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地弓形蟲簡稱弓形蟲,弓漿蟲。
寄生於人和許多種動物的有核細胞,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蟲病。特別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時致病,屬機會致病原蟲。
美國生物學家凱文·拉弗蒂提出的一個理論:
貓身上的一種寄生蟲傳染到人身上後可以改變人的感覺和性格,
而地球上幾乎有半數人間接地感染了這種寄生蟲,
這種聰明的寄生蟲可能在巨大的範圍內改變了人類的文化。
中文學名剛地弓形蟲
門頂復門(Apicomplexa)
目球蟲目(Eimeriida)
屬弓形體屬(Toxoplasma)
分布區域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許多動物都能感染,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蟲病。
界原生生物界
綱球蟲綱(Coccidia)
科肉孢子蟲科(Sarcocystidae)
種剛地弓形蟲
剛地弓形蟲是貓科動物的腸道球蟲,1908年由法國學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北非剛地梳趾鼠的肝脾單核細胞內發現,蟲體呈弓形,命名為剛地弓形蟲。
該蟲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許多動物都能感染,全世界有25%—50%受感染,中國陽性感染率為5%—20%,部分地區高達30%以上。
剛地弓形蟲是一種重要的機會致病原蟲(opportunistic protozoan),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時,可致嚴重後果。但是,該弓形蟲只能在貓的胃裡繁殖,
有研究發現弓形蟲感染可以潛在地影響人類的行為,甚至世界的文化。在2010年南非世界盃淘汰賽階段的八場比賽中,全部都是弓形蟲感染率高的國家獲得了勝利。
弓形蟲發育的全過程,可有5種不同形態的階段:即滋養體、包囊、裂新殖體、配子體和卵
3生活病史剛地弓形蟲弓形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階段,全過程需兩種宿主,在貓科動物體內完成有性世代,同時也進行無性增殖,故貓是弓形蟲的終宿主兼中間宿主。在其它動物或人體內只能完成無性生殖,最為中間宿主。
1.中間宿主內的發育
當貓糞內的卵囊或動物肉類中的包囊被中間宿主如人、羊、豬、牛等吞食後,在腸內逸出子孢子、緩殖子或速殖子,隨即侵入腸壁經血或淋巴寄生,並擴散至全身如腦、淋巴結、肝、心、肺、肌肉等進入細胞內發育繁殖,直至細胞破裂,速殖子重行侵入新的組織、細胞,反覆繁殖。
剛地弓形蟲成熟、未成熟卵囊和紅細胞2.終宿主內的發育貓或貓科動物捕食動物內臟或肉類組織時,將帶有弓形蟲包囊或假包囊吞入消化道而感染。食入或飲入外界被成熟卵囊汙染的食物或水也可得到感染。
對外界抵抗力較大,對酸、鹼、消毒劑均有相當強的抵抗力,在室溫可生存3~18個月,貓糞內可存活1年,對乾燥和熱的抗力較差,80℃1分鐘即可殺死,加熱是防止卵囊傳播最有效的方法。
致病機制剛地弓形蟲成熟、未成熟卵囊和紅細胞弓形蟲的侵襲作用除與蟲體毒力有關外,宿主的免疫狀態亦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弓形蟲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寄生蟲與宿主相互作用的結果。極大多數哺乳動物、人及家畜家禽類對弓形蟲都是易感中間宿主。
宿主感染弓形蟲後,在正常情況下,可產生有效的保護性免疫,多數無明顯症狀,當宿主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時才引起弓形蟲病,
即使在隱性感染,也可導致復發或致死的播散性感染;近幾年有報導愛滋病患者因患弓形蟲腦炎而致死。
弓形蟲速殖子模式圖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弓形蟲病二類。先天性弓形蟲病只發生於初孕婦女,經胎盤血流傳播。受染胎兒或嬰兒多數表現為隱性感染,有的出生後數月甚至數年才出現症狀;也可造成孕婦流產、早產、畸胎或死產,尤以早孕期感染,畸胎發生率高。
據研究表明,嬰兒出生時出現症狀或發生畸形者病死率為12%,而存活中80%有精神發育障礙,50%有視力障礙。以腦積水、大腦鈣化灶、視網膜脈絡膜炎和精神、運動的障礙為先天性弓形蟲病典型症候。此外,可伴有全身性表現,在新生兒期即有發熱、皮疹、嘔吐、腹瀉、黃疸、肝脾腫大、貧血、心肌炎、癲癇等。融合性肺炎是常見的死亡原因。
獲得性弓形蟲病可因蟲體侵襲部位和機體反應性而呈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因而無特異症狀,須與有關疾病鑑別。
患者多數與職業、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一定關係。淋巴結腫大是獲得性弓形蟲病最常見的臨床類型,多見於頜下和頸後淋巴結。其次弓形蟲常累及腦、眼部,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表現,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現為腦炎、腦膜腦炎、癲癇和精神異常。弓形蟲眼病的主要特徵以視網膜脈絡膜炎為多見,成人表現為視力突然下降,嬰幼兒可見手抓眼症,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也有出現斜視、虹膜睫狀體炎,色素膜炎等,多見雙側性病變,視力障礙外常伴全身反應或多器官病損。
(1)弓形蟲毒素(toxotoxin)一種抗原,致死因子,可致小鼠驚厥、後肢麻痺,幾分鐘後死亡。
(2)1996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院的一項弓形蟲對胎兒影響的研究發現:在他們進行血清抗體檢查的16733名孕婦中,只有42人是原發性感染,其中有36人接受了螺旋黴素治療,長期隨訪結果,她們的孩子中共發生4例先天性弓形蟲病,2例有嚴重的神經系統病變,2例無臨床症狀。
5免疫能力在免疫功能健全的宿主,細胞免疫在保護性免疫中起主要作用,其中T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及其它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尤起主導作用。
具確診意義
1.塗片染色法
2.動物接種分離法 或細胞培養法查找滋養體。
3.間接免疫螢光接體試驗(IFA)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弓形蟲生活史需要兩個宿主該病為動物源性疾病,分布於全世界五大洲的各地區,許多哺乳動物(約14種)、鳥類是本病的重要傳染源,人群感染也相當普遍。據血清學調查,人群抗體陽性率為25%~50%。我國為5%~20%,多數屬隱性感染。
傳染源:
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而貓及貓科動物則為重要傳染源。人經胎盤的垂直傳播具有傳染源的意義。
傳播途徑:
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指胎兒在母體經胎盤血而感染;後者主要經口感染,可食入未煮熟的含弓形蟲的肉製品、蛋品、奶類而得感染。
易感人群:
人類對弓形蟲普遍易感,尤其是胎兒、嬰幼兒、腫瘤和愛滋病患者等。
職業、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與弓形蟲感染率有密切關係。
防止弓形蟲病流行重在預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製品,科學養貓養動物;定期對孕婦作弓形蟲常規檢查,以防止先天性弓形蟲病的發生。
第一,注意飲食衛生,肉類要充分煮熟,避開生肉汙染熟食。
第二,貓要養在家裡,餵熟食或成品貓糧,不讓它們在外捕食。因為貓的傳染是吃了感染的老鼠或鳥類,或者吃了汙染貓糞的食物。
第三,要注意日常衛生,每天清除貓的糞便,接觸動物排洩物後要認真洗手。
第四,除非孕婦血清檢查證明已經有過弓形蟲感染,否則孕婦懷孕期間要避免接觸貓及其糞便。
第五,弓形蟲感染有多種簡便有效的藥物治療,
如磺胺類和螺旋黴素等,治療須按醫囑進行,
孕婦感染及時治療大約可使胎兒感染機會減少。
剛地弓形蟲生活史這種寄生蟲被稱為「剛地弓形蟲」,它傳染到人身上後,會使人的性格產生戲劇性改變。
研究顯示,女性感染後會變得更加熱情、外向和關心他人,
男性感染後會變得笨拙乃至沉悶。
無論男女感染後都更容易有負罪感和不安全感。
其他研究者將「剛地弓形蟲」與精神分裂症聯繫起來。
成人感染了這種寄生蟲就像患了輕微的流感,而兒童或胎兒一旦感染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2012年7月2日,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養貓的女性更容易實施自殺行為。研究人員稱,貓體內一種稱為「剛地弓形蟲」的寄生蟲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美國馬裡蘭州大學醫學院的此次研究調查樣本包含超過45000名丹麥女性。研究結果發現,感染弓形蟲的女性的自殺機率比未感染女性高出1.5倍,而且隨著體內弓形蟲抗體的增加,自殺機率持續上升。
以上內容部分或全部來自網際網路,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我們,我們即刻做刪除處理。