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人類大腦神經如何進化?寄生蟲充當了隱形設計師

2020-12-06 網易科技

(原標題:Did parasite manipulation influence human neurological evolution?)

作者 | 小小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自人類誕生以來,寄生蟲就從未停止過與我們的相愛相殺,它們不僅改變了某些人類的進化方向和行為,甚至也影響了大腦神經的進化方式,充當著隱形設計師的角色。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學家馬可·德爾吉迪斯(Marco Del Giudice)認為,人類大腦進化可能受到控制宿主行為的寄生蟲影響,並提出了四種宿主對抗腦操縱寄生蟲的適應性對策,以及寄生蟲本身進化出的應對方式。

操縱宿主行為

許多寄生蟲都能操縱宿主的行為,以提高繁殖成功率和實現更廣泛傳播的目標。德爾吉迪斯博士舉了些例子,比如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

這種寄生蟲會以老鼠為媒介,並在其杏仁核中誘導表觀遺傳變化。這些變化降低了老鼠對貓的恐懼,使剛地弓形蟲更容易進入貓的體內,因為貓唯一能支持其繁衍的宿主。

狂犬病會增加傳染性唾液的產生,並引起宿主對水的厭惡,然後引發宿主發動暴力攻擊,這是狂犬病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此外,許多性傳播病原體被認為可以操縱宿主的性行為。

這些寄生蟲的存在對宿主危害極大,因此現代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理所當然地產生了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可能塑造了複雜得令人震驚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

德爾吉迪斯提出宿主為對抗操控性寄生蟲而進化出的四種對策:限制進入大腦、增加操縱成本、增加信令複雜性以及增加魯棒性。在每個類別中,德爾吉迪斯也提出寄生蟲對這些對策的進化反應。

限制進入大腦

對於高等生物來說,將寄生蟲排除在中樞神經系統之外是最基本的能力。大腦保護屏障形成了第一道防線,作為物理和化學安全的保護層。

不過,寄生蟲已經進化出了從大腦外部操縱宿主行為的其他能力:有些寄生蟲產生可改變行為的物質,如多巴胺,並將其釋放到血液中;有些寄生蟲可操縱荷爾蒙的分泌,其他則通過激活特定的免疫反應來操縱宿主。

增加操縱成本

有些寄生蟲通過釋放某些神經化學物質來改變宿主的行為。作為防禦對策,宿主可以通過增加誘導這種反應所需的特定神經化學物質數量來應對,從而大大增加寄生蟲的代謝成本。由於寄主的體型通常要大得多,這種增加的成本對寄主來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對要產生足夠神經活性物質的寄生蟲來說,卻會造成沉重負擔。

德爾吉迪斯補充說:「如今寄生蟲操控宿主大都同通過間接形式進行,選擇增加信號傳遞的成本在很久以前(大腦進化早期階段)已經達到頂峰。矛盾的地方在於,如果這些對策如此有效,以至於迫使大多數寄生蟲採取間接策略,它們很快就會變得過時,最終沒有任何淨成本好處。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們可能在不斷提高效率的壓力下被淘汰。」

增加信號複雜性

中樞神經系統利用神經活性物質作為神經元、大腦網絡以及大腦和其他器官之間的內部信號。寄生蟲可以通過產生壓制性的信號來劫持這些通路,從而改變宿主行為,或者正如德爾吉迪斯所指出的那樣,破壞現有的信號。不過,這需要破壞宿主的內部信號代碼。

對於寄生蟲來說,越複雜的信號編碼越難破解。這種複雜性增加包括需要不同神經化學物質聯合發揮作用,或在特定的時間脈衝中釋放神經活性物質。擴展傳輸分子及其結合受體機制也增加了複雜性,更精細的內部信號增加了寄生蟲破解信號代碼所需的時間。

從適應性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會迫使寄生蟲尋找其他的操縱方法。然而,不斷增加的複雜性也提高了宿主的代謝成本。此外,增加某個系統的複雜性「往往會產生新的脆弱點」,這可能會被適應性更強的寄生蟲所利用。

提高穩健性

提高系統的穩健性也就相當於對損害進行控制。高等生物傾向於以能夠維持正常行為功能的方式進化,即使在受到寄生蟲攻擊時也是如此。德爾吉迪斯討論了許多被動和主動提高穩健性的宿主策略,包括系統的冗餘和模塊化、所謂的領結網絡架構、反饋調節系統以及對非特異性線索監測等。

在很大程度上,穩健性適應可能會排除固定的生理調整,而傾向於發展「由寄生感染觸發的塑性反應」。原因是,如果大腦的生理和行為在病原體存在的情況下適應得最好,那麼病原體缺失就會導致非最佳行為,甚至降低存活率。

有助於神經科學和藥物研究

考慮到上述所討論的進化機制,德爾吉迪斯建議研究宿主-寄生蟲的相互作用,這可能有助於進一步促進神經科學和精神藥理學的研究。

在精神藥理學中,使用精神活性藥物治療精神症狀,實際上就是試圖通過藥理學手段改變患者行為,這也是控制欲強的寄生蟲所做的。標準的藥物治療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寄生蟲的攻擊,並引發專門的防禦反應,從而幫助治癒精神疾病。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好奇世界,與你一起探索未知。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知否」,即可查看所有知否稿件。

本文來源:知否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寄生蟲的入侵能否影響人類大腦進化?
    寄生蟲是否影響人類神經進化?幾十年前就應該有人想到:既然寄生蟲已經困擾真核生物數百萬年,它們的盛行可能會影響生物進化歷程,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心理學家馬爾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人類大腦進化可能受到寄生蟲影響,這種寄生蟲具有操控宿主行為的能力。
  • 弓形蟲控制了人類的大腦?
    你想到很多原因,現在科學家告訴你一個全新的解釋:你的大腦可能感染了一種叫做弓形蟲的寄生蟲,他們改變了你的性格。弓形蟲很噁心,侵入你的身體之後不但大吃大喝,還綁架你的大腦——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弓形蟲讓人更容易得精神病,也更容易出車禍!
  • 人類是如何進化出超級大腦的?
    但是它們卻並未能告訴我們人類大腦如何以及為何能發展的如此迅速如此龐大。當然,針對這種飛速發展的原因,有很多種解釋它的理論:複雜性不斷增加的社交網絡,使用工具以及相互協作的集體文化,適應嚴峻多變的氣候情況,這所有的進化壓力都成為我們進化出更大大腦的原因。儘管這些可能性非常吸引人,但卻極難驗證。
  • 知否|科學家總用老鼠做實驗,但實驗結論都適用於人類嗎?
    》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由於老鼠和人類大腦具有進化保守性,也就是說老鼠大腦中的基因序列與人類大腦的基因序列比較一致、變化不大,因此老鼠常常被用於實驗治療大腦疾病的精神類藥物科學家一項新研究提出了潛在的原因:老鼠腦細胞中開啟的基因與人類腦細胞完全不同。與人類相比,老鼠有非常相似的大腦結構,而且由相似類型的腦細胞組成。由於神經科學家通常沒有能力去探究人類的大腦,從理論上講,這使得老鼠成為神經科學家理想的測試對象。然而,由於一些神秘的原因,在老鼠大腦中效果良好的治療方法,在人類身上進行臨床測試時往往無法取得成功。
  • 男子常發燒,竟從大腦取出30多條寄生蟲!醫生:這種肉別吃!
    「人腦裡面居然全是活著的蟲子」,這看似恐怖的「電影橋段」就在我們身邊上演,近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的醫生做了一臺特殊手術——腦內大捉活蟲。中年男總是「昏迷不醒」竟是大腦裡進了活蟲貴州46歲的吳先生半年前發現自己時常頭暈
  • 弓形蟲感染和常見大腦疾病之間的關聯
    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幾乎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終生受寄生於大腦中的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gondii,T. gondii)感染。因此,研究人員們開始研究這種慢性潛伏感染與其對常見神經疾病的影響之間的關係。芝加哥大學弓形體病研究中心的眼科學和視覺科學教授Rima McLeod說:「我們想要弄清楚這種大腦寄生蟲如何對其他大腦疾病的影響,並闡明其中的發病機理。」她說:「我們懷疑這涉及到多種因素。
  • 如果鐵線蟲寄生人類身體會如何?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有一種顏色多為灰褐色,形狀的似鐵絲的蟲子,叫鐵線蟲。這種蟲子,看起來雖然毫無攻擊性,但是莫名就讓人有一種恐懼感。成年的鐵線蟲大多生活在水邊和溼地,還沒有什麼威脅性。但是鐵線蟲幼蟲,卻需要寄居在其他生物身上。
  • 神經元如何排列組成大腦?科學家發現隱形指令
    斯坦福科學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和數學建模,發現了神經元組合成大腦神經網絡所遵循的隱形指令,這項技術有助於生物工程師引導幹細胞培育身體器官。生命中處處有各自特定的形態:鳥的羽毛長短各異,玫瑰的花瓣裡短外長。科學家發現大腦的生長也一樣,也要遵循某種形態指令長成特定的形象。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它們是能控制動物大腦的寄生蟲!趕不走又搞不死
    剛地弓形蟲:控制宿主自我犧牲弓形蟲會利用貓來交配和產卵。蟲卵會隨著貓的糞便離開,進入中間宿主體內。一旦長大它們就會回到貓的身邊,重新開始這個循環。它們是通過控制齧齒動物等中間宿主返回的。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了弓形蟲病毒的老鼠似乎不再害怕貓。事實上,它們對其它可怕事情的反應也很遲鈍。人類也無法倖免,弓形體病是人類最常見的寄生蟲感染之一。弓形蟲可以減少恐懼感並增加冒險傾向。200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弓形蟲病的人更容易發生車禍。主流理論認為弓形蟲是通過多巴胺控制受害者的。
  • 噬極獸是人類進化而來?男主成實例
    男主「馬克」非常溫柔靠譜,一直以「大哥」的形象深入了觀眾們的心,而面對異形【脊蠱蟲】的寄生,咱觀眾們也是愛恨交加,因為如果它不寄生在「馬克」身上,那咱男主很可能就當場死亡了,對此觀眾也送上了『脊蠱蟲救了我大哥!求脊蠱蟲不要跟馬克哥分開!』等趣味調侃。
  • 操控宿主的寄生奇聞
    ,並分析了這些現象發生的生物學原理及存在意義;同時讓我們從另一角度進一步了解了作為高級生物的一員,還有更多的高於人類的生存技巧存在於形形色色的各類生物中。以下通過對各種操控宿主的離奇寄生案例進行分析總結,旨在讓我們擴大對許多未知生物界的進一步了解。案例及相關知識補充1、不懼貓的老鼠——被弓形蟲寄生的案例實驗研究表明,感染弓形蟲的老鼠,變得不懼怕作為天敵的貓。由於被弓形蟲操控行為的老鼠很容易被貓吃掉。
  • 寄生蜂和弓形蟲:你一定見過貓,卻沒想到被它偷偷變成了傀儡
    太神奇了,寄生蜂是怎麼做到的,既讓它的幼蟲啃食血肉,又不至於把瓢蟲啃死,還能用毒素控制瓢蟲保護幼蟲。  進一步研究,史蘭克抓來了很多寄生蜂,又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  所有寄生蜂竟然全部都是雌性,為什麼沒有雄性?  另一個層面,它們究竟如何控制瓢蟲?  史蘭克留下的這兩個問題,200多年來,沒有一個人答得上來。
  • 這種生物沒有大腦,卻需要每天睡覺!
    作者 | 卡麥拉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水螅是一種小型無腦生物,然而研究人員稱水螅存在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這似乎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即人類大腦需要通過睡眠才能正常工作,但事實證明,一些生物的睡眠並不一定是為了滿足大腦,睡眠機制或許比大腦組織進化更早。
  • 30%人類被貓感染弓形蟲,通過「精神控制」,讓宿主更愛冒險?
    2012年,韓國上映了一部名為《鐵線蟲入侵》的生物災難驚悚電影,電影中,原本寄生於昆蟲的鐵線蟲發生變異而寄生於人體,到達繁殖期的鐵線蟲會令宿主神志不清,投水自殺,再進入水中大量繁殖。鐵線蟲,體型細長,呈馬鬃狀,最長可達1米,幼蟲寄生在螳螂、蝗蟲等節肢動物體內,鐵線蟲幼蟲在節肢動物體內會誘使宿主去尋找水源,進而讓自己成功進入水中成長並自由生活。
  • 地球最恐怖五種寄生生物,能控制宿主跳河自盡,人類大腦也被影響
    一說寄生生物,大家腦海裡恐怕會回憶起美國著名科幻片片《異形》,其中的抱臉蟲在寄生人體後可以控制宿主的一切行為,並汲取人體的養分長大。這在很多人看來是恐怖片才會有的鏡頭,其實在自然界中早就上演了千萬年,一種真菌就可以釋放孢子寄生在螞蟻體內,讓它們變成「殭屍螞蟻」,受到孢子的控制殭屍螞蟻會爬到陽光充沛、氣候適宜的地方,死死咬住樹幹或者樹葉等待孢子成長為真菌,繼續將孢子擴散感染其它螞蟻,這種恐怖的真菌可以在短時間內覆滅一個龐大的螞蟻群落,好在這種孢子僅僅對一些昆蟲有效果,不然人類恐怕早就滅絕了。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它由海馬體一類的「古老」腦區和「新生」腦區共同組成,「新生」腦區包含了一個具有六層結構的「新皮質」,新皮質僅出現在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之中。但是,大腦皮質的組成區域是何時又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具有典型的分層結構的大腦皮質僅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非鳥類的爬行動物中出現,比如蜥蜴和烏龜。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都起源於大約生存在3.2億年前的同一個祖先。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個祖先有一個三層的小皮質,因為今天在哺乳動物的海馬體和現代爬行動物的所有皮質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構:這些三層的皮質很有可能和它們共同祖先的皮質相對應。
  • 看完這些能控制大腦的寄生蟲,你會懷疑人類
    《寄生獸》中,來自宇宙的寄生生物大規模感染人類,他們蠶食人類的大腦,並寄生於頭部,完全操控失去意識的軀體,繼續捕食其它人類。 而主角的右手在偶然中被錯誤的寄生,隨後人類與寄生蟲相互影響,兩者的思想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類變得更加冷酷鎮定,而寄生蟲也漸漸有了人性。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Zador的論文標題為「對純學習以及人工神經網絡可以從動物大腦學到的知識的批判」,解釋了為何擴大AI算法的當前數據處理能力將無法幫助提高狗的智能,更不用說人類了。Zador解釋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從頭開始學習一切的AI,而是像有機物一樣具有內在能力的算法可以與學習經驗相輔相成。
  • 知否|為避免被同類戳死,螳螂蝦進化出"完美神器"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不過萬物總是相生相剋,當你遭到完美武器攻擊時該如何保護自己?答案就是使用完美盾牌,螳螂蝦就是如此。它們的尾部進化出特殊的盾牌,叫做「尾節」(telson),可以應對同類的攻擊。螳螂蝦的尾節是個多尺度結構,外部有脊,內部則像螺旋樓梯。研究人員已經解開了尾節的秘密,並基於這種特殊構造開發出一種新型輕質、耐衝擊材料,可用於體育、航天和許多其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