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幾乎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終生受寄生於大腦中的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gondii,T. gondii)感染。
該研究於2017年9月13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共有來自16個研究單位的32名研究人員參與,他們研究了在不同的大腦疾病,如癲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及某些癌症中該種寄生蟲感染的變化情況。
如果女性在懷孕期間感染剛地弓形蟲,就會將這種寄生蟲傳遞給未出生的孩子,最終對胎兒的大腦、神經系統和眼睛會造成毀滅性損傷。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出生以後被這種寄生蟲感染也是有害的。因此,研究人員們開始研究這種慢性潛伏感染與其對常見神經疾病的影響之間的關係。
芝加哥大學弓形體病研究中心的眼科學和視覺科學教授Rima McLeod說:「我們想要弄清楚這種大腦寄生蟲如何對其他大腦疾病的影響,並闡明其中的發病機理。」
她說:「我們懷疑這涉及到多種因素。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寄生蟲自身的特徵,它在被感染的大腦中所表達的基因,如限制宿主防止感染能力的易感基因,控制人類對其他疾病易感性的基因。其他的因素可能還包括懷孕、壓力、其他感染、缺乏微生物。我們認為,如果存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就會誘發疾病。」
十年以前,研究人員們已經注意到與弓形蟲感染相關的行為變化。比如,被弓形蟲感染的小鼠會對貓尿液的氣味無感。這對於齧齒動物來說非常危險,因為這樣它們更容易被貓抓住並吃掉。但對貓有利,貓得到了食物,也對寄生蟲有利,它得到了新的宿主,新的宿主會把它們散布到更廣闊的環境中。一個被感染的貓可以在幾周內排出多達500萬的寄生蟲卵囊。即使在土壤或水中超過一年,這種卵囊依然具有感染性。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靈長類動物身上也存在相似的情況。被感染的大猩猩也會失去對天敵豹子的尿液氣味的厭惡感。
研究團隊計劃開始在人類身上做類似的研究。他們關注於人類「感染組(infectome)」,主要研究寄生蟲分泌的蛋白質、人類microRNA、人類宿主的神經化學物質、以及受到宿主與寄生蟲相互作用影響的多種通路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了芝加哥先天性弓形體病的項目數據,該項目自1981年起對246名先天性弓形蟲感染的患者和家庭成員進行了診斷、治療和追蹤,他們進行了全面的系統性分析,關注了一系列寄生蟲產生的生物標記,並評估了潛在的影響。
通過與克雷格文特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和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of Systems Biology Scientists)的合作,研究弓形蟲感染對組織培養的人類大腦中初級神經幹細胞的影響,主要研究基因表達和蛋白質紊亂。研究團隊包括西北大學的HuanNgo、克雷格.文特研究所的Hernan Lorenzi、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KaiWang 和Taek-Kyun Kim,他們將宿主遺傳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以及循環微小RNA數據集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關於這些因素對大腦影響的算法模型。
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名為「重建與去卷積」的方法,確定了與神經變性疾病相關的通路,以及弓形體病、人類大腦疾病和某些癌症之間的聯繫。
他們還發現:
患有嚴重弓形體病的兒童身上存在的某些microRNA或蛋白質等與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患者相同。
寄生蟲能夠操縱12種人類嗅覺受體,其方式與上文所述的小鼠和猩猩對天敵尿液的嗅覺變化類似。
還有證據表明弓形蟲通過影響氨基丁酸(GABAergic)增加癲癇風險。
弓形蟲感染與1178種人類基因之間存在相關性,其中很多基因在多種癌症中都存在異常表達。
作者寫到:「我們的研究結果闡明弓形蟲在特定情況下引起相關疾病的一些機制。該研究為藥物和疫苗設計提供了一份系統路線圖,以修復和防止弓形蟲對人類大腦造成的神經病理學影響。」
塔夫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和老年科學專家Dennis Steinler博士說:「該研究另闢蹊徑,現在,我們在研究神經變性疾病、癲癇和神經癌症的時候必須考慮傳染性疾病了。」
他補充說:「同時,我們必須將該研究成果轉化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預防療法,從藥物到飲食到生活方式,以此來延緩疾病的發生和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