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精神疾病是人類大腦進化中的BUG

2020-11-29 健康界

在科學出現之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常被當成被鬼怪附身或是瘋子。隨著醫學的發展,研究者提出假設: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類疾病可能是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

○ 作者 | 幹玎竹

○ 編輯 | 趙亞楠

○ 來源 | 搜狐健康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成果鎖定了與精神分裂和情感障礙相關的基因位點。

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是高度遺傳性疾病,影響著全世界超過3%的人。在對機理探究時,研究人員發現這兩種神經精神疾病的風險與人類鈣通道基因CACNA1C第三內含子中100KB區間(非編碼DNA中的重複序列)密切相關。該研究發現發表在8月9日的《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

(人類特有的串聯重複序列區由30個序列單位組成,在眾多千鹼基序列中從頭到尾重複)

美國史丹福大學發展生物學教授、項目負責人David Kingsley在雜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這些核苷酸序列的結構、順序變化可能導致了人類進化過程中CACNA1C功能的變化,增加了現代人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

研究者認為,這一發現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治療。雖然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根據臨床症狀被歸類為不同的疾病,但它們有一組相似的基因組風險變異體。目前鈣通道藥物的療效好壞參半,而通過DNA重複序列的測定,有助於識別那些最有可能對目前鈣通道藥物產生應答的患者。

遺傳因素是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它們擁有共同的基因重疊。研究認為 Cav1.2 參與了細胞膜鈣離子通透性改變,導致細胞內信號途徑活性和基因轉錄及突觸可塑性改變,在調整大腦高級複雜功能如認知、情感、行為等起著重要作用。CACNA1C多態性與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是多種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

(人類特有的重複序列在神經細胞中作為增強子)

研究者同時指出,CACNA1C基因第三內含子中100KB區間重複序列為人類特有,在試驗中,該重複序列降低了人類神經祖細胞系中增強子的活性,可能是其他組織或發育時間點更複雜表達差異的基礎。科學家們需進一步研究CACNA1C基因變異患者的鈣通道活性是增多還是減少。Kingsley解釋,這些重複序列可能給人類大腦帶來了進化上優勢,同時它們增加了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等疾病的風險。

人類與黑猩猩分道揚鑣後,許多自閉症相關基因的調控元件發生了快速演變

隨著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研究日益加深,神經科學家們分析了精神疾病為何會出現,認為: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是人類為認知能力發展付出的代價。

2008年刊登於開放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的一項研究提示,在進化過程中,為了調和不斷增長的大腦體積和有限的攝入能量之間的矛盾,大腦中調控代謝的分子發生了快速的適應性變化。一項著名的理論指出,諸如精神分裂症之類的精神類疾病,就是這種戲劇性的分子變化帶來的副作用。

一些科學家認為,創造人類語言和言語的代價,就是人類基因組中出現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事實上,無序或混亂的言語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個顯著症狀。另外,雖然很多疾病都會同時發生在人類和其他物種身上,精神分裂症卻是人類獨有的。

在這項2008年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與能量代謝和大腦的高能耗功能相關的基因,以及與代謝調控和大腦功能有關代謝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都發生了改變,同時,兩者在近期的人類進化中似乎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進化上的改變可能是它們被正向選擇的結果。」

參考資料:

1.https://www.cell.com/ajhg/fulltext/S0002-9297(18)30238-6

2.https://www.webmd.com/mental-health/news/20180809/brain-evolution-may-play-role-in-mental-illnesses

3.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geneticists-are-starting-to-unravel-evolution-rsquo-s-role-in-mental-illness/

4.http://bigthink.com/philip-perry/schizophrenia-is-likely-a-side-effect-of-our-brains-complex-evolution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善於思考是人類進化中最大的bug
    人類在社會治理方面幾乎陷入了死循環。為什麼人類思想已經快2500年沒有什麼進步?這個bug展示了自己的威力,人類的每次看似進步無非是把死循環的扣又繫緊了一下。可能有人說,我管他死循環還是活循環,我只負責我這輩子快樂生活就好了。
  • 迄今最全面大腦基因圖譜研究成果公布!揭示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病機理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成立了PsychENCODE聯盟,以描述人類大腦的全基因組特徵,並闡明其在發育、進化和神經精神障礙中的作用。本次研究工作由PsychENCODE組織發起。目前,該聯盟的RNAseq數據已被用於分析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患者大腦中的RNA水平。
  • 人類會生病,這算不算人類基因中的一個bug?
    我認為爭論的癥結點在於,人類會感染疾病,這算不算是人類基因組中的一個bug?!首先,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不僅可以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髮、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人類只有一個基因組,大約有2-3萬個基因。
  • 寄生蟲的入侵能否影響人類大腦進化?
    寄生蟲是否影響人類神經進化?幾十年前就應該有人想到:既然寄生蟲已經困擾真核生物數百萬年,它們的盛行可能會影響生物進化歷程,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學家馬爾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人類大腦進化可能受到寄生蟲影響,這種寄生蟲具有操控宿主行為的能力。
  • 精神疾病的積極意義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教授蘭多夫·內瑟(Randolph Nesse)認為,精神疾病的高發現象肇始於操縱了人類基因卻沒有照顧到我們情緒健康的自然選擇。此外,這類自然選擇的過程發生在上萬年之前,那個時候,在現代城市中特有的生存壓力還沒有出現,這就導致我們如今的生存環境與自然選擇與我們適應的那個環境之間出現了錯配。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
  • 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新聞...
  • 知否|人類大腦神經如何進化?寄生蟲充當了隱形設計師
    ,寄生蟲就從未停止過與我們的相愛相殺,它們不僅改變了某些人類的進化方向和行為,甚至也影響了大腦神經的進化方式,充當著隱形設計師的角色。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學家馬可·德爾吉迪斯(Marco Del Giudice)認為,人類大腦進化可能受到控制宿主行為的寄生蟲影響,並提出了四種宿主對抗腦操縱寄生蟲的適應性對策,以及寄生蟲本身進化出的應對方式。操縱宿主行為許多寄生蟲都能操縱宿主的行為,以提高繁殖成功率和實現更廣泛傳播的目標。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大腦。在人類對大腦認識的過程中,充滿了對大腦的誤解。誤解1:人類大腦只使用了不到10%的空間?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精英,大腦的發育水平也只有13%左右。這意味著我們有很大的潛力變得更聰明和更成功,因為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多餘的大腦。但真的是這樣嗎?劍橋大學的專家發現,人腦非常活躍,整個大腦一直在被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對應著不同的身體功能,如看、聽、說和肌肉控制。因此,大腦不會是無用的。研究發現大腦中沒有需要開發的區域。事實上,即使是簡單的任務也需要整個大腦的參與。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11:03:54 來源: 確認過眼神呦 舉報   一個澳大利亞與南非的國際合作研究顯示,人類大腦通過進化不僅變得更大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已經承認了「湯鎮小孩」確實是人猿,並且認為大腦尺寸大小並不能作為判斷是否是人類的唯一標準。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對人腦進化有卓越貢獻的人類學教授 Dean Falk將「湯鎮小孩」稱為「二十世紀人猿發現史上最重要的幾大發現之一。」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研究成果的亮點◎用學術語言來說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對老百姓來說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 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 一些古代微生物的缺失或導致人類疾病
  • 科學網—微生物與人類共同進化數百萬年
    > 一些古代微生物的缺失或導致人類疾病
  • 研究顯示大腦進化可能使現代人類比祖先更容易焦慮
    美媒稱,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發生的改變可能使人們更容易焦慮或抑鬱。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化學物質在我們大腦的認知和情感功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日本東北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重建了人類祖先的VMAT1蛋白,揭示了VMAT1在整個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神經遞質攝取功能變化。人體由數以百萬計的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有一套特定的指令代碼,它們構成了一個生物的所有遺傳物質。這些指令被稱為基因組。此項研究的兩位作者是日本東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佐藤大気和教授河田雅圭。
  •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為精神疾病的影像學精準診斷提供了新證據,發現了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服務精神疾病臨床應用需求的新途徑。  研究團隊在以上前期工作基礎上(IEEE TMI, 2015),探索靈長類物種間可能的進化保守特徵,假設以保守的腦區功能為基礎,構建可跨物種遷移的精神疾病分類預測模型(圖A)。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開發超柔性電極,可與大腦神經相兼容
    近日,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Zhenan Bao)團隊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伸展性都極佳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可用來製作可拉伸的柔性電極以及透明「電子皮膚」等。該研究結果報導在最新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過去十多年,鮑哲南團隊一直致力於開發新型柔性電極材料,期望使電子產品變得更加柔韌靈活,就像人體的第二層皮膚一樣。
  • 人類大腦2萬年中不斷縮小 科學家稱是進化表現(圖)
    2萬年中不斷縮小 減少1枚網球大小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研究者凱薩琳·麥考裡夫在《發現》雜誌上撰文指出,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可能越來越笨。因為最新的報告顯示,人類大腦在過去的2萬年中不斷地縮小。一些理論指出,現代人類戶外活動較少、食物較易消化,所以大腦的某些功能退化,加上嬰兒死亡率下降,令腦部體積較小的嬰兒得以生存,人類腦部的平均體積下降。大腦減少能量消耗 利用率在不斷提高對此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們立刻作出反駁。
  •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玩神奇寶貝可激活大腦,玩遊戲也能成為成功的人
    圖源:新浪微博,《大偵探皮卡丘》劇照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史丹福大學將人大腦的特定區域與流行的《Pokemon Go!》遊戲聯繫起來。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雜誌,史丹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每日科學等數十家高校和媒體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