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新聞...

2020-12-06 科學網
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

 

青春期的大腦發育異常是否會埋下成年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種子」,如何發現這顆隱匿的種子?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團隊對來自英美等6個國家20餘所研究機構的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通過全腦全基因組範圍的「廣泛搜索」,研究發現與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最為相關的基因位點同時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位點。

1月17日(北京時間)凌晨,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

曾有關於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發育障礙假說認為,大腦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進行神經突觸修剪等過程中,遺傳和環境共同造成的神經系統缺陷暴露,導致成年後精神症狀致病風險增高。

「這項研究證明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異常和精神分裂症致病風險高度相關。」馮建峰教授表示,該發現有望幫助科學家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為臨床症狀出現之前的超前幹預研究提供新思路。

精神疾病防治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據報導,在中國精神疾病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成為醫療體系的最大負擔。但全球範圍內,針對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緩慢。此前,有研究積累了全世界範圍內2萬多例腦影像和基因數據,也未找到任何與大腦結構關聯的精神疾病風險基因位點。

「這項研究的難點主要在於大腦在不同年齡受不同遺傳信息影響,此前的研究未嚴格控制這一混雜因素,導致重要的遺傳信號被淹沒。」論文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員羅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圍繞這一研究關鍵點,經過3年的集中攻關,選取了14歲健康青少年腦結構影像數據,同時突破了傳統的解剖學腦區劃分限制,在全腦全基因組範圍內開展無偏的探索性研究,首次找到了青少年大腦結構與基因位點之間最為顯著的關聯關係。

同時,針對該結果,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展了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發現了一條基因-大腦-精神分裂症的新通路:鋅轉運體SLC39A8基因rs13107325位點單核苷酸多態性的風險等位基因幹擾青春期大腦殼核的正常發育,進而增加成年後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

據悉,這項研究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課題組運用的全腦體素-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使相關計算量激增至此前的四萬倍,對計算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針對這一難題,研究人員通過算法改進,將計算效率提高了上萬倍,在不到一百個小時內完成了1600萬次關聯分析。

「這項研究的突破主要基於對來自全球範圍的多中心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這些全維度標準化大數據的獲取,得益於多年來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深入開展的國際合作研究。」 馮建峰特別強調。

據悉,由馮建峰領銜的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已分別與英國Biobank、美國HCP、 ADNI、 ABCD等世界上最大規模腦數據研究機構展開深度合作,致力於整合構建世界上最大的多模態多尺度腦科學資料庫。並以計算神經科學為橋梁,利用與發展模式識別、深度算法等類腦智能方法,開展大腦機制、腦疾病致病機理解析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720422

相關焦點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彭德倩/上觀新聞 2019-01-17 08:52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相關基因位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團隊對來自英美等6個國家、20餘所研究機構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
  • 科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
  •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抑鬱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在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佔比高達25%-50%(Herniman et al., 2019; Dai et al.,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因此,將抑鬱症狀作為獨立的精神分裂症診斷依據始終飽受爭議。
  • 史丹福大學:精神疾病是人類大腦進化中的BUG
    ○ 作者 | 幹玎竹○ 編輯 | 趙亞楠○ 來源 | 搜狐健康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成果鎖定了與精神分裂和情感障礙相關的基因位點。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是高度遺傳性疾病,影響著全世界超過3%的人。
  • 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馮建峰課題組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
    兒童睡眠時長與他們的認知能力、心理健康是否相關?對大腦結構發育有何影響?    復旦大學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攜手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在大規模人群中揭開了兒童發育時期的睡眠時長與腦結構,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關係。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4.羅強研究組聯合國際團隊發現大腦發育過程發生的變化可能增加青少年醉酒行為的頻次2020年4月1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JAMA Psychiatry)發表了題為《青少年的大腦灰質和個性發育與醉酒頻率增加的關係:縱向隊列分析》(「Association of Gray Matter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ith Increased
  •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為精神疾病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發現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精神疾病臨床應用需求的新途徑。非人靈長類模式動物與人類在腦結構與功能上較為接近,研究人員前期發現轉基因靈長類動物模型能夠表現出與人類臨床患者類似的症狀表型,如MECP2過表達的獼猴表現出重複刻板行為、社交行為障礙等類自閉症症狀(Nature,2016),且在大腦環路上的異常也與部分自閉症患者相似(J Neurosci,2020)。
  • 研究表明:重度吸菸者伴有大腦結構與功能異常
    原標題:重度吸菸者伴有大腦結構與功能異常   繼此前的青少年網癮神經影像研究引起國際廣泛關注後,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磁共振影像團隊近期在吸菸(尼古丁)成癮的腦成像研究方面又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癮生物學》雜誌。   吸菸是導致包括肺癌在內的許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普遍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 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團隊在BRAI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腦功能網絡動態特性的神經、電生理和解剖關聯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隨著腦成像技術,特別是近年來功能核磁共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定量化人類的大腦,並在此基礎上充分洞悉人類智力提供了重大契機。我們的研究工作最初是從理解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疾病的大腦動態變化機制和疾病診斷出發,但卻意外的通過這一工作,在解析人類智力上有驚人的發現,相信這將對目前如火如荼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帶來更大的推動。」
  • 美國麻省總醫院研究發現多種精神疾病具有共同的基因結構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600多萬人,發病率超過1%,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美國麻省總醫院和精神疾病基因組協會(Psychiatric Genomics Consortium)的最新研究發現,許多不同的精神疾病具有共同的基因結構。作為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人員發現了100多種影響多種(一種以上)精神疾病患病風險的基因變異。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發現這並不是特例,因為只要我心情不舒服,腸胃是第一個出現反應的。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
  • 復旦大學發現小鼠黑暗暴露誘發覺醒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聯合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了小鼠急性黑暗暴露誘發覺醒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治療異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亂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 Nature發布最大蛋白質互作圖;雙語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3,心臟超聲或可用於靶定神經厭食症重症患者 來源:精神時間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皇家伯克郡 NHS 基金會的 Amythe 學者做了一項 meta 分析研究,對神經厭食症出現心血管併發症患者的心臟超聲異常相關研究做了系統回顧,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研究人員利用單一基因活性和調控網絡的絕對數據範圍,幫助研究人員快速評估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疾病的風險,其準確性比傳統遺傳風險變異分析高6倍。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風險變異在大腦發育早期就會影響基因功能,並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進入不同的組織器官,其顯現出症狀的可能性也增加。
  • 科學家發現影響大腦結構的8個基因突變
    新華網雪梨2月3日電 不同人的大腦有很大差異,這是生活中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顯示,一些基因變異會顯著影響大腦中不同區域的大小,進而影響人的能力和行為。
  • 吸食大麻一次就會改變青少年大腦結構
    科學家發現吸大麻一次就會改變青少年大腦結構,即使是少量的大麻也足以加厚組織。他們發出警告,僅僅一兩次的吸食就足以改變青少年的大腦結構。美國佛蒙特州大學的研究者們掃描英國,愛爾蘭,法國和德國的青少年大腦,研究大麻吸食對他們大腦的影響。他們發現,14歲接觸THC大麻的女孩和男孩大腦灰質體積更大。
  • 香菸酒精究竟如何破壞大腦健康?復旦最新研究來了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揭示了吸菸與飲酒具有不同的神經環路機制,並對人腦作用呈相反的異常模式。這一發現為揭示尼古丁與酒精對大腦的作用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菸酒成癮這一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以及發展針對菸酒成癮的特異性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發現:「癮君子」腦功能腦結構異常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癮君子」腦功能和結構存異常  吸毒為禍個人、家庭與社會,這已經是共識,慢性藥物成癮同樣危害嚴重!「癮君子」服用的藥物到底如何作用於身體?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和華南師範大學的科研團隊耗時8年開展創新性研究,發現海洛因和止咳藥水真的會「改變」人的大腦,讓大腦「不正常」,異常主要集中在獎賞迴路、認知控制和決策相關的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