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規模腦部掃描揭示大腦工作機理與疾病危害

2021-01-13 三倉心理學界

薈萃心理學各領域新進展、新動態

來源 | 中國科學報

最新ENIGMA研究發現,癲癇病患者的大腦皮層往往比較薄。

圖片來源:C. WHELAN ET AL.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家Paul Thompson看來,全球最大的腦圖譜項目——ENIGMA「是在逆境中誕生的」。2009年,他和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院遺傳學家Nicholas Martin對大腦成像研究存在的限制感到煩躁不安。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的成本將大多數努力限制在幾十名受試者——這導致人數太少,以至於無法在大腦結構同遺傳變異和疾病之間建立廣泛聯繫。兩人在舊金山一家購物中心吃飯時意識到,答案在於共享來自全球多項研究的圖像和遺傳數據。

  

在緩慢的起步階段之後,該項目將來自39個國家的近900名研究人員聚到一起,並就3萬餘人的大腦掃描圖像和遺傳數據展開分析。在一系列論文中,ENIGMA的眾包方式為研究正常人以及患者大腦中的基因和結構存在何種關聯打開了一扇窗戶。例如,一項日前發表於《大腦》雜誌的ENIGMA研究將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近4000人的大腦掃描圖像進行了比對,以闡明同常見癲癇病存在關聯的意想不到的大腦異常狀況。未參與該項目的伊利諾伊大學神經科學家Mohammed Milad表示,ENIGMA是「一項傑出的工作。我們都應該為此做更多的事情」。

  

ENIGMA的創始人精心設計了該項目的名字——「元分析增強型神經成像遺傳學技術」,從而使它的英文首字母縮略詞能紀念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在二戰期間為破譯德國Enigma密碼機作出的努力。和圖靈的項目一樣,ENIGMA的目的也是破解一個謎題。本世紀初,針對雙胞胎或者近親開展的小型大腦掃描研究證實,一些認知和大腦結構上的差異存在遺傳基礎。與此同時,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科學家掃描了大範圍人群的DNA,以尋找上百萬個天然存在差異的鹼基。不過,將此類遺傳變異同大腦結構差異聯繫起來的努力失敗了,因為成像研究的參與者太少,以至於無法作出有說服性的結論。更重要的是,隱私政策通常阻止研究人員共享大腦成像數據。

  

ENIGMA希望通過元分析方法解決此類問題。所有加入該聯盟的研究中心接受同樣的協議以分析大腦圖像。隨後,研究結果會經過對比並且被結合起來。Thompson表示,共享處理過而非原始的數據意味著ENIGMA的研究人員無須披露關於個體患者的細節,同時較大的樣本量使其得以作出關於遺傳變異如何改變大腦結構的「可靠結論」。

  

在第一個項目中,該聯盟同另一個多中心網絡合作,分析了2.1萬人的大腦掃描圖像和DNA,並將特定基因同人腦大小和智力聯繫起來。例如,擁有HMGA2基因特定變異體的人具有更大的大腦,並且在標準智力測試中的得分比普通人高出1.29分。

  

哈佛大學神經心理學家Steven Pinker認為,該研究結果「如果站得住腳,將是一項重要發現」。不過,其他科學家表示,HMGA2對智力的影響很小,因此它並沒有那麼重要。

  

不過,這項2012年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的研究為ENIGMA項目注入了動力。在一項隨後對3.1萬人開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涉及記憶、運動、學習和積極性的大腦區域大小,以尋找與之相關聯的遺傳變異。5個最新辨別出的遺傳變異影響兩個區域——殼核和尾狀核的大小。2015年,該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此類結構差異並非僅出現在健康人群中,還存在於患者中。例如,此前研究發現,尾狀核和殼核在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內相對較小。2014年,ENIGMA項目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為期4年、總金額達1100萬美元的資助,用於探尋此類關聯。這些研究往往省去遺傳因素,而將統計學的影響力帶到尋找正常人和病人大腦結構差異的努力中。

  

一個最新例子是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白質進行的分析。白質是在神經元之間和整個大腦中承載神經衝動的組織。在分析了196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359名健康人的大腦圖像後,一個ENIGMA工作組去年在《分子精神病學》雜誌上報告稱,白質「電線」在患者的整個大腦中均遭到損傷,而不只是大腦的特定區域。這和很多研究人員此前的想法一致。

  

同樣在去年,研究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ENIGMA科學家發現,和健康人群相比,PTSD患者大腦內的海馬體(對將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平均較小。一些更小型的研究也暗示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在《生物精神病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不過,領導ENIGMA-PTSD工作組的杜克大學神經科學家Rajendra Morey表示,現在「這已經是一項明確的發現」。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

不代表三倉心理學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規模腦部掃描揭示疾病如何破壞大腦—新聞—科學網
    逆境中誕生的腦圖譜項目
  • 未來的精神疾病可能通過腦部掃描和計算機算法進行診斷「研究速遞」
    大多數現代醫學都有物理測試或客觀技術來定義我們的疾病。然而,精神疾病的診斷在這方面是欠缺的,當然也沒有任何程序可以區分具有相似症狀的不同精神疾病。 計算機將大腦圖像轉化成數字世界 一個由醫療和機器學習專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對206名日本成年人的MRI(磁共振成像)腦部掃描進行了計算機算法訓練,這些患者包括已經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首發性精神病患者,以及沒有精神健康問題的神經型患者。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遲遲未正式啟動,是否最大規模?
    理解人腦的工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佔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儘管神經科學不斷在進步,但由於人腦的巨大複雜性,大多數神經和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仍不得而知。如果我們要開發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遭受這些毀滅性疾病的人,研究人員首先需要一個更完整的工具和信息庫,以了解大腦在健康和疾病中如何工作。因此,人類需要大腦研究計劃。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理解人腦的工作機制,進而揭示人類智能的形成和運作原理,對人腦認知功能開發、模擬和保護,決定未來人口素質,搶佔國際競爭的技術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我們要開發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遭受這些毀滅性疾病的人,研究人員首先需要一個更完整的工具和信息庫,以了解大腦在健康和疾病中如何工作。因此,人類需要大腦計劃。
  • 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左右半腦協調工作的機理
    新華網柏林7月21日電 人的大腦左右半腦有比較明確的分工,但面臨某個具體問題時,大腦是如何決定讓哪一半來進行工作,左右半腦又是如何交流溝通的呢?德國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實驗,發現了大腦內部協調左右腦工作的「管理中心」和其中的控制機理。
  • 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目前美國最大規模的biobank在本周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ASHG的年會上發布了他們的初步成果。
  • 「大腦掃描」 失眠抑鬱檢測全省獲新突破
    患者:張先生年齡:43歲職位:某公司經理病史:6年家住撫順的張生先是位工作非常認真、事業心極強的人,自從做上經理後工作更加繁忙。競爭激烈使他壓力很大,後來就感覺思維遲緩腦子不好使,總記不住事,思考問題很困難。心理負擔更重了。後來發展為情緒低落,不愛動、言語少、精神恍惚。
  • 英國大規模腦部掃描樣本顯示男女大腦有諸多不同
    (原標題:英國大規模腦部掃描樣本顯示男女大腦有諸多不同)
  • 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來源:科研圈( ID:keyanquan)· 腦科學和計算機中國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據浙江大學官方這是目前世界上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也是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包含 792 顆浙江大學於 2019 年研製的達爾文 2 代類腦晶片,支持 1.2 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與小鼠大腦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典型運行功耗在 350 至 500 瓦之間。而其作業系統功能任務切換時間達微秒級,可支持億級類腦硬體資源管理。
  • 專家要研究梅西大腦 特殊儀器將掃描小跳蚤腦部
    據西班牙媒體近日報導,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醫學專家彼得·梅登多夫已經啟動了一項對阿根廷球星梅西的大腦進行研究的科學課題,以了解梅西如何能夠在面對眾多選擇時瞬間作出最佳判斷。該項目已獲得150萬歐元專項撥款,梅西也初步同意接受檢測。  為啥研究梅西?
  • Nature:顏寧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結構及工作機理
    5月18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的研究論文,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
  • 科學家掃描殺人犯大腦 意圖揭示其共性
    現年71歲的他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接受了腦部掃描和其他測試,以找出多年前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去殺人。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醫生發現他的基因可能使他更有可能殺人。大腦缺陷意味著他缺乏恐懼和同情心。掃描顯示他大腦中控制恐懼等情緒的杏仁核較小。神經犯罪學家阿德裡安·雷恩教授研究了世界各地殺人犯的大腦,他說:「如果杏仁核萎縮,你就會變成一個無畏的個體。」
  • 腦部掃描能否及早發現孩子的情緒和注意力問題?
    和生元國際醫療機構了解到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很難預測,直到他們造成問題,但研究人員可能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使用大腦掃描來發現哪些兒童有抑鬱、焦慮和注意力問題的風險。
  • 通過使用新的學習技術,將腦部掃描和其他三維圖像的配準速度提高...
    如果病人有腦瘤,醫生可以將幾個月前的腦部掃描結果重疊到最近的掃描圖像上,以分析腫瘤微小的病程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MIT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通過使用新的學習技術,將腦部掃描和其他三維圖像的配準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健康的大腦發育和神經功能依賴於轉錄組的精確時空調控,而轉錄組在不同大腦區域和細胞類型中有很大差異。已有研究揭示了神經精神病遺傳學中的高風險多基因結構,涉及多種常見變異和罕見變異。
  • 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新聞...
  • 深度腦部刺激:竊聽大腦內的故障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研究表明,深度腦部刺激設備已經在治療帕金森病等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方面彰顯出了巨大的潛能,現在,科學家們希望使用這項技術「竊聽」到大腦神經迴路出現的問題。佛羅裡達州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麥可·奧肯說:「在過去一二十年內,我們提出了各種猜測,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敢說自己已經準確釐清了這種療法的具體工作原理。」  然而,還是有跡可循的。例如,科學家們認為,DBS並不能模擬大腦內所有自然出現的信號。在帕金森病患的大腦內,這種高頻脈衝以130至180次/秒的頻率發送,超過了大多數自然出現的神經通訊1至100赫茲的頻率範圍。
  • 精神變態者的大腦是怎樣的?腦部掃描成像解開謎底
    他們大腦中預測不良後果的功能不能正常工作,他們沒有記憶痛苦經歷的能力。你沒法給他們「教訓」,所以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容易再犯。他們無法理解「同情」這樣的感情。缺乏同情心,對於竭力追求成功的人,很可能是一種優勢。在社會政治、經濟頂端,很可能有高比例的精神變態,而他們的瘋狂行為,可以影響世界。
  • 3萬人腦圖像掃描 探索基因與疾病的聯繫
    雖然,這些發現對醫學的重要性仍不明確,但是ENIGMA聯盟稱,一種新型分布式計算方法可以通過大量的MRI掃描圖像和DNA測試結果對其進行排序。組織此次研究的神經學家保羅·湯普森說:「Enigma聯盟目前的工作是將每個掃描圖像的像素相結合,然後與每一個基因組進行比對。這是此工作的方法圖。」
  • 腦部掃描能判斷病人是否是植物人
    而現在,一項在5月26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標準腦部掃描技術能夠幫助醫生在上述兩種狀態之間做出明確區分。  在這項發布在《Current Biology》的新研究中,來自丹麥、比利時和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名為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FDG-PET)的技術對研究對象大腦中的血糖消耗情況進行了檢查。科學家們希望確立一個特定的血糖消耗水平來區分兩種癱瘓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