意圖揭示其共性
    現年71歲的他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接受了腦部掃描和其他測試,以找出多年前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去殺人。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醫生發現他的基因可能使他更有可能殺人。大腦缺陷意味著他缺乏恐懼和同情心。掃描顯示他大腦中控制恐懼等情緒的杏仁核較小。神經犯罪學家阿德裡安·雷恩教授研究了世界各地殺人犯的大腦,他說:「如果杏仁核萎縮,你就會變成一個無畏的個體。」
  • 腦部掃描能否及早發現孩子的情緒和注意力問題?
    和生元國際醫療機構了解到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很難預測,直到他們造成問題,但研究人員可能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使用大腦掃描來發現哪些兒童有抑鬱、焦慮和注意力問題的風險。
  • 精神變態者的大腦是怎樣的?腦部掃描成像解開謎底
    肯特·基爾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教授肯特·基爾研究了數百名精神病患者的大腦,是世界領先的犯罪精神病學的研究者之一。他說,經常可以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到是:他們目光炯炯,好像隨時準備撲捉如何應對的信號。但眼神不是一個犯罪精神病的基本要素,而只是一個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